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淳」記者的文章列表
美國認證「白吐司不健康」 專家提醒:吐司邊再烘烤很危險
美國FDA近日調整健康食物名單,而白吐司被剔除在健康食物之外。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表示,吐司麵包是許多孩子和媽媽的最愛,他自己小時候也常常拿肉醬夾土司來吃,但精緻過的食物被證實對人類健康不好;就像優格和果乾若添加糖分,也不再被認為是健康食物了。劉中平表示,白吐司是許多人從小到大的早餐選擇之一,但在製造過程中,小麥的重要成分往往被去除,導致蛋白質、纖維和維生素的含量不足。此外,由於澱粉經過處理,吸收速度加快,容易造成血糖上升。不只如此,國際研究還發現,白吐司容易讓人不知不覺吃下過多分量,進而增加罹患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他建議,飲食返樸歸真,選擇未經精緻加工的食物,才是養生的不二法門。營養師許睿涵受訪時建議搭配以下食材來提升吐司的營養價值。首先是蔬菜,如生菜、小黃瓜、番茄等,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與飽足感;其次是蛋白質來源,搭配水煮蛋、雞胸肉、鮪魚罐頭(低鹽)、豆皮等蛋白質食物;再來是健康油脂,抹上酪梨泥、堅果醬(無添加糖),提供好的脂肪來源。另外,選擇全麥吐司或雜糧吐司來取代白吐司,可提高纖維含量以減少血糖震盪。另外,部分人討厭的「吐司邊」,其實藏有優點。許睿涵指出,吐司邊因為接觸模具烘烤而出現梅納反應而變成褐色,成品比吐司中間的部分結構更緊密,更耐咀嚼,能延長進食時間,有助於增加飽足感。但她也提醒,吐司在烘烤製作的過程中,會使吐司邊產生抗氧化物,不建議再烘烤食用,以免攝取致癌物。
中國爆發「人類偏肺病毒」台灣去年已有! 5歲以下孩童要當心
中國近期爆發多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其中又以人類偏肺病毒(HMPV)為大宗,與新冠肺炎相似,入冬後在中國明顯增加,尤其以14歲以下及北方省區尤其明顯,目前沒有疫苗,甚至也沒有抗病毒藥物。前台大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氏璧表示,人類偏肺病毒(HMPV)是中國採用的名字,在台灣稱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並不是是病毒,2023年台灣已流行過一波,所以不必太緊張。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臨床表現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相似,常見症狀包括咳嗽、發燒、鼻塞、呼吸急促、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嘔吐等。傳播方式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潛伏期約為3至6天,輕症者大約1週左右,症状可以逐渐獲得缓解。林氏璧表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之前在台灣被稱為「小孩殺手」、「恐怖肺炎」,但該病毒每個人遲早會得,躲也躲不掉,「保持平常心,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把過敏控制穩定,感染後也不至於太嚴重。」林氏璧也說,該病毒全世界都有,而且是造成5歲以下小孩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僅次於RSV。但就算被感染了,絕大多數都能靠自己的免疫力恢復,且疫苗已經在研究、進行中,可以期待未來是否會問世。最好的預防方式是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自身免疫力,在室內也要通風,避免前往流行疫區、戴口罩、減少出入人多的場所、勤洗手,沒洗手別亂摸眼、鼻等部位。
醫院麻疹群聚擴大! 國內感染人數創5年新高
