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業悲歌5/貧富差距超過130倍 「L型社會」底層家庭陷貧窮循環
政府推出紓困方案後,許多民眾爭相申請補助,但也有不少人因沒有參加勞保,或其他條件不符,而無法申請。(圖/黃鵬杰攝)
對比資本市場亮眼表現,和街道上百業蕭條的情境,貧富差距恐在這波無薪假、失業潮及物價上漲中被越拉越大。根據財政部數據,2019年我國最頂端與最末端的家庭平均所得相距130倍。近2年受疫情影響,差距將更加擴大,加速台灣財富結構從M型化社會變成「L型化社會」。
根據財政部7月5日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收入為全台頂端5%的家庭,平均所得高達507.8萬元,低端5%的家庭平均所得僅3.9萬元,相差130倍。雖然財政部指出該數據不能作為貧富差距分析,但若以國際衡量家庭貧富指標的吉尼係數(Ginicoefficient)來觀察,近年係數持續上揚,2019年為0.339,已接近國際警戒0.4的標準,更遑論這2年受疫情影響尚未公布的數字,台灣整體財富結構已從「M型」化轉向「L型」,造成許多家庭陷入貧窮循環的威脅。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指出,疫情讓不少基層員工收入減少或中斷,更導致許多自營工作者所得歸零,加大所得分配惡化。儘管政府推出紓困方案,但金額有限、期間短,仍有不少社會底層百姓出現生計困難。
導致貧富差距拉大還有另一原因,成之約表示,每次受外在環境衝擊,政府投入紓困及擴張性政策,資金氾濫使得股票市場受炒作不斷上漲,有能力玩金錢遊戲的人持續增加財富,沒有積蓄的人更沒有閒錢投資理財,對於下一代更是無法提供好的學習環境。以這次全國改採線上教課來看,偏鄉家庭是不是有電腦、網路覆蓋率都是問題,而父母忙於賺錢,孩子自己在家也缺乏協助,在學習成效上多少受影響。
對於政府紓困仍有民眾未獲得救助,成之約認為,有此可看出社會安全網絡不夠整密的地方,微薄收入的民眾沒參加勞保以致沒得到紓困,這些不符合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者,也不是勞保能掌握的人,除了可透過國保系統撈出遺漏對象,還可透過鄰里長的民政體系,掌握需要救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