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中國時報林周義」記者的文章列表

共發表 455 篇文章
衛福部28日預告,「博愛座」將更名為「優先席」,適用對象擴大開放至其他實際需要者。(圖/中國時報鄧博仁攝)

博愛座更名「優先席」 衛福部修法:擴大使用對象

針對大眾運輸屢爆發博愛座讓位風波,衛福部28日預告修正草案,將去年版本酌加修正,更名為「優先席」,今起7天內為預告期,將蒐集各界意見,期滿後送入立院排審。民團提醒,《身心障礙權益保護法》是部長邱泰源自認擔任召委任內的未竟之功,應拿出專業,盡速啟動完整的修法。邱泰源日前表示,博愛座代表社會溫暖,但照顧指標要重新檢討,可先單獨處理這一條,讓有需要的人有位子坐。社家署28日預告《身權法》修正案,對去年的草案進行調整,將博愛座改稱優先席。適用對象則與去年版本相同,擴大開放至「其他實際需要者」。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說,草案預告期自29日起,共7天,蒐集各界意見後,將由政院送入立院排審。身心障礙聯盟祕書長洪心平表示,博愛座事件近期引起很大爭議,衛福部想要趕快讓紛爭止息,這沒有問題。今年2月,罕病律師陳俊翰過世,衛福部當時承諾將盡快重啟修法。邱泰源也曾透露,《身權法》是他擔任召委任內的未竟之功,衛福部應拿出專業,盡速啟動完整的修法。但《身權法》有很多議題待處理,博愛座只是很小一部分,其餘重點包括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國際審查意見、各類場合的合理調整等,呼籲衛福部別只修單一條文。張美美則回應說,優先席以外的條文較為複雜,還在整理各界的意見,至於何時能提出新版草案,還說不準。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表示,有聽到關於乾脆取消博愛座的討論,禮讓本來就是自發性的,即便提倡博愛座不是只有老弱婦孺能坐,有需求都可以坐,仍引發很大爭議,擔憂即使現在更名也只是換湯不換藥,或許可以思考取消看看。民進黨立委鍾佳濱認為,如何認定誰要「優先使用」,要詳細衡量;他說,多數願意將自己的位置讓出來的國家,沒有設置優先席或博愛座也所在多有。民眾黨立委吳春城說,改名為「優先席」,仍未抓到問題重點,因此他之前才會建議應全面加裝「讓座鈴」,讓自身有需要者或是發現他人有需要的熱心民眾,能立即按下「讓座鈴」提醒已有座位的民眾注意,進而發揮愛心起身讓座。交通部表示,若《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正草案通過,交通部主管的子法「大眾運輸工具無障礙設施設置辦法」將同步配合修改文字。

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將落在3.521至5.5%之間,無論是低推估還是高推估,總額都將突破9000億。(圖/報系資料照)

健保點值保障無共識!健保總額將破9000億 2026面臨調漲壓力

健保會19日討論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將落在3.521至5.5%之間,無論是低推估還是高推估,總額都將突破9000億。若採高推估,2025年安全準備金將剩下1.01個月,2026年將面臨保費調漲壓力,明年底將討論費率;另現行一般保費費率為5.17%,趨近於6%上限,若要打開費率天花板,預計也將在明年一併討論。根據試算,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若採低推估3.521%,總額將達到9112億元,如果為高推估,則將上看9286億。一旦總額成長率達5.5%,屆時安全準備金將剩下1.01個月,因高於1個月,依法可不必漲保費,但2026年就會面臨調漲壓力。面對健保點值問題,國民黨立委提出《健保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盼確保每點0.9元,或1點1元。立法院19日召開第2次黨團協商,藍委認為,若不補點值,在健保財政垮掉之前,醫護就可能先垮,倒楣的是人命;白委要求要有具體配套;綠委則擔憂年輕人負擔太重,朝野無共識,召委宣布保留修正案,送院會協商。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協商破局是在意料之中,除非衛福部提出更有說服力的方案,但顯然沒有。朝小野大的局勢之下,衛福部不應以「財務無法支持」回應,而應回答的是,若修法通過,接下來要怎麼做?林雅惠呼籲衛福部,在三讀以前提出具體方案,包含點值保障衝擊的解決之道,以及若無法解決,可以如何因應。現行偏鄉醫療利用率不高,點值較佳,即便如此也無法留住人力,一旦修法保障點值,偏鄉失去了這項誘因,城鄉差距問題恐更嚴峻,衛福部必須找出解方。若保障點值將總額支出上限制改為目標值,衛福部也應說明要採取何種作法。例如,比照德國,超出的服務量打35折,或調整支付制度,推動論人、論值等前瞻性支付方式,具體配套拿得出來,各界才有辦法展開對話。

