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一長
」共享租車四雄2/養車成本高+隨時租借優勢 和泰、裕隆兩大車商萬輛車隊進軍市場
台灣共享租車市場今年加入中租集團的URiDE後,形成「三大一小」的局面。市場龍頭仍是iRent,提供車輛數達8,000輛,市占率超過6成;格上GoSmart目前有2,700輛車的規模;生力軍中租URiDE為600輛車,目標年底達到1,000輛;小而美的Zipcar擅出奇兵,車輛數約350輛。和泰集團旗下的和運租車在2014年推出iRent平台,當時叫「24小時自助無人租車服務」。一位曾參與建立iRent的和運老將表示:「那時共享汽車的概念還沒有很明確,剛好智慧型手機及App的發展已經很成熟,加上看到U-Bike搭配悠遊卡的便利性,才發展出iRent來。」iRent推出前幾年一直不見獲利,直到2019年和泰總經理蘇純興正式成立MaaS先進策略本部,砸下重金推動「交通移動服務」領域,iRent才又被開始重視。和運於2019年成立子公司「和雲行動服務」全力經營iRent業務;2020年甚至又由同集團的和潤增資3.1億元。接連的大手筆動作讓iRent的規模迅速擴大,連續4年開始獲利,還逼得對手格上租車也在同時期推出GoSmart搶市場。iRent是目前市場上唯一具有汽機車的共享業者,旗下會員人數也持續成長。(圖/和泰提供)有趣的是,裕隆集團的格上GoSmart卻在去年6月砸9.5億元入主Line Taxi,會員數成倍數成長,也可望在今年損益兩平。看這兩大汽車集團在共享租車領域上一消一長,加上擅於精打細算的中租的加入,未來這塊戰場勢必更詭譎多變。對於消費者而言,使用共享租車關鍵在於「養車成本高」,除了購車需要一筆花費以外,根據交通部資料顯示,每年養車費用約86,514元,包含燃料費、保養維修費、保險費、停車費等,更有汽車達人表示,「加上沒有預期的支出,每年至少準備10萬元。」也興起大眾「以租代買」的使用趨勢。同時,比起傳統租車,共享車輛散布於各縣市,採用同站租還、路邊隨租隨還2種方式,不受門市營業時間影響,24小時都可以使用,而且只需要透過App就能操作,加上租借時間以小時為單位,增加租車的便利性和彈性。和雲行動服務企劃部部長黃翊綸向CTWANT記者表示,「目前會員數已超過180萬人,今年有12%的成長。」換算全台持有駕照民眾,每8人就有1人為iRent會員,顯見國人對於共享租車的高接受度。黃翊綸回憶,「會員自2019年後大幅成長,到2022年正式突破百萬。」雖然在疫情後雖然需求趨緩,不過2023年iRent攜手傳統租車業者創立「共享車平台」,加入愛旺租車、小馬租車及直航租車的車源,目前平台上加盟車輛約200輛。面對市場上的競爭對手,iRent的優勢為何?黃翊綸信心滿滿地告訴CTWANT記者,「我們不僅車輛數最多、據點也最多。」以8,000輛汽車及2,000個同站據點領先同業,加上服務範圍涵蓋全台灣包含澎湖、金門及馬祖,也是唯一一家六都可以路邊取還的業者。「而且還有和泰集團資源,包含車輛採購、保修、處分及保險等。」另一大集團裕隆旗下格上租車在2020年見後疫情各行業推動線上交易,推出「格上Go Smart App」,整合租車、共享車、訂閱車、代駕、多元計程車等業務,不過近幾年會員數始終卡在30萬至40萬人,無法突破。直到2023年6月,裕隆集團斥資新台幣9.5億元入股觔斗雲聯網科技(LINE TAXI)成最大股東,並改名LINE GO後,使平台會員和租車次數明顯成長。LINE GO商務長王柏棠告訴CTWANT記者,「多了LINE GO以後會員增加約8萬人,且有85%過去都不是GoSmart的客戶。」