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中國時報吳靜君」記者的文章列表

共發表 422 篇文章
財政部。(圖/吳靜君攝)

新青安亂象不斷成炒房幫兇? 財政部長回應:總價在1500萬占78%

財政部長莊翠雲今日到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備詢,立委皆關心新青安所造成的亂象。莊翠雲今日回應,新青安的立意還是要幫助年輕人購屋,總價在1500萬元,占比達到78%。而新青安的亂象包含父母以子女的名義貸款,立委郭國文還提到有公司貸、糾團買房。除了公股銀正在清查,內政部也正在處理。對於新青安人頭戶和轉租的問題,公股已經貸前徵審和貸後管理,也要求新貸戶必須簽切結書。至於新青安是否會踩煞車,莊翠雲表示,各部會盤點後,行政院會有政策性決定,到時會再對外說明。

金管會示意圖(圖/中國時報記者吳靜君攝)

台中銀案外案「員工涉洩密知法犯法」 金管會檢查局:遺憾並深自檢討

台中商銀董事長王貴鋒涉及挪用10億元案,有一位金管會檢查局員工涉及洩密給台中銀。金管會檢查局回應,「遺憾並深自檢討」。媒體報導,王貴鋒涉及挪用十億元公款買飛機豪車自用,卻在金管會金檢期間,有一名檢查局的李姓稽核員與王貴鋒的祕書是同學,竟不顧金管會正暗中調查台中商銀遭掏空弊案,偷偷用手機翻拍金檢報告,傳給王的祕書。檢查局表示,112年3月間對台中商銀金融檢查銀行與保經子公司有人員有疑似涉及不法的問題,並主動聯繫駐會檢察官召開會議處理,並將告發書卷證移送新北市地檢署偵辦,並且配合檢調單位所需資料。至於金管會檢查局員工涉及公務洩漏保密資訊遭到起訴,檢查局表示,這是該員個人行為,深感「遺憾並深自檢討內部管理」並從內部控制、作業流程、教育訓練改善精進,將精進同仁對於保密認知與實踐。並且將該員工調離檢查工作組別,調整實務工作內容,未來也會依照內部規定懲處。

金管會將調降個人旅平險中「意外死亡及失能給付」費率10%。(圖/中國時報陳麒全攝)

4大保險新規定7月上路 衝擊民眾權益!業者爭取緩衝期

下半年保險新規與民眾權益變化4大保險權益新規即將在7月上路,包含實支實付醫療險須正本理賠、失能險區分意外或疾病所造成、分紅保單不能以「高分紅」為話術,以及出國買旅平險可望降價。對於實支實付醫療險須正本理賠,金管會官員表示,業者表達重新規畫示範條款還一段時間,所以給予緩衝期,目前緩衝期時間由公會自行討論。據知,業者爭取最快9月再上路。為避免民眾把實支實付醫療險當作「賺錢」工具,金管會宣告,7月起實支實付保險應採「損害填補原則」,也就是說必須要正本理賠,如首家理賠不足,第2家可以「差額」方式理賠,原則不可超過醫療總費用,且同器官手術也只能賠1次。不過,業者反映,擬定示範條款需一段時間,向金管會爭取緩衝期,金管會同意,由公會自行討論再提出。官員表示,目前各家保險公司新契約保單多只接受正本,即便可副本理賠也都是擔任第1家,給予緩衝期、延後上路對於現況影響不大。此外,即便新版保單上路,民眾可購買自付額實支實付醫療險,也就是把第1家理賠當自付額,第2家理賠當作填補,保費比較便宜外,還可滿足醫療費用需求。其次,7月開始舊版失能險都將下架,現行的失能險等級表,不論是意外或者疾病所造成的失能,都是依照意外失能等級給付,不少保險公司將其當成「長照保險」銷售,使得保險公司理賠風險提升,7月1日以後,失能給付須區分是意外、疾病所造成的失能。未來新版的失能險只能理賠意外所造成的失能,不能理賠疾病所造成的失能,民眾也不能因為給付標準較為寬鬆,再把失能險當作長照險投保。金管會也宣布,分紅保單7月開始分紅機制要透明、不能以高分紅作為宣傳話術,並要求現金流量測試以及分紅保單要設區隔帳戶等,且如分紅保單是以綜合險銷售,像是有健康或意外傷害保障等,就要改為附約,不參與分紅保單分紅,若要維持主約,就須要重新送金管會審核保單。7月之後保單權益不是全部都變嚴格,民眾出國如買旅平險,就可望比較便宜。金管會將調降個人旅平險中「意外死亡及失能給付」費率10%。