專家指出,新冠病毒現今已演化成KP.2和KP.3,這些變異未來可能會與其他病毒株相互作用,引起新的流行病。圖為民眾接種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追加劑。(圖/報系資料照)

新冠疫情升溫!專家示警「病毒變異」 恐引起新流行病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疾管署研判開始進入流行期。專家指出,病毒經歷分支演化,現今已進一步演化成KP.2和KP.3,這些變異未來可能會與其他病毒株相互作用,引起新的流行病,全球都需高度重視。國內目前病毒株仍以JN.1為主,但美國KP.2病毒株以每周7%的速度增加,緊追在後的是KP.3,隨著美國放假、學子返台,預計將對國內疫情造成衝擊。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美國KP.2病毒株以每周7%的速度增加,到6月初已超過3成。KP.2的傳播力、免疫逃脫能力較強,在KP.2增加的同時,KP.3也緊追在後,兩者會競爭,誰的傳染力特別強,就會占據多數,「鹿死誰手還不知道」。由於美國已開始放假,許多學子都會返回台灣,加上台灣近期下雨,將加速病毒傳播。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KP.2感染症狀與其他病毒株相似,包含喉嚨痛、流鼻涕、咳嗽、發燒與身體痠痛,還有少數嗅味覺喪失情形,部分病患亦可能出現腹瀉或嘔吐等症狀。台灣目前仍以JN.1為主,占75%,而KP.2、KP.3則分別為7%、6%,兩者合計13%,預估會持續上升,但嚴重度未明顯增加,除脆弱族群外,大多數都是輕症個案。黃高彬擔憂,目前的XBB疫苗對KP.2、KP.3效果不佳,但得等到9月才會有新疫苗。新冠致死率仍是流感的10倍,年輕人感染不一定會篩檢,也會到處趴趴走,威脅仍然在。雖然口罩令已解除,但他仍建議,不管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或年輕人,所有人進入人潮密集的地方、醫療院所、大眾運輸工具,都仍應戴口罩,落實防疫措施。陳秀熙表示,自Omicron變異株B.1.1.529開始,病毒經歷了BA.1、BA.2等分支的演化,其中包括XBB、BA.4、BA.5等,這些早期分支逐漸減少,現今關注的是BA.2.86分支及其衍生的JN.1和JN.1.4.3,這些分支進一步演化成KP.2和KP.3,病毒變異不會停止,未來的演化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未來病毒可能會與其他病毒株相互作用,引起新的流行病,全球都需高度重視。

洗腎、開刀手術必用的生理食鹽水,因為市占七成的永豐化工停產,導致全國大缺貨。(圖/報系資料照)

