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綜合
惡劣!拿油魚混充鱈魚 食用後會腹痛不適
消基會抽測市面4件標示為「鱈魚」的產品,檢驗後發現,竟然有2件不是鱈魚目、不得標示為鱈魚。(圖/消基會提供)
許多消費者喜愛購買肉質鮮嫩的鱈魚,但消基會抽測市面4件標示為「鱈魚」的肉品,檢驗後發現,竟然有2件不是鱈魚目、不得標示為鱈魚,消基會也憂心,如果業者以「油魚」混充鱈魚,消費者更有可能會拉肚子,呼籲食藥署應積極稽查。
消基會近期針對傳統市場4件產品標示「鱈魚」字樣及2件網路電商標示品名為「多利魚」、「巴沙魚」、「鯰魚」或「2種品名同時標示」的商品調查。
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說,4件鱈魚樣品經DNA萃取後進行魚種鑑別,共有2件以鱈魚之名販售,但經鱈魚魚種鑑別結果均為陰性,與標示及宣稱內容不符。
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此次調查發現部分在網路販售的巴沙魚、多利魚等標示混亂,有混淆消費者之虞,恐違反《食安法》「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之情形」,但仍有待主管機關認定。
吳榮達進一步指出,容易與鱈魚搞混的油魚,部分消費者食用後會腹痛不適,消費者選購時可以用魚紋來區分,可先從魚皮做判斷,油魚的魚皮為灰色,會有白色凸起的紋路,且魚肉顏色呈現黃白色,調查其中2件確認為真「鱈魚」,價格每100克分別為170元及200元,另外2件假鱈魚每100克分別僅27元及21元,便宜許多。
消基會呼籲,主管機關應對傳統市場及網路電商等進行宣導教育及規範,讓業者能有正確資訊可提供給消費者正確魚種名稱外,也避免消費者買到不適合自身食用的商品,且為導正市場亂象,主管機關更應不定期加強查察,以維護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