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強震警報縮短至7秒!氣象署鋪200公里海纜 助西南部14秒地震預警

交通部長陳世凱(右)受訪時表示,氣象署將強化即時警報功能。(圖/趙世勳攝)

台灣地震非常頻繁,根據中央氣象署的統計,自4月3日花蓮發生強震以來,截至10月14日,共計有1715起餘震,其中規模大於5的地震有98起,由於台灣位在活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氣象署將強化即時警報功能,目前預警時間是地震後10秒內收到震央簡訊,未來將縮短至7秒。此外,氣象署預計在2025年完成南部海域200公里的海纜鋪設,提供西南沿海14秒的預警應變時間。

中央氣象署統計,今年1月至7月共發布顯著有感地震報告436次,小區域有感地震報告為1380次,並處理超過1萬8000筆的地震定位資料。

交通部部長陳世凱表示,氣象署為了提升災害預警和氣象預報能力,持續建設先進的氣象觀測與遙測設備,並引進先進的運算能力,發展AI氣象應用,2023年已完成第6代高速運算電腦系統的建設,將區域模式的水平解析度從原本的3公里提升至1公里,並每年提升颱風路徑預報準確率2%。

交通部部長陳世凱指出,今年增建38座地震站,總數達到632座,加密站網並提升傳輸處理效率;今年已完成高雄市區的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預計在2025年完成台中市的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地震預警時間將從10秒縮短至7秒,盲區範圍也從35公里縮小至25公里。

氣象署指出,預計在2028年完成台灣南部海域200公里長的海纜鋪設,並在海纜沿線設置3座海底地震觀測站,將為台灣西南部沿海提供14秒的地震預警和30分鐘的海嘯預警應變時間,提升馬尼拉海溝引發的海嘯及地震預警能力。

氣象署正積極研發應用AI技術縮短地震通報時間,透過AI技術提升識別P波與預估震度的準確性,將有助於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在早期階段迅速發出警報,縮短通報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