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贖罪券2/民眾環團皆反地面種電 光電業者慘成肥羊遭索「回饋金」
財團法人環境保障基金會4月1日舉辦遊行抗議,呼籲終止台東知本的太陽光電計畫。(圖/財團法人環境保障基金會提供)
由於要發展綠電,經濟部原本規劃2025年的太陽光電發電量,要達到2000萬瓩,其中「地面型」占1700萬瓩、「屋頂型」占300萬瓩。因為後續屋頂型推動較為順利,經濟部將政策調整為地面型占1400萬瓩、屋頂型占600萬瓩;今年二月,再度調整為地面型占1200萬瓩,屋頂型則拉升至800萬瓩,以補足「達標」所需的2000萬瓩發電量。
根據經濟部預訂進程,2020年太陽光電發電量理應達到650萬瓩,但實際執行結果僅有580萬瓩,並未達標,部長王美花卻堅稱有信心在今年底前提升到875萬瓩。
知情人士透露,經濟部轉攻屋頂型,其實是因為地面型大多設置在農田、林地、埤塘或海岸,屢屢受到環保團體和當地居民抗爭,進度嚴重受挫,只能轉向發展屋頂型。例如4月26日,營建署審查彰化縣大城鄉海岸的太陽光電廠興建案時,環保團體與當地非法養殖戶在會場大力反對,相當憂心光電設備會衝擊養殖環境。
雖然光電業者當下拚命叫屈,強調已合法申請並投入大筆資金租地,而當地的地層下陷是由於養殖業者過度抽取地下水,根本與光電設備無關,不過,官員顧慮環境保護問題,最後多有所保留,指示光電業者重提計劃再審。
弔詭的是,經濟部鼓勵光電業者發展地面型,農委會卻為了避免過多農林地「種電」,2020年7月7日公布《農業主管機關同意農業用地變更使用審查作業要點》修正案,原則上不同意2公頃以下的農地變更地目種電,阻礙了地面型的發展,這一天被光電業界戲稱為「光電77事變」。對此,「鑫盈能源公司」執行長徐嘉男指出,光電77事變後,地面型確實就緊縮了。
光電業者不僅要面對多頭馬車的政策,還遭不少官員「權力勒索」成了肥羊。4月27日,檢調大規模搜索雲林縣口湖鄉公所等處,踢爆鄉長林哲凌等13人利用職務之便,向光電業者索賄750萬元,聲押林哲凌獲准;5月12日,檢調再傳訊涉嫌強收光電業者「回饋金」的台南市8名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