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陳曼儂」記者的文章列表

共發表 426 篇文章
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在台大演講時表示,未來人形機器人會像汽車一樣普及。(圖/報系資料照)

首富的浪漫1/全球AI教父+科技狂人互捧人形機器人 林百里看衰「浪費能源很少商用」

台股6月牛氣沖天,從AI浪潮炒到人型機器人概念股,尤其AI教父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3月在自家GTC大會,率領眾多機器人登高一呼,6月提到「未來人形機器人將會像汽車一樣普及」,美國時間26日的自家股東會上,黃仁勳更向全球投資人表示,「AI的下一波,就是把價值50兆美元的重工業整個自動化。很快,我們會有一個由機器人組織起來的工廠,這個工廠是由機器人來協調管理其他機器人,進而製造產品,至於製造出來的這些產品,也都是機器人。」對於黃仁勳喊進AI機器人,他的頭號勁敵、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6月18日也在社交平台X上加碼回應,「未來人形機器人的普及率將是汽車的10倍」,兩位全球科技界領航者先後勾勒新世界,給股市加油添柴火。與此同時,台灣首富、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卻唱著不同調,14日股東會後跟記者直接吐槽說,「人形機器人,要跟人一樣做這麼多動作,這是很困難、很浪費能源的,所以在商用時候,很少很少用。」馬斯克近期重登世界首富寶座,而輝達於美國時間18日股價收在135.63美元,讓輝達總市值來到3.34兆美元,一舉超越微軟的3.32 兆美元和蘋果的3.27 兆美元,成為全球市值第一大公司,讓黃仁勳一天身價就增加超過40億美元,全球富豪排行榜來到第11名,也是華人第一。廣達也在20日的台股盤中飆至最高329元,改寫24年來新高,28日則收在312元,股價從去年AI流行後就起漲。《富比士》公布的2024年台灣50大富豪排行,林百里就受惠於台股走升,以117億美元(約3798億元台幣)身價奪下台灣首富。究竟兩位世界級科技大老和台灣首富怎麼看待人型機器人?黃仁勳在3月輝達GTC(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大會上展示人形機器人的願景,是像2011年電影《鋼鐵擂台》中,能直接模仿人類動作的機器人;更在6月2日的台大演講時說:「機器人時代已經到來。總有一天,所有會移動的東西都將自動操作。我們努力藉由推動 NVIDIA 機器人堆疊的發展,當中包括用於模擬應用的 Omniverse、Project GR00T 人型機器人基礎模型和 Jetson Thor 機器人電腦,加速推動符合物理原則的生成式 AI。」但黃仁勳也坦言,以現在的AI技術要訓練人型機器人還有些困難,但一切都在快速的變化,因此「未來兩、三年內應該會看到重大突破」。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近來大力推銷特斯拉機器人Optimus。(圖/翻攝自2024 Annual Shareholder Meeting Tesla YT)馬斯克對人型機器人的熱情,完全不輸給黃仁勳。馬斯克在13日股東會上大力推銷特斯拉機器人Optimus,他說,Optimus的估值被忽視,未來Optimus機器人的價格將低於汽車,如果特斯拉擁有10%的市占率,且每個機器人售價2萬美元,特斯拉在大規模生產時每年可以賺取1兆美元的利潤。「Fremont工廠已經有兩個Optimus機器人在使用,明年開始特斯拉將有超過1千個Optimus機器人在特斯拉工作」,馬斯克說,未來「幾乎每個人」都會擁有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將能做像是照看孩子和工廠工作等家務活。2004年7月上映的科幻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劇情設定在2035年,智慧型人型機器人已被人類廣泛使用,作為工具和夥伴,故事裡的男主角威爾史密斯嘲諷機器人不能寫出交響樂和畫畫,沒想到被機器人吐槽「不然你行嗎?」然而到了2024年,不少人已開始用AI來製造音樂與美術設計了。「我一直都對科幻電影裡面所謂的AI非常、非常嚮往。」從小就喜歡原子鐵金剛的林百里在廣達股東會後向記者說,廣達一直致力於將實驗室的研究轉化為產品和生意,實現工程師的夢想,但人形機器人需要擁有手和腳,工程難度極高,如果要模擬人類肌肉,將導致機器龐大且笨重,步行需承受重量並耗費大量電力,無法與一個工人只要吃一頓飯、吸收蛋白質就能工作相比。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儘管跟黃仁勳是好朋友,但坦言不看好人形機器人的商用化。(圖/報系資料照)今年6月初黃仁勳來台期間,林百里多次公開一起吃飯、親自站台展現好交情,廣達集團子公司廣明旗下達明機器人,更是全球第二大協作機器人廠商,也受惠於黃仁勳點名的「機器人概念股」,然而,林百里對人型機器人生不起熱情,甚至駁斥兩位大老「點石成金」的說法。在林百里眼裡,人型機器人就是浪費能源,「雖然人形機器人不會累、不會罷工,但效率遠不及人類,且耗能巨大,反而是專注於特定工作並機械化操作的機器人,成本低、好推動」,這位台灣首富務實地說,「沒有生意做,沒有商業價值也不是辦法!」