(示意圖/中國時報記者吳靜君攝)

AI題材狂燒 外資5月淨匯入3822億元

今年5月單月外陸資買超上市櫃股票新台幣883.46億元,自2011年以來同期第2大,2024年截至5月底,累計買超新台幣181.32億元。金管會今日公布,今年5月單月份外陸資淨匯入117.22億美元,自2011年以來第1大淨匯入之月份,2024年截至5月底累計淨匯入256.38億美元。金管會解析,5月買超主要原因,主係AI題材展望看好,美國AI公司財報表現優異,帶動台股器供應鏈,加上台灣科技廠法說會多樂觀看待未來人工智慧需求,外資終結前兩月賣超趨勢於5月份買超台股。2024年截至5月外陸資累計淨匯入256.38億美元: 美國聯準會降息決策未明,市場持續觀望。台灣股市AI熱度不減,吸引外資資金匯入。台股整體基本面尚稱穩健:經統計我國上市櫃公司2024年截至4月底累計營收金額為12.96兆元,較去年同期成長8.54%,營收金額為歷年同期次高,另台股殖利率達2.66% (加計股票股利為2.77%),截至今年4月底本益比約23.67倍,顯示台股基本面尚稱穩健。

財政部長莊翠雲回應超徵還稅於民議題。(圖/中國時報記者劉宗龍攝)

超徵3000億將發現金? 財政部這樣說

2023年稅收超過預算數,俗稱超徵大約3600億元,立委張智倫問及是否還會還稅於民,財政部長莊翠雲表示,目前決算數已經到審計部,對於超徵的部分是增加還債、減少舉債。莊翠雲今日到立法院財委會備詢,張智倫問及有關2024年度是否可望超徵,莊翠雲表示,現在還有一個影響就是9月營所稅暫繳,稅款近來會比較明確,目前為止會與預算數差不多。至於去年超徵數大約3600億元、中央大約2000億元,是否還稅於民?莊翠雲表示,決算數已經送到審計處,對於超徵數以減少舉債、增加還債為原則。

6大上市公股金融機構財報出爐,兆豐平均年薪達156.2萬元最高;合庫、台企則略減。圖為民眾在銀行辦理相關金融業務。(圖/報系資料照)

6公股金融機構財報出爐 這家平均年薪年增9%最多

6大上市公股金融機構財報出爐,兆豐平均年薪達156.2萬元最高,相較2022年增加了13萬元,年增9%,是上市公股金融機構中增加最多,羨煞一般民眾。根據財報顯示,2023年6大上市公股金融機構員工(不含主管)平均薪資落在127.9萬到156.2萬元間。兆豐金2023年整體獲利332.3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每股稅後盈餘(EPS)2.37元。因此除了平均年薪來到156.2萬,薪資中位數也達到130.4萬元,年增13.1萬元,顯示大部分員工都能享受到薪資福利。第一金2023年度稅後純益達到224.61億元,EPS為1.65元,因此也加發獎金、此外還有滿級金讓原本無法晉級、無法加薪的員工也能加薪。根據年報顯示,第一金員工平均薪資139.7萬元,增加了6萬元,在6大上市公股金融中居次,年增率4.5%。彰銀、華南金平均薪資各有139.4萬元、136萬元,年增幅4.2%與年增3.9%。值得注意的是,合庫金與台企銀是唯二衰退的上市公股金融機構。合庫金去年大幅提存呆帳,獲利僅178.6億元,年減14.2%,EPS為1.17元。員工獎金受衝擊,平均年薪為137.6萬元,縮水4.6萬元,年減0.3%;台企銀年平均年薪127.9萬元,減少4000元,減幅0.3%。公股銀主管表示,2023年隨著台美利差擴大、美元升值影響下,整體銀行獲利還不錯,除了例行晉級加薪外,還有年終、考核獎金和超盈餘獎金項目,部分銀行年終甚至上看8、9個月,在「穩健」經營原則前提下,公股金融大方地將「經營的果實」回饋員工,也使員工的薪資衝高。

財政部公布亞銀資料統計,台灣的欠稅達5.1%,高於新加坡、日本,有改善空間。(圖/報系資料照)

