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旺報陳柏廷」記者的文章列表

共發表 15 篇文章
香港恒生指數22日開高走低,盤中跌至14794點,創近14個月新低,最終收報14961點,成交值1121億港元。(中新社)

跌不停!滬指創4年新低 港股15000點失守

陸港股市「跌跌不休」。大陸股市三大指數22日開盤後集體上演「大跳水」,滬指收盤點雖一度回彈,最終收2756點,創4年新低,而深成指跌幅探底達到3.5%,創業板指跌2.83%;醫療、遊戲、食品消費等類股則一片「綠油油」,近5200支股走跌。而港股則是開高走低,盤中跌破15000點大關,便跌勢不停,創近14個月新低,最終收在14961點。根據大陸財經網站《金融界》報導,A股持續維持低迷走勢。22日午後滬指一度跌破2735點,跌幅創下3.42%,只在收盤前出現一波止跌回升,最後收在2756點,跌幅2.68%,成交值3599.19億元人民幣。深成指收報8479點,走跌307點,成交值4341.49億元人民幣;而創業板指下跌2.83%,終場收1666.88點。報導指出,大陸A股中,醫藥醫療、遊戲傳媒、飯店餐飲、食品消費等類股都走跌,上海、深圳與北京下跌個股近5200支,上漲個股僅約200支。陸股慘兮兮,讓不少大陸股民哀號遍野,「怎一個,慘字了得。」此外,港股持續疲弱,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恒生指數開高走低,盤中跌至14794點,創近14個月新低,最終收報14961點,成交值1121億港元。從個股來看,科技、汽車股普遍走弱。騰訊跌幅3.32%,阿里跌0.15%,京東跌1.96%,美團則是重挫4.73%。比亞迪跌2.4%,蔚來跌6.71%,而小鵬跌幅則來到6.59%。面對港股一蹶不振,業界專家紛紛獻策,呼籲港府放寬管控。香港《明報》報導,中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22日撰文喊話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在下月底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全面撤銷過往抑制房價飆漲的措施。他認為,目前香港房地產業陷入困境,問題不是供應短缺,而是需求萎縮,政府沒有必要堅持過時的措施;而如何吸引外資來港是香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大陸騰訊集團執行長馬化騰近日表示公司內部貪腐情況「比較嚴峻」,了解後真是「嚇死人」,令人觸目驚心。(中新社資料照片)

馬化騰斥騰訊貪腐:令人觸目驚心 直呼砍業務不留戀

大陸騰訊集團執行長馬化騰近日在內部一場會議上語出驚人表示,公司內部貪腐情況「比較嚴峻」,了解後真是「嚇死人」,令人觸目驚心。很多業務做不起來是因為「貪腐漏洞太大,業務被掏空了。」很多業務「該砍就砍掉,不要留戀」,未來還需要降低成本增加成效。大陸界面新聞報導,騰訊15日線上召開內部員工大會,約有100多名員工出席,主題圍繞「降本增效」。值得關注的是,與往年以鼓勵為主風格不同,今年馬化騰談話犀利,甚至打開天窗說亮話,直斥騰訊內部貪腐問題嚴重。馬化騰直言,從第四季調查情況,騰訊內部的貪腐情況「比較嚴峻」;今年嚴查之後暴露的問題特別多,而且又有中層幹部牽扯其中,「我跟你們講,只是你們沒機會看,看完之後嚇死人。」「為什麼年年說反貪腐,今年還這麼嚴重呢?」馬化騰表示,今年騰訊強調降本增效,所以查得比較多,內部的貪腐問題真的是觸目驚心,很多業務做不起來,並不是因為管理者的問題,也不是業務方向問題,而是貪腐漏洞太大,業務被掏空。馬化騰還稱,騰訊今年收縮很多業務,「不要跟我講還有什麼機會,很多業務該砍就砍掉,不要留戀。」未來還需要繼續加強和堅持降本增效,「我覺得這要形成一個習慣。」他也批評,集團很多事業群一團和氣的改革方式,是浮於表面的工作形式,不是創業者應有的危機心態。對於騰訊平台與內容事業群部分業務的改革,馬化騰更是毫不客氣直斥,活都活不下去了,周末還有時間悠閒打球。《華爾街日報》去年2月曾披露,騰訊前副總裁張峰從2021年年初後,就一直接受大陸官方調查。據了解,張峰自2020年以來,涉嫌未經授權將騰訊社交媒體「微信」的用戶個資提供給前大陸公安部副部長孫力軍。孫力軍2020年4月19日落馬,今年9月23日被判處死緩、終身監禁。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在曼谷APEC發表演說時強調,中國將繼續推進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與《數位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圖為廣西欽州港。(圖/新華社)