全世界最知名的機器人「ASIMO」,已在2022年正式退役。(圖/翻攝自ASIMO臉書)

首富的浪漫2/黃仁勳馬斯克喊進這塊新天地 日本花了20年卻宣布失敗退場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與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兩大科技巨頭共同看好的「人形機器人」,近日引起台灣產業界和投資界激烈論戰,「做人形機器人是男人的浪漫」,「TESLA未來最大的競爭對手絕對是NVIDIA,兩個看到未來的人押注的東西都是一樣,」但電力和成本是最大的問題。臉書粉絲頁「IEObserve 國際經濟觀察」上,討論起「兩大當代最有遠見的科技領航者一起吹,就問你信不信!」、「為什麼瑞士ABB、日本FANUC、德國KUKA(全球工業機器人領域業者)等巨頭都沒有覺得人型機器人很有搞頭?」事實上,全世界最知名的仿人機器人「ASIMO」,2022年在日本HONDA公司東京總部宣布下,正式退役,結束長達 22 年的職業生涯,讓全球媒體與機器人愛好者們都唏噓不已。兩大科技巨頭口中的人型機器人,並非新科技或新發明。依大陸人民網研究院去年11月推出的報告提到,人型機器人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1969到1995年,此時機器人運動是靜態、緩慢行走,以早稻田大學的WABOT為代表;第二階段是1996到2015年,此時能連續動態行走,代表是日本HONDA的人形機器人ASIMO。特斯拉的Optimus成為人形機器人進入商業化的代表。(圖/翻攝自Tesla-Optimus YT)第三階段是2016年至2020年,波士頓動力的Atlas 機器人已能做出令人驚歎的動作;第四階段是2021年至今,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與成熟,人形機器人開始進入商業化落地的初級階段,以亞馬遜的Digit和特斯拉的Optimus為代表。在工具機產業工作超過40年的業者跟CTWANT記者表示,當前工業用的機器人夠成熟後,根本不需要有人的型態,多加「腳」或「臉」這件事在工業使用上是雞肋,只會多增加金錢成本與器材耗損。他也舉日本為例子,FANUC發那科和安川電機公司在此領域占全球市占率的一半,被稱為「機器人大國」,在產業機器人方面是世界頂級,而HONDA研發出ASIMO,技術積累可從1986年的初號機E0開始算起。大家一路看著他從笨拙的動作,到可以靈活倒水、跟人對談,「就像看著一個寶寶從爬行開始成長一樣讓人感動」,他有57個活動關節,可以模仿人類跳舞,電池續航40分鐘,並用日語、漢語和英語三種不同語言與人交流。但HONDA卻也在2022年3月正式宣布終結這個計畫,轉而研發「更實用」的機器人技術,「主要的問題還是錢,」造價高昂是人形機器人的共同挑戰,電機控制跟液壓方案比起來,雖然技術相對成熟,但不能大功率輸出、電力不足,力氣也不夠,沒辦法從事軍事用途;業者向CTWANT記者表示,「因為價格問題,想要走進千家萬戶、做居家照護的工作,可能還要等很久很久。」日本的奇怪飯店曾以機器人為服務員主力,但3年後就放棄了。(圖/翻攝自変なホテル臉書)除了家居照護,人型機器人也被視為可「取代少子化的人力短缺」而用在服務業上,但另一軟體工程師跟CTWANT記者表示,目前各種自助式工具,包括上架、收銀,甚至加熱食物等工具發展成熟,擁有自己專業功能,客人各自操作已經很方便,「不需要一個多功能的人型機器人,在客人很多的時候,還要等待他蹲下、起身做服務,反而更浪費時間。」他舉日本的奇怪飯店(変なホテル)為例,2017年3月進軍東京,開幕時總裁談到未來會有90%的服務工作由機器人負責,有多語種機器人協助辦理櫃台手續,還有機器人手臂幫客人存放行李,但經過3年多,證明機器人不能勝任這些任務,像是故障率高、或是AI不夠聰明亂回答等,反而增加人類服務生的工作量,最後飯店因此解雇了 243 個機器人,改用真人服務。

