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綜合

不願人民共享?傳朱元璋造謠600年 但鬼月真的不是他搞的

鬼月 農曆七月 鬼節 呂捷 孤魂信仰 義民廟 姑娘廟 萬應公 有應公 專題 時事專題
農曆七月,又稱之為鬼月,每到這時候,台灣民眾總是會戒慎戒恐。(示意圖/pixbay)

農曆七月,又稱之為鬼月,每到這時候,台灣民眾總是會戒慎戒恐。(示意圖/pixbay)

每年到農曆七月的時候,讓許多民眾抱持著戒慎戒恐的態度,也開始傳出各種「鬼月禁忌」。台灣的鬼月不僅時間長,禁忌也多,放眼整個華人地區,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的存在。但為何會有「農曆七月就是鬼月」的說法,一度有傳聞說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係,但實際上,似乎與台灣早期漳泉械鬥比較有直接關係。

在幾年前,亞洲大學台灣民俗館副館長顏榮豐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農曆七月其實不是鬼月,會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因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關係。篤信風水的朱元璋認為七月是個極好的日子,《禮記˙王制篇》中也記載的「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七月是皇帝下葬的月份,朱元璋認為該月是極好的月份,不願意人民也在此時下葬。為了獨佔這個好月份,想到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所以採用了劉伯溫的建議,開始在民間謠傳「農曆七月就是鬼月」的說法,讓民間誤信,不在這個月搶著與皇帝爭日子。

網路謠傳,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是因為朱元璋的小器所產生的。(圖/翻攝自網路)
網路謠傳,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是因為朱元璋的小器所產生的。(圖/翻攝自網路)

而為了強調農曆七月是個「好月份」,顏榮豐還提出另一項根據,他表示,清朝勘輿師蔣大鴻在「天元五歌」中轉述勘輿大師楊救貧的口訣,「古來天子7月葬,士庶踰月禮不曠」,就拿前句來看,古代帝王往生後常延至7月才下葬的原因就在於,7月是申月,取其「田地中,上得天時,下得地利」,所以「申」代表大吉之月,而不是鬼月。

但根據調查,《禮記˙王制篇》中記載的「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指的是遺體停放七天後殮棺(放入棺木中),殮棺後停放七個月才下葬。之所以會停棺這麼久,就是要讓各地的諸侯將相有足夠的時間回來祭拜,畢竟,中國大陸很大,古代交通非常不方便。實際上,大家也鮮少照著這個規矩執行,就以清朝來講,皇帝駕崩後,遺體停放的日子從11天至25天都有,而殮棺後,棺木會停在殯宮,停放的日子短的1個月,長的可能有2年,反而都比禮記所要求的更長。

那有沒有可能是朱元璋誤信,錯誤解讀古籍呢?但根據《明實錄 太祖高皇帝實錄》第257卷記載,「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乙酉,上崩於西宮」朱元璋於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閏五月初九駕崩,但卻在「辛卯」(閏五月十六日)就下葬,連他自己都沒有在七月下葬。事實上,根據《明實錄》、《明通鑑》記載,明朝皇帝大多都沒有在農曆七月下葬,變相的破解了這個謠言。

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沒有在七月下葬。(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沒有在七月下葬。(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那在中國古代是否有「鬼月」的說法呢?實際上,在傳統文獻中,農曆七月有「巧月」、「孤月」等稱呼,一直到清代都沒有鬼月的說法,但是有「鬼節」的稱呼。在清代沈復所著的《浮生六記》(就是那個「鞭數十,趨之別院」)中,裡面就有提到「七月望,俗謂鬼節,芸備小酌,擬邀月暢飲」,裡面的「鬼節」就是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而且中國古代的中元節,因為是重要節日,除了祭祀外,反而會大張旗鼓的慶祝,並不會像如今這般充滿各種禁忌。

翻閱數種古代文獻,我們幾乎可以得知,中國人的確很注重中元節,古代也有把中元節稱之為「鬼節」,但是並沒有「農曆七月是鬼月」的不祥說法。而且同樣的在中國大陸也有中元節,日本也有性質極為接近的盂蘭盆節,這兩邊並沒有像台灣有恐懼害怕的鬼月習俗。實際詢問知名補教老師呂捷,呂捷表示,鬼月的來由,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推測可能是因為台灣各地常見的「萬應公」、「百姓爺」、「姑娘廟」等孤魂信仰的寺廟有關係。

呂捷老師解釋,台灣早期民風剽悍,從清代開始就曾發生過長達百年的漳泉械鬥,後來又經歷抗日大小戰爭,不少台灣人民都死於非命。依照民間習俗,意外身亡、又無後人供奉的死者,必須要尋求香火的供養才得以安息,所以在台灣各地有無數間孤魂信仰的寺廟。而又因為早期人手不足,不可能每間廟都選在中元節當天進行祭祀普渡,所以時間一久,就會形成一種「農曆七月,每間廟都在普渡」的感覺,所以才逐步口耳相傳變成「農曆七月是鬼月」的習俗,畢竟這個月的主角就是這些好兄弟們。

全台各地常見的義民廟,均屬孤魂信仰的廟宇。(圖/翻攝自頭份義民廟官網)
全台各地常見的義民廟,均屬孤魂信仰的廟宇。(圖/翻攝自頭份義民廟官網)
鬼月 農曆七月 鬼節 呂捷 孤魂信仰 義民廟 姑娘廟 萬應公 有應公 專題 時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