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中國時報王家瑜」記者的文章列表

共發表 387 篇文章
台灣面臨Omicron第6波疫情,疾管署研判7月中旬將達到高峰。不少民眾進出捷運站戴口罩保護自己。(圖/報系資料照)

新冠迎流行期!估7月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莊人祥:不恢復口罩令

新冠疫情再起,疾管署預估,這波疫情高峰將落在7月中旬,屆時每周約有1千例中重症住院個案,若包含輕症個案,每周門急診就醫可能超過10萬人次。醫師表示,夏天仍有疫情上升,這和冠狀病毒不停突變有關,由於人體對新變異株抵抗力較低,就可能二次感染。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不會恢復強制戴口罩措施,但建議民眾前往人潮眾多場所時戴上口罩。國內再度進入新冠流行期,衛福部長邱泰源27日表示,「防疫體系還在」,因應新冠疫情上升,正積極進行4大策略,包括密切監測國內外疫情、強化防疫物品儲備和調度、訂定相關指引、加強衛教以及醫療院所合作。邱泰源指出,已提供300萬劑家用快篩試劑供基層醫療院所發放,並積極儲備新冠抗病毒藥物。莊人祥說明,國內瑞德西韋庫存量尚可使用159天,倍拉維96天、莫納皮拉韋17天,並已完成2萬人份莫納皮拉韋採購,預計7月4日抵台。莊人祥提到,莫納皮拉韋預防重症效果較倍拉維差,目前被列為「有條件下使用」,全球僅日本給予藥證,在台灣仍屬緊急使用授權(EUA),今年底就會屆效。待EUA失效或庫存用完後,莫納皮拉韋將逐漸過渡到其他用藥,例如美國FDA和我國食藥署正在審查倍拉維用於重度腎功能不全及透析患者。莊人祥表示,這是Omicron第6波疫情,已經超過今年初的第5波高峰,目前還在上升,但預估不會超過去年的第4波疫情。國內上周新冠併發症個案共817例、健保門急診新冠陽性約9萬人次,預估會在7月中旬達到疫情高峰,屆時每周併發症個案超過千例,包含輕症在內,可能超過10萬人次就醫。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預估,這一波疫情應和今年1、2月的疫情差不多,不可能回到過去的大規模流行,而是像季節性流感一樣,「以前是大海嘯,現在是小波」。至於口罩令是否可能重啟?莊人祥說,新冠肺炎已經不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過去強制戴口罩措施已無法源,因此不會恢復相關規定,但仍建議前往人潮擁擠處戴口罩,各醫院也可以自行規定是否要求民眾戴口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建議60歲以上的民眾,在人多或密閉空間,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都要把口罩戴好。

疾管署27日舉行「COVID-19抗病毒藥物處置議題」臨時記者會,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右起)、衛福部長邱泰源、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盛望徽出席。(圖/中國時報記者劉宗龍攝)

