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台灣論壇1/專訪簡又新:永續不等於做公益,而是提高自我競爭力
簡又新大使為了推廣永續發展,舉辦演講、課程、活動,甚至是比賽以吸引更多企業加入。(圖片提供/CTWANT)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於2007年成立,至今邁入第16個年頭,以推廣「永續」為目的,董事長簡又新看好綠色經濟,「這不僅是國家轉型的關鍵,也是提高競爭力的方式。」
談到基金會的成立背景,簡又新娓娓道來,「由於早期擔任環保署長,所以對環境問題涉略多一點。」加上後來擔任交通部長、外交部長,與國際上有更多接觸、交流,他提到,「從2000年開始,全球就相當關注氣候變遷,但是因為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所以進展比較慢。」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最初是由某位企業家出資成立,但發展的過程並不容易。在十多年前,一提到「永續」,通常會被拿來與「公益」劃上等號。許多企業家認為,「我們有捐錢,已經為公益做很多了。」那個時候,公司的老闆、經理人與股東,更關心的是EPS(企業每股盈餘)和股東分紅等「看得到」的數字問題。
到底什麼是「永續」?根據聯合國在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永續發展」被定義為:在不損害後代子孫滿足其自身需求的情況下,滿足當代需求的發展模式。簡又新表示,用更白化的說法就是「讓我們這一代所享有的,不會危及下一代所享有和發展的。」
為了更明確的了解「永續」,聯合國在2015年提出17項關於達成永續的關鍵,包含消除貧窮、消除飢餓、性別平等、就業與經濟成長等等,可歸納為經濟、社會公平正義和環境永續三個大方向。
「既然沒有大棒,我只能用『蘿蔔』了。」簡又新知道離開政府單位後,就失去公權力的庇護。為了推廣永續發展,他舉辦演講、課程、活動,甚至是比賽以吸引更多企業加入。從2007年至今,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共舉辦了1424場活動、477場演講、1008集廣播,吸引來自70個國家、超過25萬人共同參與。
目前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以永續發展目標、氣候變遷、永續能源、生物多樣性等四大主軸為方向,除了透過教育方式向企業推廣「永續」以外,也和52所大學以及20間醫院簽約(預計年底超過50間)。此外,所舉辦的「台灣企業永續獎」比賽從第1年只有16家公司參加,到去年已有450家企業參加,包含台積電、台達電、玉山、國泰等上市櫃公司,參與企業的營業總額高達36兆元。
究竟有什麼誘因使得企業、學校和醫院紛紛加入推動「永續」?簡又新笑著說,「這是一種自我檢視。」同時也能增強社會溝通、創立公司中長期計畫、強化公司治理,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簡又新強調,「其實就是全面強化公司競爭能力,加上現在國際的趨勢和規範也都偏離不了『永續』,所以也是接軌國際的方式。」
此外,對於民眾在節能減碳上的建議,簡又新也提到,節能是減少不必要的能源,像是政府補助的換購家電,「其實從電費上就可以看出10年前和現在的家電電費明顯不同,如果電費減少,也代表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減少。」「當然種樹也是一種減碳的方式,不過來不及啦。」他笑著說。
簡又新也分享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各方面的減碳經驗。他建議民眾多吃素食、少吃肉,尤其牛肉更是碳排放量最大的食物,平均每生產1公斤牛肉,就需釋放出60-70公斤二氧化碳。此外,不要太常買新衣服,「以前崇尚快時尚,可以在短時間內,以低廉的價格買到新潮的服飾,結果穿不完,也是一種浪費。」
同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也是方式之一,簡又新說,「很多歐洲國家推廣騎腳踏車,那邊的腳踏車道甚至比汽車道更多、更方便,藉此也改善人民交通方式。」如果非要自行開車,簡又新則認為電動車是目前環保效益最佳的駕駛工具。在與記者的閒聊中,也提到時下一些韓系電動車都相對便宜又有型。
而在住的方面,簡又新提到「除了鼓勵建商採用綠建築以外,隨手關燈、關水龍頭等小細節也都是節能減碳。」尤其台灣地狹人密,在住和行的方面比起歐美國家更容易改善。他舉例,「美國的房子都很大,不管夏天開冷氣或冬天開暖氣,都必須花上好一段時間才能感受到溫度的變化,相較之下就是浪費能源。」
「其實最重要的,是民眾要有『認知』,建立全民共識,才會有行為上的改變。」簡又新嚴肅地說,透過「再教育」還有政府的提倡和宣導,讓人民了解永續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才能與國際連結,強化個人、公司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簡又新小檔案-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現任:
■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中鼎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電訊暨智慧運輸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永續發展目標聯盟主席
■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理事長
■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理事長
經歷:
■外交部長
■交通部長
■首任環保署長
■立法委員
■駐英國代表
■國安會諮詢委員
■淡江大學航空工程學系教授、系主任、工學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