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親
」 肺癌 一等親照顧奶奶10年竟遭姑姑告刑事 他心寒:以後先認清「自己是幾等親」再來孝順長輩
長輩畫大餅,吹噓自己有多少財產,結果死後讓後輩因為財產互告!有40歲的未婚網友感嘆,阿嬤被他、媽媽和弟弟一同照顧了10年,直到阿嬤過世前1年,因為爸爸過世,才交由一等親的姑姑照顧,沒想到保險理賠卻被姑姑更改受益人,導致他們一家沒辦法執行阿嬤的交代,用來支付她的喪葬費,沒想到後來甚至被姑姑提告刑事,因為阿嬤跟她說她的戶頭有上百萬,所幸他們都有把這些年照顧阿嬤的花費留下證據,因此這個刑事以不起訴處分結束,這也讓原Po直言,「如果人生再來一次,他絕對會先認清自己是幾等親,再來孝順長輩。」原Po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感嘆,如果人生再來一次,他絕對會先認清自己是幾等親,再來孝順長輩,「10年前,爸爸過世,阿嬤由我、媽媽、弟弟一同照顧。阿嬤在爸爸過世後,有老人痴呆、躁鬱、憂鬱。阿嬤過世前1年,我們把阿嬤交由姑姑照顧,原因是姑姑是一等親,我跟弟弟是二等親,媽媽是路人甲。 法律上,先生過世,媳婦跟婆婆其實沒有姻親關係,姻親關係不復存在,所以婆媳變成路人甲+乙。」直到阿嬤2022年初過世,過世後1周,原Po家人原想去申請保險理賠,用來支付阿嬤的喪葬費,這也是阿嬤多年來的交代,然而原Po卻被告知家人不是受益人,儘管「我們家喪葬費共支出十來萬,付了大部分的錢,包含驗屍費、冰櫃、禮廳、靈堂費用、頭/尾七,姑姑只付了兩萬多,也就是女兒旬+金紙。當家人還在一頭霧水,感覺有什麼事即將發生。」同年端午節前,原Po接到警察局的電話,要他們一家人去做筆錄,因為姑姑告全家人刑事,包括詐欺、偽造文書、盜領。於是他們開始準備多年來照顧阿嬤的證據,包含所有醫藥費正本、出遊照片、出國遊玩出入境資料等,「做筆錄的時候,從警察那邊得知,姑姑提告說明阿嬤的戶頭有上百萬,要我們如實交代。話說,阿嬤戶頭有沒有這幾百萬,我怎麼知道呢?存摺印章阿嬤都會輪流拿給大家保管,誰沒事會去看這些費用呢?」所幸後來這個刑事以不起訴處分結束。不過對於被修改保險受益人的保險,原Po和家人只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以及誰是保險受益人,因為想請受益人來支付阿嬤的喪葬費,「在貴人指引下,找金評中心來評議,阿嬤神智不清的狀況下是可以更改保險的嗎? 後來金評中心宣判更改保險無效,之後我們提告保險公司,要求把保險金還給我們支付喪葬費。」再提告保險公司後,他們發現打電話請保險公司來更改保險受益人的就是姑姑,「她握著阿嬤的手蓋章,並跟保險公司說明印章遺失,所以同時辦理更改印鑑證明。其實印鑑在我這,沒有遺失。」原Po跟家人嚥不下這口氣,於是提告姑姑要支付照護費、阿嬤的生活費,「但我們敗訴了,原因是即便阿嬤生前既有存款只可應付生活費,但死後保險理賠可以支付阿嬤的醫藥費,包含開心臟繞道手術、下公車絆倒左大/小腿骨折、顛顯發作、痔瘡破掉腸子大失血等。」對此,原Po也感嘆,「法官阿,你覺得照顧一位老人家只需要錢嗎? 體力、精力、時間都不需要嗎? 本人將近40歲,未婚。 經過這些事後,有些話想對老人家、媳婦、孫字輩的說。」原Po想對長輩說,「你不要畫大餅,說自己有多少存款,你活著的時候盡量花,看要贈與還是放信託,但絕對不要誇大,讓你的後輩互告,妳高興了嗎?要不是我爸在N年前有說要把就醫收據正本留著,我們一家人刑事起訴,你的兒孫都會變得有案底…我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原Po也向媳婦表示,「你只是姻親一等親,不要跑在別人面前孝順。一等親都沒跑得你快,你急什麼? 你的孝順別人感謝你嗎?想開點!」他也提醒孫輩,努力當個吸金的孫女,「阿公/阿嬤生前給我是贈與,一年200萬,我一定吸好吸滿,人不需要會投胎,但孫輩的一定要懂吸金!死後才是財產,這才要大家平分!」原Po還補充,姑姑在知名廟宇旁邊賣素食,有很好的人設,她賣素,但不吃素。法官問他月收入,她表示有20萬,因此姑姑根本沒有經濟困難。更扯的是,阿嬤生前住在姑姑名下的房產,死亡前1天,看護跟姑姑說阿嬤在喘,姑姑說隔天長照家庭醫生就會來看阿嬤,「但阿嬤隔天就死了,沒有送醫院喔…阿嬤喘到死…」他最後也感嘆,「我孝順過長輩,但這就是後果。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貼文曝光也引發網友熱議,「感觸很深啊⋯我家也曾遭遇類似的財產大戰,二姑還跑去國稅局用關係查阿嬤名下資產有多少,真可怕」、「我家四姊妹幾年前也經歷過類似事件,所謂人在做天在看不過是自我安慰,但求問心無愧」、「辛苦了!這經歷真的很痛很心寒」、「願意做、甘願受,無愧天地只求無悔,不問他人功果自得,福報正在來的路上」、「長輩亂說話,死後讓後輩亂成一團,神主牌可以放水流了,這是我跟我媽說的,要他們老一輩嘴乖一點。」
