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綜合

一圖看懂台灣44條斷層「發震機率」 50年內「規模6.7↑地震」發生率破9成

地震 氣象局 斷層 發震機率 50年
維冠金龍大樓倒塌事故發生在2016年。(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維冠金龍大樓倒塌事故發生在2016年。(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近來多起地震都在花東,許多民眾也擔憂是否會有更大的地震發生。氣象局今(26日)就公布全台44條斷層的「發震機率」,台灣在未來50年發生規模大於6.5地震的機率為99%,甚至規模6.7地震也有94%的機率。

氣象局在粉專「報地震-中央氣象局」貼出一張圖,指出圖片是集結中央大學、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台灣電力公司、中興工程顧問公司、中正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將各個孕震構造的「發震機率」量化為具體數字,這群科學家組成台灣地震模型(TEM)研究團隊,在2015年、2020 年分別發表一次機率式地震風險評估(PSHA)。​

科學家整理全台各地斷層「發震機率」。(圖/翻攝自報地震-中央氣象局臉書)
科學家整理全台各地斷層「發震機率」。(圖/翻攝自報地震-中央氣象局臉書)

最新的報告中,TEM團隊整理出44個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孕震構造,並詳述了各個構造的活動特徵,未來50年發生地震機率,規模大於6.5高達99%,規模大於6.7也有94%,規模大於7.0則比較少,但也超過一半,達54%。

氣象局表示,雖然礙於地震機制和行為的不確定性,預測地震仍沒辦法像天氣預報那麼精準,但這樣的研究,對於台灣人有重要的貢獻,提供非常關鍵的防災線索,因為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知道哪些構造的發震機率比較高、哪裡的地震危害情形比較嚴重後,就可以針對這些危險的區域加強守備,迎戰下一次大地震來襲,並且因地制宜,研擬出更符合防災需求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

地震 氣象局 斷層 發震機率 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