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去年與今年來台參加台北國際電腦展,都讓AI相關概念股漲一波。(圖/報系資料照)

首富的浪漫3/「黃仁勳概念股」滿天飛  六月股東會老闆們開口必提關鍵字AI

對於台股6月大飆客的「AI+人型機器人概念股」的投資妖風,業內人士與投資界的態度卻相對保守,「短期要看到巨額收入貢獻不太實際」,「趨勢是對的,但時間線可能過於樂觀」,但6月股東會旺季中「萬物皆AI」,各界都在關注誰是下一檔飛天妖股。最先搭上人型機器人,就是今年3月輝達GTC大會背板亮出英文LOGO名稱的所羅門(2359),這間成立於1973年,自電子零組件代理起家,逐步擴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公司,股價從當時的39.85元一路起漲,不管投資報告如何踩煞車,都擋不住飆勢,6月28日開盤沒多久就漲停收在166元,短短3個月已經漲超過400%。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去年來台參加台北國際電腦展,已讓AI伺服器相關概念股漲一波,今年更是雨露均霑,他不但親自到AI伺服器、AI PC等供應鏈站台,6月2日到台大演講時,背板更加碼點名了43檔供應鏈好朋友,果然演講第二日的台股就大漲,其中39檔收紅、14檔個股攻上漲停,平均漲幅5.2%。綜合統一、兆富、元富與台新等四大投顧看法,43檔中點名台積電、廣達、鴻海、聯發科、台達電、緯穎、創意、欣興、廣運、微星等十檔,列為輝達供應鏈中的優選標的。被黃仁勳點名後,所羅門股價已在3個月內漲了400%。(圖/報系資料照)統一投顧總經理廖婉婷表示,輝達供應鏈可分為GB200、Rubin、機器人等三大亮點,其中GB200、Rubin相關族群長線看好;元富投顧總經理鄭文賢說,須觀察個股的評價面是否有潛在成長空間,目前看來H100相關供應鏈會是最快可以看到實質貢獻的族群,下游組裝廠有望在下半年受惠並挹注營收。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表示,被點名的台廠中,獲得輝達挹注營收的貢獻比例會有大小差異,在個股的選擇上,投資人可以由籌碼面來觀察法人動向,具法人買盤背書的個股比較安全。有趣的是,這波漲最多、網友熱度最高的所羅門,不在投顧的青睞名單內,以財報狗的數據為例,就提到他「自由現金流5年內有3年為負」、「營業現金流對淨利比5年內有3年小於70%」,甚至「2023Q2、2023Q3、2024Q1 獲利主要來自業外」等多重風險。所羅門董事長陳政隆7日在股東會後表示,將持續與輝達強化合作,2024年各事業族群中AI視覺營運成長幅度較大,不過AI視覺相關產品占整體營收少,也未透露實際數字;所羅門員工也跟CTWANT記者介紹,視覺智能取放系統 AccuPick 是一種以AI為核心的系統,讓機器手臂能夠挑選隨機或未知物體,「其實我們不做機器人,比較像是軟體公司。」慧友入列「黃仁勳概念股」以來,股價創17年來新高。(圖/報系資料照、業者提供)下一個明顯的妖股就是安控廠慧友(5484),自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入列「黃仁勳概念股」以來,股價更連飆九支漲停板,6月3日時在28.35元,28日收在74元,持續創下17年來新高,是近期台股大黑馬,但也被外界發現這家公司過去在紅色供應鏈低價競爭下,2017年開始虧損,甚至在2021年還需減資彌補虧損。不過因搭上黃仁勳概念與AI實在「太香」,6月啟動的各家股東會,不少公司都開始將自己與AI做連結,就算自己不提、小股東也會問,AI赫然成了飆股關鍵字。光是20日一天的股東會,除了原本就是電子業的宏達電(2498)和威盛(2388),觀光業的雄獅(2731)、鋼鐵業的燁輝(2023),還有石化業的台塑(1301)都提到要搭上AI熱潮,引發網友熱議「萬物皆AI」;就連前一日的遠東商業銀行(2845)股東會,副董事長徐旭東也說,「現在每個企業都要發展 AI,因為 AI 的潛力很大,目前只是剛開始發展,光是遠東銀已有 101 個 AI 應用展開,最快的 2 年內就會發展成熟。」真可說是沒有AI就落伍了。