不吸菸肺癌患者大增 女性占比高!醫勸「別買太便宜化妝品」
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病逝,再度喚起大眾對於肺癌的重視,肺癌已連續43年為國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像汪建民這樣不抽菸卻罹肺癌的例子愈來愈多,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受訪時表示,不抽菸肺癌在國人相當常見,且大約一半患者發現時都已是第4期。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患者大幅增加,不僅多數未抽菸,也少煮飯,卻依舊罹患肺癌。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醫師受訪時透露,可能與化妝品常須使用滑石粉,而滑石粉常摻雜一級致癌物「石綿」有關。他表示,由於將滑石粉中的石綿移除,成本相當高昂,不含石綿的化妝品售價會是市售的10倍,「雖然尚無明確研究證明因果關係,但女性要謹慎使用化妝品,勿買太便宜的化妝品。」陳晉興表示,有些先進國家對於化粧品的規範較為嚴格,會檢測是否含有石綿等有害物質,「國內的主管機關尚未能徹底落實此部分,所以,民眾應努力確保自身健康。」國內肺癌中佔比最高、達80%為肺腺癌,肺腺癌患者不吸菸者多於吸菸者。目前已知,肺腺癌與一種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基因(EFGR)的突變有關,當突變發生時,易出現細胞癌變,甚至轉移到其他部位,導致病人死亡。」肺癌目前唯一確定的風險因子,是一等親、二等親內有肺癌病史者,罹患肺癌比率上升,建議符合資格的民眾,女性滿45歲、男性滿50歲,應接受國健署補助的LDCT篩檢,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才能讓預後更良好。
「倉庫」辦公室遭砲轟懷疑北藝大校長裝潢、標案照顧自己人 校方回應了
台北藝術大學校長陳愷璜近日接受媒體專訪時,公開「倉庫」辦公室,引來校內學生炮轟,並質疑裝潢經費來源,且外界質疑陳愷璜與工作項目承攬人具有一等親關係,將翻譯標案發包給自己的兒子。為此,校方在學校官網發布聲明回應,學校在調閱相關採購文件後發現,此案疑涉及違反《公務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已主動通報監察院,依法辦理。北藝大表示,針對近日在各媒體及社群平台上,發表對該校的批評,校方本於公立大學對社會公眾負責之態度,虛心接受各項有建設性之意見。北藝大提到,如有相關證據指出該校在行政過程中的疏失或疑似涉及觸法之處,學校在收到相關檢舉、經查證屬實定會主動向相關主管單位通報,依法查處。有關外界指陳本校陳愷璜校長與承攬人有一等親關係,北藝大強調,在調閱相關採購文件後發現,本案疑涉及違反《公務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已主動通報監察院,依法辦理。北藝大提到,所有行政程序與相關經費支付均依相關法令辦理,外界如有任何疑慮或證據,亦可向相關單位檢舉,經調查屬實,學校必依法處理。然,若非屬實,應還當事人清白。北藝大強調,近日多方評論意見,學校不再個別回應,但定將外界疑慮之相關資料,並附上說明,提供予主管機關。北藝大也在7日補充說明,即呈報監察院之文件已於6月6日依規定辦理,以密件方式限時掛號寄出。
中年婦確診新冠後咳嗽不止!以為「長新冠」 就醫檢查竟罹肺癌
