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大城人口「餘額」快滿了! 2035年恐無法「北漂」
大陸澎湃新聞·23日報導,中國大陸大城市人口「餘額」開始告急了。(示意圖,新華社)
大陸澎湃新聞·23日報導,中國大陸大城市人口「餘額」開始告急了。近日,大陸各地陸續出台2035國土空間總體規畫,透露未來15年人口規畫上限。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人口上限分別是2300萬、2500萬、2000萬、1900萬。相比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分別還剩110萬、12萬、136萬、114萬人的增長空間。相比而言,二線城市的人口天花板設定更高一些,餘額相對充足。
成都2035年人口天花板高達2400萬,蘇州1700萬-1800萬,武漢1660萬,杭州1500萬,剩餘規畫空間均在300萬以上。
作為東北城市的代表,瀋陽2035年人口天花板為1200萬,哈爾濱為1180萬,剩餘空間分別為290萬、179萬。
由於多數城市尚未公布2035年國土空間總體規畫,人口天花板尚不可知,但一個共識是,相比過去10年,多數城市人口規畫增速收縮。
據統計,北上廣深,人口成長最為保守。2010-2020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人口增量分別為228.1萬、182萬、597萬、713萬。
根據規畫,到2035年,北上廣深的人口「餘額」全部不足150萬,與過去10年的人口增長態勢大相徑庭。事實上,人口到了2000萬的超大級別,再保持每年數十萬人的高速增長,可能並不現實,加上人口承載力、資源承載力以及房價等因素,適當收縮人口規畫天花板,並非不能理解。
不過,人口天花板保守化,或將帶動搶人政策的變遷。
有意思的是,向來門檻森嚴的京滬開始主動下場搶人,而一直以搶人著稱的深圳卻開始收緊落戶了。
與北京不同,深圳似乎開始收縮陣線。日前,深圳出台新規,將學歷落戶門檻從大專升級為大學,本科入戶年限從40歲調整為35歲,碩士從45歲調整到40歲。深圳城市面積不到2000平方公里,不及廣州的1/4、成都的1/8,加上教育資源愈發緊張,房價持續高漲,收緊落戶門檻似乎在意料之中。
除了北上廣深外,二線城市裡的杭州、武漢也被質疑人口規畫相對保守,不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發展定位。當成都將人口天花板上移到2400萬,蘇州也提高到1800萬,而杭州、武漢的人口規畫目標分別為1660萬、1500萬。
先說武漢。由於疫情影響,武漢七普人口資料存在明顯低估,中部人口第一大城之位被鄭州取代。不過,隨著疫情消退,武漢常住人口開始大幅回流,加上準零門檻落戶等正常刺激,武漢人口呈現井噴之勢。
與武漢相比,杭州更為保守。杭州2035年規畫人口僅為1500萬,而2020年人口就已高達1193.6萬,剩餘空間僅為306萬。如今,幾乎所有城市都放開落戶,絕大多數城市都是零門檻,戶籍含金量急速縮水,能吸引人的早已不是戶口,而是經濟、產業等基本面。
東北地區,大城市對人口增長依舊充滿信心。在已公布2035總規的城市裡,瀋陽、哈爾濱分別規畫了1200萬、1180萬的人口天花板,相比目前人口規模,分別還有290萬、179萬的增長空間。
資料顯示,2010年-2020年,東北30多個地市,只有瀋陽、大連、長春3城人口正增長。不僅如此,綏化、齊齊哈爾、白城、通化、伊春、七台河等地的人口減少幅度超過20%,形勢嚴峻。未來,大陸國家中心城市、中日韓自貿區、中俄合作、強化國防能源糧食安全的戰略新定位等,都會為東北振興提供新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