新冠又開始流行了!疫情預計7月達高峰 疾管署:上周門急診破9萬人次

新冠疫情再起,預計7月中旬到達高峰,衛福部長邱泰源今天親自坐鎮疾管署召開記者會,強調「防疫體系還在」,多項防疫策略都在積極進行。疾管署長莊人祥說,上周健保門急診診斷新冠陽性約9萬人次,到了高峰期可能超過每周10萬人次,但由於已無適法性,不會恢復強制戴口罩的措施。近期有醫師反映新冠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缺貨,莊人祥說明,目前莫納皮拉韋仍有8000多人份,雖然今年3月衛福部傳染病諮詢委員會已決議原則上不再採購,但因應使用需求和疫情上升,已完成2萬人份採購作業,另有2萬人份的開口合約。不過莊人祥提到,莫納皮拉韋在臨床上和WHO都列為「有條件下使用」,全球僅日本給予藥證,在台灣仍屬於緊急使用授權(EUA),今年底就會屆效,待EUA失效或庫存用完後,將逐漸過渡到其他用藥,例如美國和我國食藥署正在審查倍拉維(Paxlovid)用於重度腎功能不全及透析患者。莊人祥提到,莫納皮拉韋預防重症效果只有3成多,倍拉維則有7成多。但臨床上有些醫師或患者擔心倍拉維的交互作用,因此希望開立莫納皮拉韋,莊人祥表示,相信醫師臨床上都有裁量,疾管署也和醫師公會溝通,未來在病例中加入開立莫納皮拉韋的理由,未來會做評估,讓大家更謹慎開立這個藥物。疾管署27日舉行「COVID-19抗病毒藥物處置議題」臨時記者會,衛福部長邱泰源(見圖)出席。(圖/中國時報記者劉宗龍攝)莊人祥也分享自己高齡9旬母親的經驗,當時使用心律調整器、抗凝血劑、心臟病和降血脂藥物,剛好都是倍拉維的使用禁忌,當時他也認為只能用莫納皮拉韋,但經過和醫師討論,由於倍拉維的療效較好,醫師認為只要慢性病藥物暫停幾天就好,最後開立了倍拉維,讓媽媽順利康復。另外,有部分縣市傳出倍拉維也缺貨,莊人祥強調,國內至少還有3個月用量,今年9月以前還會再來一批。目前倍拉維已取得藥證,屬於處方用藥,民眾如有自費需求,亦可請醫師開立處方箋,向該公司通路購買。近期疫情上升,預估在7月中旬達到高峰。莊人祥指出,這是Omicron第六波疫情,已經超過今年初的第五波的高峰,目前還在上升,但預估不會超過去年的第四波。國內上周併發症住院個案約800多例,預估在高峰時會達到每周1000多例,至於整體感染個案,上周健保門急診診斷新冠陽性約9萬人次,到了高峰期可能超過10萬人次,提醒高風險病人及早就醫並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至於口罩令是否可能重啟?莊人祥說,目前疾管署建議進醫院戴口罩,先前強制戴口罩是因為第五類傳染病,但現在已經沒有了,因此不會恢復到過去的強制措施,但各醫院可以自行規定是否要求民眾入內須戴口罩。

健保署將全面放寬給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藥物,預計8月1日生效,全台約400人受惠。圖為民眾前往中央健保署洽公。示意照,非新聞事件當事人。(圖/報系資料照)

全面放寬!SMA藥物納入健保給付 全台約400人受惠

罕病律師陳俊翰生前為爭取健保擴大給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藥物奔走,健保署將全面放寬給付,包括脊椎注射劑和口服藥物,不再以「上肢運動功能分數」作為門檻,預計8月1日生效,全台約400人受惠,健保需支出20多億元。過去有SMA病友不得不赴陸求藥,如今終於可以回台治療,每年約可省下700多萬元藥費。SMA是一種罕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共有3種治療方式,包括脊椎注射劑、口服藥和基因治療,前兩者的健保給付條件相似,目前僅限上肢運動功能(RULM)大於15分者,100餘人獲得治療,但仍有250多人不適用健保給付。社團法人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李怡潔表示,在全世界近40國已實現全給付的情況下,台灣病友仍然用生命等待救命藥,讓人倍感痛心與無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表示,本月20日共擬會同意取消運動功能(RULM)大於15分的評估條件,讓18歲以下的SMA患者都能接受脊椎注射劑或口服藥治療,預計8月1日生效,新增250名患者受惠,預計健保花費20多億元。黃育文說明,除了取消運動功能評估限制,如病人對於脊椎注射藥品有不耐受性,終身有一次機會可轉換為口服藥,但健保給付有下車評估機制,如果藥物對病人已經無效,就會停止給付。李怡潔轉述一位病友家屬感想,指健保嚴格的給付條件讓多數病友都被排除在外,面對孩子不斷退化的體況,不得不跨海350公里,到中國大陸尋求救命機會,經過幾次脊椎注射劑治療後,病況有明顯進步,不僅體力變好、站得更久,下樓梯也更穩,右手的運動功能更進步到滿分。一想到未來不需要再舟車勞頓跨海治療,很驚喜也充滿感恩。至於一劑要價4900萬元的SMA基因治療,目前健保採有條件給付,僅限出生6個月內發病者。黃育文表示,目前國內共有3人使用,本次共擬會並未討論放寬給付條件。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迄今真相未明,台北地檢署仍在偵辦中。(圖/報系資料照)