51歲陳女士去年底確診新冠肺炎,解隔離後原本的咳嗽經藥物治療,不但未緩解還咳的更嚴重。今年初前往臺中醫院經過一連串檢查,竟發現右胸有顆早期肺癌,經緊急會診胸腔外科醫師手術切除惡性腫瘤,術後久咳症狀明顯改善,目前門診持續追蹤中。誤認「長新冠」 主婦不菸酒罹肺癌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陳信如指出,患者是家庭主婦,不菸不酒也沒有肺癌家族病史,她到院時抱怨,去年底確診新冠肺炎時僅輕微咳嗽,但解隔離出關後卻持續咳不停,她以為是大家口中的染疫後遺症「長新冠」,沒想到吃藥都不見改善還越咳越嚴重,只好到醫院求助醫師。醫療團隊幫她進行胸腔聽診等檢查正常,經開立解咳藥物後症狀也有緩解,原本以為只是單純「長新冠」,卻在進行胸部X光檢查後,意外發現右肺疑有一個約1.5公分之不規則狀結節,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攝影與切片檢查,確診為肺腺癌。持續咳嗽治療未改善 超過兩周應至胸腔內科檢查 陳信如表示,新冠疫情雖已解封,但染疫後卻仍有部分患者久咳不癒,臨床上統計,約有15%~20%民眾,染疫解隔後一個月仍會出現疲憊、久咳不癒、呼吸困難等症狀;染疫後一年仍有2.5%仍持續出現久咳不癒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由於久咳不癒原因很多,陳信如主任提醒,確診新冠肺炎後,若持續有咳嗽症狀經藥物治療超過兩周仍未改善,建議立即至胸腔內科就醫進一步檢查,找出病因,才能及時對症下藥,避免延誤治療。精準醫療技術治療 早期治療預後較佳臺中醫院院長黃元德表示,這幾年肺癌已成為台灣男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為了全方位照顧患者,該院已導入精準醫療技術,肺癌患者可選擇微創手術、標靶、免疫藥物治療,大幅提高治療效果,尤其國健署已提供一等親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該院近年因此發現多名早期肺癌患者,呼籲符合資格民眾前往醫院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遺憾。
肺癌演錯了1/《周處除三害》肺癌錯誤連連 唯獨說對「這件事比吸菸更糟糕」
電影《周處除三害》近日在大陸上映,票房賣破24億元新台幣,片中主角陳桂林以為自己罹患肺癌時日不多,因而衍生出一連串的後續發展。電影對肺癌的諸多描述錯誤百出,但唯獨一件事說對,就是癮君子罹患肺癌的風險不一定比較高,最新研究顯示,若三等親中有家人罹患肺癌,風險竟比一般人多出9倍!《周處除三害》在對岸爆紅,Netflix也在此時上架,讓台灣也陷入這股「陳桂林旋風」,劇中阮經天飾演的陳桂林得知自己已是「肺癌末期」,因而決定在生命結束之前除掉三害。胸腔內科醫師何建輝表示,「首先,肺癌第4期並不等於末期,所謂的末期是指前線治療均無效;而且片中只看X光片就判斷是第四期也不正確,而且也不會由放射師來報告病況跟治療效果。」電影最後揭曉,原來罹患肺癌的是謝瓊煖飾演的張貴卿醫師,而不是癮君子陳桂林,這點倒是符合最新醫學研究的結果。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表示,「在台灣,肺癌主要發生於不吸菸族群,過往又有5成以上在診斷時已是第4期,這顯示除了菸害之外,還有其他更關鍵的致癌原因。」依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發生人數高達1萬6880例,首度超越大腸癌成為第一位;此外,年增加案例數與死亡率也是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羅永鴻說,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二手菸、油煙、空氣污染、肺部慢性疾病、遺傳等,過去許多人認為菸害最為主要,但如今研究證實,若是家中三等親內有人罹患肺癌,自身的肺癌風險將高達2~9倍,尤其是一等親,只要有一人有就建議應做篩檢。台灣多數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主要是症狀與感冒相似,醫師提醒若咳嗽超過2周未好轉,建議就醫進一步檢查。(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國健署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希望藉由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升肺癌存活率。台北榮總也參與了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從111年到今(113)年1月,共有1906人參與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羅永鴻表示,篩檢的肺癌偵測率為2%,而確診肺癌的患者中95%都有家族史,重度吸菸者只佔5%,這也顯示出除了吸菸以外,肺癌家族史是相當重要的肺癌風險因子。