台股近日高檔震盪。(圖/劉耿豪攝)

中小型股接棒光電族群亮眼 台股28日小跌翻紅力守23000點

台股28日開盤小跌後迅速翻紅,十點半左右一度衝上23142.4點,上漲超過2百點,近期指數頻繁波動,力守2萬3千點之上;近期因AI概念股漲多休整,輪到生技、軍工、綠電、暑假概念的遊戲股,以及半導體設備二線廠等開始落後補漲,分析師認為可往這方面尋找標的。權值股們28日些微回神,台積電 (2330)小跌開出後往上拉升,一度衝上971元,盤中漲約1%;鴻海 (2317) 也是上漲約1%,約在215元左右;聯發科 (2454) 由紅翻黑在平盤附近震盪,大約1400元;廣達 (2382)則是最高漲到312.5元、盤中漲勢收斂但仍有1.5%,台達電 (2308) 最高衝上396元、後續保有近1%漲幅。 光電族群成為28日的盤面亮點,晶彩科 (3535) 亮燈漲停在43.7元,憶聲 (3024)漲停在23.3元、錸德 (2349)也是開盤後漲停鎖死在11.35元;佳能 (2374) 漲逾8%,有成精密 (4949)、鈺德 (3050)、安集 (6477)等漲逾半根停板。 台股自6月20日創高後出現小幅回檔,不過在強勢多頭下,大盤仍維持在10日均線水準,數據顯示,自端午節以來,共有24檔市值破千億元的大型股股價創高,而中小型股同時也有172檔個股股價改寫歷史新高,帶動相關基金績效表現。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會今日啟動,前一晚市場觀望氣氛濃厚,美股四大指數漲多跌少,道瓊指數收在39164.06點、漲0.09%;那斯達克指數收在17858.68點、漲0.3%;標普500指數收在5482.87 點、漲0.09%;費半指數則下跌0.57%,收在5421.09點。

記憶體大廠美光6月26日公布季報。(圖/美聯社)