王柏棠向CTWANT提到,「LINE GO和GoSmart的使用族群不同,LINE GO年齡層比較年輕,而且租借的次數和頻率都比較高;GoSmart則是借用時數比較久。」「不過有這樣的雙平台對我們來說真的非常加分。」「現在除了用GoSmart租車以外,也可以直接點進LINE主頁選擇LINE GO,就可以直接租車,不用下載任何App。」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王柏棠認為這是LINE GO的優勢之一,他接著說「我們車款非常多元,目前共6個品牌、15款車,這個月還會加入MG ZS,也就是變成7個品牌、16款車,而且所有車款都有,選擇性很多。」不僅如此,LINE GO也導入AI辨識,王柏棠解釋「對於臨時有租車需求的人,只要大概10分鐘就可以審核通過成為會員,不像之前都要耗費至少1天的工作天。」他也強調,「我們車況非常透明,會員可以在租車前點選車輛查看照片,基本上我們也會駕駛使用完畢後就清潔跟消毒。」對於共享租車市場,王柏棠深具信心,「現在車輛數大概2,750輛,預計年底要增加到3,000輛。」常使用iRent通勤的王先生告訴CTWANT記者,「因為據點很多、租還車都很方便,走出家門就有至少3台車可以借,所以還是用iRent居多。」居住在新北市的黃先生也跟CTWANT記者說,「我週末常去新竹找朋友,都直接租iRent開下去,只要開App就能用,很方便。」iRent的汽車據點和汽車數量非常多,因此在租還上更便利。(圖/和泰提供)
台電要花1325億買綠電!核能慢慢退場 電價成本持續增
電價4月漲11%,今天(22)電價費率審議會上,有委員也關切燃料成本結構與核電替代問題,但台電以社會共識、安全問題回應。不過據統計,台電今年綠電採購就要編1325億,比去年多出420億。與此同時,比綠電每度便宜近4元的核電,目前僅剩2部,將逐步退場,一消一長,恐讓電費成本持續上升。即使4月拍板漲價,政府拿出千億補貼,台電預估今年底累虧還是要上看4000億,窟窿沒補起來,還越來越大。今天電價會上,就有委員關切燃料成本構成,包括較便宜核能的問題。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回應,因反應爐燃料棒拿不出來,須有乾貯設施。如果要重啟,第一個就是社會共識要先解決,再來就是一些法規面處理,以及還有就是安全的問題,比如海嘯牆加強等等。他強調,回到2015年核電占比16%、火力78%時,換算今天燃料價格,成本也差不多。但此說法有誤導之嫌,看看台電自己公開資訊,核電今年每度成本僅剩1.1元,遠低於燃氣3.2元,再生能源的5元。以現在2部核能機組,跟當時6部比,少掉約250億度電,以綠電全面替代,光燃料支出就要多近千億,即使以燃氣取代,也要多付500多億,完全看不出哪裡「差不多」。台電去年花了905億採購再生能源,今年預計編列1325億,也就是要多出420億元,這個數字到明後年會更可觀,而如上述,便宜的核電這兩年就將退役完畢。但王耀庭表示,整體台電的再生能源成本,是逐步往下,像是平面型太陽光電買1度已降到3.76元,且未來大部分再生能源,都會轉出去賣給民間企業。
特斯拉股價慘摔…馬斯克反被超車 貝佐斯重回全球首富之位