習近平APEC發表演說 續推進加入CPTPP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在曼谷APEC發表演說時強調,中國將繼續推進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數位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還不忘喊話,中國將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繼續與世界特別是亞太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習近平2年內第三度公開表態中國亟欲加入CPTPP的決心。習近平最早是在2020年11月20日APEC視訊峰會時首度表態考慮積極加入CPTPP後,又在去年11月第四屆進口博覽會上表明,中國將積極推進加入CPTPP與DEPA。新華社報導,習近平指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延宕,世界經濟復甦面臨各種挑戰,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衝擊,通貨膨脹、糧食、能源安全等問題複雜嚴峻。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亞太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出。習近平還拋出4點建議表明,要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構建更加緊密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穩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早日建成高水準的亞太自由貿易區,促進亞太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朝著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不斷邁進。他更強調,中方願與有關各方全面高品質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將繼續推進加入CPTPP與DEPA,促進區域融合發展。中方明年將考慮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亞太和全球發展繁榮注入新動力。按大陸商務部發言人束珏婷10月27日在記者會上說法,中國在2021年9月16日已提出申請加入CPTPP,並就協定規則進行充分、全面和深入研究評估,梳理加入CPTPP可能需要採取的改革舉措和修改的法律法規,持續努力全面達到CPTPP規則標準。

由於全球多國採用升息方式應對通膨,世界銀行警告,明年全球經濟恐步入衰退。圖為紐西蘭的一個貨櫃碼頭。(圖/新華社)

2023年全球經濟恐衰退 世銀:GDP增長將放緩至0.5%

世界銀行在官網發布最新的研究報告表示,隨著世界多國央行同時加息以應對通膨,可能會在2023年走向全球衰退,屆時全球GDP增長將放緩至0.5%,人均GDP則收縮0.4%。同時,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將出現一系列金融危機,並對其造成持久傷害。澎湃新聞報導,世銀發布題為《伴隨著加息,2023年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上升》報告指出,今年以來,全球各國央行幾乎都在加息,這種同步性在過去50年沒有看到過,而且這一趨勢很可能會持續到明年。報導坦言,目前預期的加息軌跡和其他政策行動可能不足以使全球通膨回落到大流行之前水準。投資者預計,到2023年,各國央行將全球貨幣政策利率提高至近4%,比2021年的平均水準高出2個百分點以上。世界銀行總裁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坦言,全球增長正在急劇放緩,隨著更多國家陷入衰退,可能會進一步放緩;「這些趨勢將持續下去,對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的人民造成毀滅性的長期後果。」研究報告發現,除非供應中斷問題和勞動力市場壓力問題消退,否則這些加息可能會使2023年全球核心通膨率(不包括能源)保持在5%左右,幾乎是大流行前五年平均水準的兩倍。根據該報告的模型,為將全球通膨率降至與其目標一致的水準,各國央行可能需要將利率再提高2個百分點。如果再伴隨相關市場壓力,屆時,全球GDP增長將在2023年放緩至0.5%,人均GDP則收縮0.4%,符合全球衰退技術定義。馬爾帕斯呼籲,為實現低通膨率、貨幣穩定和更快的增長,政策制定者可以將重點從減少消費轉向提高生產。政策應尋求產生額外投資並改善生產力和資本配置,這對增長和減貧至關重要。不過,報導稱,上述研究報告依據以往幾次全球衰退來分析近期經濟活動演變,並推測2022至2024年情況。現在正在發生的經濟放緩通常需要通過逆周期的政策來支持經濟。然而,通膨威脅和有限的財政空間正促使許多國家的決策者在全球經濟急劇放緩之際撤回政策支持。

新冠疫情爆發後,打亂全球晶片供應鏈,但如今疫後經濟復甦慢,造成「供過於求」現象,也間接引爆晶片價格「雪崩潮」。圖為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員工在檢測芯片製造設備。(圖/新華社)