58歲陳女士因弟弟罹患肺癌,因此在2年前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因而發現右下肺葉出現2.4公分結節,最後確診為第二期肺腺癌。50歲陳先生的母親為肺癌患者,同樣經由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確診0期肺腺癌,陳女士跟陳先生因早期發現早期切除,術後皆恢復正常生活,至今狀況良好。衛福部目前補助50~74歲重度吸菸(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的民眾免費LDCT肺癌篩檢,50~74歲男性及45~74歲女性若有肺癌家族史(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曾有肺癌)也可以免費接受每2年一次的LDCT肺癌篩檢。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國健署資料顯示,若第4期才發現肺癌,5年存活率僅1成;但若第1期就發現,5年存活率可達9成。因此,民眾應多加利用LDCT篩檢,它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對於肺癌死亡率、存活率的改善有明顯效果。◎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吃超清淡!34歲女一照「癌症晚期」傻眼 醫曝1徵兆要當心
腸胃經常不舒服,檢查竟是卵巢癌晚期!一名34歲的女子,平時生活習慣良好,不抽菸也不喝酒,飲食方面也會選擇以清淡、好消化的食物為主,但近一年來她感覺腸胃功能明顯較弱,經常肚子悶痛且容易便秘,為此她還每天補充益生菌、酵素等保健品,沒想到最近進行健康檢查,竟檢查出是晚期卵巢癌,並已有轉移現象。據了解,該名女子是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檢查項目包括腸胃鏡及腹部超音波檢查,起初腸胃鏡檢查並無大礙,僅有輕微的逆流性食道炎,但腹部超音波檢查中,卻發現有明顯異常影像,在醫師建議下,女子進一步安排腹部磁振造影(MRI)及電腦斷層檢查(CT),結果赫然發現大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沈彥君表示,該女子的子宮右側有一顆明顯腫塊,大小約16公分,並有大量腹水情形;在肝臟左右葉也發現數處大大小小異常結節,最大的結節大小將近3公分。經由婦科醫師進一步確認,確定為晚期卵巢癌,並已有轉移現象。。沈彥君說明,早期的卵巢癌大多沒有症狀,即便有症狀,像是腹脹、脹氣、噁心、易飽感、打嗝、頻尿、下腹部疼痛或小腹突然變大等,也經常讓人誤以為是腸胃或泌尿道相關疾病,但此時卵巢癌的期別可能已發展至第三期或第四期。因此,卵巢癌也被稱為女性的寧靜殺手,近年來,國人女性卵巢癌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有逐年攀升現象。沈彥君提醒,雖然卵巢癌好發於55至75歲間的女性,但隨著晚婚、晚生子或不生育有增多趨勢,都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此外,若家族中有人罹患卵巢癌、一等親有乳癌家族病史(母親、姊妹、女兒)、30歲以後生第一胎或不曾哺乳或生育、初經在12歲前或55歲後停經,都屬於卵巢癌的高危險族群。沈彥君強調,卵巢癌的預後存活率,第一期存活率可達93%、第二期存活率可達70%,第3期降至37%,第四期僅約25%。因此早期發現是降低死亡風險最好的方法,建議高危險族群都應積極主動安排定期健康檢查。
大腸直腸癌年輕化! 提早進行「個人化篩檢」預防
我國兒童過重肥胖盛行率逐年攀升,恐成為年輕大腸候選人!美國研究發現,年輕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顯著上升,而且世界各國皆有此趨勢。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談討,發現及早篩檢大腸癌可降低發生率,針對年輕大腸癌篩檢提供精準效益實證評估,藉由糞便潛血檢查濃度,可使原有「族群式大腸癌防治」策略走向「個人智慧精準大腸直腸癌防治」,達到智慧精準健康疾病防治。