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別忘親子互動 學會「描述」精進口語能力
衛福部臺中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劉子豪心理師表示,「描述」主要的目的在於讓孩童知道家長跟他在同一個遊戲場域,並且共同關注相同的事情,讓孩童有被陪伴的感受。(圖/臺中醫院提供)
在這一陣子防疫期間,很多有早期療育需求的孩童都因為疫情而暫停上課,雖然是必要之舉,但相對上也犧牲了孩童發展的黃金時期。除了缺乏醫療專業人員介入,孩童在家時間拉長也讓家長缺乏了喘息的空間,因此如何讓孩童在家中也能做練習,家長同時也能減輕負擔,便是很重要的事情。
臺中醫院劉子豪心理師表示,在早療當中,我們常常遇到很多家長告訴我們,小朋友在家不配合、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一下就不耐煩了,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也很常陷入在無助的心情當中。因此,在家長與孩童的互動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家長與孩童在遊戲中的關係,當關係逐步建立後,家長才能與孩童共同擁有遊戲的主導權。
那要如何與孩童建立適切的遊戲關係呢?劉子豪心理師告訴大家一個小撇步!也就是學會「描述」。劉子豪說,「描述」指的是當我們在與孩童共同遊戲時,可以描述孩童目前的行為、想法以及心情,像是孩童在玩積木時,家長可以說「哇~你在疊積木耶」、「你拿了一個綠色的積木放上去」、「你疊了好高哦」、「推倒了好開心」等等,在描述的過程中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地方需要注意:
第一個,描述的過程中請家長在語句中加入抑揚頓挫,而非語氣平淡的描述,在描述孩童很開心時可以用開心的語氣,反之亦然,加入這些語氣時,孩童更能感受到家長的陪伴,也能從中逐步學習理解和表達情緒。
第二個,描述的內容請以孩童目前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作為基準點,當孩童僅有單詞理解與表達時,就可使用單詞和短句描述孩童的行為,而如果孩童連簡單的單詞都難理解,可透過單詞配合手勢動作、表情變化做描述。
整體而言,用比孩童目前的語言能力再稍難的程度來描述孩童行為,除了讓孩童能理解家長有在注意他,同時表達內容也是孩童進一步精進口語能力的模仿對象。
劉子豪心理師指出,為什麼要在孩童遊戲時作描述呢?主要的目的在於讓孩童知道家長跟他在同一個遊戲場域,並且共同關注相同的事情,讓孩童有被陪伴的感受;而另一個目的,便是讓家長學習不對孩童的遊戲指手畫腳,讓孩童在與家長遊戲時是舒服的,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