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土地污染與觀光的距離,可以更遙遠

每個人都該成為對環境負責任的觀光客。

比起工業污染,觀光看似與土地污染沒有太大關係,但其實每個小動作,都可能在傷害我們腳下那片親愛的土地。
腳下那片看不見底的土地,正默默被污染著
對於從小在城市長大的我,與污染的距離從來沒有太遠。印象中,最開始注意到的污染問題,是兒時住在高雄老家的時候。當時該廠廢氣排放不時超標,家中看出去的天空時常灰灰的,到了晚上夜空又變成橘紅色的,有時空氣會瀰漫刺鼻的味道,長大後才知道,這叫做空氣污染。又有一次,爸媽帶我去桃園鶯歌姑姑家,記得當自己在姑姑家菜園旁玩耍,玩著玩著來到菜園底端時,嚇然發現緊鄰一旁的河川竟被染成藍白色。當時五年級的我,知道這是水污染,回學校時甚至寫了一篇相關的作文。
但直到又更大了,我才知道不管是兒時家旁的工廠廢氣,或是姑姑家旁的工廠廢水,最終都會污染一直踩在腳下的那片土地。或許大部分人類都是如此,以為眼不見就是乾淨的,土地因為不如水與空氣般透明,地下水又被埋藏在土裡,兩者被污染的狀況因而時常被忽略。殊不知,工廠的廢氣到了空中,會透過雨滴降臨到土地,工廠的廢水若沒經過環保處理,排入河川海洋也會同時滲入了土地。

日月潭30公里環潭自行車道榮獲CNNGO網站評比全球十大最美自行車道。

即便沒有煙囪,觀光業也是環境破壞的得力助手
土地污染後,地下水也順帶遭殃,種在土壤中的植物蔬果,以及利用地下水的養殖生物,也都因此被污染了,最終,接收惡果的都是破壞自己環境的人類。更慘的是,一但土地與地下水被污染了,要做整治的難度會相當高,這也是為什麼專家會建議預防勝過整治。
或許有人會說,那麼,最先應該做好的,應該是工廠污染源的管理吧!的確,台灣幾起重大土地污染事件,皆是工廠造成的工業污染為主,但農業有農藥、養殖業有排泄物,就算家庭也有廢水與垃圾等,無關產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造成各種污染,就算過去被稱做無煙囪產業的觀光業,也成為造成地球污染的原因之一。
旅遊會造成大自然的破壞,森林被砍伐,海灘拿來蓋酒店,因為觀光需求,動物的棲息地被切割或喪失,生物多樣性消失,當然,還有搭機開車造成的碳排放量。那土地呢?觀光業至少沒有造成土地或地下水污染吧?或者至少不是主因?
雙輪旅行,減少交通排放帶來的各項污染
2017年,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科學家,來到印度喜馬拉雅山位於海拔17480英尺處的Manali-Leh公路做檢測,該地天高地遠相當偏僻,科學家原以為土壤會相當乾淨,沒想到公路附近土壤所測得的硫含量卻相當高,猜測應該與每年該地約有五萬輛車通過有關,尤其當地的卡車或公車,多半使用含硫量很高的柴油,因而產生的酸雨,就這樣污染了土地。
連這麼遙遠的地方都有因為觀光帶來的土地污染,處處是人潮的台灣,受觀光影響的土地污染情況必定更嚴重。幸好,這幾年民間與政府的環保意識都大大提高,除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已有20年歷史,環保署設立的亞太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工作小組,也持續與國際交流合作。去年底觀光局以自行車旅遊為主題的宣傳影片,讓台灣獲美國旅遊界最高獎項「麥哲倫獎」(Magellan Awards)的「亞洲生態友善的綠色旅遊目的地」(Asia - Overall Destinations-Eco-Friendly "Green" Destination)銀獎殊榮。
的確,台灣公共交通方便,You Bike或City Bike租借也很容易,不管是全長900公里的環島一號,或是榮獲CNNGO網站評比全球十大最美自行車道的「日月潭30公里環潭自行車道」,都是注重環保旅人的絕佳選擇。當然,除了交通工具,我們做為一個愛自然、愛土地的觀光客,還有許多可以注意的地方。

含氯的塑膠被掩埋後會釋出有害物質到周邊的土壤與地下水源中。

做個愛護土地的友善旅客
例如外出用餐,盡量吃多少點多少,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台灣每天的廚餘量若用廚餘桶來堆疊,高度已經相當於 40 座台北 101 ,這些廚餘有部分進了掩埋場,造成滲出水污染土地的疑慮。此外,別忘了自行攜帶餐具,甚至鼓勵餐廳或小吃攤不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需要過夜,選擇環保署推薦的環保旅店,或是友善在地的旅宿,帶上自己的盥洗用品並自備水壺,減少使用旅宿提供的瓶裝水。
因為這些大量生產,僅能一次使用的含氯塑膠,被掩埋後會釋出有害物質到周邊的土壤與地下水源中,如果每個旅客都可以做到這點,就可減少許多一次性使用塑膠用品的浪費。事實上,我旅居中的法國在2016年7月1日開始,就禁止超市發放使用一次性超薄塑料袋,取而代之的是可生物分解的替代品。一開始我還沒什麼感覺,但有一次用了可生物分解的塑膠袋裝了東西放在冰箱,不小心放太久,直到想起時,袋子已經因內容物出水而分解掉一半,讓我驚訝又高興。
明年2021年,歐盟國家將全面禁止使用吸管、餐具、棉花等「一次性塑膠製品」,而台灣環保團體也倡議大家聯署支持「 2030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政策」。如果可以,希望政策落實更快些,因為科學家已證明,塑膠即使會分解,但分解前仍有可能掉落到沈積岩中,成為化石的痕跡(trace fossils)。相信沒有人會希望幾千萬年後,未來的子孫去野柳地質公園(假如它還存在),或是到海邊撿起石頭時,看到的不是早期海洋生物如貝殼痕跡,而是棉花棒或塑膠湯匙的形狀。
又或者,不說未來了,現在就帶著孩子去看位在松山文創的「聽,見土水 臺灣生生不息」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20週年特展,直接讓我們的下一代透過電影觀賞、遊戲、手作工坊、桌遊等活動,更了解如何保護我們的土地。當然,在這趟行程裡,別忘了做最棒的環保觀光客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