特斯拉股價慘摔重創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身價,被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趁機超車,痛失全球首富頭銜,這也是貝佐斯2021年以來首度奪回全球首富寶座。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貝佐斯4日財富淨值2,000億美元左右,超越馬斯克的1.980億美元。也曾坐上首富寶座的LVMH集團執行長阿諾特(Bernard Arnault),以1,970億美元位居第三。馬斯克與貝佐斯的財富差距一度拉大到1,420 億美元,但隨著特斯拉和亞馬遜股價一消一長,兩人身家落差持續縮小。亞馬遜股價自2022年底來漲了逾1倍,反觀特斯拉股價從2021年峰點摔落50%左右。受上海廠出貨量創逾1年新低的利空衝擊,特斯拉4日股價收跌7.2%,該全球電動車龍頭股價今年迄今跌約24%,馬斯克身家跟著縮水310億美元。此外馬斯克擔任特斯拉執行長的558億美元薪酬方案,遭德拉瓦州法官否決,對馬斯克的身價恐也構成打擊。而身為線上零售巨頭亞馬遜最大股東的貝佐斯,儘管日前才出脫5,000萬股、價值85億美元的亞馬遜股票,他大部分財富仍來自其在亞馬遜的9%持股 。貝佐斯對全球首富頭銜並不陌生,他2017年擠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首度攻頂全球富豪榜,持續蟬聯到2021年。但之後不敵特斯拉股價狂漲,將首富寶座拱手讓給馬斯克至今。貝佐斯去年透露,他從西雅圖遷居到佛州邁阿密,除了住得離父母更近,也能就近照顧太空事業「藍色起源」(Blue Origin)部分業務,更有節稅的好處,佛州不課所得稅或資本利得稅。貝佐斯和馬斯克非但爭全球首富頭銜,兩人更是常在太空科技領域較勁的死對頭。貝佐斯2021年搭旗下「藍色起源」火箭登上太空;馬斯克創辦的SpaceX已發射多枚火箭到太空,與美國情報、軍事機構關係匪淺。
英特爾敗陣被AMD超越 施振榮:最強半導體大廠難敵產業垂直分工大趨勢
宏碁(2353)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今(1日)從微笑曲線點出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Intel)跨入晶圓代工將面臨的困境,他指出,產業典範轉移走向垂直分工是大勢所趨,即使是世界最強的半導體公司也擋不住產業典範轉移。施振榮表示,上周半導體業界發生二件大事,一是英特爾的巿值被超微(AMD)超越,二是美國通過晶片法案,後續帶給對台灣與半導體產業的啟發與影響,值得大家關注。施振榮表示,1991年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的文章就提到,世界已走向“Computerless computer company”(沒有電腦廠的電腦公司)及“Fabless semiconductor company”(沒有晶圓廠的半導體公司)發展。施振榮直言,個人電腦與半導體產業的典範轉移,始作俑者就是宏碁與台積電(2330)。在個人電腦領域,宏碁在1983年推出自有品牌後,並開啟ODM的新商業模式;而在半導體領域,台積電1987年創立並啓動專業晶圓代工的創新商業模式。且呼應產業典範轉移的大趨勢,1992年宏碁第一次再造時,施振榮也提出了「微笑曲線」,強調產業由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的發展。施振榮指出,不過當年在哈佛的文章發表後,英特爾並不認同,仍堅持走向垂直整合的模式,經過30年的演變,即使是世界最強的半導體公司,也擋不住典範轉移,敗下陣來,巿值也被競爭對手AMD超越。施振榮說,美國晶片法案是從美國國防與國家安全的角度思維,因此不計代價在美國本土發展半導體製造。但如果從經濟與產業發展來考量,美國的競爭力不在製造,「再強也強不過最弱的一環」,製造就是美國最弱的那一環,長期發展並不可行,比起亞洲製造的競爭力已有很大的差距。