美光獲利強勁營運展望無驚喜股價重挫9% 引記憶體族群下跌

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26日公布上季財報,受惠於AI需求快速增長,獲利表現亮眼,但因為外界期望太高,反而導致盤後股價一度重挫9%,連帶也讓27日的南亞科 (2408) 、華邦電 (2344) 走跌。美光是重要的記憶體晶片製造商,作為電子產品的必備零組件,美光的預測也等於提早顯示其他半導體市場的需求信號,是公認的產業風向球。美光今年股價已漲近67%,市值大增636.26億美元,原本週三股價上漲0.88%、收在142.36美元,但在財測宣布後,盤後股價一度重挫9%,最後下跌7.98%,股價來到131美元,這也讓股民大呼詫異,明明表現很好怎麼還會下跌。美光公布截至5月30日為止的第三季財報,由於人工智慧AI領域持續高速發展、記憶體解決方案需求攀升,第三財季總營收達68.1億美元、年增81.6%,優於分析師預期的66.7億美元。上季淨利為3.32億美元,也大幅優於去年同期的淨虧損19億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為0.62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的0.51美元;另外,季度營運利潤報9.41億美元,高於預期的8.691億美元,調整後營運利潤率為28.1%,亦超出預期的27.2%。展望截止8月底的第四財季,美光預估營收區間為74億至78億美元,符合分析師預期的75.8億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預估為1.08美元,正負0.08美元,調整後營運利潤率預估為33.5%至35.5%,符合市場預期的34.5%。在與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上,美光表示,其用於AI晶片的高頻寬記憶體HBM晶片訂單在2025年之前已經售罄,2024年供不應求,不過產業和零售需求仍存在不確定性。摩根大通先前表示,美光的HBM強勢進軍輝達GPU市場,未來將從輝達的AI收益中分一杯羹。而輝達也在美國時間26日舉行股東會大會,但因先前講得差不多了,股東會快速在半小時左右開完,股價也沒有太大起伏。不過這次輝達股東會通過高階主管薪酬計畫,創辦人黃仁勳獲得價值約3400萬美元的薪酬方案,比2023財年高出60%。

台股近日高檔震盪。(圖/劉耿豪攝)

2萬3成地板價? 台股27日開盤再跌2百點綠能航運成要角

前一日美股四大指數漲多跌少,台股27日跳空開低,早盤下跌超過200點,最低觸及22765.16點,主要是因為權值股及AI概念股的漲多調節,不過後續跌勢收斂;近期資金轉向綠能與生技股,雲豹能源(6869)股價連6日飆高43.25%,26日成交量為最近60個營業日平均成交量之8.68倍,被列注意股;華航(2610)、長榮航(2618)27日成交量也大增。美股四大指數26日漲多跌少,道瓊工業指數收在39127.8點、上漲0.04%;那斯達克指數收在17805.16點,上漲0.49%;S&P500指數收5477.9點、漲幅0.16%;費城半導體指數則是下跌15.34點,跌幅0.28%,收在5452.32點。然而台積電(2330)27日開盤就跌9元至951元,後續維持在0.5%左右的跌幅;鴻海(2317)跌3元至208元,但之後向上拉升約漲1%;聯發科(2454)跌25元至1380元,之後力拼平盤;大立光(3008)開盤跌25元至2715元,維持逾1.5%的跌勢;台達電(2308)跌2元至383元,但也力拼平盤。不少網友討論,近期台股高檔震盪,常是「23000碰到就上去」的「假摔」,所以不用太擔心,分析師認為台股短暫整理後,多方格局依舊,未來2萬3將成為地板價,反而建議投資人可逢低加碼。近期盤面比較強勢的是能源族群,但27日開始出現賣壓,而AI熱潮蔓延至航空貨運,受惠AI伺服器與AI PC、AI手機趕6月底前出貨,歐、美航線航空運費喊漲,受此消息激勵,華航、長榮航成交量大增,盤中都有2.5%左右的漲幅。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2日在台大演講時,背後秀出台灣地圖,列出輝達在台的合作供應鏈廠商及學校名單。(圖/取自中時新聞網YT截圖)

