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船等嘸工2/出海成本大漲3成雇不到人 漁民搶貸款申請紓困
台灣本土疫情急遽升溫,引進移工幾乎停頓,大量依賴外籍漁工的台灣漁業只能望洋興嘆,在港邊「補破網」幾乎已成日常工作。(圖/張進安攝)
台灣本土疫情急遽升溫,引進移工幾乎陷於停頓,加上人蛇集團猖獗導致外籍移工落跑「洗工」現象暴增,大量依賴外籍漁工的台灣漁業只能望洋興嘆,漁民生計大受影響,只能去貸款或申請紓困度日。
「我們漁會信用部從去年5月開始就婉拒從外縣市來貸款的漁船主了!」東港區漁會總幹事鄭鈺宸說,不論是政府發放的漁民生活紓困補貼金或是漁民貸款,漁會工作同仁都會全力協助,幫助本地漁民們度過難關,但針對外縣市一些大型船隻、公司行號的借貸,早在去年起便已婉拒。
鄭鈺宸指出,前年疫情開始在台灣爆發,政府推出紓困補貼,漁船每公噸可申請4萬元、1年內無息貸款,以較大宗的CT4漁船(漁船噸數為50噸以上,未滿100噸)為例,最高可申請400萬元,對於漁船修繕、營運週轉都是一大助益,但由於申請人太踴躍、金額太大,導致漁會信用部需向農業金庫借支10億元放款給漁民朋友紓困。
鄭鈺宸表示,漁會信用部過往的逾期放款比率都能維持在1%以下,但近2年為了配合政府相關政策,已有上升趨勢,因此許多人力必須運用在催收帳款上,以免漁民朋友債務累積過高,反而造成更大還款壓力。
台灣鮪延繩釣協會秘書長何世杰說,國際油價、漁業餌料等雜支大漲,導致現在出海一趟成本相較以往大漲約3成,加上漁工薪資、工作績效獎金、期滿獎金、資歷加給等為了留住好用的人才而給予的福利,都讓經營成本不斷墊高,一旦漁獲量不如預期,馬上面臨經營窘境。
何世杰指出,台灣擁有近1100艘遠洋船隊,過往常遭國際輿論點名,包括漁工超時工作、遭扣留身分證件、管理暴力、不當苛扣薪資及飲食安全衛生等。因此協會不斷輔導船東們,建立透明可受公評的聘僱管理模式,以同理心對待遠渡重洋來台打拚的外籍漁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經營漁業35年的老船長阿發說,「有可能下班時間到了,就眼睜睜看著漁汛從眼前溜過嗎?」現在到處都在講人權,台灣政府為了國際名聲,即使非會員國仍需配合相關政策,連海上作業的漁工都要求有上下班時間,為了討生活只好更多聘請人力,但除了漁工逃逸的問題,現在確診比例每天那麼多,一但有船員確診就無法出海,跟三級警戒沒兩樣,搞得大家焦頭爛額。
立法委員蘇震清直言,過去兩年他已經陸續協助解決很多因為疫情而起的問題,例如遠洋漁船船員隨船返港入境後的防疫措施,以及去年三級警戒期間漁船船員疫苗的問題,都隨著指揮中心防疫政策不斷調整,但無論規定怎麼變,漁業署必須要做好與第一線漁民溝通的工作,防疫政策不斷滾動檢討、貼近實情,才不會讓漁民們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