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投資術3/台股碳權碳滙行情「這3類股」漲一波 專家:未獲認證都不算
華紙在兩岸有森林,或可成為碳匯資產,但要通過國際認證;圖為永豐餘永續長、華紙董事長黃鯤雄。(圖/報系資料照)
台股近期大掀「碳權題材」行情,坐擁土地及綠樹的華紙(1905)、永豐餘(1907)、農林(2913),沾上「碳匯資產」概念而股價飆漲,汽機車大廠三陽(2206)、裕隆(2201)也因銷售電動車擁「碳權」齊漲,就連永光(1711)、中華化(1727)、三福化(4755)也因「碳捕存」技術漲一輪。
投資人可否加碼這三類碳權概念股?「這些碳權要獲得認證的過程相當繁複,目前僅限題材行情,這也是股票漲幅有限的原因。」法人提醒,由於國內碳交易所今年七月才設立、預計明年交易,若投資人想參與碳權行情,可參考追蹤國際碳權交易指數的ETF商品。
永豐餘永續長、華紙董事長黃鯤雄告訴本刊記者,不是所有樹都能成為碳匯:「2000年以後種的樹才能算,因為10~25歲的樹吸碳能力較強;華紙則是砍一棵、種兩三棵。」華紙在兩岸有5座林場、植林面積超過3萬公頃、約1個台北市大小,合計固碳量約290萬970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若計算碳權或進行碳交易,對華紙及永豐餘有優勢。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指出,自己植樹造林能不能賣出獲利,首先要看那家企業是不是碳排大戶,若是屬於強制減碳者,則種樹減碳是降低營運成本的一個方法、不能夠包裝成碳權外賣;若是自願性減碳、以後要賣出獲利,那些樹的碳權要獲國際認證可不容易,先要寫計畫報告,計畫通過才能執行,但樹的生長快慢不一定、在長的過程也可能發生天災如森林大火,因此,沒有獲認證前都不能算是真的碳權。
電動車則因替代燃油車,坐擁碳權題材。歐盟在2021年對汽車標準是「每公里排碳95克」,超過的車款則要繳罰款1萬歐元才能賣車,但2019年全歐盟車輛的平均碳排放量是每公里122.4克,而電動車排碳量僅需1半;因此無法降低排碳量的汽車品牌,會去交易所購買電動車品牌的碳權。如此出售多出來碳權認列獲利,這就是2020年起特斯拉股價飆漲的原因,在台灣有相同概念的則有三陽、裕隆。
碳捕存(carbon capture & storage,CCS)技術,則是將溫室氣體壓縮成液態後,輸送至海洋、地質等處封存,使二氧化碳與大氣隔絕,減少排放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永光、中華化、三福化等因此起漲。但專家指出,碳捕捉技術更為耗能,且成功率極低,綠色和平指出,過去50年成功捕獲的碳排放僅0.1%。
儘管台灣碳交易所今年七月將設立,但僅限企業申請交易,投資人要如何參與投資?石化產業資深分析師何耀仁向CTWANT記者表示,可考慮碳權ETF,「概念就像石油ETF或0050,期待未來碳交所成立後,台灣也有金融機構會發行與之連動的ETF商品。」
目前規模最大、追蹤碳權指數的ETF有兩個,都在美國掛牌,分別是全世界低碳目標ETF「CRBN」在2014年12月成立,追蹤MSCI ACWI Low Carbon Target Index,發行迄今上漲84.31%,至截稿報價150.59美元美元,市值規模超過8億美元。全球碳策略 ETF「KRBN」在美國掛牌,追蹤iShares MSCI,這等於一次追蹤EUA、CCA、RGGI,2020年成立迄今上漲136.23%,至截稿報價38.95美元,市值規模超過6億美元;它們都在國外交易所掛牌,投資人需要有複委託帳戶才能參與,或是在國內一些基金的投資組合中。
此外,還有「KCCA」、「GRN」、「KEUA」則分別追蹤加州、在美國掛牌的碳排放減量額度期貨合約、歐盟碳合約,不過這些ETF或ETN規模都在2億美元左右,法人指出,若是金融商品規模比較小,流動性相對較差、價格波動也會較大,ETN因有10~20年的期限,有時間價值的情況下,越近到期日價格或會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