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直球對決中俄 「美國回來了」揭新戰局路線
歐洲媒體認為,美中在安克拉治對話的實質進展,也許比外界看到的更好,而美中之間的競爭對抗,將決定拜登的外交政策路線。圖為美中高層會談。(美聯社)
拜登上任剛滿2個月,上周先後與中、俄兩大強權槓上。《紐約時報》分析,表面看來中美和美俄衝突可能演很大,但似乎不完全是在作戲,而大國之間的競爭,已邁入與冷戰時期軍備競賽迥異的新局面。歐洲媒體則認為,美中在安克拉治對話的實質進展,也許比外界看到的更好,而美中之間的競爭對抗,將決定拜登的外交政策路線。
紐時資深記者桑格在題為「動作迅速:拜登上台60天就卯上中國和俄羅斯」的專文中寫道,過去一周拜登讓外界看到未來4年的路線─柏林圍牆倒塌以來最低點的美俄關係,建交後最糟的美中關係,所建構的激烈超級強權競爭。
美國與中俄關係惡化非一日之寒,但上周急轉直下。拜登在專訪中,指俄國總統普丁幕後操控多起謀殺,是「劊子手」;在安克拉治會談上,美中雙方爆口水戰。一般以為,拜登的外交政策可望走回溫良恭儉讓的傳統老路,豈料他硬起來,直球對決。
科技網路 未來競爭主戰場
紐時分析,拜登政府近期與中、俄槓上,作秀成分居多,但不完全是在演戲。美中在安克拉治的口角,讓人想起1960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在聯大拿鞋拍桌,大罵美帝那一幕。
桑格指出,冷戰不再,如今的競爭主戰場是科技、網路戰爭與影響力層面。中國向全球推銷其5G技術,另一方面擴大在國際組織(如世貿組織)的影響力,主導制定規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近年多次發文示警稱,若認為中國為求打敗美國,準備在太平洋與美軍正面對決,恐怕是錯誤的假想。
俄國搞破壞 攻擊網路設施
至於經濟力較弱的俄國,則擅長破壞干擾,散發恐懼,派駭客攻擊網路設施,以神經毒劑對付異議人士。俄方在2014年強行併吞克里米亞,雖然遭西方世界嚴厲制裁,但普丁依舊不動如山。
英媒看美中 內宣兼有歧見
英國《泰晤士報》20日則評論,儘管不確定美中的「小口角」,是為了以戲劇化的較量當開場白,好引起本國輿論關注,或者是兩國間真的存在鴻溝,因此捨棄建設性的接觸對話;但該報認為,雙方或許都希望能在貿易或氣候變遷等實質議題進行討論。
《泰晤士報》分析,美國「不曾遇過如此一個戰略性的競爭對手」,因此美中的競爭博弈,會對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發揮決定性作用。
西班牙《先鋒報》指出,本次會談正是美中爭奪世界霸主的縮影,兩者儘管在政治上對峙,不過在經濟與環保等領域仍有共同利益,迫使他們為此必須尋找可持續相處的新模式。荷蘭《電訊報》則認為,拜登希望藉突如其來的強硬表態,讓大家看見他所謂的「美國回來了」,不代表美國要繼續當好人,而是昭告對手們,無論經濟或軍事上,美國仍是世界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