解決國內輸液荒代價大! 衛福部砸3億專案進口、本土增產

市占七成的永豐化工公司停產衝擊國內輸液供應,健保署7日召開共同擬定會議,決定多砸5000萬,給國內廠商高於原價的專案價,以鼓勵增加產量供應,以用量最大的500C.C.注射液為例,原價為25元,在6~10月專案期間,提高至30~35元,待專案結束,價格就會恢復常態。另食藥署也啟動7家藥商的專案進口,首批10萬瓶/袋(500C.C.)下周將到貨,包含國內增產、國外進口的產品在內共花3億元,可確保6~7月的供應無虞。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因應永豐停產,6~10月內,國內的藥商預估要增加500萬袋輸液的供應。輸液共有500、1000、1500C.C.3種規格,又分為注射液、沖洗液,前者3種規格都有,後者則只有500、1000C.C.。目前共有5家廠商,合計起來有5大類、13個品項。以用量最大宗的500C.C.注射液為例,過去的核價是25元,6~10月專案期間,價格則提高30~35元,石崇良預估,專案期間健保署將多支出5000萬元,用於協助國內增產,另在專案進口上,則會支出2.5億,整體花費會控制在3億元之內。石崇良表示,專案價是為了補貼廠商加班增產的成本,健保署提出3項要求,藥商必須配合食藥署調度、不得有藥價差、根據食藥署評估決定專案中止時間。專案期間為6~10月,但要在什麼時候終止還不一定,另因藥商反映,輸液價格比運動飲料低,健保署8月將召開共擬會議,重新討論輸液常態性的核價。至於輸液專案進口部分,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針對大包裝輸液,現已核准7家藥商專案進口,包括台灣大塚製藥、韋淳、台灣柏朗、培力藥品、美達特、橫山、百特,下周起陸續輸入,首批至少有10萬瓶/袋500C.C.的輸液,目前已上船,尚無法預估是哪一天到貨,但可確保6~7月的供應無虞。

健保署長石崇良1日表示,若補助長者保費,門檻設定在中低收,健保基金將短少18億,但若依委員提案的20%來計算,則會短少400億。(圖/中國時報羅永銘攝)

在野修《老人福利法》…健保署長估健保基金1年短少400億 保費面臨調漲壓力

藍白立委提案修正《老人福利法》,由中央支應65歲以上長者保費,並設條件補助綜合所得稅率未達20%者。健保署長石崇良估算,依委員提案的門檻計算,健保基金1年將短少400億,相當於半個月安全準備金。若通過,保費將面臨調漲風險,受薪族群不僅要多繳保費,政府公務預算也來自稅收,形同被剝兩層皮。立院5月30日針對《老人福利法》修正案進行審查,藍白立委提案補助長者保費,並指出,基於憲法平權概念,長者不應因居住的縣市不同,而有不同待遇,由於衛福部長邱泰源當時仍在日內瓦,相關法案留待擇日再審。依《健保法》規定,政府每年度負擔的總經費,不得少於每年度保險經費扣除法定收入後金額的36%。石崇良表示,若長者保費由政府補助,就會計入36%中,政府挹注健保基金的金額將減少,導致健保基金短少。隨著長者越來越多,石崇良說,越往後面保費收入減少更多,加上醫療使用增加,就會導致費率調漲,加劇年輕世代負擔,引起公平性問題,更何況,政府的財源是稅收,也是這批人在繳,就像「一隻鵝被拔兩次毛」。健保署以去年統計資料試算,若補助65歲以上長者保費,門檻設定在中低收入者,預計健保基金會短少18億元,若依立委提案內容,補助綜合所得稅率未達20%者,則會讓健保基金短少400億之多,約莫等於半個月安全準備金,保費將面臨調漲壓力。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直言,不論是補點值、補長者保費,健保似乎已被視為金庫,一直被當作提款機;人口老化、少子化之下,繳保費的人越來越少,收入少,還要增加補助,已是「前方吃緊,後方緊吃」,民眾不僅越來越苦,還會加速健保破產,健保的費基須重新檢討,依人口趨勢來調整收費方式,才能讓健保永續。

疫後就醫人數增多,急診壅塞問題加劇,其中關鍵在於護理人力不足。圖為醫院急診室連入口及結帳處都排滿病床。(圖/報系資料照)

