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生物科技學副教授逛魚港 竟發現超稀有種龍蝦

國立台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黃銘志日前採集到俗稱「金絲猴」的紅頭龍蝦,並鑑定命名為「海神後海螫蝦」,同時登錄成為台灣新物種一員。(圖/國立台南大學提供)

國立台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黃銘志日前訪問基隆正濱漁港時,採集到當地漁民俗稱「金絲猴」的紅頭龍蝦,經鑑定後,命名為「海神後海螫蝦」,並登錄台灣物種名錄(TaiBENT)。黃銘志轉述漁民說法,此種海蝦產量稀少,平均1年捕獲量不到40隻,也是當地單價最高的蝦類之一,此次幸運採集到10隻成熟個體,已全數捐贈給國立台灣博物館保存。

黃銘志指出,「海神後海螫蝦」屬於後海螫蝦屬,學名為Metanephrops neptunus,其中種名neptunus為羅馬海神「尼普頓」之意,因此中文學名取其拉丁文原意「海神」,加上屬名「後海螫蝦」而成。黃銘志表示,此蝦最初於1965年在南中國海域首次發現,屬於深海蝦類,在澳洲也被稱為尼普頓龍蝦。

黃銘志描述,「海神後海螫蝦」的特色為紅色的頭胸甲及白色的腹部,紅白相間,相當鮮豔美麗,且身長可達29公分。黃銘志也稱,此種蝦類主要被發現在南中國海和澳洲西岸海域300至600公尺深的海底,因此本次於東沙島海域附近尋獲,相當驚喜。

黃銘志興奮表示,由於國際上尚未記錄到抱卵的成熟個體,因此學者對於此蝦類成體大小,尚有諸多揣測,如今幸運採集到10隻成熟個體,包含抱卵的雌蝦個體3隻,是稀少珍貴的標本,絕對有助於了解蝦類生態。

黃銘志也感謝,此次鑑定蝦種過程,由國際螯蝦學會事務局長日本籍川井唯史博士一路協助,包括繪圖記錄、拍照等工作,並共同發表在國際期刊甲殼類研究「Crustacean Research」上。基隆區漁會指出,目前轄下漁港市場都沒有發現販賣「海神後海螯蝦」,攤商多販賣養殖蝦及其他種海蝦,此類海螯蝦在當地市場根本看不到,聽聞黃銘志有採集到,真的很幸運。

國立台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黄銘志。(圖/國立台南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