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財經
熱線

外資變心?1/電動車貢獻仍待觀察 外資用腳投票 持股鴻海比重創3年低

鴻海 和碩 立訊 劉揚偉 鴻騰精密 特斯拉 鄭光志 車用電子 Phone訂單 TrendForce 地緣政治 非中國境內
不僅立訊,和碩也傳出將分食鴻海蘋果高階iPhone Pro系列組裝訂單。(圖/蘋果提供、劉耿豪攝)

不僅立訊,和碩也傳出將分食鴻海蘋果高階iPhone Pro系列組裝訂單。(圖/蘋果提供、劉耿豪攝)

兔年封關前,台灣兩大電子代工大廠鴻海(2317)及和碩(4938)一塊拼起來,不但1月15日同一天辦尾牙,外資也在元月的11個交易日裏,直接用資金對這兩家表態,賣超鴻海但持續買超和碩,讓投資人驚呼「外資變心了嗎?」

鴻海去年繳出6.6兆元營收,董事長劉揚偉宣示,「鴻海布局3+3」新領域新技術,吸引更多客戶加入,業務會更多元化。去年交出1.3兆元營收的和碩董座童子賢則對於今年更放膽高喊「和碩搶訂單速度會比兔子跑得還要快」、「業績跳得比兔子還要高」。

其實2023年一開年,鴻海就有了新併購,旗下子公司鴻騰精密(FIT)以1.86億歐元100%收購德國車用元件設計製造廠PRETTL SWH 集團,水平擴充FIT EV 關鍵零組件實力,預計第二季完成收購程序,可望為FIT帶來約3.5~4億歐元的年營收貢獻。

儘管劉揚偉對於電動車的目標,是要在2025年達成年營收1兆元,甚至喊出,「希望有一天能為特斯拉造車」。法人觀察,儘管目前各國電動車品牌如雨後春筍,但是特斯拉仍是產業翹楚,如果鴻海要衝刺電動車營收,如果能拿下特斯拉訂單,絕對是關鍵。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設定,集團電動車營收要在2025年達到1兆元。(圖/黃威彬攝)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設定,集團電動車營收要在2025年達到1兆元。(圖/黃威彬攝)

而和碩在車用相關業務的營收比重約為個位數,共同總經理鄭光志在法說會上指出,車用電子需求相當龐大,預期2023、2024年公司在相關業務都會有雙位數成長。

對於鴻海的「3+3」及和碩的「動如脫兔」兩大世界級代工廠展望,外資在2023年元月短短的13個交易日有明顯表態,除了1天賣超外,其他12天都是買超,對於佔台股市值第二大的鴻海,卻是僅在1月31日轉為買超,其他交易日均賣超,張數達11.4萬張,也讓股價跌破百元大關,進入盤整。

相較下,這13個交易日裡,外資卻買超和碩8,091張,延續著去年第四季的加碼操作方式,和碩股價從去年10月20日的54.7元開始向上攀升,12月站穩60元關卡後,持續緩步朝65元邁進。

法人指出,從鴻海及和碩對於今年的展望,可以發現,電動車是兩家公司重點發展目標,但是鴻海整體營收規模遠大於和碩,加上鴻海股本達1386億元,和碩僅266億元,換言之,也稀釋了電動車對於公司的獲利貢獻。而外資券商摩根士丹利證券更指出,鴻海的電動車布局目前都還在耕耘階段,要出現較明顯的營收貢獻,最快也要等到2024年才會看到。

「除了電動車外,蘋果高階iPhone訂單變化也牽動外資對於鴻海及和碩的評價,尤其原本由鴻海所獨家取得的iPhonePro系列組裝訂單,去年12月傳出和碩也將分食,這對鴻海來說也不是一件好消息。」一位科技產業人士這樣分析。

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指出,蘋果基於風險分散,需扶植新組裝業者。(圖/中新社)
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指出,蘋果基於風險分散,需扶植新組裝業者。(圖/中新社)

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也指出,鴻海長年穩站iPhonePro系列的獨家組裝,但蘋果基於風險分散需扶植新組裝業者,從iPhone14 Pro系列上試行,而鴻海鄭州停工事件,就是大陸立訊精密(Luxshare)成了iPhone15 Pro Max組裝廠之一,此外,鴻海iPhone代工廠仍坐落中國,越南廠則以蘋果周邊為主,目前尚無iPhone產線規劃。

另一方面,蘋果基於地緣政治的擔憂,也將擴大海外生產據點,除了既有的印度產能在明年將翻倍成長外,2023年中開始越南工廠也計畫加入生產。考量美中關係日益僵化,蘋果勢必要以「非中國境內的生產」才能滿足全北美銷售市場為目標。未來幾年蘋果在印度、越南生產製造的比重,預估將爬升至總產能的30-35%才得以過關。

鴻海 和碩 立訊 劉揚偉 鴻騰精密 特斯拉 鄭光志 車用電子 Phone訂單 TrendForce 地緣政治 非中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