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年王朝歷史!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 西夏陵仍有未解之謎
神祕西夏陵見證多民族交流融合。圖為20世紀三十年代,德國飛行員卡斯特飛越寧夏賀蘭山時拍攝的西夏帝陵3號陵(圖/新華社資料照)
新華社報導,作為20世紀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西夏陵讓人一窺持續近兩百年王朝歷史面貌,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築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連同陵區發現7100餘件建築構件,共同勾勒恢弘西夏陵。
上世紀30代,德國飛行員卡斯特爾飛越寧夏賀蘭山,從高空定格拍下一片造型奇特圓錐形「土堆群」。成為西夏陵重大考古首分影像資料。
1971年,寧夏考古工作者鍾侃首次走近這些「土堆」,撿回刻有神祕文字殘碑,栽進浩瀚史料,殘碑文字考證為西夏文,從蛛絲馬跡揭開西夏陵面紗。
1972年,專業考古隊成立。鐘侃等考古工作者根據陵墓規模和獨特月城結構,從數百座陵墓中辨認出史書中有明確陵號記載的9座帝陵。但各自歸屬哪位帝王,遲無定論。
6年後,癡迷西夏文字學者李範文,蹲守西夏陵數載,逐一考釋3270塊西夏殘碑,成功從7號陵碑亭發現殘碑拼合出一塊碑額,確認上面西夏文字為「大白高國護城聖德至懿皇帝壽陵志銘」。由此確定7號陵為西夏第5代皇帝仁宗仁孝壽陵,也是9座帝陵中唯一確定主人陵墓。
「9座帝陵集中分布在賀蘭山下、黃河岸邊,與史書記載相互印證,直接為延續近兩百年西夏王朝歷史及君主世系提供特殊佐證。」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副主任王昌豐說。
半個多世紀以來,西夏陵田野調查和考古發掘工作持續開展。2024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夏陵考古專案負責人柴平平,帶隊對3處防洪工程遺址開展調查發掘,初步釐清陵墓建造者如何順應地勢修建防洪牆和排水溝,疏導雨水,抵禦洪水衝擊。「這些防洪工程有些至今還在發揮作用,值得好好保護研究。」他說。
「西夏陵大量陪葬墓和出土的珍貴陪葬器物,都顯示帝王尊貴身分。」在西夏學學者陳育寧看來,帝王陵寢是官式建築中最高級別代表,反映封建制度森嚴等級和不可逾越建築倫理,與中原王朝一脈相承。
千年來,西夏陵默默承受風雨侵蝕和各種病害,一些陵塔存在倒塌風險。大陸國務院於1988年將其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夯土建築保護是世界性難題。本著最小干預原則,與敦煌研究院合作,從本體加固和提高夯土表面抗風化能力兩方面入手,先後對9座帝陵和44座陪葬墓實施保護加固工程,基本解決可能影響遺址結構穩定的問題。」西夏陵區管理處文物保護科科長任秀芬說,西夏陵還引進遺址動態資訊及監測預警系統,借助科技力量提高遺址保護精細化水準和預防性保護能力。
「剩下8座帝陵主人是誰?」「北端建築遺址有什麼功能?」時至今日,西夏陵仍有許多未解之謎,西夏陵區管理處研究員陳皓瑩說,這些問題,都是對研究工作的鞭策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