台灣欠稅率5.1%亞太第三低 僅高於新加坡、日本

財政部以亞銀資料公布統計通報,受惠於疫情紅利,2021年台灣的稅收不含關稅與貿易稅年增21%,我國與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都呈雙位數成長,且反彈的情況優於亞太鄰國。不過,資料顯示,台灣的欠稅比重不算低、達5.1%,高於新加坡、日本,有改善空間。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影響企業與個人的繳稅行為,2021年各國欠稅占當年度的稅收比重,比起泰國、菲律賓、香港、澳大利亞都有10%以上,我國有5.1%,雖略低於韓國的5.3%,但相較於新加坡的1.6%、日本的1.4%,台灣的欠稅還是偏高,有改善空間。2020年初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對於全球經濟造成衝擊,各國為減輕民眾與企業負擔,多推出減稅及分期繳納措施,使得亞太國家稅收「一面倒」,尤其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受到旅遊的拖累,稅收減幅都超過1成,其中馬來西亞稅收更是大跌18.6%。到了2021年,隨著各國的稅收遞延入帳,多呈現反彈,台灣2021年反彈21%,可以說是亞太地區中,反彈相當顯著的地區,馬來西亞前一年稅收大跌,2021年也僅反彈17.7%。以2021年和尚未發生疫情的2019年相較,台灣與日本是少數維持正成長的國家,台灣增幅17.7%、日本則僅3.9%;財政部分析,受惠於防疫表現不俗、經濟衝擊較小,及疫情紅利助攻上市櫃公司獲利,使得台灣表現遠優於亞太其他國家。

(圖/報系資料照片)

估上看5777億 《財劃法》審查修正預期上演角力戰

立法院財委會20日將審查攸關地方財源、資源分配的《財劃法》,朝野共計提出10多個版本,預期將上演角力戰。財政部依據朝野黨團、立委所提的版本估算,中央最多將增加釋出財源5777億元。財委會召委羅明才表示,即使無行政院版本,也希望可以在委員會形成共識,如果無法形成共識,就保留到院會進行協商。《財劃法》主要的內容規範稅收中央與地方的分配,修法不只是中央與地方之爭,也關乎地方之間的資源分配,因此長達25年都未順利修正。為了落實資源分配公正性,近期外界出現不少修正呼聲,不過財政部仍以「與地方政府溝通」、「需取得共識」為理由,尚未提出行政院版本。統整各大修正版本,垂直分配有3大修法方向,調整稅收撥入統籌分配稅款的比率,例如所得稅從現行的10%提高到12%或25%、營業稅扣除統一發票經費後,從現行的40%提高到100%全數撥入;其次是直接分成,稅收由徵起的縣市保留一定比率留作地方財源,鼓勵地方財政努力,例如營所稅保留5%、遺產稅從現行的50%提高到80%;及增加來源,如新增菸酒稅納入統籌分配稅款財源等。依各版本計算,中央所要增加釋出的財源在333億元到5777億元。地方與地方水平分配方面,現行公式考量因素有營利事業營業額、人口數、面積、財政努力及基準財政需求(如公務員薪資、基礎建設管理經費)等。各黨團、立委爭取內容的存在差異,如國民黨團更重視人口分配;立委陳超明、賴瑞隆建議要將基礎建設落後、碳排、高汙染產業分布納入權數;蔡易餘則認為應該重視農業發展、國土保育;賴士葆則認為花東與離島應有保留分。針對《財劃法》修法,財政部回應,垂直分配方面,應該考量國際政經局勢變化、氣候變遷,中央政府必須要保留財政韌性。水平分配則需要廣泛的蒐集意見。最後,有關菸酒稅的分成比率,之前行政院也考慮過,同時菸酒專賣改制對金門、連江2縣財政影響,都會納入考量,只是分成的比率,應該審慎研議相關機制。

全台近247萬戶住宅免繳房屋稅,年增5.9萬件,以新北市27.5萬件最多。圖為新北市板橋區的市容景觀。(圖/中國時報黃世麒攝)