韓媒吃醋? 調查「台灣大使」黃仁勳最愛員工其實來自「這一國」

自稱是「優秀的台灣大使」、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6月初在台灣掀起旋風,提到要在台灣再招募千名員工,在美國的活動也多次提到台灣,韓國媒體《朝鮮日報》特別跑去調查輝達的員工出自哪裡,發現其實是以色列理工學院畢業生最多,第二是出自美國史丹佛大學。黃仁勳3月在美國矽谷一場台灣人餐會上致詞,表示「我是一名優秀的台灣大使,了解歷史以及台灣產業的重要性」,台灣正位於新電腦革命、AI革命、工業革命的重要中心位置,「所以我們更有必要確保能說好台灣的故事」,日前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參加畢業典禮時,也特別與台灣來的學生相見歡,並在向全體畢業生演講時,多次提到台灣。而黃仁勳6月在台灣的活動,來自韓國的媒體不斷追問輝達在韓國的布局,不過當時黃仁勳多半以台灣議題為主。《朝鮮日報》的記者特別到社群平台領英(LinkedIn),分析輝達員工的數據,看他們是來自哪個大學,沒想到最多的不是總部所在的美國大本營,而是以色列理工學院畢業的員工最多,高達1119人,排名第二為美國史丹佛大學,共有671人,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畢業的員工也有506人。報導提到,輝達擁有這麼多以色列員工,大部分是因為輝達收購了多家以色列的新創企業,像是2019年以70億美元收購的Mellanox,推出了在資料中心裡幫助中央處理器(CPU)與圖形處理器(GPU)、高頻寬記憶體(HBM)之間順利處理資料的裝置。輝達近年密集投資AI領域企業,光是2023年便宣布了14項投資,今年4月24日也公告將收購以色列工作負載管理和編排軟體公司Run:ai,藉此幫助客戶更有效地運用其AI運算資源。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6月初在台灣掀起旋風。(圖/方萬民攝)

AI戰神輝達27日股東會 台股「黃仁勳概念股」8成走高

AI教主黃仁勳創辦的輝達NVIDIA,將在台灣時間27日凌晨舉行股東會,近期股價遭遇亂流,但昨日漲近7%,市值重回3兆美元俱樂部,而台股先前被點名的「黃仁勳概念股」在26日也相對強勢,43檔中有37家上漲,華爾街分析師們也認為輝達產品需求仍強,近來以唱多為主。輝達2022年底以來股價已上漲9倍,目前在訓練、AI應用的市場中有超過80%市占率,將在27日凌晨舉行股東會,在2024年致股東報告書中,黃仁勳表示,AI伺服器取得領導地位後,將會聚焦未來AI車用領域、智慧製造的布局。輝達已與台積電、聯發科等台廠在車用AI領域合作,黃仁勳透露,車用領域已有數10億美元的營業額,未來智慧醫療、機器人技術還有另外數10億美元機會。黃仁勳6月2日在台大演講時,背板上點名43檔供應鍊名單,被視為「黃仁勳明牌股」,26日有37檔上漲,其中以弘憶股(3312)10點多就亮燈漲停在75.4元,水冷伺服器機殼廠勤誠(8210)上漲6%以上,約在308元,迎廣(6117)最高衝上4%,後續漲勢收斂在2%左右,像是廣運(6125)、艾訊(3088)、醫揚(6569)、益登(3048)一度也都有3%以上的漲幅。大型權值股方面,聯發科(2454)、日月光(3711)漲幅在2.5到3%以上,廣達(2382)、台積電(2330)漲約1%。摩根士丹利25日對輝達發表樂觀研究報告,認為需求面依舊強勁,且H100還有需求,H200有限擴產的狀況逐漸明朗,而Blackwell架構GPU直到2025年中的產能已全被訂光,專為中國市場推出的降規版H20也大幅放量,從各種跡象來看,輝達展望仍不錯。瑞銀調查也發現企業高層對輝達深具信心,在執行AI模型的訓練、推論任務時,仍以輝達產品為首選,目前傾向選擇Hopper架構GPU(H100 + H200),而非舊款和低階的GPU,而機櫃級系統有望迎來更多需求。

