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健康

父母應該知道的中醫基本小常識 脈浮、舌苔、流汗

圖文提供 /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2024-01-07 10:01

中醫 脈浮 舌苔 流汗 過動
圖說-父母應該知道的中醫基本小常識 脈浮、舌苔、流汗

圖說-父母應該知道的中醫基本小常識 脈浮、舌苔、流汗

首先介紹三個中醫基本小常識:「脈浮」「舌苔白還是黃」「流汗與否」。

「脈浮」通常代表病在表面。人體表面就像一個國家的邊界,外面的敵人攻打過來時,會先在邊界想辦法把敵人擋下來。所以,快要感冒或剛剛感冒時,人的脈是浮在皮膚表面的,而有沒有「脈浮」,很容易分辨出來。先找到孩子兩隻手腕下方把脈的位置,如果不知道在哪裡,可以上網查閱「寸口脈」的位置。不需要很精準,手指稍稍用點力找到小朋友脈的位置,把手指放開,然後再輕輕地接觸剛才找到的脈的位置。如果手指很輕地碰到小朋友皮膚就感覺到脈在跳動,那就是「脈浮」;如果還是得用些力按下去才感覺得到脈在跳動,那就是沒有「脈浮」。當然,這只是個粗淺的概念,但對許多父母而言,這樣就夠了。

「舌苔白還是黃」倒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在白色燈光下,叫小朋友把舌頭伸出來,看看舌苔是偏白還是偏黃。如果好像有些白又好像有些黃,那就算黃,因為正常人舌苔很薄又有一些些白,所以你看一眼不確定是白,就可以算是很輕微的黃。那沒有舌苔怎麼辦?在感冒的基本範疇下,如果沒有舌苔,而舌頭上水水的,可以當作「舌苔白」來參考;假如舌頭很乾,就當作「舌苔黃」來參考。

「流汗與否」就更簡單了。小孩子感冒時,我們通常以背部有沒有出汗為判斷依據。如果明顯看得出流汗,那算是「汗多」的情況;假如看不太出來流汗與否,但是用手摸孩子的背部覺得有些濕,那叫作微汗;如果連摸起來都不覺得有流汗,那就是「無汗」。

有了「脈浮」「舌苔白還是黃」「流汗與否」三個基本工具後,我們可以針對感冒繼續往下深入。

■過動

很多父母對孩子過於好動感到頭痛,譬如出去外面用餐時,小孩子吃一吃就要起來走走;上課時無法安靜聽課,讓老師得不斷提醒爸爸媽媽;晚上上床後不肯好好睡覺,非得東玩西玩拖個一小時才能入睡等等。在討論中醫對過動的觀點前,先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一看。

有一天,我在外面用餐,附近坐了兩家人帶著小孩聚餐,大人穿著得體,看來是公司主管級的商業人士。其中一個小孩,大約八、九歲,一直不肯好好坐著吃飯,每幾分鐘就要起來跑一跑,一面跑還一面大叫,媽媽跟在後面追,拿小孩子沒辦法。後來那個媽媽拿出iPhone讓孩子看卡通,那小孩才好不容易願意坐下了。然而另一個問題來了,那個媽媽把卡通的聲音開得很大,坐在附近的幾桌客人都面有難色,她卻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毫不在乎地和同桌的朋友吃飯聊天。

我為什麼提這個例子?很多讀者應該已經想到,如果父母自己都不能控制自身的言行舉止,在教養孩子方面當然會出問題。

但我想再往下深入一些。許多父母管教小孩的方式是「條例式」,一一列舉小孩子不應該做的事,譬如上課不能亂說話、逛街時不能自己跑掉、吃飯時不能把食物吐到桌子上等等,洋洋灑灑。當條文過多,孩子會覺得自己的自由被壓縮,動物本能就會被啟動,而想要有所「突破」,不斷在各方面測試大人容忍的極限。在大人眼裡,很多時候這就成了過動的行為。

教養小孩的重點不是在約法三章,而是要讓孩子了解其中的意義。回頭看剛才提的例子,父母應該讓孩子充分了解為什麼要尊重其他人,如果孩子能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根本不需要一條一條列出在外面不能做什麼,他自己就應該知道哪些行為不適宜。而當原則只有重要的幾項,剩下的讓孩子自己判斷,大人在旁適時指導,那麼孩子就不會覺得被約束、被限制自由,過動的現象也就會減少。父母應該是「教練」,而不是「典獄長」。

從上述例子再延伸出去。《美國醫學會小兒科期刊》刊登過一篇文章,認為孩童發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現象持續上升,和近年來作業不斷增加及太早開始學習各項課外技能有關。仔細想想,這和上述例子是同一個道理。作業太多,或者太早開始學習各項課外技能,對小孩子而言,就是各式各樣的約束,壓縮久了,自然得突破,於是就出現了不符合大人制約想法的言行舉止。

回頭來談中醫對過動的看法。

其實,上面兩個例子已經和中醫理論連結在一起了。小孩子的過動在中醫看來,大部分都是肝血不足、心血不足造成的虛火上升現象。一方面可能是像之前討論脾胃及睡眠時解釋過的,當脾胃吸收不良、飲食習慣很差或睡眠狀況不佳時,肝血是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另一方面,壓力及約束對肝的負面影響很大。當小孩子潛意識感受到壓力,行為開始出現偏差,父母又以錯誤的方式管教,孩子的壓力更是往上增加,如此惡性循環,肝臟會受到損傷,導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就無法養心血,心血也變得不足,那麼孩子變得過動,甚至被西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摘選自《養兒育女必備中醫知識》,方智出版

中醫 脈浮 舌苔 流汗 過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