寶林茶室中毒案真相未解 食藥署擬7月推食品通報新制

今年3月爆發寶林茶室中毒案,33人檢出邦克列酸,其中6人死亡,這是台灣首度驗出邦克列酸,社會譁然,但時隔數月,仍未查出究竟是哪個食品遭汙染,仍由北檢偵辦中。食藥署6月起將邦克列酸納入稽查項目,也思考如何優化食品中毒相關處理流程,近期已和地方衛生局討論,預計整併多項現有文件,擬訂新的食品中毒通報及處理指引,預計下月公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內向當地主管機關報告。但寶林案剛發生時,患者散落在各醫院治療,多數是噁心、嘔吐、腹痛,嚴重者則有低血壓、肝衰竭,尚未釐清是邦克列酸中毒,直到出現首例死亡,各醫院才將案情連結起來,並通報衛生局。當時台北市衛生局和衛福部食藥署曾多次前往餐廳稽查,並討論食材如何處理及檢驗;但外界質疑沒第一時間查扣食材,引發中央和地方互槓。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還原當時經過,依規定,接到通報第一時間要請個案回溯近幾天吃了什麼,但當時個案病況嚴重,無法問到本人。林金富也為地方緩頰表示,北市衛生局很努力才找到同行用餐的友人,才知道個案當天吃了炒粿條,但已晚了一兩天,導致最初至餐廳稽查時,不知要採樣哪些食材。食藥署正檢討通報及處理流程,目前已和地方衛生局開會,也陸續收集疾管署和學者意見。林金富說,主要針對採樣量、檢驗項目等細節,實務上定義清楚,擬訂更完整的稽查SOP,預計整併4項現有文件,包括食品中毒採樣操作手冊、疑似食品中毒事件處理要點、食品藥品化粧品及醫療器材檢體送驗注意事項,以及食品中毒病因物質及原因食品判明標準,並擬訂新的通報及處理指引,預計下月公告實施。

衛福部公布國人10大死因統計,癌症穩居首位,去年平均每9分53秒就有1人死亡;圖為癌症基因體醫學實驗室。(圖/報系資料照)

癌症連42年居十大死因之首 死亡時鐘較2022快轉14秒

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癌症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衛福部公布最新統計,2023年癌症在台灣奪走5萬3126條性命,相當於每9分53秒就有1人死亡,癌症死亡時鐘比2022年快轉14秒。癌症十大死因中,肺癌連續20年排名第一,而胰臟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相較於10年前排名皆上升。專家指出,共同的風險因子都是肥胖。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穩居首位,去年造成5萬3126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25.8%。去年癌症死亡人數較前年增加1199人,死亡率上升,但若加計人口老化因素調整後,即所謂「標準化死亡率」,反而是下降,反映出人口老化趨勢。就年齡觀察,去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死亡人數增加以65到74歲最明顯,比前年增加869人。另外,前列腺癌、胃癌則隨年齡增長,排名順位往前,顯示威脅性隨年齡而增加;女性乳癌、口腔癌隨年齡增長,排名順位往後。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去年平均每9分53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相較於前年的10分7秒,癌症死亡時鐘快轉了14秒。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提醒,癌症的共同危險因子包括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不運動、肥胖和家族史,呼籲國人多利用五癌篩檢,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和肺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楊慕華說,年紀越長、細胞變異的機會累積越多,因此越容易罹患癌症,而近年健檢及高階影像檢查普及,許多患者及早發現並治療,雖然最後仍死於癌症,但中間的存活期延長了;雖然癌症死亡時鐘逐年加快,但整體國人平均壽命持續增加,代表也有很多早期發現的癌症患者被治癒。和前年相比,去年十大癌症死因順位沒有變動,肺癌占據首位、肝癌居次。若與2013年相比,攝護腺癌、胰臟癌與卵巢癌死亡率分別上升44.3%、57.5%和28.7%,排名皆上升了1位,來到2023年的第5、第7和第10位。賈淑麗表示,觀察10年來胰臟癌、攝護腺癌、卵巢癌死因排名都上升,共同的風險因子都是肥胖。楊慕華分析,胰臟癌是胰臟慢性發炎,而肥胖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兩者確實有關聯性;卵巢癌和荷爾蒙有關,體重過重可能影響荷爾蒙分泌;至於攝護腺癌增加,主要和人口老化有關,和肥胖關聯性較低。