護理師人力荒難止血 急診停留逾24小時創新高

疫後就醫人數增多,急診壅塞問題也加劇。2023年,全台急診病人共有24萬1796人次停留超過24小時,占總人次的3.34%,相較2022年,成長了26.5%,創下近年新高,其一關鍵在護理人力不足。今年政府陸續祭出夜班獎勵、三班護病比,但人力荒卻未止血,2~4月間,共流失了856名護理師。護理團體認為,以此情況而言,今年的急診壅塞問題恐持續。急診醫師也擔憂,一旦碰上流感等疫情,待床的情況將更嚴重。急診病人停留情形。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指出,急診壅塞的本質是住院輸出端壅塞,有住院需求的病人住不上病房,只好在急診等待。全台護理人力吃緊,若又出現流感疫情爆發,導致重症個案增多,急診壅塞問題將更嚴重。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也擔憂,醫院為達護病比要求,可能會關床關更凶,病人的等待期將拉長,且會加劇急診人員的出走。陳玉鳳認為,急診壅塞的關鍵在於護理人力不足,今年2~4月間,國內共少了856名護理師。許多醫院雖提高待遇,卻是「加A減B」,提高底薪,就把獎勵打折,實際上根本沒加薪,亦有醫院要求護理師簽約2~3年,提供17萬留任獎金,扣除所得稅,剩下16萬,護理師受不了想離開,還得全額吐回,倒貼1萬元。「薪資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政府今年祭出護理師夜班獎勵,本意是減緩人力缺口,一些醫院卻把原有的獎勵收回,等於政府變相幫醫院負擔人事費用,有必要進行追蹤。各家醫院急診壅塞的成因不同,除了護理人力的問題,還有擴建院區、床位政策等因素。雖然政府表示人力已穩定,加上醫院啟動應變,情況有所緩解,但是否為真,醫改會仍持觀望態度。陳玉鳳不滿地說,醫界都說醫院沒賺錢,若是如此,為何醫院能一直蓋?許多醫院砸了幾十、幾百億擴建院區,或許醫界、政府正在創造一件事:「我努力了,還是補不足,所以要引進外籍護理人員」。全台護理人員共31萬人,實際執業不到19萬,只要把12萬人找回即可。若放任不管,台灣將成為他人的「職訓所」,護理師累積一定經驗,就會轉往國外工作。

民團促追蹤醫院盈餘,建議用於保障第一線待遇。圖為民眾在醫院排隊批價領藥。 (圖/中國時報羅永銘攝)

改善血汗護理 醫改會:醫院盈餘應用於保障第一線人員薪資、勞動環境

血汗護理問題爭論許久,在三班護病比的爭取上,今年已出現曙光。民團指出,三班護病比只是改善護理環境的其一方式,護理人員仍有花花班、跨科支援等問題,沒有勞安就沒有病安。民團喊話新政府,應提高護理人員待遇,醫院盈餘的流向,應用於保障第一線人員的薪資、勞動環境,才能真正改善血汗問題。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護理人員工作環境、項目均充滿安全、感染、職災、法律責任的風險,特別是急重症的照護更是繁重,有必要給予較高薪資保障。護理師在門診的風險較低、工作負擔不那麼重,而住院、急診則有高風險、高負擔,應給予較高的待遇。對於白班、夜班、大夜班,也應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吳榮達指出,2022年醫院財報顯示,護病比較高的醫院,獲利率也較高,這意味著血汗醫院賺的錢較多。雖然大部分醫院都符合護病比標準,但一些醫院卻是靠關床因應,導致民眾一床難求,連北部某知名醫學中心大廳,都擺了許多病床,政府應做的是提高待遇,減輕護理工作量。「沒有勞安就沒有病安」。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三班護病比的上路為血汗護理的改善提供了一線曙光,但護理人員仍面對花花班、危險跨科支援問題。一些醫院開出護理師的職缺,薪資7萬都沒人應徵,且今年護理類統測報考創新低,政府要思考的是「核心問題在哪裡」?護理環境才是關鍵。林雅惠認為,目前醫院財報的公開,並不足以反映實際的經營狀況,有些醫院看似沒有營收,卻是靠特殊手法呈現,例如擴增院區、設備等。政府應追蹤醫院的盈餘是否用於保障第一線人員的薪資、勞動環境,才能改善血汗護理問題。

為增闢財源救點值,健保署拋提高補充保費費率,擬依收入樣態設定不同費率。圖為民眾到醫院看診後準備繳費。(圖/報系資料照)