疾管署今(25)日公布國內新增7例麻疹確定病例,均與12月10日公布之越南境外移入引發之醫院相關麻疹群聚事件相關;分別為中部某醫院20多歲女性護理師共3位、30多歲女性環境清潔人員1位、40多歲女性醫師1位、50多歲就醫接觸者之陪病家屬1位,以及20多歲男性工務課人員1位。7例個案分別於12月14日至19日間發病,12月17日至21日出疹。整起群聚事件迄今共計確診12例,包含12月10日公布之越南境外移入指標個案、同班機確診者1例以及後續醫院相關確診者10例,衛生單位已掌握相關接觸者共1,014人,本次群聚事件將監測至2025年1月8日。疾管署說明,因應此次醫院麻疹群聚事件,院方已於12月19日召開因應會議,並啟動全院員工(含外包及福利社人員) MMR疫苗施打計畫,針對經評估需接種MMR疫苗人員儘速安排完成接種共計1,149人,疾管署與衛生局將持續督導院方落實感染管制措施及接觸者健康監測等相關防治作為。疾管署統計,我國今(2024)年截至12月23日累計26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其中17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9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航空器感染3例,越南、馬來西亞各2例,其餘為泰國、柬埔寨各1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民眾非必要應減少前往醫療院所等容易傳播場所,病患及病患家屬進出醫院或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茅房之亂1/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引誘犯罪!」 專家曝:求救鈴根本不會響
今年9月,花蓮某國小女學生在性別友善廁所遭男代課老師偷拍;10月,政大女學生也在性別友善廁所遭人偷拍,而這已是同間廁所第2次發生。家長向CTWANT記者怒批「這樣的廁所到底對誰友善?根本是引誘犯罪!」一位資深校安諮詢委員透露:許多校園友善廁所的求救鈴根本不會響,就算響了,也不知誰來救!近年來,政府基於性別友善的名義,陸續在包括學校在內的公共空間建築中,將原本兩性分界清楚的公廁施行成性別友善廁所。教育部2022年時函頒「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及宿舍指引」,建議大專校院每幢建物設置1處以上的性別友善廁所;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至少設置1處以上的性別友善廁所。教育部在今年1月邀請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針對性別友善廁所制定參考手冊,分析大專院校現有的性別友善廁所分為新建、改建、更名三大類;手冊中也針對相關設置提出建議,例如廁間有完整隔間、門縫不可過大、廁間有格柵防偷拍…等目前大專院校的性別友善廁所以「更名」佔最多,達997座,佔整體9成,主要是將無障礙廁所直接掛上性別友善廁所的牌子。舉例來說,朝陽科技大學自107年起便設置性別友善廁所,至113年已建置33間,皆是從無障礙廁所更名,由於本來就是男女通用、又是獨立一間,所以沒有隱私安全問題。而政大於今年9月、10月連續發生偷拍事件的性別友善廁所,則是2023年9月後陸續改建而成。政大女學生在Dcard上批評「臺灣女性從30年前透過不斷的爭取,才有了現在的男女廁,並且有法律明定理想的公廁男女比;30年後的現在,臺灣女性卻被假『性別友善』之名,行剝奪女廁之實。」發生2件偷拍事件之後,根據《政大之聲》報導,9月偷拍事件受害者Alice(化名)表示:「有去找其他性性別友善廁所的一些規章,發現新北市的簡章,就是性別友善廁所的標準是說下方是要無縫隙的。」她認為校內廁所可以做到無縫,然而校方在性別通用廁所的設計上卻有疏忽。偷拍事件後,政大學生對性別友善廁所的看法出現變化,許多人傾向避開性別友善廁所,前往更遠的一般廁所。政大總務處回應,性別友善廁所周邊已於10月23日完成監視器設置,未來也將實施每月一次隱藏鏡頭反偷拍偵測。Mandy(化名)是六都某縣市教育局的校園安全諮詢委員,5年間已走訪30間學校,包括小學、國中、高中。「部分性平示範學校甚至全是性別友善廁所,但內部規格卻幾乎不符合規定,許多校長、主任抱怨政策沒有考慮到實際需求,以及校園空間有限,如何打造符合規定的友善廁所?」性別友善廁所偷拍事件頻傳,專家認為男女混廁會增加犯罪機率、且難以預防。(圖/報系資料照)Mandy透露,以最基本的安全設施為例,教育部規定每間友善廁所都要有求救鈴,實地走訪卻發現許多學校都沒有。