地震頻傳...台灣房屋高齡化 480萬戶老宅安全堪慮

台灣人口老化,住宅也加速高齡化。依政府統計,全台逾30年老宅高達483.3萬戶,其中有247萬案件因過於老舊,房屋現值未達課稅門檻,免繳房屋稅。學者與業者建議,台灣地震頻傳,老屋安全堪慮,政府應增加危老都更的整體容積獎勵,拉高容積率上限,讓獎勵看得到也吃得到!全國及六都逾30年老宅及房屋稅免稅案統計。蔡英文總統在2016年贏得大選,尚未上任前,於當年3月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指出,新北市屋齡30、40年的房子有數十萬棟,最適合大規模都更,好比她在永和住處,「後面一大群房子,我都覺得需要都更」,但是住戶無法獨力完成,應該從雙北做起,以國家政策投入資源,這是政府的責任。蔡總統2016曾提 都更是政府責任8年過去,蔡英文即將卸任,雙北依然是全台高齡化房屋的前2名,老宅甚至老到不必繳房屋稅。財政部統計指出,2022年全台有247萬戶住宅免繳房屋稅,1年增加5.9萬件,新北市約27.5萬件,1年就增約1.3萬戶,戶數與成長數均為全台第1,全台房屋1年老過1年,即使台中、台南、高雄1年免繳房屋稅的住宅都超過21萬件。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免繳房屋稅須具備兩大要件。首先是「房屋評定現值低於課稅標準」,《房屋稅條例》以10萬元為基準,授權地方政府可隨房屋標準單價的增減做調整,各縣市的免稅現值門檻有些微差異;其次是「房屋必須是住家」,非住家的店面、商廠辦,即使房屋現值低於課稅門檻,仍無法免稅。老屋比重 今年將逾住宅總數一半張旭嵐指出,房屋評定現值會因建物折舊而降低,國內房屋堪稱進入「超高齡社會」,屋齡逾30年危老標準的房屋超過480萬戶,且仍持續增加,低於課稅門檻的房屋越來越多;再來是近年部分縣市調高房屋稅免稅標準,符合免稅標準的房屋數量也會增加。財政部為防堵免稅屋成為囤房漏洞,今年7月起實施「囤房稅2.0」,限縮低價免稅屋規範,自然人全國免稅屋限3戶、法人則不適用。加速危老都更 應增加容積獎勵台灣地震頻傳,老宅數量快速增加,居住安全亟待改善。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表示,30年以上老屋數量至2023年第2季有483.8萬戶,10年累計增加約128萬戶,若依此速度推算,2024年恐將突破500萬戶,老屋比重超過全台住宅總數一半。為加速推動都更、危老改建,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楊玉全提出三大建言,首先鼓勵協議合建,讓協議合建的土增稅減免與權利變換相同,以減少權利變換審議時間,其次《都更容積獎勵辦法》規範的容積「時程獎勵」應予延長,最後則是內政部計畫下半年推出的「預鑄獎勵」,因全國主要只有3家提供預鑄建材,產能不夠,應增加危老都更的整體容積獎勵,拉高上限,讓獎勵看得到也吃得到!景文科大財務金融系教授學者章定煊示警,1990年代各地政府實施容積率之前,全台掀起搶建潮,那批房子屋齡約莫30年,若要都更,比土地持分高的老舊公寓更困難,老屋安全的改善,政府亟需解決。章定煊建議,應就居住安全出問題的老宅,設定退場機制,同時因應老城區地價貴、房子老舊個案,建立機制,換居地價較便宜的新城區新屋。

財政部昨日公布4月稅收,其中因為台積電美廠獲補助利多,以及台股震盪,台股日均值仍站上5000億元,帶動證交稅258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圖/報系資料照)

台積助攻台股!證交稅連12紅  4月實徵258億創高

財政部昨日公布4月稅收,其中因為台積電美廠獲補助利多,以及台股震盪,台股日均值仍站上5000億元,帶動證交稅258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年增1.1倍,連續12個月至少雙位數成長。財政部分析,4月台股受到美廠補助利多消息、中東衝突、台積電修正半導體展望和美國降息的預期影響,高低落差達到1592點,甚至4月19日創下史上最大跌點774點,被形容「坐大怒神」,不過也擴大交易量。此後股市跌深反彈、中東情勢緩和以及美股指數激勵,台股4月底仍站穩在2萬點以上。基於景氣前景樂觀、AI效應延續、ETF商品熱銷,交易量能維持高水位,使得4月證交稅收倍數成長,累計前4月證交稅收已經達880億元,也創了歷史同期新高,年增391億元、增幅79.7%。展望證交稅後市,財政部分析,股市基本面有來自AI商機應用、景氣回升的挹注,資金面則有Fed預期啟動降息等支撐,證交稅全年表現應會相當亮眼;然而還存在不確定因素,大陸經濟成長放緩、地緣政治風險、美國大選情勢仍須審慎觀察。隨著基本面訊號正向,以及新青安刺激、商用不動產也活絡起來,使得不動產統計數字都出現轉好的訊號,4月不動產相關的稅收也十分亮眼。以土增稅4月稅收75億元,年增44.2%,是2011年4月以來最大增速。累計前4月稅收291億元,年增率27.3%,其中稅額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大額案件就有7件,以雙北、桃園最受矚目。

前往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