台股25日一度大跌逾300點,但最後小漲收盤,26日持續漲勢。(圖/劉耿豪攝)

台股止跌?26日強勁開盤大漲逾百點 大立光重奪股后台達電市值破兆

台股25日盤中大跌逾300點,不過在台積電(2330)強勢回歸、蘋果概念股翻紅,帶動大立光(3008)重奪股后寶座,台達電(2308)市值首次加入兆元俱樂部,反讓加權指數終場逆轉上漲62點、收在22875點;而26日一早也持續強勁走勢,開盤沒多久就大漲逾百點。輝達(NVIDIA)遭逢多日賣壓後,25日反彈上漲逾6%,但美股4大指數互有漲跌,道瓊工業指數收在39112.16點、跌0.76%;標準普爾500指數收在5469.30點、漲0.39%;那斯達克指數勁揚220.84點、1.26%,收在17717.66點;而費城半導體指數收在5467.66點、漲1.79%。投顧表示,雖然台股前一日創下低檔,但因為有承接的買盤,讓10日線失而復得,技術面可視為初步止跌訊號,短線可望跌深反彈,但近期電子權值股與中小型股間的輪動格局尚未改變,台股整理格局仍將持續。看好蘋果AI iPhone換機潮,不少外資與本土法人看好鴻海(2317)下半年表現,甚至將目標價喊破300元,26日股價一度衝上215.5元,不過後續漲勢收斂;同樣是蘋概股的大立光25日上漲4.41%,以2720元收當日最高,重奪股后寶座,26日再度強勢開出,9點半左右一度衝上2805元天價。台達電在前一日盤中391.5元與收盤387元同創歷史新高,帶動市值首次突破兆元至1.01兆元後,26日也一度再衝392.5元,不過後續漲勢收緩,目前台股市值排名第六。目前六檔兆元股為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廣達、富邦電和台達電。

台股在20日創下歷史新高後,21日起開始走低。(圖/劉耿豪攝)

台股三天急殺逾900點市值蒸發2.8兆 分析師關注三大權王何時止跌

台美兩地的科技股近期都出現漲多回檔的殺盤,台股24日重挫439.69點、收在22813.7點,創下今年以來第三大跌點後,25日盤中再度狂跌超過300點,最低來到22503點,等於是加權指數連三天急跌逾900點,市值蒸發2.8兆元,不過後續跌幅收斂,分析師認為需要站穩22820點,否則可能會跌破月線。美股投資人近期拋售大型科技股,轉而買入銀行、能源等其他板塊,導致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創下自4月以來最差單日表現,跌1.09%,原本高歌猛進的輝達,在美國時間18日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後,近期已連續3個交易日下跌,累計下挫約13%,市值蒸發超過4000億美元,所以又低於微軟和蘋果、回到市值第三。然而台股指數也在2024年6月20日的收盤價23406.10點,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後,周五的21日跌152.71點、收在23253.39點;周一的24日下跌439.69點,收在22,813.7點,若加上25日的盤中最低點22503點,等於是三個交易日就跌了903.1點。分析師關注最重要的三大權值股能否在這波殺盤中站穩,包括台積電(2330)盤中最低曾跌到923元、後續力拼平盤的940元;鴻海(2317)明顯有力量拉抬,原本開盤沒多久就跌到201元、隨後拼命拉起,最高衝上208元,11點時成交量6.8萬張;聯發科(2454)則跌逾1.4%、約在1385元左右。高價股仍力守「十七千金」。分析師認為,台積電何時封閉空方缺口很重要,要看月線附近有無支撐,而AI伺服器概念的廣達(2382)、緯穎(6669)看起來題材紅利已經結束,因此須台積電、鴻海與聯發科三大權值股站穩腳步,才有利台股止穩。傳將出售旗下5.5代廠房給美光,再加上面板級封裝話題熱,群創(3481)上周漲幅高達18%,但呈現暴起暴落態勢,25日盤中跌逾7%,約在14.75元。

前往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