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之潮1/性騷擾申訴增2.6倍 為何11年後才MeToo?專家揭大腦之謎
藝人大牙透露11年前曾遭黑人陳建州騷擾,也讓其他受害者陸續跳出來發聲。(圖/報系資料照)
2023年5月底,台灣掀起#Me Too運動,從政治界一路燒進學術界、藝文界、醫界以及娛樂界,一位女性藝人在臉書上寫著「11年前那個晚上永遠是我不時會想起的惡夢。」性騷擾受害者選擇多年後發聲,是蹭熱度或跟風?CTWANT記者採訪多位專家,「因為『創傷』(PTSD)會隱藏在大腦非意識區域,直到受刺激時才被觸動,導致#Me Too事件連環爆。」
事實上,近5年性騷擾申訴件數逐年上升。據衛福部資料,106年通報662件,到了110年數量已經達到1721件,成長將近2.6倍,其中109年、110年成長幅度超過4成;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申訴案件約75%調查屬實,背後是一個個#Me Too受害者的創傷。不少人好奇,為何#Me Too受害者在多年後才選擇說出真相?
「創傷是以影像的方式儲存在我們大腦裡面,很難被言說,屬於一種內隱記憶,就好像已經會開車的人,駕駛時自然就知道如何前進與後退,創傷就是這樣地儲存在大腦非意識區域,平時不會感覺到,當遇到壓力或刺激時,大腦感受到威脅會自動反應這些創傷記憶。」諮商心理師黃宜靜向CTWANT記者解釋,所以當5月31日民進黨前黨工開出#Me Too第一槍時,諸多PTSD受害者的內隱記憶因此被觸動,紛紛挺身說出自己的經歷。
何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身心科醫師潘建志在臉書分享,「PTSD是種由於經歷劇變事件,如性侵、天災、戰爭等,導致的嚴重情緒困擾,涵蓋以下4種主要症狀:創傷回憶的再現如幻覺或夢境、創傷相關情境會引發劇烈反應如出汗或噁心、回避創傷相關人事物、負面認知與情緒如易怒或注意力不集中。」若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4種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就可以確診PTSD。
黃宜靜表示,無論任何年齡或狀況,都可能造成PTSD,「重點在於患者的主觀感受,甚至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只是聽說親近者發生重大事故,也可能導致PTSD。而且患者不一定立刻會有症狀,也可能在半年後才會出現創傷。」
潘建志以一位PTSD患者的藥單及憂鬱合併焦慮的診斷舉例,包含鎮定、安眠的苯二氮平(BZD)、以及景普朗和伏憂寧2種憂鬱症藥物,還有另一種抗憂鬱症輔助藥物安立復,由此可見該患者屬於難治型的憂鬱症。「沒得過PTSD的人,不知道生這個病的痛苦,希望這張藥單,能讓大家多點同理心。像這樣積極藥物治療只是最基本的部份,認知心理治療,社工諮商通報,甚至法律扶助等專業的支持介入常常更重要。」
PTSD可否完全治癒?「有一定的難度,但有機會復原,只要能做到傷口愈來愈小,就已足夠。」黃宜靜建議,平時多從事情緒調節的活動,例如畫畫、運動、瑜伽、正念等,或者是自己有興趣的休閒活動。潘建志也鼓勵#Me Too受害者,「這世上有很多壞人,但請相信好人更多,我們慢慢努力,少流點淚,多綻放點笑容,一定可以。」
《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