施振榮第一個工作在環宇電子是半導體封裝業,後來成立德碁半導體則是DRAM產業,算起來參與半導體產業領域已50多年。依他多年的產業觀察指出,以記憶體產業為例,景氣循環明顯,投資設備的資金需求很大,賺錢時會擴大投資,往往造成產業供過於求,又就開始不投資,結果又造成供不應求,這是美國資本巿場的特性。長期下來,美國反而被不管景氣循環如何都持續投資的日本與韓國超越。他進一步分析說,美國美光在記憶體領域之所以還有競爭力,關鍵在於和台灣進行產業分工。因此,在高科技產業,美國發展技術創新,將製造委外給台灣夥伴,才能造就許多美國國際品牌大廠的競爭力。施振榮表示,晶圓製造也需要產業分工才具競爭力,要具有經濟規模及客戶的多樣產品才能使產能滿載。雖然英特爾希望跨入晶圓代工領域,但客戶可能擔心自己的產品會與英特爾有所衝突,如果英特爾只爭取到少數客戶,將不足以讓晶圓代工事業成功。施振榮強調,產業分工才是具競爭力的生態,就如同宏碁在2000年世紀變革,將宏碁與緯創(3231)分家後成功提升競爭力。對於超微巿值成功超越英特爾,施振榮指出,當年超微將製造部門獨立成立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專注發展處理器的設計,一開始雙方還綁在一起,反而讓雙方沒競爭力,後來雙方切開來獨立發展,超微也找台積電代工,順應產業分工趨勢,競爭力才提升,並與英特爾一消一長。施振榮最後指出,產業分工是大趨勢,雖然美國因國安問題考量,希望打破全球化的發展,將半導體製造移回美國本土,但這違反了產業典範轉移的大趨勢,不一定可行,勉強做也會相對較沒效率,競爭力也不足。
飯店生存戰2/疫情受惠者?涵碧樓營收連年漲 這家防疫旅館營收增3倍
全國新冠疫情大流行,2年來邊境管制,外國人進不來,國人也出不去,讓飯店業龍頭晶華酒店董座潘思亮形容處境「無法走出加護病房」,不過翻出交通部觀光旅館營運統計,並非所有飯店業者都是疫情下的受災戶,日月潭涵碧樓2021年營收5.5億元,比起疫情前還小幅成長了5000萬元,台中市北區的海灣藝術酒店轉作防疫旅館,2021年營收1.5億元,居然是2019年的3倍。交通部公布2021年觀光旅館營運統計,台中市觀光旅館由台中長榮桂冠酒店以4.3億元營收奪冠,製鞋龍頭寶成集團投資裕元花園酒店營收為3.7億元,勤美集團及太子建設共同成立的台中金典酒店則是以3.4億元緊追在後。不過有趣的是,總營收以1.9億元排名第五的台中港酒店,單看房租收入就有1.5億元,超越前4名位於台中市區的老大哥。台中海線近年在三井Outlet開幕後,帶動周邊觀光發展,國旅爆發後每到假日更是湧入不少人休憩購物。台中港酒店散步可達三井Outlet,又鄰近高美濕地,擁有美麗的夕陽景觀,2019年營收1.61億元,2020年受到疫情挑戰雖略降至1.56億元,2021年卻成長至1.86億元,其中房租收入1.5億元、平均住房率達7成3,超越台中同業,顯見飯店平假日都相當熱門。台中海灣藝術酒店2018年由上櫃公司海灣國際開發接手經營,斥資3億元進行整修,才剛起步就碰上疫情轉為防疫旅館,去年營收比疫情前暴增3倍來到1.5億元。(圖/海灣藝術酒店臉書)與疫情前營收對照,台中市8家觀光旅館,除台中港酒店外,還有一家轉型防疫旅館的海灣藝術酒店不受大環境影響,2021年營收超越2019年,呈現倍數成長。海灣藝術酒店原為四星級飯店通豪大飯店,2018年由上櫃公司海灣國際開發接手經營,簽下十年的租約,並斥資3億元進行整修,卻於2020年碰上疫情,隨即轉為防疫旅館,根據交通部公布2019年、2020年營收皆僅5000餘萬元,2021年卻暴增3倍來到1.5億元,相當驚人。