疫後供過於求 間接引爆晶片價格雪崩潮

新冠疫情爆發後,打亂全球晶片供應鏈,但如今疫後經濟復甦慢,造成「供過於求」現象,也間接引爆晶片價格「雪崩潮」。消費電子領域晶片堪稱重災區,部分晶片價格從每片200元(人民幣,下同)下殺至20元。而各國晶片產量持續擴充,今年全球晶片商庫存量和增量皆創10年來新高,無疑更加劇上述窘況。大陸央視財經報導,前兩年受疫情影響,晶片行業供應鏈被打亂,晶片價格一度飆漲到歷史高點,如今榮景不再,市場價格應聲下殺。市場上還傳出部分類型晶片,在2021年價格維持200元左右一個,目前售價僅為每個20元左右,只有最高價的十分之一。事實上,今年消費電子類控制晶片的市場價格也持續走低,從百元高位跌至兩位元數。以手機為例,2022年全球手機銷量下滑,導致手機用電子晶片供大於求,各大手機廠商紛紛調低出貨量目標,並向上游晶片廠商砍單。上海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學榮坦言,砍單肯定有,因為大家需求沒有了,自然訂單就會延後,推後提貨,或者取消訂單。現在就是供過於求,訂單自然就減少了。大陸工信部資訊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表示,公開資料顯示,集中在消費電子領域,尤其是在面板用晶片、通信用晶片、模擬晶片等眾多大類晶片中,價格降幅都不小。其中,大部分近兩月內跌價超過20%,部分晶片降價超80%。大陸互聯網與資訊科技專家包冉稱,手機相關類的晶片是過去的十年中最火的晶片,隨著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在增強,很多消費者消費的欲望被遏制。勢必直接傳導到上游各類晶片的產業鏈之間的需求。報導也直言,晶片市場已經開始出現分化,但目前各國仍在繼續提高晶片產能,晶片企業也紛紛制定擴產計畫,各路資本的瘋狂湧入,更加劇了市場對未來晶片產能過剩的擔憂。與產能相對應的是庫存水準的不斷增長,據日經新聞報導,以全球近2350家晶片相關的上市製造公司為物件,整理得知,2022年一季度庫存金額,比2021年年底暴增約970億美元,庫存剩餘量和增量皆創10年來新高。

英國媒體披露,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下周訪問沙烏地阿拉伯,將是他新冠疫情後首次出訪,大陸外交部則尚未證實。圖為他先前訪沙國。(新華社)

疫情後首度出訪 習近平傳下周赴沙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傳出下周將出訪沙烏地阿拉伯;倘若成行,這將是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後,習近平首次外訪。由於沙國與美國關係正處低點,近年則與中國貿易進展不少,今年3月甚至傳出其考慮與中國部分石油交易改以人民幣計價,相關背景下,也讓習近平此行既牽動中美地緣政治角力,更增添能源競奪與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的想像。英國《衛報》報導,沙國今年3月已向習近平發出邀請。沙國目前正在準備盛大歡迎儀式,預計習將訪問沙國首都利雅德、港口城市吉達及計畫中的「新未來城」。而中國外交部昨並未承認或否認相關消息。報導稱,沙國高規格接待習近平的層級,可望與美國前總統川普任內首訪沙烏地阿拉伯的相比。對比之下,美國總統拜登今年7月訪問沙國時,既沒能修補美沙關係,更未說服沙國增產石油,這都說明,美沙關係正處歷史低點,而沙國與中國的關係則急遽升溫。中國近20年來與沙國關係日益密切,尤其是2016年後沙烏地阿拉伯王儲沙爾曼掌權後,中沙關係更進一步深化;沙國在新疆人權、香港議題上都曾為北京辯護,而中國則投桃報李,在沙國入侵葉門等問題上並未公開發表評論。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阿利亞亞(Mohammed Alyahya)指出,中國是沙國最大貿易夥伴,最大的石油買家,中國在地緣政治上十分重要,過去只注重商業,現在則更加注重以戰略眼光看待事物。在俄烏衝突加劇全球能源危機下,中國和美國當前對確保石油來源無疑特別關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時還傳出沙國考慮與中國部分石油交易改以人民幣、而非美元計價,而這不只削弱美元在全球石油市場主導地位,更將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外界普遍認為,沙國可望在習近平來訪時送上這分大禮。據了解,沙國與中國就人民幣計價的石油合約談判,其實已斷斷續續地進行6年,伴隨沙國對美國的維安承諾日益不耐,讓沙國政府今年認真考慮,跟北京積極洽談是否要將部分原油改以人民幣定價。而中國向沙烏地阿拉伯進口超過25%石油原油,倘若這些原油改以人民幣計價,毫無疑問將大大提升人民幣地位。

