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熱線

科技混搭玩藝2/反覆實驗找到趣味 不插電科技體驗重塑感官認知

何理設計團聚,創辦人葉彥伯(右)及 莊杰霖(左)。(圖/黃威彬攝)

北美館廣場上,每年夏天,也有一場X-Site的地景裝置互動藝術,今年X-Site首獎作品由何理互動設計的《膜》拿下,有別於過往,運用材料的屬性與特點,建構了展覽藝術與民眾互動的體驗,這場展覽有豐富的實驗性,同時顛覆人們既有的感觀。

《膜》是何理互動設計團隊從事科技藝術多年第一件不插電的作品,卻仍是具備電子造景的作品,運用的正是材料的物理特性。它是由67片高2.8米、寬1.2米的偏光片所組成。為什麼是這個尺寸,何理互動設計創辦人之一的葉彥伯說明:「在很多設計方面,其實我們都會受限於現實,比如說材料;高、我們希望可以做到無限高,無限大,但是因為受到物理限制,所以會針對物理限制來做調整。」

何理3位創辦人是研究所同學,除了 葉彥伯(右)、 莊杰霖(左)以外,還有一位魏子菁目前正在待產。(圖/黃威彬攝)

葉彥伯分享了創作歷程中的心路,光是設計就會經過很多種不同的實驗,例如《膜》必需克服光線的部分。擔任過X-Site兩次評審的實踐大學建築系系主任蕭有志說:「人在裡面的那個經驗,好像會改觀的感知……相較於過去是建築團隊背景的作品,對於人在裡面的經驗性是蠻多的。」

另一位評審,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教曾令理則認為:「它用的材料是奈米等級,還沒有被放大使用過;以及這個題目叫做『多重真實』,他們在論述以及在詮釋題目上面,其實很努力的貼近這個想法。」而這樣的陳述,正反應了這個以偏光片為媒介材料,運用其科技的屬性重新建構空間與視覺的互動經驗。

科技藝術結合電子、機械、光學、機構、動力、材料等眾多領域,團隊創作都需反覆摸索測試。(圖/黃威彬攝)

葉彥伯表示:「很多創作的概念上面,最初的出發點其實是蠻單純的,就是這件事好不好玩,如果這件事情不好玩,就不太會有太大的熱情跟實驗。」此外,「在實驗的過程中間,大家其實都會做一些千奇百怪的怪東西,忽然間有一個效果好的,想讓這件事被大家都看見,就可以去做一些巧妙的安排,讓整個看起來是順暢的。」

《膜》藉由觀察、感受光影以定義出空間的樣貌,進一步討論感官所呈現的真實。(圖/何理互動設計提供)

對於這麼大一片、像紙一樣質地柔軟的偏光要如何「站」起來,又要考量戶外展場日曬雨淋、被民眾觸碰的「保護」問題,何理團隊負責的重新設計偏光片擺設及技術突破,因此用前後壓克力把偏光片夾在中間,設計的L型包夾,把它整個架起來。另外,壓克力有熱脹冷縮的狀況,因此在壓克力與偏光片之間也設計了一個彈簧支持,解決偏光片可能被擠壓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