焦點移至日月潭風景區,少了國際觀光客的造訪,日月潭仍是國人熱愛的旅遊景點。日月潭雲品溫泉酒店以營收7.4億元名列第一,平均房價12,675元,同時也是中部觀光旅館的營收王;緊追在後的是鄉林集團涵碧樓,營收5.5億元,平均房價15,708元。有趣的是,涵碧樓2019年營收5億元,爾後每年以2000~3000萬元微幅成長至20221年營收5.5億元,且平均房價15,708元居全台之冠;而雲品溫泉酒店2019年營收8億元,2020年小幅上揚至8.3億元,2021年又掉至7.4億元,兩家日月潭知名飯店有一消一長態勢,不過雲品在飯店規模及房間數上是涵碧樓的2倍具絕對優勢,涵碧樓想超越並不容易。疫情中大多數飯店營收走下坡,涵碧樓卻每年以2000~3000萬元微幅成長,近年也強打山水相映絕美戶外婚禮,帶動婚宴訂席成長。圖為賴正鎰長子賴鼎超2019年於自家涵碧樓舉辦婚禮。(圖/報系資料庫)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表示,日月潭涵碧樓訴求慢活養生健康並結合生活體驗課程,這兩年來始終維持一房難求的情況,散客比例占8成以上,平均住房天數也從1.6天拉長為3.5天。很多台北客喜愛到涵碧樓住半個月或一個月,他們不喜歡人多,涵碧樓房間數只有96間,不用怕所到之處人擠人,能完全沉浸在日月潭的湖光山色與自然美景中。
富豪新列傳/宏福接Nike訂單像「吹氣球」 寶成陷製鞋龍頭危機
製鞋業年產量居二的宏福實業拿下《富比士》「2021台灣富豪排行榜」首富,鞋業龍頭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家族排行為何?疫情衝擊下,鞋業雙雄近況又如何?據《富比士》公布「2021台灣前50富豪排行榜」,製鞋業搶下3席名次。宏福實業以華利集團(300979.SZ)在大陸深圳上市,讓「張聰淵一家」以138億美元奪下台灣首富;在台上市的豐泰(9910.TW)創辦人王秋雄,以身家2.23億美元排名第22;而以裕元國際(00551.HK)在香港上市、母公司寶成工業(9904.TW)在台上市的龍頭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則以1.11億美元拿下42名。截至1月25日,CTWANT記者查看《富比士》即時富豪榜,宏福張聰淵與寶成蔡其瑞已從台灣50富豪榜上消失,豐泰王秋雄則前進一名,排21名。不只富豪排行有變化,一位業界人士觀察。目前寶成年產量3億雙,宏福年產量1.8億雙,雙雄各自經營策略調整下,年產量已呈現此消彼長,「未來幾年,製鞋龍頭換人當,不無可能!」寶成近年積極發展運動品牌零售業務,降低勞力密集的製鞋代工業務,全球員工數也從50萬人減少到剩36萬人。(圖/中新社提供)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及運動風氣盛行,運動鞋市場也跟著不斷擴張,然而自2012年蔡佩君接任寶成執行長一職,便大刀闊斧進行人事縮編及策略轉型,將重心放在通路及轉投資事業,不少老臣走了,也把訂單一起帶走,讓原本號稱50萬大軍的寶成,如今全球僅剩36萬名員工。寶成主要生產Adidas、Converse、New Balance、Nike、Puma及Timberland等品牌運動鞋,根據最新公告,寶成製造業務營收占比約55%,運動品牌零售業務占營收43%。雖然寶成極力轉型通路,至今仍是全球最大運動鞋製造商,但在老二宏福虎視眈眈搶食訂單下,「製鞋龍頭寶座」顯得危機四伏。據華利公開資料,2018年運動休閒鞋收入與銷量年增長皆接近3成,2019年收入成長29%,銷量也成長有18%。