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台灣水庫「上游水土保持不佳」!土地超限利用 壽命面臨腰斬

石門水庫每年執行清淤,力求延長水庫壽命。(圖/中國時報呂筱蟬)

台灣各地水庫普遍面臨上游水土保持不佳、超限利用等問題,過去許多水庫集水區還有養豬廢水汙染,政府推動離牧政策稍解畜牧廢水問題,但土地超限利用依舊難解,也注定台灣水庫先天不良後天失調,使用壽命腰斬。

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郭耀程指出,蓋水庫就會產生集水區,台灣面積不大,95座水庫除了東部之外,幾乎把台灣的土地都框進去,但水庫會產生量與質的問題,量有淤積問題,而只要有人為開發,就會有質的劣化。

他指出,台灣有颱風、強降雨,複合型天氣和國外環境條件不同,所以集水區保育更加重要,而石門水庫在1972年就注意到這問題,治理參考日本做法,在集水區有100多座攔砂壩,目的就是在阻止泥砂進入水庫。2004年艾利颱風帶來豪雨及土石流,石門水庫集水區出現大範圍崩塌,2006年開始跨單位整治延續至今。

至位於大甲溪上游的德基水庫,1973年開始蓄水,但上游梨山早年大規模開墾,道路、農路開闢造成山坡地流失,土壤沖入水庫淤積、農民耕作的殘餘肥料農藥也流入集水區河川,造成水庫啟用3年即優養化,在水利署長期執行水質監測與管理計畫,水質逐漸改善,加上近年旱季降雨少,德基水庫多次幾近排空,雨季、颱風季再補充新水源,才緩解優養化現象。

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範圍涵蓋許多機關,郭耀程以石門水庫為例解釋,北水局負責水庫蓄水範圍、河川為水利署管轄、林班地則是林務局、山坡地水土保持由水保局負責、土地使用管理屬地方政府,另還有道路機關等單位,水庫集水區保育需要水、土、林各機關密切分工合作,才能讓水庫延年益壽發揮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