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國際
最新

2700萬年週期性變化 促成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

2700萬年 週期性 物種滅絕 大滅絕
「大滅絕」遵循2700萬年週期? (圖/Pixabay)

「大滅絕」遵循2700萬年週期? (圖/Pixabay)

科學家們爭論週期性生物大滅絕已經持續了超過30年,根據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在過去的2.6億年中,生物大滅絕都可能是由彗星和小行星雨造成的。紐約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發現,彗星和小行星雨可造成地球生命週期性滅絕,科學家對隕石坑的年齡與生命周期性滅絕事件進行了勘察,發現地球生命的死亡周期為2700萬年左右。

為什麼是2700萬年?據《每日郵報》引述最新一期「歷史生物學刊」發的論文,美國紐約大學的科學家對10次公認的陸居動物大規模滅絕事件的年代進行了統計分析,檢測到大滅絕的「統計學意義上的」基本頻率約在2700萬年前至2750萬年的某個區域。科學家表示,這一週期規律可能是由地球在銀河系的軌道決定的。

這篇論文作者,來自紐約大學的麥可蘭皮諾(Michael Rampino)教授表示,這些大規模的陸地滅絕與小行星撞擊和毀滅性的火山熔岩噴發相一致。這位教授表示,「這些在陸地和海洋上同時發生的、突然的大規模滅絕,以及對2700萬至2750萬年共同周期的新發現,使人們相信周期性的全球災難性事件是滅絕的誘因」。

蘭皮諾教授表示,在陸地和海洋物種大規模滅絕事件中,已經知道有3次和過去2.5億年來的3次最大的撞擊事件發生在同一時間,每一次都造成全球性的災難,並導致大規模的滅絕。2.5億年前的二疊紀至三疊紀之間,發生了「大滅絕」,當時95%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地物種慘被滅絕。

不過外界最熟知的大滅絕事件,可能是發生在6600萬年前,當時包括恐龍在內的陸地和海洋中70%的物種突然滅絕。這起被稱為「K/T滅絕事件」(the K/T Extinction Event),是由一顆大型小行星獲是稱為彗星撞地球所造成。

另外據天體物理學家的假設,太陽系中每隔2600萬至3000萬年就會出現周期性的彗星雨,產生週期性的撞擊,導致週期性大滅絕。蘭皮諾教授表示,彗星雨將導致對地球的巨大衝擊,對陸地和海洋生物造成壓力,並可能產生導致其死亡的條件,包括大範圍的不見天日和氣溫驟降、野火、酸雨和臭氧消耗。

這份研究論文有提到,最近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是在725萬年前,這表明地球在2000萬年後才會有另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2700萬年 週期性 物種滅絕 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