衛福部17日公布去年10大死因,死亡人數較前一年減少,主因是COVID-19死亡人數降低,從第3退至第6。圖為醫院內民眾看病領藥情形。(圖/中國時報陳俊吉攝)全國各縣市自殺防治專線1925

國人最新十大死因 癌症仍居榜首!交通運輸為事故死亡首要原因

2023年十大死因國人最新十大死因出爐,衛福部公布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42年占據首位。隨著新冠肺炎的影響漸緩,去年全國死亡人數減少2863人,新冠的死因排名也下滑到第6位。事故傷害則名列第8,是唯一非疾病死亡原因,其中「運輸事故」占了43.4%為最多,且各年齡層都是因運輸事故死亡為首要原因。衛福部統計,2023年國人死因排名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新冠肺炎、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以及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十大死因排序多數和2022年相同,僅新冠肺炎排名從第3下滑到第6,而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則上升1名,回到疫情前水準。衛福部分析,去年全國死亡人數20萬5575人,雖然人口持續老化,但死亡人數較前年減少2863人,下降14%,主要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所致。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去年新冠死亡數較前年減少5705人,降幅近4成,各年齡層死亡數皆有下降,預估今年(2024)新冠肺炎可降到國人死因第15名之外。另外,自殺死亡位居2023年國人死因第11位,自殺死亡人數達3898人,較前一年增加2.9%,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2.7人;各年齡層中,僅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首見下降,較前一年下降4.9%,其餘年齡層有回升到2019年疫情前水準趨勢,且在1到14歲、15到24歲、25到44歲等年齡層,皆排到前3大死因。事故傷害則是十大死因中唯一非疾病死因,意指「非蓄意傷害事件」。衛福部表示,去年事故傷害死亡人數7063人,較前年增加110人;其中以運輸事故3068人最多,占比43.4%,其次是跌倒1665人,占比23.6%。進一步分析各年齡層事故傷害主要死因,皆以運輸事故排名居首。0到14歲以意外溺死排名第二,15到24歲、25到44歲則以接觸毒藥品意外中毒排名第二,45到64歲、65歲以上高齡者,均以跌倒排名第二。消基會交通部召集人李克聰認為,去年幾波交通平權的抗爭,但交通部公布今年第1季數據,行人死亡人數卻還在上升,可見目前最需要的是建立「停讓」文化,無論是禮讓行人還是車輛間彼此相讓,都要有更扎實的教育,警方執法也要有更務實的依據。他強調,教育、工程、執法都需要長時間執行才能出現成效。交通部表示,經統計今年1至3月全國整體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較去年同期降低,減少39人,機車、高齡者、酒駕、兒少族群都在減少,目標2030年降低死亡人數30%、行人死亡人數下降50%。交通部表示,在工程方面,與內政部共同推動4年400億元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另就提升揭露資訊的完整性,增加民眾參與管道,也會推出「道路交通號誌標誌設計規則參考指引」,以改善標誌標線號誌各地不一致的情形。全國各縣市自殺防治專線1925

