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土水環境科技運用

工廠排放重金屬超標的廢水造成土壤污染。

台灣進入 5G 移動通信世代,蘋果新款手機 iPhone 12 將於 10 月正式發表,AI 人工智慧已隨著 IoT 物聯網引領著新型智慧城市的變革和建設,各學術研究和產業轉型的科技創新與發展應用,是如此多元卓越且不斷的積極打造市場價值,民眾的需求被滿足、基礎建設更加強化、數位經濟格局翻轉,但種種進步帶來的衍生物已不是雙面刃而是多面刃,土水污染、農作毒物累積、環境永續阻滯、公共安全危機的副作用,都是全體公民無可迴避的責任和挑戰。

南部魚塭產業超抽地下水狀況。

植物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肥沃的土壤孕育了生物所需要的食物及能源,而土壤在水、空氣、陽光的循環過程中,其生態系統也會直接影響環境的樣貌和作物的性質,進而造成大自然的變形和演化,但如此轉變對人類的生活和存亡會有什麼影響呢?我們都希望生活越便利、經濟越繁榮、社會越完善、制度越健全,當夢想中的藍圖和願景,一一展現在眼前和握在手中時,卻總是無可厚非的夾帶著難以修補的災害。   約莫 8 年前,當時桃園縣的蘆竹鄉和大園鄉的農地,因為引用水源遭受重金屬污染,被規定不得耕作食用作物;新竹市香山區,長期使用工業廢水當作灌溉水,於是面臨了水資源管理、土壤監測及廢棄物處理的問題;彰化縣和美鎮生病的稻田,則是因為上游工廠的不適當排放電鍍廢水,形成土壤不可回復的傷害,只能被選擇廢耕;雲嘉南地區的魚塭業者超抽地下水,提高了海水倒灌和地層下陷的惡化程度以及土壤鹽化的警報;以上,都還只是所謂「冰山的一小角」而已。
科技創新的優點帶給產業多樣貌的技術應用,同時也推動了土壤和地下水的健康檢測與環境保護的多維度升級,更是直接和間接影響了國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將於民國 109 年 10 月21 日(三)至 10 月 26 日(一)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 3 號倉庫,舉辦「聽,見土水 臺灣生生不息」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20 週年特展,希望能透過名人講座、手作工坊、繪本說故事、布袋戲表演、桌遊等各項亮點活動,多面向且具啟發性的誘導國人了解過去、知道現在、保護未來;更特別的是環保署與22 個縣市環保局攜手合作,在場展示各縣市的守護土水成果和土水環境的生生不息。

土壤、地下水、環境、生活的牽連關係。

土壤和地下水的議題,是直接且長期與人體息息相關的治理內容,絕對無法只靠生產鏈前端的污染預防措施,更需要藉由政策推廣、產官學研各界跨領域合作、產業嚴格監控把關,運用例行性的整治改善驗證作業之分析評估,更重要的是,必須培養公民對於綠色保育及永續資源的日常知識和思維觀念,在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城市鄉鎮、企業、國家等不同的空間背景,做出根本性的教育宣導和維持有意識性的生活型態,如此才能結合技術的應用與優化,全民關心並致力於加速解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問題,提升資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在科技、創新、環境和人類中調整出最適宜的定位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