「就算有,但求救鈴卻不會響?我也問學校,如果求救鈴響了,誰會來援救?校方竟然沒有答案。」「政大、花蓮國小發生偷拍事件後,許多家長都氣得跳腳,老實說,我認為性別友善廁所真的很難兼顧安全!」國教行動聯盟(簡稱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光是偷裝針孔攝影機就難以預防,又不可能在廁所裝監視器,萬一偷拍升級成性侵事件,試問誰來負責?Mandy也批評「有些人說可以定期做反偷拍偵測,我覺得這是天龍人的想法,不是所有單位都有錢做這件事,唯一能做的只有在出入口裝監視器,但一旦需要調閱監視器,就代表已經出事了,根本無法事先預防!」王瀚陽說,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2017~2018年間,134宗在市政府轄下公眾泳池及體育館更衣室發生案報告的性侵、偷窺案件中,近9成(120宗)在不分男女的更衣室發生,只有14宗在男或女更衣室發生,這顯示性別通用的空間的確更可能犯罪。「站在家長立場,我真的建議中小學的校園不要設立性別友善廁所!」王瀚陽說,自己擔任家長會長多年,深知現在的校園環境已經「不再單純」,他透露每年都有非常多件偷窺、偷拍案件,年齡層甚至下探至國小。但許多學校收到「教育部建議」後便開始行動,一位雲林的國小老師透露,「學校研習時,強灌老師多元性別觀念,要求排隊、體育課、廁所都不要分男女,當時我就反問:『那畢業旅行時要怎麼分房?』校方就說不出話了。」「許多孩子已經遊走於法律與道德邊緣,如果設置性別友善廁所,那根本就是引誘他進一步犯罪!」王瀚陽認為,性別友善所帶來的風險更大,大專院校學生尚且有能力保護自己,但若將幼童暴露在這樣的風險中,對誰友善呢?Mandy表示,許多中小學皆採對外開放,校外人士很容易混入其中,而校園內近年性平事件也非常多,性別友善廁所的確會增加犯罪機率,而且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男女混廁很容易滋生事端與尷尬,試想「國中女生會希望換衛生棉出來之後,發現下一位排隊使用的人是男同學嗎?」Mandy期盼教育部再次評估性別友善廁所,而且多訪談女性感受。
茅房之亂2/友善廁所「擬5年量增1倍」 多數從女廁改建!遭批壓迫單一性別
今年8月,環境部宣告「性別友善廁所倍增行動方案」,2025年至2029年將投入2億8035萬元,將性別友善廁所從623座加倍增至1246座。一位資深性平專家表示,走訪多間性別友善廁所,發現多數皆從女廁改建,反而壓縮女性如廁選擇權,似乎背離性平精神。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處2023年的「我國多元性別(LGBTI)者生活狀況調查」,在大約1萬3104名多元性別者當中,受訪者感到不舒服或是被他人歧視的情形,大約有17%都發生在公共廁所或更衣室等處。在8月19日的性別友善廁所增設記者會上,環境部環境管理署長顏旭明表示,女性如廁時間約是男性的2倍,設置性別友善廁所可緩解女廁排隊狀況,也讓多元性別者如廁更感自在。2019年至2024年,環境部已補助設置224座性別友善廁所,占全國性別友善廁所623座的35.9%,目標2029年增加到1246座。記者會隔天,立即有許多網友到環境部臉書粉絲頁留言表達不滿,其中又以女性為多。一名網友寫道,「不少案例是把既有女廁改建為性別友善廁所(而男廁保留),這友善政策是否造成了對另一性別的壓迫?」另一名網友也附和,同時舉例三重溪美戶政辦事處1樓和國賓戲院,都是直接把女廁改成性別友善廁所。「我們女性一樣納稅,為什麼沒有單一性別的廁所?」Mandy(化名)是一位資深校園安全諮詢委員,平時會走訪各中小學,觀察性平、性別友善廁所等。「觀察約30間學校,發現多數性別友善廁所都是從女廁改建,因為對學校來說,這是最省事的方式。」Mandy說,只有部分學校有空間新建性別友善廁所,若從原有空間改建,男廁中開放式的小便斗要改成有隔間很麻煩,相較之下從女廁改建比較迅速。性別友善的發想許多都來自於「葉永鋕事件」,當時國中生的他因為多元性別的氣質遭到霸凌,下課甚至不敢去上廁所。「所以我認為應該從男廁改建成有獨立隔間的性別友善廁所才適當,可以拯救更多『葉永鋕』。」Mandy說。Mandy認為現今的性別友善廁所,其實是為了友善跨性別族群,「那就應該針對跨性別好好設計,而不是犧牲其他單一性別!」Mandy舉例,「一位女性友人使用北市社會局的友善廁所,發現有蹲式馬桶的只有1個隔間,但有小便斗的隔間是4-5間,而且隔間底下的空間很大,一伸手就可偷拍。」