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邱瀚模表示,探討年輕大腸直腸癌主題時,通常會與人類發展指數一起評估;人類發展指數越高,代表經濟水準較好,醫療可近性、醫療品質通常較佳,因此癌症的治療效果應該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人類發展指數越高,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也越高;代表已開發國家的「生活習慣」與「飲食西化」是罹癌的重要原因(Arnold M, et al. Gut 2017;66:683–691.)。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也高於鄰近人類發展指數相近的亞洲國家。無論性別與國別 50歲以下罹癌率顯著增加2017年美國研究發現,年輕大腸直腸癌增加趨勢十分明顯;不論結腸或直腸,50歲以下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且不論性別都有類似的趨勢。而且 1960年後出生的世代觀察到明顯的上升趨勢,世界各國也觀察到類似的情形(Siegel RL et al. JNCI 2017;109(8):djw322.)。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比女性高出1.5倍。台大公衛團隊過去曾跟韓國、日本、香港等亞太地區國家進行大腸癌研究,發現無論性別,40至49歲大腸癌比例皆明顯增加,尤其男性大腸癌增加幅度最為明顯(Sung JJ, Chiu HM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9)。而且大腸癌發生率在1965年後出生世代持續上升(Murphy CC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8;155:1716–1719),原因包括:肥胖/身體質量指數/代謝症候群兒童時期暴露抗生素和食物鏈中抗生素(改變腸道菌叢)食品業工業化引入化學物質或食品(促使腫瘤形成、改變腸道菌叢)發炎/異位性體質環境輻射或其他環境暴露(區域性)一項研究針對430位小於50歲的族群,進行大腸癌回溯性研究,結果發現26%人的一等親有結直腸癌,10%有基因錯配修復問題,315人有做生殖系基因定序,檢查出林奇氏症候群(Lynch syndrome,亦稱「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之基因異常等,有生殖細胞系突變85人中只有43人表示其一等親有大腸癌。因此,小於50歲大腸癌中有20%具有生殖系基因突變,建議對於所有早發性結直腸癌患者,提供基因諮詢與癌症檢驗(Stoffel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20;158:341–353),以利及早發現疾患。邱瀚模指出,大腸癌之新興風險因數,亞洲肥胖族群增加幅度快,台灣肥胖人口比例約占6至7%,男童占8%,女童占4%,而且男童逾25%過重,女童也有超過15%過重,這些兒童未來恐會成為年輕大腸癌候選人。除了罹癌危險因數,下修篩檢年齡層也是亟待討論。(Hoffman SJ et al. BMJ 2019;365:l2231)。多國下修篩檢年齡 台灣糞便潛血檢測演進為了及早防癌,多國指引已下修篩檢起始年齡,美國多專科醫學會特別小組(USMSTF)於2012年建議45-75歲成人、40歲成人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或於該家族成員診斷結直腸癌年齡之10歲以前)參加篩檢。2021年,美國胃腸病學院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針對45-49歲成人增加有條件篩檢建議。美國一項研究利用電腦模擬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1990至1994年族群作為參考組,發現現今族群大腸癌風險為過去1.54倍,因此,45歲開始篩檢這項措施可符合成本效益(Ladabaum U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9;157:137-148.)。台北醫學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心陳立昇教授表示,台灣在檢測技術從「糞便潛血化學法」演進到「糞便潛血免疫法」,已經成為國際上先進的偵測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在敏感性和精確性方面優於過去的化學法,並且顯示大腸癌死亡率有下降趨勢。