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色覺醒》苑舉正:政治不能只看顏色
圖說-《無色覺醒》苑舉正:政治不能只看顏色
世界上各個國家、地區,往往會選擇某一個顏色、旗幟、圖騰,做為當地的代表。舉例來說,愛爾蘭的綠色、荷蘭的橘色等。事實上,當一個地區在選擇顏色時,它必須能代表主要的歷史、文化、經濟,目的是為了讓人民合作並團結。
然而在台灣,但顏色政治學已發展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連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不管消費購物、穿著服飾都會聯想到政治立場,甚至影響到社交生活、職場生態。顏色原只是美感的一部份,現在卻成了我們的政治認同,甚至代表意識形態。
政客操作 煽動人心
可是,身為哲學系教授,我必須說,這樣的思維根本不合乎邏輯。第一,顏色屬外在附加物,和個人想法無關,人們並不會因為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就代表想法與立場的改變。第二,在台灣自由民主的社會中,人人皆能獨立思考,哪裡有一群人可以用顏色區分,還被代表?更別說是用顏色來代表特定一群人。第三,顏色從來就不會有特定的歸屬,每一個人在接納意識形態及彰顯個人信念的過程中,皆是循序漸進的,它會形成光譜,有些部分接受程度較強、有些部分較弱,但不會強制畫分某一群人屬於什麼顏色。
但是,政客卻特別喜歡顏色,為什麼呢?顏色好動員人民、煽動人心。
就以台大校長難產為例,「拔管」後至今已事隔一百多天,台大仍未有新校長上任,目前雖然有新任教育部長上任,但到目前為止,台大校長仍然未能定案。新任校長管中閔若真有問題,大可以依照既有的規定與法律去處理,而不是一再延宕。這也說明了,真正問題的核心,在於顏色政治學發酵。
校園無色 回歸正途
若從上述的角度來解讀,民眾容易自我歸類,只要顏色發布訊號,就跟著採取相同立場。事實上,校園原本應該是一個無色的環境,教育工作者只要把學生教好,未來學生出社會後,要從事什麼工作,有什麼想法,都是學生自己的選擇。再者,這也容易造成民眾認為,人生應先選好顏色,再去做詳細的規畫。然而,這卻形同用顏色政治學這種邏輯上的錯誤,代表自己的政治、信念,甚至拿它當成「標準」,畫分他人的立場、信念。
誠如亞里斯多德所說:「人是正直的動物,若不靠政治,人無法達到所渴望的幸福,在成長的過程中都不能擁有幸福,則活著的意義不大,真正能讓人達到幸福的就是政治。」
身處政治環境中,能夠得到本身所需,也能幫助別人所需,這樣的社會才能達到穩定和諧、開放民主及自由。
口述/苑舉正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擔任多項社會服務工作,是考試院文官學院負責「經典研析」課程的講師,負責公務員哲學素養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