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長者若能多參與活動,更有助於預防病況惡化。(圖/報系資料照)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致力於推動失智病友友善社區,在服務過程中,失智症中心暨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利用歐洲的治療新趨勢,替失智病友試行「社交處方籤(Social Prescribing)」。
所謂社交處方箋,是由醫師開立處方箋與社會環境互動的相關活動,無論是藝術、音樂、運動等,都可做為處方箋內容。活動不分年齡性別,病友可依喜好參加,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幫助預防及治療、延緩疾病,也可節省醫療資源。
劉建良表示,失智症者並非只能參加為了失智症者所安排的失智據點、日間照護中心活動,鼓勵其參與博物館參觀、音樂會欣賞,這些原本就存在於社會的活動,目的是把失智者當作一般人平等對待,如同國際失智症協會宣導的「去標籤化」,失智者和一般人並無不同,只是腦部生病了,就像高血壓是血壓高、糖尿病是血糖高,不該被標籤化、汙名化。
因此,劉建良先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開立「博物館處方籤」,病人及家屬可憑處方箋兌換免費門票參觀展覽,臺博館也提供培訓志工,為失智症病友服務導覽。另亦與國立交響樂團洽談,開立「音樂處方籤」,安排導聆與會後分享,讓失智症病友與家屬了解古典音樂之美。
在參與「處方籤治療」的反饋中,有位70多歲輕度失智的阿公,原本木訥寡言,在工作人員帶領及家人陪伴逛臺博館後,竟會主動與人互動,並表達要參與更多活動,甚至在去年失智月展覽上臺表演;音樂會的活動,甚至有將近8成參與者是首次造訪。透過照顧者的回饋表示,以往不敢自行前去的場合,是因為有了專業人員帶領,才有機會帶失智病友到訪國家音樂廳。
為延續這種無副作用良方的妙招,北市聯醫今年將繼續拓展社交處方籤的範疇,藝文類串連北中南願意加入的博物館、美術館及音樂廳;運動類包含免費的自然步道、運動中心及公園資源等。另將編製手冊,列出社交處方箋地圖,並設計闖關遊戲,鼓勵病友與家屬走出家門,來個幸福小旅行。
另外,為擺脫傳統對於失智的單一視角,傳遞「失智者跟你我都一樣生活著」的平等精神,在今(109)年國際失智症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舉辦特展,即日起至10月4日(星期日)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8樓東南側特展區,規劃以失智症者為主體的藝術創作展,透過「共視」、「共聲」、「共融」三大展區呈現失智者內心的世界,同時展現醫事人員與陪同者的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