「三段五級」策略 各世代精準防治大腸癌 台大公衛團隊過去利用基隆、台南整合式篩檢資料研究發現,45歲開始篩檢族群相較50歲開始篩檢大腸癌發生率低22%,這項實證資料表達提早篩檢具有預防效益(Chiu HM, Chen HH et al. Digestive Disease Week 2023, Chicago, US)。建議下列2族群提早篩檢:50至75歲:戰後嬰兒潮及部分X世代45至49歲:這類族群為社會主要人力,一旦罹癌可能影響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損失(As of the population in Dec 2021)。▲▼X世代與戰後嬰兒潮世代,提早進行大腸癌篩檢,具有預防效益。(圖/台大公衛團隊提供)陳立昇表示,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人數眾多,為了確保這2個世代能夠在初段和次段預防方面做好防治工作,除了建議參加糞便潛血檢測,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的「三段五級」工程,根據不同階段制定策略,以實現精準健康的防治目標。初段預防:側重於改善生活方式,包括轉向植物性飲食、增加運動,以及促進整體健康。這些改變對每個年齡層都至關重要,透過預防老年罹患大腸直腸癌,以免耗費國家龐大資源並影響人民的生活品質。次段預防:針對50歲以上、未滿75歲民眾,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呈現異常,應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末段預防:台灣的全民健保體系在三段預防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當疾病出現時,體系能夠提供新型治療方法,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以照顧各個年齡層的患者。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智慧精準健康疾病防治-登革熱及大腸癌應用
與基泰建設大股東「同名同姓」 家泰建設董事長「電話被打爆」急澄清
「基泰建設」位於北市中山區大直街94巷的都更案「基泰大直」7日因施工不慎,導致建案周邊7棟鄰房傾斜、塌陷。事後「基泰建設」的幕後大股東也被挖出是王姓家族成員,包括「山福開發」的董事長王維聖。沒想到「家泰建設開發」的董事長恰好也叫「王維聖」,導致他的電話在大直事故後被人打爆。對此,他本人也於12日連忙透過官網發布公告澄清,希望大眾不要再搞混。大直建案發生事故後,基泰建設瞬間成為媒體焦點,外界也好奇基泰背後的掌權人究竟是誰?根據股市觀測站資料顯示,基泰建設前10大股東以王姓、楊姓、鄧姓家族成員為主,公司最大股東並非董事長陳世銘或總經理馮先勉,而是山福開發的3.15%,以及山福開發董事長王維聖個人持有的1.81%股權。此外,與王維聖具一等親關係的王再福為山福開發董事,個人也持有基泰3.11%的股權,為持股比例第2高的單一大股東。家泰建設開發董事長發布聲明澄清。(圖/翻攝自家泰建設開發官網)然而,家泰建設開發董事長恰好也叫王維聖,因此一度遭外界誤認為是基泰建設的大股東,導致電話被打爆,他本人也在12日透過官網發聲明澄清:「家泰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王維聖,與近日新聞媒體報導『基泰大直』鄰房坍塌事件之建商基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之大股東山福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維聖,僅係同名同姓,並非同一人,且二間公司均與家泰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無任何關係,敬請社會大眾切勿混淆,特此聲明。」
6高危險群自我檢視 早發現早治療