永豐化學新莊工廠停止生產,為補足每月150萬袋大包裝生理食鹽水的缺口,衛福部啟動專案進口。圖為醫護人員為患者準備注射用食鹽水。(圖/報系資料照)

補足缺口!衛福部專案進口 首批馬來西亞10萬袋輸液抵台

永豐化學新莊工廠停止生產,為補足每月150萬袋大包裝生理食鹽水的缺口,衛福部啟動7家廠商專案進口。食藥署長吳秀梅12日表示,首批自馬來西亞輸入10萬袋晚間抵台,15日還會有第2批自越南輸入抵台,共21.6萬袋。至於永豐何時可恢復生產?吳秀梅表示,「今年底應該是不可能」。永豐公司新莊工廠因未能符合PIC/S GMP規範而停止生產,影響大型輸注液藥品供應,為滿足臨床需求,食藥署今年5月起積極請國內合格廠商增產。吳秀梅說明,目前國內共有6家合格廠商協助增產,包括濟生醫藥生技、信東生技、南光化學製藥、台灣大塚製藥、台裕化學製藥、中國化學製藥。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永豐過去每月生產196萬袋生理食鹽水,尚有庫存可使用到6月首周,也請其他廠商釋出庫存供食藥署調配;若扣除庫存量和國內增產量,尚有150萬袋缺口,則由專案進口補足。目前共有7家廠商協助專案進口,包括台灣柏朗、台灣大塚製藥、美達特、培力藥品工業、百特醫療產品、韋淳貿易、橫山企業。吳秀梅表示,台灣柏朗自馬來西亞輸入10萬袋,6月2日入櫃航運,12日晚間運抵台北港;第2批則是台灣大塚製藥自越南輸入,共21.6萬袋,預計15日晚間抵台。林靜儀說,由於生理食鹽水體積大,不會一次以1個月的量進貨,而是逐批進口,接下來將以周為單位到貨。永豐何時可望恢復生產?吳秀梅表示,「今年底應該是不可能!」食藥署當初查廠時,看到非常多缺失,輕度、中度和重度合計63項,全數改善後才會同意恢復生產,光是業者提報告還不夠,食藥署也會複查,包括軟硬體、人員訓練、操作等,評估短時間內無法恢復生產。

治療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藥品「菌巴達懸液用粉」,因民眾反映有結塊情形,遭食藥署要求下架回收,共4590瓶。(食藥署提供/王家瑜台北傳真)

一次2款抗生素出包!市占5成「菌巴達懸液用粉」驚見結塊 食藥署下架回收

抗生素藥品接連出包!衛福部食藥署6日公布2款藥品回收資訊,其中「菌巴達懸液用粉」因民眾反映有結塊情形,共計下架回收4590瓶,該藥品市占率逾5成,但廠商尚有庫存,食藥署評估沒有缺藥疑慮。另「意欣可利制菌凍晶注射劑」則是因為實驗數據完整性不足,遭食藥署要求回收2020瓶,另有2批庫存須銷毀。「菌巴達懸液用粉」主要用於革蘭氏陽性、陰性及厭氧菌引起包括支氣管炎及肺炎的下呼吸道感染、皮膚及軟組織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及性傳染病。有民眾向地方衛生局反映該藥品潮解結塊,食藥署檢驗確定未符合原核准規格,因此要求啟動回收作業。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經調查僅有1批號產品出現問題,批號221123已銷售4590瓶,已要求廠商應於6月13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該藥品去年健保用量共5萬2160瓶,市占率53%,由於廠商仍有庫存可供應,預估無缺藥疑慮。「意欣可利制菌凍晶注射劑」適用於一般抗生素無效、具多重抗藥性的革蘭氏陰性菌嚴重感染。王德原說明,該製造廠前次嚴重違反GMP規範,食藥署前往複查,雖已改正缺失,但又發現該藥品的效價試驗數據不完整,電腦登載不清楚,紙本記錄未妥善保存,難以證明數據真實度。王德原說,其共有3批號藥品數據不完整,其中2批仍在庫存須銷毀,另有1批已出貨,批號900060AA001共2020瓶,回收期限為6月24日。該藥品去年健保申報量僅17支,市占率低,且有9張同成分、同劑型、同含量的「三同藥品」許可證,因此不影響藥品供應。