Mandy說,蹲式廁所不需接觸馬桶座,是女性比較偏好的選擇,但目前許多性別友善廁所的蹲式馬桶非常少,根本就沒考慮到女性需求。「公廁的馬桶坐墊本來就容易藏汙納垢,想像一下現在是男女通用,那衛生問題是不是更堪憂?」根據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性別與空間研究室,無障礙廁所最常被更名為性別友善廁所,部分身障人士也認為權益受損。(圖/朝陽科大提供)事實上,若是改建得宜,原先是男廁或女廁不再那麼重要。以中興大學為例,位於行政大樓1樓的男廁在2024年6月起改建為性別友善廁所。「這邊只有這間廁所,所以使用的人還蠻多的!」就讀大一的朱同學表示,他使用時至少就看到3名女生,大家看來都挺自在的,可能是因為廁所隔間都加高至天花板,讓人較有安全感。「不過,我自己覺得男女同處廁所還是有點尷尬。」朱同學苦笑。針對安全與隱私問題,環境管理署回覆CTWANT記者規劃中的性別友善廁所有4大重點,分別是標誌清晰、單間設計、安全設施、出入口開闊。性別友善廁所入口應設有清楚的指示標誌,明確表示任何性別的使用者均可使用,這有助於減少對特定性別認同者的偏見和障礙。其次,每個廁間應有完整的隔間,從地板到天花板,並配備帶鎖的門,廁間門板離地高度(建議為1公分以下),以保障使用者的隱私和安全。另外,確保有足夠的照明,讓使用者感到安全,也要有緊急呼叫按鈕或其他安全系統。廁所同時需設置獨立出入口,視野良好無死角,提供使用者安心感。環境管理署表示,上述規劃是經過行政院性平處、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性平專家、建築專家、公廁設計專家,以及參考國外經驗後訂定而成。至於目前已存在的性別友善廁所,若不符合以上規格,不建議納入性別友善廁所之推動達成目標內或標示為性別友善廁所。國教行動聯盟(簡稱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以鄰近國家泰國為例,設置性別友善廁所之後也爆發多起性侵、偷拍事件。「除了硬體上難以面面俱到兼顧安全,更重要的是人,我們怎麼判斷生理男、心理女的真實性,如果無法確認,就談不上安全!」
茅房之亂3/性別友善宿舍可行嗎?台大擬開放 跨性別學生多採個案處理
2020年8月,台灣師範大學創全台頂大首例,啟用男女不同房,但同層不分區的性別友善宿舍。台大規劃新建全台最大的3752床學生宿舍,其中B館更規劃一整層的性別友善雅房、套房,引起外界關注。校方表示,申請條件待討論,目前還沒有確定是否開放男女混宿。台灣師範大學計畫啟動性別友善宿舍時,許多家長表示不支持男女混宿,尤其是女學生家長更是反對,認為男女混宿感覺像是引狼入室,萬一發生問題,究竟誰要負責?送小孩來台北念書是為了求學,並非搞男女關係。後來台師大採取志願登記制,依舊在2020年8月啟動性別友善宿舍,在學七舍的二樓共有22間房間,採梅花座設計,異性不得進入房內,不過交誼廳和廚房等公共空間,所有人都能使用。台師大學生認為就跟在外租屋一樣,並不覺得奇怪,頂多在公共空間時要多注意儀態,同時顧及異性感受。不過,2016年搶先設置性別友善宿舍的中山大學,2019年就爆出女學生洗澡遭偷拍的事件,之後校方補強浴室隔板、並在沐浴間入口處加裝監視器。儘管安全始終是隱憂,但在性平聲浪的推動下,性別友善宿舍仍持續增加。台大預計花費約43億元打造全台最大學生宿舍,其中96個床位為性別友善,台大校長陳文章受訪指出,因為學生宿舍還沒開始興建,目前尚未確定學生需要哪些條件可申請性別友善宿舍,是否可以男女混宿,到時候還要召開公聽會,若是學生討論通過可混宿,到時候會訂立相關管理辦法。目前已設立的性別友善宿舍,大多以生理性別做為同房依據,例如陽明交通大學部分宿舍採不同性別「同棟分層」住宿,台師大雖在同一樓層,但同房仍以相同生理性別作為依據,針對跨性別學生,校方大多仍以個案處理。性別友善宿舍大多仍以生理性別區分寢室,部分跨性別族群因此利用法律途徑為自己爭取權益。(圖/翻攝自台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臉書)一位不願具名的大學校務人員表示,曾有一位生理男性的跨性別學生申請性別友善宿舍,但顧及其他學生權益,不可能安排與女性同房,於是將跨性別學生安置在教師宿舍內的獨立房間。「最後這位同學還是搬走了,因為他覺得只有自己住在那邊很奇怪。」教育部2022年時函頒「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及宿舍指引」,鼓勵大專院校皆要設置性別友善宿舍,但並無特定指導方針,現階段各校也仍在摸索、逐步完善相關配套措施,以期兼顧學生權益及安全;同時如何與學生、家長溝通,增進各方對多元性別的認知,更是日後推動友善空間所需面對的課題。
