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健康
小症狀上藥局...藥界籲政府檢討分級醫療 就醫過多加收部分負擔
圖為藥師抓藥。(圖/報系資料照)
藥界近年宣導「自我照護」概念,希望民眾小症狀上藥局。基層藥師協會呼籲政府全面檢討分級醫療制度,針對就醫次數過多者加收部分負擔,貧戶、重大傷病者除外。另建議比照日本,一年到藥局買藥達一定金額就能抵稅,鼓勵民眾自我照護。
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認為,台灣看病過於方便,一些民眾認為「我付保費,高興怎麼看就怎麼看」,但這是不對的,分級醫療有全面檢討的必要。台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理事長蔡宜芳也認為,健保的錢應更多投注在重症身上,若小症狀上藥局仍不會好,藥師也會輔導民眾看醫生。
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例,一年就醫耗費的健保資源近300億,沈采穎認為,政府須加強宣導流鼻水、過敏、拉肚子、頭痛等小症狀先上藥局。為避免資源浪費,一年就醫超過20次者,可考慮加收2成部分負擔,超過30次則收3成,同時將重大傷病者、貧戶排除在外。
沈采穎認為健保不應包山包海,輕症的藥品如乙醯胺酚、布洛芬,都不應由健保給付。為鼓勵自我照護,日本更祭出一年上藥局買藥達3~5萬可抵稅的作法,建議政府參考,避免排擠重症的需求。
基層醫療協會秘書長羅源彰提醒,兒童無法正確表達,有時覺得耳朵怪怪,很可能是中耳炎,但中耳炎的抗生素不易在藥局買到,病情延誤恐致聽力受損。拖很久的症狀也不宜直接上藥局,像是1~2個月的咳嗽,醫師一聽就知會不會是氣喘,若聲音不對,還可能是肺癌。
羅源彰說,台灣醫療可近性高,診所數量與超商差不多,不同於美國,到診所得預約排隊;也不同於對岸,除醫院,就只能去藥局。在資源充足之下,診所能擔任分級醫療第一層角色,提供最快速、便捷的照護,有問題也會轉到大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