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健康

擊敗癌王2/突破「低劑量電腦斷層」盲點 只要10分鐘!無創導航手術即知腫瘤良惡

低劑量電腦斷層 肺癌 無創導航 肺結節 LDCT
馬偕醫院胸腔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黃文傑利用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確診患者為肺癌第一期後隨即切除腫瘤,患者3天後即可出院。(圖/馬偕醫院提供)

馬偕醫院胸腔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黃文傑利用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確診患者為肺癌第一期後隨即切除腫瘤,患者3天後即可出院。(圖/馬偕醫院提供)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GLOBOCAN 最新統計,2020 年全球估計有 1930 萬新發癌症病例,並有 990 萬人死於癌症,推估其中有 49.3% 的病例和 58.3% 的死亡人數來自亞洲。

與其他地區相比,只有亞洲 (58.3%) 和非洲 (7.2%) 的癌症死亡比例高於新發病比例 (分別為 49.3% 和 5.7%),原因來自於好發癌症類型分佈不同,以 2020 年為例,肺癌是亞洲癌症第一大死因,佔 18%;其次為大腸癌,佔 9.4%。

根據衛福部109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排行顯示,肺癌再度蟬聯台灣癌症致死率之冠,肺癌佔癌症死亡人數近20%,每年奪去9000多條寶貴生命,患者人數更在10年內激增1.5倍。

低劑量電腦斷層是近年來早期篩檢肺癌的利器,但由於肺結節具有高偽陽性、且部分位置難以偵測,因此能有其侷限。(圖/翻攝自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臉書)
低劑量電腦斷層是近年來早期篩檢肺癌的利器,但由於肺結節具有高偽陽性、且部分位置難以偵測,因此能有其侷限。(圖/翻攝自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臉書)

近年來,多位名人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發現肺腺癌而引起關注,馬偕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余秉宗表示,LDCT雖然更容易發現小於1公分的早期肺癌,但是高偽陽性的肺結節,使病人長期追蹤檢查時造成輻射暴露、侵入性確診檢查時也會提高併發氣胸的風險。

馬偕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胸腔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黃文傑表示,一名45歲的男性上班族在公司健檢中,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肺部有一處1.5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患者本身無家族史、也沒有不良生活習慣,因此相當驚訝。

黃文傑說,若民眾檢查後腫瘤已達4至5公分以上,或腫瘤位置就在氣管上,可直接使用傳統方式手術;但由於2公分以下的肺結節較難透過影像判斷良性或惡性,而侵入性確診檢查的風險也高,考量男患者結節僅有1.5公分,因此決定以相對風險較低的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進一步確診。

黃文傑表示,導航系統先以病人之氣管與肺部血管電腦斷層合成出模擬即時影像,並規劃出一條閃避肺臟血管的路徑。接著於支氣管上打出0.1公分的洞口,再以0.2公分的氣球擴張後開始「探鑽」,以近乎無創方式抵達沒有支氣管經過的肺結節位置。

隨著空氣污染愈來愈嚴重,也讓更多沒有吸菸習慣的民眾深陷肺癌風險之中。(圖/報系資料庫)
隨著空氣污染愈來愈嚴重,也讓更多沒有吸菸習慣的民眾深陷肺癌風險之中。(圖/報系資料庫)

從肺結節取出檢體後,立即送交病理科進行細胞診斷,約莫10分鐘後即確診為肺腺癌第一期,於是馬上安排患者進行單孔胸腔鏡手術切除癌腫瘤,手術全程約1.5小時,術後住院觀察三日後出院,目前追蹤狀況良好。

台東馬偕醫院胸腔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施慧瑄表示,依據文獻,若肺結節位於沒有氣管通過的位置,由於難以判讀,原診斷率僅有3成,透過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後可達超過8成的診斷率,而且確診為癌症後,即可馬上由胸腔外科醫師接手進行胸腔鏡手術切除;若為炎症則可後續觀察,減少病人不必要的手術風險,完成精準定位及病灶切片。

低劑量電腦斷層 肺癌 無創導航 肺結節 LD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