受到豬肉等民生物資價格上漲帶動下,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蠢蠢欲動,專家預估CPI同比漲幅將升至3.1%左右,是近兩年來首次站上3字頭大關。圖為重慶市民在超市內購買豬肉。(圖/中新社)

陸豬價上漲 7月CPI恐見3字頭

受到豬肉等民生物資上漲帶動,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蠢蠢欲動。大陸國家統計局將在10日發布7月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專家預估CPI同比漲幅將升至3.1%左右,是近2年來首次站上3字頭大關,但PPI年漲幅預計會回落至5%左右。根據大陸官方資料顯示,今年7月中旬,生豬價格為22.6元/公斤,較7月上旬上漲1.3%,較6月中旬的價格上漲37.8%。大陸《證券日報》引述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說法指出,受豬肉、蔬菜及水果等食品價格較去年同期漲幅擴大推動,7月豬肉和蔬菜價格較上月上行明顯,預計7月CPI漲幅將升至3.1%左右,漲幅連續兩個月較快上行,近兩年來首次站上3%。王青預計第3季度將是今年CPI漲幅高點,或將持續運行在3%至4%間,但第4季度後會回落。這意味著下半年大陸物價總體上將處於溫和狀態,不會對宏觀政策操作形成實質性掣肘。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也認為,根據當前經濟態勢,影響CPI的翹尾因素將逐漸回落,因此,7月CPI漲幅小幅上漲的可能性存在,但CPI總體穩定,基本符合季節性走勢,不會對居民生活帶來較大影響。談及PPI回落,王清認為受到近期原油、鐵礦石、銅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經歷一波下跌過程,大陸鋼材、煤炭價格也有所下行,預計PPI下半年將持續回落的趨勢;這一方面會減輕中小微企業成本壓力,也會對大陸內部物價整體保持穩定起到積極作用。

前大陸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直言,這一兩年中國通膨情況因需求疲軟未大幅惡化,但隨著疫情好轉,中國CPI上升機率很大。圖為消費者在海口日月廣場免稅店購物。(新華社)

財政刺激經濟 中國高通膨將至

全球高通膨來勢洶洶,中國能否避免上演通膨危機,前大陸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直言,這一兩年中國通膨情況因需求疲軟未大幅惡化,但隨著疫情好轉,中國通膨率(CPI)上升機率很大。但他認為,為彌補經濟成長損失,即便CPI上升,大陸政府仍應繼續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中國須學會容忍較高通膨率。余永定日前在「CF40-Euro50-PIIE中美歐經濟學家學術交流會」上發表演說指出,過去十年,中國CPI一直保持在較低水準,增速平均在2%左右。2020年疫情爆發後,中國經濟受到供給和需求雙重衝擊。總體而言,疫情爆發後中國經濟基本特徵是有效需求不足和負面供給衝擊並存。他認為,在考察過去2年PPI與CPI走勢情況,PPI增速明顯高於CPI,且兩者的差距縮小緩慢說明中國通膨主要是供給衝擊所造成;而需求疲軟則抑制通膨形勢進一步惡化,但代價是經濟增速下降。談及中國未來是否也會面臨通膨威脅?在後疫情時代大陸是否應該繼續實施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等問題時,余永定則給出「肯定」答案。他解釋,隨著疫情好轉,被疫情抑制的有效需求將會回升。其次,為穩定增長,大陸將繼續執行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從而使有效需求得到進一步提高。此外,中國固有的一些價格周期(如「豬周期」)或將發揮作用。余永定直言,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明顯低於預期。中國需要而且理應能夠保持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速。不僅如此,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現象是,2022年5月的青年人口失業率已經達到前所未見的18.4%。余永定強調,即使中國無法實現全年5.5%的GDP增長目標,也應該盡力挽回今年上半年的增長損失。為此,即使通貨膨脹率上升,大陸也應該繼續實施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換言之,中國應該接受一個較高的通膨率。但他也坦言,可接受的較高通膨率到底是多少,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而不是經濟學問題:而且還應該理解,中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宏觀經濟政策可行性和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疫情發展和相應的防疫政策。