一名製鞋人士透露,「宏福老闆(張聰淵)比較有雄心壯志,不停往前衝,還曾向內部主管要求這幾年要成長1、2倍,因此狂接單、擴廠。」「宏福的優勢就是價格,一雙鞋比別人便宜1元美金,只要跟他做同一品牌的同業,很多私底下都在罵,因為削價競爭不是一條好的路。」一位製鞋業高層透露,以前宏福連十大鞋廠都排不上,自從2012年接了Nike訂單後,成長特別快速,像是「灌風」,這4、5年瞬間衝上第2名;不僅宏福,隆典做了Nike也是長大了1倍,「Nike養肥很多人!」對於寶成訂單量減,宏福卻越做越大,該業者不認為宏福是承接了寶成流失的訂單,「寶成過去接很多Nike高單價產品訂單,但宏福剛做Nike,還在中低單價產品的技術水平,寶成的訂單應是分散在其他同業。」不過,宏福已開始大舉向同業挖腳。「Nike的利潤就是比其他品牌好,最近幾年為了搶做Nike高單價產品,(宏福)還挖角清祿整批團隊以及豐泰的人。」這位鞋業高層說,寶成在第三代執行長蔡佩君接班後,產量及員工人數減縮,張聰淵則是雄心壯志,搶單擴產,一消一長的態勢,在疫情下越來越明顯。除了寶成、宏福,入榜2021台灣富豪的還有以身家2.23億美元名列第22名的豐泰董事長王秋雄。豐泰近9成獲利來自Nike,為凸顯雙方合作關係密切,豐泰廠區還特別放置Nike鞋的雕塑藝術。(圖/報系資料庫)
6兆美元競技場1/電動車就是長了輪子的iPad 台灣三軍團競逐大餅
隨歐美陸訂出2030年至2050年間燃油車禁售令,加快電動車(EV)上路時程,台灣隨之掀起前所未有的「大風吹」,不到2個月,科技業及傳統業各自抱團聯盟,形成三大軍團。 賓士新推出EQC電動車款,加速台廠搶進電動車產業。(圖/台灣賓士提供)先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為首,集結1,800多家的MIH聯盟成立,接著半導體老將力積電子董事長黃崇仁籌組TADA,8月初老牌商用車廠唐榮車輛也成立CTP聯盟。以2025年全球電動車市場3,000萬輛,規模6兆美元來看,「這是台灣進入產業鏈的機會。」劉揚偉說。機會就擺在眼前,投資人也要把握。特斯拉電動車2020年賣了50萬輛,穩坐電動車市場龍頭,激勵台廠供應商。(圖/翻攝自YouTube)疫情爆發的2020年,全球汽車市場兩樣情,燃油車賣7,700多萬輛,比前一年掉了1,000多萬輛,電動車逆勢成長20%賣出240萬輛。拓樸產業研究所指出,2021年電動車將成長40%,賣出340萬輛。媒體《EV-Volumes》則預估今年全球電動車(含電動卡車、巴士)銷量將達640萬輛,年增98%,幾乎翻倍。和碩聯合董事長童子賢比喻電動車就是長了4個輪子的iPad,過去20年花多少錢買車跟買手機,就可以推測出這個產業的產值。(圖/黃威彬、趙世勳攝)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2021汽車產業趨勢與展望〉報告分析,汽車市場一消一長,關鍵在於疫情衝擊了供需面,溫室排放與節能減碳議題發酵,加上不少國家端出補助政策,催促著電動車大躍進。電動車一哥特斯拉除了美國、上海外,另外在德國打造超級工廠,今年10月量產,汽車大廠豐田、賓士及福斯也跟進搶發電動新車。充電樁的普及與否也直接影響電動車市場。(圖/翻攝自網路)電動車商機究竟有多大?「電動車就是長了四個輪子的iPad。過去20年你花多少錢買車跟買手機,就可以推測出這個產業的產值。」和碩聯合(4938)董事長童子賢日前在玉山科技協會座談上,一語道盡。無人駕駛公車集合了電動車、5G通訊及大數據等最新科技的應用。(圖/胡華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