外傳北部某區域醫案關床達3成,衛福部回應,今年1到4月僅有6家醫院小幅調整病床數,未有大量異動通報。(圖/報系資料照)

護理人力不足傳北部醫院傳關床3成 衛福部曝真實狀況

護理人力荒還沒緩解,北部某區域醫院傳出關床高達3成,但衛福部回應,今年5月與去年同期相比,醫院護理人員增加809人,醫院總床數增加1879床。護理及照護司長蔡淑鳳指出,今年1到4月只有6家醫院通報病床異動,且都是小幅床數調整,占比不到1成。新冠疫情後護理人力流失,各醫院只能以關床因應。據傳北部一家擁有500床的區域醫院,最近只開350床,足足關閉3成。但衛福部回應,依醫事管理系統資料統計,截至今年5月,總執登護理人員數18萬9,640人,較上個月(4月)增加237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592人;醫院護理人員數11萬9,569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09人。衛福部表示,該系統統計,今年5月全國醫院總病床數14萬1155床,其中急性一般病床8萬4133床、特殊病床5萬7022床;與去年5月同期相比增加1879床,其中急性一般病床減少231床、特殊病床增加2110床。依醫療法第15條規定,醫院收治病人床位數變更情形,應依規定向所在地衛生局進行通報變更登記,衛福部將持續了解關床實際狀況。蔡淑鳳指出,地方衛生局皆未接獲大量的床數異動,今年1至4月只有6家醫院通報,分別是1家醫學中心減少6床,其餘5家地區醫院分別減少20床以下,但都是小幅調整,占比不到1成。

治療偏頭痛的「英明格速溶錠50毫克」因為廠商生產問題,今年初供應短缺至今,目前仍無法確定恢復時程。(圖取自GSK/報系資料照)

缺藥風波未平…偏頭痛藥已缺5個月 食藥署回應了

缺藥風波未平,近期有藥師反映,治療偏頭痛的「英明格速溶錠50毫克」已經缺貨好一陣子,讓不少患者苦等,根據食藥署西藥供應平台,由於原廠生產問題,需重新申請證照,導致國內供貨短缺,該藥自今年1月起供應短缺,國內已將近5個月無藥可用,目前仍無法確定供應時程,建議經醫師評估改用替代藥品。醫師指出,對於病人權益影響不大,至於療效則見仁見智。食藥署表示,英明格速溶錠的適應症是「緩解偏頭痛急性發作」,由於該藥品短缺,建議經醫師評估使用替代藥品,例如同成分不同劑型的「英明格鼻用噴液劑20毫克」,或相似適應症的「羅莎疼錠5毫克」。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王嚴鋒說,2款替代藥品當中,英明格鼻用噴劑的劑量低、副作用較少,且作用較快,但因有特殊氣味,並非所有病人都能接受,加上健保給付規定差異,每個月只能開立4瓶,相較於錠劑每月可開立8顆,有些患者覺得不夠用,因此仍選擇使用錠劑。王嚴鋒說,羅莎疼錠和英明格速溶錠是同一類藥物,可以互相替代,至於療效則見仁見智,有人認為英明格比較有效,有人則說羅莎疼錠比較有效。他提到,由於這些藥物用量不高,即使是醫學中心也不可能一次存放3款藥物,例如北榮過去僅採購英明格速溶錠和噴劑,今年初因為英明格錠劑缺貨,才臨時改進貨羅莎疼錠。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偏頭痛是導致失能的第二大疾病。王嚴鋒說,這個疾病不會造成死亡,卻帶來長久痛苦。他也提醒,英明格速溶錠等3款藥物屬於急性用藥,不能過度依賴,使用過量可能造成頭痛等副作用。

前往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