冬天不找死2/熱呼呼火鍋恐釀劇烈溫差 「2動作」降心血管風險
氣溫驟降時,最幸福的莫過於大嗑熱呼呼的火鍋,專家提醒,除了飲食習慣也會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火鍋這類的熱食,若是吃完立刻到寒冷的戶外、或泡澡,劇烈的溫差變化會使得血壓劇烈震盪,建議「吃完先休息」、「做好保暖措施」,再到戶外活動,同時建議1~2小時後再泡澡。「三高患者最須當心!」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冬天時氣溫較低會使得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血壓升高,對已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患者特別危險,如果大啖火鍋後貿然到戶外活動,更會增加心臟病、中風機率。「因為吃火鍋會讓身體非常暖活,如果突然吹到冷風,溫度快速變化會導致血管快速收縮或擴張,造成血壓劇烈波動,增加心臟負擔。」程涵宇說,建議修稍作休息,讓身體稍微調節一下體溫,接著戴帽子、穿外套後再走到戶外,避免溫差劇烈變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副院長、心臟內科醫師劉俊廷表示,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患者至少比夏天增加5成以上。「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同時記錄血壓、心跳變化,戶外活動時要注意保暖,建議採洋蔥式穿法;室內溫度也要控制好,一旦寒流來襲就避免外出,減少血壓劇烈波動的風險。溫差變化會使得血管突然收縮或擴張,進而引發血壓升降,造成心血管風險。(圖/報系資料照)程涵宇建議飲食也要多加注意。「針對三高患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議採地中海飲食及得舒飲食,這兩種飲食都是鼓勵多食用植物性食物、魚、低脂乳品、適量堅果、使用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取、少吃紅肉及加工肉品,藉此促進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血壓震盪是冬天猝死的主因之一,程涵宇建議採4方式預防血壓劇烈變化。「首先要減少鈉攝取量,以孩童來說要少吃加工食品,19歲以上成人要控制外食時少沾醬,也要少吃炸雞、雞排等炸物;老人家則要注意醃漬蔬菜,適量即可。」第二,多補充鉀離子。程涵宇表示,鉀有助於降低鈉對血壓的影響,並且有助於緩解血管壁的緊張,這也有助於降低血壓。富含鉀的食物包括香蕉、菠菜、鱷梨、馬鈴薯等。另外,需注意烹調對鉀的影響,因鉀離子可溶於水中,建議盡量先洗再切,避免熱水燙青菜,以無水料理、快炒等方式烹調盡量減少鉀的流失。第三,多補充水分。在寒冷或高溫環境下常常補充水分,以避免因脫水而導致血液濃稠,進一步增加血管負擔。第四,多攝取抗氧化食物。程涵宇說,富含維生素 C 和多酚的水果(柑橘類、莓果類)與蔬菜可保護血管壁、減少血管收縮。程涵宇也呼籲冬天喝酒要小心。「冬季飲酒後,因酒精的血管擴張作用使皮膚感覺暖和,但實際上身體核心溫度正在下降,這可能掩蓋寒冷對心血管的影響,增加意外風險,建議喝酒適量即可,而且酒後不要突然吹冷風、泡澡,否則恐增加血管壓力。程涵宇營養師提醒,冬天吃火鍋時要選擇清湯鍋底,或是少喝或不喝湯,同時不使用高鈉醬料,以減少鹽的攝取。(圖/程涵宇提供)
冬天不找死1/熱休克死亡率破6成 醫示警「5大狀態」千萬別泡澡
日本女星中山美穗12/6疑似因「熱休克」死於東京澀谷家中浴室,享年54歲。專家告訴CTWANT記者,熱休克猝不及防十分難預防,死亡率高達63%,尤其飲酒、吃飽、服藥、空腹、身體不適5種狀態下千萬別泡澡,因為當血液集中於末梢時,心臟血管功能就會大受影響,很容易導致猝死!曾以電影《情書》紅遍亞州的中山美穗,被發現猝逝於家中的浴缸,當時裡面還有滿滿的熱水,也因此被懷疑是被「熱休克」索命。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表示,熱休克是因為天氣寒冷、水溫太高,過大的溫差導致周邊血管放鬆,血液難以回流心臟,因而爆發心肌梗塞。