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店店員是隻熊?! 上海「熊爪咖啡」爆紅
12月4日,上海永康路上一家網紅咖啡店,沒有大門,只有一個「洞」,並由熊爪為消費者端上咖啡。(圖/視覺中國)
牆邊一個洞會伸出隻「熊爪」送上咖啡覺得驚不驚奇?上海永康路近日有個新的咖啡店「打卡」熱點,店家只有一面牆並挖了一個洞,當掃完二維碼下單之後,會伸出「熊爪」將咖啡從牆內送出,還能彼此互動,更被顧客暱稱為「熊爪咖啡」,加上店內聘僱聽障人士的奮鬥暖心故事,瞬間在上海捲起一股旋風。
如此特別的互動,只因店內聘有聽障人士,希望藉此鼓勵人與人以「手」代替言語對話。但爆紅之後也開始出現跟風潮,隨後也有大陸網友反映,這幾天刷抖音就看到類似熊爪咖啡在其他城市的「分店」。
對此,熊爪咖啡創始人之一王海青表示,雖然反對抄襲,但是如果真正能學到核心意義,通過類似的形式可以雇傭更多的殘疾人士,「我們都很支持」。
據了解,熊爪咖啡開業僅1個月已吸引大批民眾排隊光顧。該店沒有招牌也沒有座位,只有一面牆並在牆上挖了一個洞,洞口旁有二維碼讓民眾掃碼下單,所有飲品售價一律為20元人民幣。當訂單完成後,飲品就會由店員以「熊爪」由牆洞中遞出,「熊爪」還會不時與顧客互動,例如送玫瑰、握手和摸頭。
王海青說,選擇在12月3日國際殘疾人日正式開業,是為了給更多殘障人士傳遞正能量,希望提供就業機會,「希望讓他們和我們共同成為創業人。」由於店員以聾啞人為主,所以店內也安裝訊飛語音識別系統協助作業,並承諾每天給每一位持有殘疾人證的客人提供一杯免費特調咖啡。
甚至還有已經退休的9位聽障阿姨結伴趕來,剛來時也不太熟悉掃碼點單的購買流程,現場求助另一位聽障青年,通過雙方簡單的手語交流也很快成了朋友。
但咖啡店走紅後也有人提出質疑的聲音,例如「遞咖啡的熊掌,是不是乾淨?」、「咖啡館門面僅是一個牆洞,有無營業執照?」王海青也說明,員工不僅只聘用殘疾人士,例如遞熊掌的員工就是健全人士,且同款熊掌準備了好幾個,每天都會替換消毒、定期清洗。
此外,該店也被質疑由於熊爪咖啡館的外觀設置,讓消費者無法直接看到各類許可證、營業執照,因此徐匯區市場監管局已敦促整改,目前熊爪咖啡點單二維碼中已經加入了「證照公示」一欄。
上海近日「熊爪」咖啡受到歡迎熱議,專家分析「爆紅」背後原因,跟大陸部分發展比較快速城市的消費習慣與思維改變有關,奢華高調不再是消費的唯一依歸,更多開始注重關懷弱勢與慈善人文等概念,加上透過「熊爪」很好的達到一個吸睛的行銷噱頭,同時藉此帶出背後聽障人士暖心的「故事行銷」,促成這波火熱的契機。
華東師範大學企管系副教授陳弘信表示,觀察大陸隨著社會進步,尤其長三角城市在這部分走的快一點,對於慈善公益與人文關懷更為注重,反映在消費趨勢上,也漸漸改變過去的單純炫富、只求高調奢華的取向。
也因此像熊爪咖啡這樣除了有「熊爪」的可愛噱頭之外,要能引發共鳴或長期發展的關鍵是協助聽障人士、暖心關懷的「故事行銷」。他說這跟台灣例如一些洗車行業或烘焙坊會協助聘請身心障礙人士的道理一樣,除了助人之外也需要把這些故事說出去。
陳弘信說,熊爪咖啡的賣的不光只是那杯咖啡,另一層意義在於公益關懷的慈善誘因。就如同星巴克為什麼在大陸會成功,靠的也絕對不是咖啡多好喝,而是在商業社會下,比起動不動就去餐廳吃飯喝酒,星巴克能提供一個低成本,卻能便利讀書、開會、辦公的空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