即使不菸不酒、作息規律也有可能會罹患肺癌。台灣癌症基金會第15屆抗癌鬥士-蔡勝進,服務教職29年,退休後從事志願服務工作15年,常常從事晨泳、爬山等活動,作息規律、不菸不酒,但一直沒有做肺部篩檢,在幾年前例行門診檢查後竟確診「肺腺癌」,切除左肺下葉並積極治療後,目前已恢復穩定。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表示,要遠離肺癌威脅,除了避免致癌因子、遵守正確飲食、規律運動等預防外,定期篩檢、精準治療等2步驟也要同時遵守,唯有這三級預防同時強化,才能有效降低肺癌發生率、增加患者存活率。定期LDCT肺癌篩檢 6高危險群自我檢視響應8月1日世界肺癌日,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全民正視肺癌的威脅。賴基銘教授指出,肺癌初期無任何症狀,因此晚期發現比例高,導致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因此除了生活預防之外,特別強調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一般認為吸菸會增加肺癌風險,但賴基銘教授表示,廚房油煙、路上的廢氣、PM2.5、致癌工作環境等,也漸漸成為肺癌罹患的主因,讓人防不勝防,尤其女性因為家庭角色的關係,常常身處於充斥致癌因子的環境,如:廚房油煙、焚香、室內二手菸等,也是許多女性、非吸菸者近年來肺癌發生率增加的主因。因此,高危險群應盡早進行篩檢,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民眾可依以下6項目檢視自己是否為肺癌高風險族群,包含:抽菸史超過30包年 (含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的民眾)包年計算:每天抽菸___包×抽___年= ______包年具有肺癌家族史者(一等親或是家族內有一位以上的肺癌病患)有肺部病史者(如:肺部慢性發炎疾病、肺結核、慢性肺阻塞症等)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如:金屬業、冶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棉絮、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等)長期暴露於PM2.5區域者長期需煮食且無抽油煙機設備者賴基銘教授提到,台灣癌症基金會特別推動「女性弱勢家庭肺癌篩檢支持計畫」,只要年滿40(含)以上之具有低收、中低收入戶證明或清寒證明的女性,且符合上述 「肺癌高危險族群」6項指標中任一指標之高風險族群者皆可申請,名額僅限100名,希望民眾把握機會自主篩檢,守護肺部健康。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補助基因檢測治療更精準除了定期篩檢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也很重要,尤其治療應精準治療。賴基銘教授表示,肺癌的治療早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臨床醫師可依腫瘤特性、大小以及基因檢測,擬定最適切的治療計畫,早期肺癌治療選項多元化,病友可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術後無論是免疫或標靶的輔助治療,都能夠幫助降低復發風險。而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到,研究指出I到III期肺癌患者若是有EGFR基因突變,在術後仍有45%~76%之復發風險,且期別越高,復發風險就越高,有鑒於此,基金會提供100名早期肺癌患者補助EGFR基因檢測,以讓病友掌握肺癌基因突變,做出正確治療選擇,幫助早期治療策略擬定之評估,相關資訊可上官網查詢。
血便沒有疼痛誤以為內痔 中年男就醫竟是腸癌第三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62歲的陳先生平時喜歡吃醃漬等加工食品,一年前開始出現血便的情況,由於解便時沒有疼痛的感覺,一直以為是內痔所造成。但長時間血便並無改善,解便次數也越發頻繁,後就醫經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處有一3公分大腫瘤,診斷為直腸癌第三期。血便次數多、排不乾淨 恐罹直腸癌第三期 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呂宗儒表示,造成直腸癌的原因包括遺傳與飲食,直腸癌患者的一等親家屬有2~4倍的罹癌機率,而日常攝取高脂肪食物與加工肉品也會增加罹癌風險。直腸癌的分期基本上是利用腫瘤侵犯腸黏膜的深度、淋巴結侵犯以及遠端轉移的有無來分別的。