為增闢財源救點值 健保署擬提高補充保費費率

救點值,健保擬擴大費基!健保署長石崇良11日表示,健保補充保費費率考慮較現行2.11%調高,且首度對不同樣態的補充保費,分別設有不同的費率,如股票收入是一個費率,兼職收入又是一個費率,另補充保費天花板也會拉高。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光是股利、租金補充保費調整,屆時股票族將首當其衝。點值保障提案協商在即,醫界將矛頭指向投資不足。石崇良指出,韓國健康投資比例高,卻仍有醫師上街,原因就出在資源分配。除擴大費基外,為提高醫療品質,慢性病將逐漸走向論人計酬,住院點值保障則要搭配DRG因應。去年補充保費收入共720億元,約占保費總收入的9%。上月「健康台灣」論壇中,準總統賴清德恩師陳志鴻曾指出,受薪階級繳納的一般保費費率為5.17%,不勞而獲的股息,補充保費卻僅2.11%,並不公平,建議提高補充保費費率。陳提出建言不久,石崇良也在11日透露,將朝向「有錢人多付一點,資本利得多收一點」的方向,擬修《健保法》擴大費基,包括補充保費的費率、天花板都會進行調整,頗有相互呼應的味道。除收入面,未來支付制度也將改革。石崇良說,醫院點值下降,主因在申報量上升,最大的貢獻是癌症、慢性病,前者合理,後者有待檢討。慢性病患的照顧是長期關係,照顧得好,1年只要看病4次。若照顧不好,則得經常回診,甚至住院、掛急診。「對醫界來說,究竟是照顧得好收入高?還是照顧不好收入高」?石崇良認為,依當前支付方式,照顧得好,搞不好收入會比較少。為讓醫界有誘因追求品質,未來慢性病的支付將朝向論人計酬,針對個案提供「一包費用」,當病患醫療需求減少,醫院的收入就提高。目前健保署已在花蓮秀林鄉進行試辦,未來將運用在慢性病的支付上。至於住院點值的保障,則要搭配DRG因應。攸關健保制度變革的點值保障,立院近期將進行協商,藍白力挺,綠則反對。民眾黨立委陳昭姿11日直言,「白藍聯手,綠一定輸」。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也認為,這是朝小野大必然的結果,補點值財源從哪來,應是執政黨的責任。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指出,點值問題不只影響到醫事人員,更可能衝擊就醫品質。民進黨立委劉建國則說,健保改革牽涉面向廣,包括部分負擔、分級醫療等都需檢討。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則提醒,若保障點值,哪怕不提高保費,而以公務預算支應,也是來自稅收,是民脂民膏。立委不要把複雜的事變簡單,不要政黨惡鬥,「醫師是你的選民,民眾也是你的選民」。

(示意圖/Pexels)

