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健康
從源頭避免米酵菌酸生成 毒物醫:政府可培養「唐菖蒲伯克氏菌」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毒物專家顏宗海31日認為,政府除了要釐清污染源,也應培養引發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除能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否存在於台灣環境中,也能從源頭避免米酵菌酸生成。(圖/中國時報鄧博仁攝)
寶林茶室食中毒案,台北市已累計21名案例,其中2例死亡,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毒物專家顏宗海31日認為,政府除了要釐清污染源,也應培養引發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除能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否存在於台灣環境中,也能從源頭避免米酵菌酸生成。
顏宗海表示,台灣首度碰到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件,造成2人死亡、4人在加護病房救治中,首先必須釐清污染源,可針對餐廳環境、食材、醬料檢驗,每個細節都不要放過。
顏宗海指出,米酵菌酸耐高溫,無法透過烹飪消除,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將導致人們出現多重器官衰竭、肝腎臟衰竭、休克及腦部病變,卻沒有解毒劑能使用。
但他點出,米酵菌酸的病原菌是「唐菖蒲伯克氏菌」,該菌在22至23度、PH值7.0環境下產生,該菌必須透過特殊培養方式在實驗室養出,才能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否存在於台灣環境中,國內目前未有相關技術,建議政府未來研發培養「唐菖蒲伯克氏菌」的技術。
顏宗海強調,如果能在實驗室培養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將可掌握哪些維生素能殺死唐菖蒲伯克氏菌,避免米酵菌酸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