生活
健康

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 他從醫學分類到人性理解發現精神健康的光譜

圖說-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 他從醫學分類到人性理解發現精神健康的光譜

「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的體悟,最大影響是正視自己作為人的一般性,並且以對稱的態度審視患者與我自己,因為「此亦人子也」。若說精神病通常指患者出現脫離現實的症狀,如妄想或幻覺;那精神官能症則多指情緒、思考等方面的困擾,症狀相對較輕。

精神醫學分類 系統不斷演變

在台灣的精神醫學領域,醫生們主要使用兩大疾病分類系統:美國精神醫學會的DSM系統和世界衛生組織的ICD系統。這些分類系統就像是精神疾病世界的地圖,幫助醫生們在複雜的症狀中找到方向。

對於精神科住院醫師來說,了解這些分類系統及其演變過程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有助於理解各式病例,也能看到精神醫學思維的變遷。隨著時間推移,診斷系統也在不斷更新,例如:曾經常見的「精神官能性憂鬱症」診斷,如今已被「輕鬱症」或「憂鬱型人格疾患」等新術語所取代,反映精神醫學從關注病因猜測,轉向更注重症狀表現和疾病發展過程的趨勢。

從臨床疾病實踐 到人性程度洞察

在精神科醫院工作期間,特別是在開放式病房的經歷,對精神疾病有新認識。所謂的精神官能症患者與普通人之間,差異更多是程度上的,而非本質上的。此種認識讓人對「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這觀點有深刻體會,並非將所有人都視為患者,而是提醒「精神官能症」的概念可以幫助理解所有人的情感、行為和社會生活。

讓我們意識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困擾,只是在某些人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或嚴重。這種理解對於治療方法和態度有重要影響,提醒治療不僅是診斷和開藥,更重要的是理解、陪伴和分享。正如古代詩人陶淵明所說的「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應該以平等、理解的態度對待每個人。

重新思考人性 不同的人性觀點

用類別方式將人劃分分為正常和異常,或用光譜概念將人性視為連續體,每個人都在這個光譜的某個位置上。這兩種看法反映不同的人性觀,也影響著理解和對待精神健康問題。總的來說,理解精神疾病分類系統的演變,認識到精神健康問題的普遍性,能夠幫助更開放同理的態度面對精神健康議題。

無論是作為醫生還是普通人,都應該努力破除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創造更包容理解的社會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幫助正在經歷精神健康問題者,也能夠深入理解自己和身邊的人;透過全面理解和包容,共同建立健康和諧的社會。

本文出處:《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一位精神科醫師的成長筆記》,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