再生醫療雙法初審通過!胎兒禁止成細胞提供者 最重罰2000萬元

《再生醫療法》與《再生醫療製劑條例》雙法草案9日獲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初審通過。依《再生醫療法》草案,為避免無行為能力者被迫提供細胞,其代理人在為他做決定時,須經公證,羊水、臍帶及胎盤可做為組織來源,但是胎兒不可成為細胞提供者。《再生醫療法》重要條文。草案也規定,為保護病患「知」的權利,政府應年年公開再生醫療治療成效;若有重大傷害或死亡,病患將得到救濟,並將非醫療機構執行再生醫療的罰鍰提高至10倍,可重罰2000萬元。《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是國內發展再生醫學及細胞治療的根本大法。再生醫療是指以基因、細胞及其衍生物,用於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的製劑或技術。在未完成立法前,衛福部在2018年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開啟細胞治療的時代,共核准6大類自體細胞治療技術,適應症包含癌症、燒傷、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皮膚缺陷等。國內近年積極提倡再生醫療雙法,不只幫助需要的患者,也著眼於商機。據估計,全球市場產值在2050年可達3800億美元,生醫界認為,可望成為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特管辦法將落日 再生醫療法銜接行政院去年提出《再生醫療法》草案挨批是為廠商開大門,甚至被形容是「類高端」,今年政院版做了大幅修正,朝野終於取得共識。前天在衛環委員會審查時,來自異體(別人)或異種(其他動物,例如豬)的細胞,能否應用於再生醫療,引發朝野立委爭執。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認為,日韓再生醫療蓬勃發展,我國卻不敢開放,值得深思。民進黨立委邱議瑩則說,限制異種、異體細胞,將扼殺科學研究的發展;民進黨立委王正旭也擔心影響病患治療。雖然也有立委持保留態度,經討論後,朝野同意,在「恩慈療法」下,若須用到異種細胞,必須先做人體試驗。所謂恩慈療法,即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的疾病,且國內尚無適當藥品、醫材、技術的治療,可向主管機關提出專案申請。然而,衛福部昨日在做草案文字修正,卻把「異種」誤植為「異體」,修正版本傳入委員手中,被王正旭問起,衛福部坦言寫錯,改回「異種」。無行為能力者提供細胞 須公證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醫改會原期待立院可就是否有條件開放異體細胞,或採正面表列等方式進行討論,可惜卻沒有。異種來源不是人類,她認為風險最大,異體的風險雖也高,但因一人細胞可供多人使用,有助減輕病患負擔,是否限制異體,應考量疾病型態而定。另針對無行為能力者的細胞提供,過去民間擔心上演《姊姊的守護者》劇情,胎兒被迫成為他人細胞提供者。民眾黨提案,應排除胎兒及無行為能力者提供細胞,經2天討論,朝野各退一步,「代理人」例如父母,為無行為能力者做決定時,須經公證,但限定只能用於治療疾病,而胎兒不做為組織來源,但羊水、臍帶及胎盤除外。對於病患的救濟,此次未討論。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認為,人為因素造成的傷害或損害,都應有救濟措施,不應僅限「重大傷害或死亡」者。林雅惠推估可能是台灣沒有合適的第3單位可承接救濟業務,呼籲政府思考有無更周全的做法。再生醫療法雙法草案昨天送出委員會,不需經朝野協商、待立法院二讀、三讀通過。

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導致細菌、病毒繁殖更快,醫師示警,過去20~30年才會出現一次大流行,未來可能10~15年就會出現。圖為行人都戴好口罩做好防疫工作。(示意圖,與新聞事件無關)(圖/報系資料照)

氣候變遷衝擊…全球暖化利於細菌、病毒繁殖 醫憂10年就來一次大流行

新冠肺炎衝擊之下,造成台灣在2020~2023年間,出現3.3%的超額死亡,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後幾年,2022年、2023年,超額死亡率達到10.77%、7.2%。近年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感染科權威、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說,溫度升高將導致細菌、病毒繁殖更快,增加不同物種的交流,過去20~30年才會出現一次大流行,未來可能10~15年就會出現。臺北醫學大學4日發表調查,2020~2023年間,台灣平均年超額死亡率約3.3%,是OECD國家的2分之1,與日、韓、星等國接近,並顯著低於美、英、德等高收入國家。由於台灣的疫情多集中於2022年以後,若只看2022年、2023年,則超額死亡率分別是10.77%、7.2%。受氣候變遷衝擊,陳時中直言,未來疫情爆發的頻率,不會像SARS到新冠,間隔這麼久,頻率將提高。黃立民指出,全球溫度變高,利於細菌、病毒繁殖,有水的地方變多,利於蚊蟲生長。過去受限於氣候,不同物種的生存範圍被限制,不會碰在一起,但氣候變化下,碰在一起的機會變多,將產生新的生態,細菌、病毒也會更多樣,帶來更複雜、更快的傳染病,一些只在非洲、中南美洲出現的疫情,也可能會更容易傳出去。黃立民表示,全球暖化之初,一些冬季流行的呼吸道疾病會減少,但其實病毒可以適應天氣。舉例而言,現在赤道上的國家,一年四季都有流感出現,台灣夏天也有流感傳播。專家難以預估哪一種傳染病會變多、哪一種傳染病會變少,但氣候變遷勢必會導致傳染病的「牌局」改變,過去20~30年才會出現一次大流行,以後可能10~15年就來一波。因此,黃立民呼籲,一定要加強監視。若下個疫情的出現,如同新冠,在武漢傳了好幾個月才被發現,就會造成嚴重的影響,越早知道,也越能有機會去改變。他提醒醫界,臨床上看到嚴重的疾病,務必要探究原因,才不會有漏掉的病原,不能因為不想找、病人過世,就這樣算了。

前往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