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生2/太空科技落地推認知型人工智慧 Beyond Limits奪電子及電池大案首年業績衝破6,000萬
起源於NASA太空任務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Beyond Limits,為NASA火星探測車好奇號打造具備自主決策的人工智慧,8、9年來持續將火星上的資料傳回地球。(圖/Beyond Limits、NASA)
台灣AI新創領域出現一張新面孔「Beyond Limits」。這間源於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空任務噴氣推進實驗室(JPL),2012年把「好奇號」火星探測車送上火星,後來技轉成立Beyond Limits,總部設在加州,為何千里迢迢來台灣設點?
「主要是看到台灣在製造業上發展相當成熟,在產業上,具備很好的流程管理與產業經驗,而豐富的數據正是發展AI,提升實質效益,創造收益,產業升級最好的環境。」Beyond Limits台灣區總經理張中宜表示。
「資料不足的問題經常成為企業轉型與升級面臨的大挑戰。」另外,台灣資工、電機和醫療等領域人才庫資源尤其豐富,每年能產出大量 AI工程師,則是另一個優勢。」她進一步說。
Beyond Limits創辦人AJ Abdallat,最初是從能源領域切入。2010年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BP)所租用深水地平線號(DeepwaterHorizon)深海鑽油平台發生爆炸,導致在墨西哥灣外海漏油,直到7月15日,共洩漏320萬桶石油,覆蓋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BP賠上百億罰款,2016年還被改編成電影《怒火地平線》。
Beyond Limits協助 BP 過程中找出問題並優化,順利解決了好幾個月來的漏油狀況,還贏得BP的認可及投資。 Beyond Limits成立至今共發展出280多項的專利,以發展機器學習與人類認知的人工智慧為主,實現模仿人類直覺及做出清晰可靠的判斷,也就是說具備「自主決策」的AI。
除了進入太空,Beyond Limits還跨足智慧醫療、製造業、智慧物聯網及金融等商用領域的解決方案。2020年獲得1.3億美元(約新台幣36.4億元)的C輪投資,也進一步拓點至亞洲,包括台灣、日本、新加坡及香港。
張中宜強調,「企業發展AI認為往往得投入大量人力、數據等資源,常忽略一件事情,不同部門間會有不同的思維角度,溝通落差成為阻礙AI發展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