大陸6月底開始陸續放寬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與韓國等125國入境防疫措施,這是2年半來大陸首次較大規模放寬入境限制。圖為入境大陸者在北京新國展轉運集散地的資料照片。(圖/新華社)

大陸6月底開始 陸續放寬125國入境防疫措施

大陸繼日前將密切接觸者和入境人員的隔離時間和居家監測時間減半後,6月底也開始陸續放寬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與韓國等125國入境防疫措施,包括不再要求登機前12小時內進行抗原檢測,不再指定檢測機構等。這是2年半來大陸首次較大規模放寬入境限制。而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同時公布,允許美國公民經第3國轉機到中國,有望令美國赴華的機票費用大減。相關旅遊網站數據顯示,大陸逐步開放國境後,入境航班的詢問量也急遽暴增5成。《星島日報》指出,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發布通知,自7月2日起,所有自德國搭乘航班赴華人員,須在登機前48小時內進行「雙核酸」檢測。德國合法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證明均可接受,故不再要求登機前12小時內進行抗原檢測。而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則在6月30日發布前往中國人員申請「健康碼」的最新規定,赴華人員可選擇出示任一家英國合法檢測機構的核酸證明,並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中轉路線,但須向中國駐始發國及中轉國的使領館分別申領「健康碼」。中國駐義大利大使館也發布類似通知,包括使館不再指定檢測機構,中資企業和項目人員申請「健康碼」按照普通人員要求進行檢測,無須提前進行隔離觀察和閉環管理;對赴華路線和中轉次數不限制。此外,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則當地時間1日發通知,放寬對美國公民的入境限制。持有效核酸陰性證明的美國公民,可以申請並獲得從美國或第3國前往中國的綠色「健康碼」。據了解,此前,中國大使館只將「健康碼」給予從美國直飛中國的美國公民。由於直飛航班數量有限,美國飛中國機票價格曾高達一萬美元(約29.8萬台幣);允許從第3國轉機赴華後,旅費有望大幅下降。事實上,為進一步兼顧防疫與經貿發展,大陸國家衛健委6月28日就先行公布第9版新冠防控方案,已決定將入境人員隔離時間從「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加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加3天居家健康監測」;換言之,集中隔離時間整整縮短一半。根據大陸官方通報2日新增確診病例104例,其中本土病例75例。以安徽疫情最為嚴重有61例本土確診病例,另有231起無症狀感染病例。從6月26日疫情開始至今,安徽已經累計104例本土確診,另有無症狀感染者467例。

目前大陸僅剩19.18億畝耕地,但若以現在的速度減少,10年後可能會跌破18億畝紅線。圖為河北農民查看小麥成熟情況。(圖/新華社)

陸耕地面積、品質拉警報 18億畝耕地10年後恐失守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多次公開提及,「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不過,大陸近年耕地面積及品質卻在拉警報。根據大陸官媒《經濟日報》調查顯示,大陸官方規定,經常進行耕種的土地面積最低值──即「耕地紅線」是18億畝。目前大陸僅剩19.18億畝耕地,但若以現在的速度減少,10年後可能會跌破18億畝紅線。報導指出,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解釋,18億畝經常進行耕種的土地面積最低值,即耕地紅線,是綜合經濟發展、人口狀況、糧食單產等因素測算畫定的。但目前耕地數量正減少,局部品質也在變差。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中國土地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朱道林分析,1957年至1996年,耕地年均淨減少超過600萬畝;1996年至2008年,年均淨減少超過1000萬畝;2009年至2019年,年均淨減少超過1100萬畝。「現有耕地為19.18億畝,如果以這樣的速度減少,10年後可能會突破18億畝紅線」。朱道林直言,「當前耕地問題表現,在耕地數量減少,優質耕地減少趨勢也在持續。」報導進一步稱,現有耕地中,真正種糧面積約占七成,其餘為經濟作物、園地、林地、休耕等。南京林業大學「中國村莊經濟」師生課題組2021年對江蘇省無錫市的調查發現,種糧規模經營戶平均每畝純收益僅人民幣34元,使得耕地經常被移作其他農用。報導還引述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說法稱,大陸全國耕地由高到低依次畫分為10個品質等級,平均等級僅為4.76等。其中,一等到三等耕地僅占31%,中低產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

前往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