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也哭泣2/桃園市府兩機關遭控毀古蹟 考古學者自嘲狗吠火車
考古團隊在桃園捷運施工現場發掘出劉銘傳鐵路遺跡,引發社會關注。(圖/庶古文創公司提供、報系資料照)
100多年前劉銘傳鐵路順著當時桃園台地地形修築,雖然坡陡路斜、火車速度不快,「卻可以想像祖先們看到這個在地面上從未見過的龐然大物緩緩出現時的驚訝」。不過「清代火車即便緩慢,卻似乎已感受到島嶼歷史開始往另一個方向前進!」台灣考古學會理事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以考古學者和台灣子民的雙重身分,娓娓道來劉銘傳鐵路對台灣的貢獻,然而桃園挖出全台僅存一段的最早鐵路遺跡,竟消失在桃園市文化局和捷運工程局手裡。
文資團體、「搶救清代鐵道遺址小組」成員林岳德指出,當初民眾向桃園市文化局提報為遺址,但文化局在今年6月29日召開的桃園市考古遺址審議會卻未將清代鐵路遺址列入,不但從未給予文資身份,也未依照《考古遺址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進行考古遺址指定審查,只將「桃園舊火車站第一、第二月台鋼棚架」列為古蹟歷史建築類。
林岳德說,本案另一個重要關係機關、桃園捷運工程局遲至民眾提報遺址的3年後,即2020年2月才委託考古團隊試掘,終於發現全台最完整的清代鐵路基礎遺址,後續又發現日據時期二爪磚砌便所與1913年車站遺構與溝渠,以及4000多年前文化遺址。
桃園捷運工程局在文資審議會決定下,今年3月短暫開放現地參觀,但名額只有300個,包括林岳德在內的許多民眾都無法成功報名參加。林岳德指出,民眾被迫2022年5月再次提報遺址,雖然6月29日審議會通過施工範圍保存與活化計畫,但僅願意提取20平方公尺的清代鐵道基礎、日據時期廁所遺構及少數原物,還以粗糙的表面翻模與3D 掃描後便破壞清代鐵道基礎,且翻模面積只有遺址面積的一半。
林岳德指控,桃園市文化局刻意迴避文資價值審議,只以疑似遺址的狀況下通過了保存計畫,迴避給予文資身分。並在文資審議會同一天就做了保存活化計畫審議,替捷運復工開了一條路,讓桃園捷運工程局在8月5日回填考古發現的遺址,並在上面灌漿、打樁,而民眾依《文資法》再次提報歷史建物,但文化局仍未回覆,也未要求捷運工程局停工。
江芝華表示,在台灣,縣市文化局考古遺址審議會是唯一有機會為各地岌岌可危考古遺產說話之處。考古家身為當代便利生活的受益者,面對各項建設與考古遺產間的衝突時會格外謹慎,因為考古家也最清楚考古遺址對於當代無可計價的意義。
江芝華指出,原本信任行政單位會以「前瞻」視野來執行保存計畫,讓桃園市未來的車站不但有嶄新面貌,更有深厚的歷史脈絡讓民眾學習、體會跟感動。但就在計畫「通過」後1個月,工程單位以工程無法修改為由,在8月初僅運用幾天的時間,就將考古團隊歷經數月日曬雨淋發掘的百年時光鐵道覆蓋、灌漿,當時一卡車、一卡車的填土已顯示,審議會的「通過」兩字才是行政單位所要的重點,其餘所有的專業建議也成了標準的狗吠火車了!
「搶救清代鐵道遺址小組」指出,由於鄰近的桃園鐵路地下化工程範圍,可能還有劉銘傳鐵路遺址,因此提出5大訴求:趕快指定遺址的文資身分、提報為國定古蹟、開放提供民眾教育、撥列經費保存遺址、重新規劃目前保存方式並予原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