泡澡引發的熱休克並不罕見,日本醫學博士、SAKAI診所院長堺浩之曾受訪表示,根據日本人口動態統計,每年因洗澡時引起的熱休克死亡人數高達1萬7000人,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4倍!尤以60歲以上的老年人為熱休克高危險群。「統計顯示,熱休克的死亡率高達63%,就是因為難以預防!」鄒瑋倫中醫師對CTWANT記者說,多數人「以為」泡澡有助於身體健康,所以反而常常在身體不適時泡澡,例如頭痛、疲累、酒醉,結果一不小心就陷於熱休克的危險之中。「古中醫認為,大飽、大飢、大熱、大虛勞時,盡量不要做有風險的事,例如泡澡,因為熱水會讓血液流向身體末梢,所以會影響心臟功能,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鄒瑋倫說。所以剛吃飽、喝酒或空腹時不可泡澡,還有吃重油重鹹、或慢性病藥物之後也都要避免。鄒瑋倫說,「重口味食物或慢性病藥物可能都會利尿,此時若泡澡會更容易脫水,建議1~2小時後再泡澡較好,而且要記得多補充水分。」許多人喜愛在泡澡時划手機,醫師提醒長時間保持同姿勢恐影響血液循環,增加昏倒的風險。(圖/123RF)鄒瑋倫也提醒,泡澡時千萬不要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因為會影響血液循環。「我曾有一位患者就是這樣,結果一抬頭立刻眩暈,最後竟休克昏倒在浴室哩,幸好被家人發現及時送醫。」由於日本在浴室發生熱休克的人數眾多,日本政府也呼籲4大對策。一,入浴前在脫衣處和浴室開暖氣。就算沒有暖氣,盡量讓浴室暖和起來以減少溫差,例如打開浴缸蓋子讓水蒸氣充滿浴室。二,熱水控制在41度以下,不要泡超過10分鐘。如果泡42度的熱水超過10分鐘,體溫可能會接近38度,比較容易影響健康。三,泡澡前應該先用溫熱水淋浴,從離心臟最遠的腳開始,讓身體逐漸變得暖和,減少血壓劇烈變動增加心臟的負擔。四,不要從浴缸一下站起來。要慢慢起身,因為有可能有姿勢性低血壓發生。鄒瑋倫則建議盡量避免獨自泡澡,或是泡澡時可以開門,一方面讓浴室溫度不過高,也方便家人隨時觀察情況,若有狀況才能及時就醫。
身心障礙者提前老化20年 家庭陷雙重老化危機!
2025年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預算從2016年的近50億元增至超過800億元,顯示台灣老年照護需求急遽成長。然而台灣還有超過120萬的身心障礙者家庭同時面臨「雙重老化」的挑戰,使老年照護問題更趨複雜。政府研究顯示,身心障礙者老化速度較一般人提早20年,約45歲開始退化,隨之而來的健康衰退與照護需求大幅攀升。主要家庭照護者卻因年邁或健康不佳,漸漸無力承擔重任,導致經濟負擔與身心壓力倍增。心燈啟智教養院長黃晏枝表示,「身心障礙者較一般人更早面臨老化挑戰,尤其當主要照護者-父母亦步入老年,照護需求大增,尤需社會關懷與支持。院內一位50歲大朋友(化名小強),自年輕時因健康問題需長期照護,且父親年事已高無力照顧,故來到心燈尋求支持。小強從起初自認家庭負擔,到在心燈陪伴下找回生活意義,重新體會成就感。怡德養護教養中心則透過「圓夢計畫」 每年為長者實現夢想,如重返校園或穿上婚紗等。怡德社工崔令吟表示:「每次圓夢行動,不僅讓長者重拾夢想,更彰顯社會的關懷與尊重。」為支持身心障礙者、年長者及其家庭,今年12月亞培集結全台逾150位員工,攜手心燈啟智教養院、怡德養護中心、伊甸基金會(樂晴)、旗山日照中心,於桃園、台中、高雄三地舉辦聖誕派對,並為逾300位身心障礙者及年長者精心規劃豐富互動項目,包括烘培課程、團康遊戲及手做DIY、聖誕晚會等,希望透過陪伴讓身心障礙者和年長者感受歡樂及社會關愛。
靠無痕胃拉提手術「女子減去49公斤」 三高退散!擺脫代謝症候群
44歲李小姐BMI高達46.6(124kg、163cm),透過藥物減重成功減重20公斤,但一停藥就面臨復胖,甚至復胖到114公斤。因上班總是容易昏昏沉沉,健康也面臨了糖尿病前期、高血脂的問題,心想40歲了總不能再這樣下去,讓她下定決心與醫師討論減重手術,目前施作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滿三年,也從原本的114公斤減重至65公斤(BMI 24.4),這樣的改變讓她重拾自信,也脫離了代謝症候群。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成人過重與肥胖率已高達50.8%,其中男性為57.1%,女性為43.3%。