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時代 促兩棲性產業堀起
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影響全球經濟,對實體零售、餐飲等產業的衝擊,也從亞洲蔓延至歐美等地。然而民眾減少外出,卻讓線上通路交易活動激增,快速帶動電商平台商機,更讓實體零售與虛擬零售的銷售額出現分水嶺。面對後疫情時代,MIC電商產業資深分析師張筱祺表示,未來將出現實體、虛擬「兩棲性」的消費型態,業者要在後疫情時代中勝出,就需要在虛實通路上全面布局。電商三雄營運表現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第一季台灣電商占整體零售約8.77%,其中網路銷售額為811億元,較去年成長19.1%,除延續網路消費趨勢外,更因民眾外出頻率降低,消費管道轉移至網路而助長其增勢,其中非店面零售業年增20.3%。海外情況更嚴重,美國商務部指出,美國零售業銷售額2月份銷售下降0.5%。根據《MarketWatch》報導,3月Walmart的客流量年減6.7%、Costco年減8.7%,Target百貨更大減20.5%。市調機構Coresight則指出,美國2020年恐有超過15,000間店關店。日本經濟產業省則指出,日本百貨業的2月銷售額比同期下滑10.5%。日本食品服務協會表示,連鎖餐飲店3月銷售額下降50%以上。疫情雖衝擊了實體零售與餐飲業的營收,但卻促成線上通路業績大發,讓全球許多電商與外送平台業者,在疫情期間獲得大幅成長。張筱祺指出,台灣電商市場雖相當成熟,仍有一大群人從未有過網購經驗。這次疫情逼得這群人不得不「上線」購物,也讓電商平台迎來一群從實體過來的新客群。預估疫情過後,台灣的消費行為將變為「兩棲性」,實體不會完全被電商取代,但電商重要性勢必會比過去提升,端看消費者當下採購的需求決定,「例如日用品補給,消費者可能就會網購;生鮮蔬果的採買仍會回到實體」。業者想要勝出,需積極在虛擬、實體兩方全面布局。近期台灣確診人數連許多日「+0」,疫情稍有緩和態勢,卻並未完全解除,民眾的防疫意識仍然很強,因此防疫相關商品、保健相關商品仍有極大的需求,她建議電商業者可持續針對此類商品推廣,實體通路這次受到嚴重衝擊,未來可能再突然爆發類似「宅經濟」需求,業者應及早規劃虛擬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