肥胖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會顯著增加多種健康風險。研究顯示,每增加五單位BMI,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40%,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35%,而癌症如食道腺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與膽囊癌的風險亦分別增加1.24倍至1.59倍不等。臺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兼消化醫療中心鄭以勤主任表示,肥胖已不僅僅是一種外型問題,更是攸關全身健康的重大議題。鄭以勤主任說明,目前常見減重方式包含飲食、運動、藥物或是減重手術。而減重手術是目前用來治療肥胖及相關併發症的一種方法。如同其他治療性手術,減重手術需要符合特定適應症,且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後才能執行。減重手術大致可分成由內科執行的胃鏡手術與由外科執行的腹腔鏡手術。胃鏡手術的作法包括胃內水球術、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等;腹腔鏡手術包括袖狀胃切除術、Y型胃繞道手術、SASI手術(單吻合迴腸雙通道胃繞道)等。為深入了解民眾對於減重手術的認知程度,由網路溫度計發起的「減重手術認認知」調查顯示,近半數(47.9%)受訪者認為自己減重不成功,其中,手術減重成功率54.5%最高、藥物減重成功比例僅34.1%。此外調查發現,減重失敗者過半(55.9%)困擾於衛教資訊大同小異。根據調查,發現民眾對於減重手術存在了三大迷思,包含:認為減重手術等於切胃、認為BMI無論多少都可進行減重手術、認為減重手術後不會再胖回來。再進一步觀察,減重手術安全性疑慮(40.9%)與害怕切胃、改變原本腸道結構(36.6%)為阻礙減重手術意願兩大主因,不過調查也發現,若能透過減重手術改善身體健康、減少代謝疾病(56.9%)與安全性高(52.0%)、恢復期短(41.3%),將會提升接受治療之意願,鄭以勤主任也進一步分享,根據臨床文獻,減重幅度達10%有機會減少共病風險。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暨減重中心周莒光主任分享近年來,內視鏡減重手術技術快速發展,其中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簡稱「無痕胃拉提」、「胃鏡縫胃」、「ESG」)成為患者的新選擇。此術式採用胃鏡結合微創內視鏡技術,以縫合縮小胃部容量70%達到減重效果,具有恢復期短、手術風險低、無體表傷等優勢。適合以下族群: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反覆復胖者、輕度肥胖合併代謝疾病者(BMI 27以上),以及希望避免或不適合外科手術的中重度肥胖患者。根據臨床證實,患者術後十年的總體重可平均減輕15%至20%。更在研究中發現,無痕胃拉提對於肥胖引起之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胃食道逆流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有良好的緩解治療效果,且術後風險低於1%,充分展現此術式的安全性和長期效果。其中,歐洲內鏡外科協會(EAES)、美國代謝和減重手術學(ASMBS)與國際肥胖和代謝疾病外科聯合會(IFSO)皆在治療指引中納入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無痕胃拉提術後是否線鬆脫而導致復胖?鄭以勤主任說明無痕胃拉提透過縫線系統使漿膜層癒合達到胃容積縮小,雖有少數患者術後會可能遇到縫線鬆脫,但只要搭配術後飲食、運動的調整,在臨床上都有不錯的減重效果。另外,也有民眾擔心術後增加罹癌機率,主任也說明根據臨床與文獻,並無數據說明術式會提升罹癌機率,但在術前須進行胃鏡、超音波等檢查,避免疾病未能於早期發現。周莒光主任提醒,肥胖的治療需要多方面配合,不單只是依靠醫師的手術或是藥物來維持,患者也必須在治療期間配合營養師及運動治療師給予的飲食、運動計畫,養成習慣,才能維持不易復胖的健康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