零期至第一期並無任何症狀,第二期開始會產生無痛血便,直至第三期就會有解便次數增加且排不乾淨的情形。若在出現上述症狀後仍未即時就醫診治,可能會出現便祕阻塞、骨盆疼痛以及直腸膀胱廔管,嚴重者更有高度死亡的風險。達文西手術成功率達9成 8年未復發即痊癒過去治療直腸癌的方式有許多種,起初為傳統剖腹手術,為清楚看見腹腔內病灶區域,需要在腹部劃出20公分的手術傷口,切除直腸後另造保護性人工肛門;後以微創腹腔鏡手術取代,經由螢幕投射的2D影像,配合電燒或切割器具進入腹部切除腫瘤。現今則進一步發展為達文西機械手術,螢幕為3D立體視覺圖像,機械手臂的靈活度及精確度更高,震顫過濾系統也讓機械穩定度增加,有助於醫師完成複雜及高困難度的病灶,將腫瘤完整切除。呂宗儒醫師說明,達文西手術成功率高達9成,復發率則視癌症期數而定,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九成,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預後效果越佳。而無論復發風險高低,定期追蹤是必不可缺的,前3年應每3個月追蹤,後2年每6個月一次,8年內沒有復發即為痊癒。良好飲食習慣、糞便潛血檢查 遠離直腸癌呂宗儒醫師,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50歲以上的民眾建議每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是出現無痛血便等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未見改善,務必及早就醫檢查,及早診治。
醫揭「9成胃癌病因」是1細菌導致! 主要經口傳染可寄生胃部
根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統計,2022年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的冠軍,其中胃癌列居死亡率第八名。對此,台大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宜家指出,導致胃癌的因子包括環境、飲食、免疫力,但有9成是「幽門螺旋桿菌」所害,其可寄生於人體胃部,多為經口傳染,像是飲食及唾液,一旦有家人感染,同住者的中鏢風險就會增加2倍;此外,胃癌也有遺傳的傾向,家中若有一等親曾罹癌,建議去做相關檢查。李宜家在節目《健康2.0》表示,胃癌目前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與發生人數第八位,每年有約2000多人死於胃癌及4000多名新生個案,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年族群,男性比女性多出1.6倍,「可以說是壯年世代的重大威脅。」他提到,致病因子大多與環境、飲食、免疫力有關,其中有9成是「幽門螺旋桿菌」引起。李宜家指出,涉及幽門螺旋桿菌的常見病症,就是消化性潰傷,但民眾多半對其不甚了解,「但它可是讓胃部飽受折磨的罪魁禍首,有9成的胃病都是因為它而起,它會分泌一些鹼性的物質去中和胃酸,因此它可以長久居住在胃部裡面。」他提醒,若未及早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其會慢慢破壞胃部黏膜,導致胃酸逐漸減少,進而發炎或誘發基因層面的變化,一旦造成胃部萎縮,就會造成胃癌。李宜家表示,導致胃癌的因子包括環境、飲食、免疫力,但有9成是「幽門螺旋桿菌」所害。(圖/翻攝自YouTube/健康2.0)談及幽門螺旋桿菌的中鏢途徑,李宜家透露,其是經口傳染,像是飲食與唾液,或吃下不潔食物與本身就有共杯、共食的習慣,以上均為傳染途徑,「可以說是大人對小孩的餵食,舉例來講,把食物咀嚼再餵給幼童,口水就可能會傳遞幽門螺旋桿菌,所以幽門螺旋桿菌在家戶間的傳染風險特別的高,如果家裡有一個人感染,其他家人感染的風險就會高出2倍之多。」至於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李宜家指出,包括吹氣、抽血與糞便皆可驗出,胃鏡也能直接發現胃部的情況,進而採樣、化驗,診斷率都非常高;一旦驗出幽門螺旋桿菌,臨床上會給予2週三合一或四合一的療程,他解釋,「成年人如果成功的除菌治療之後,再加上公筷、母匙、飯前洗手等生活習慣的調整,治癒率可以達到9成左右,日後再感染的機率也不高。」李宜家表示,順利防治胃病,就能預防其惡化成胃癌的可能,但仍需注意的是,儘管有9成的胃癌是幽門螺旋桿菌引起,仍有1成是由於抽菸、酗酒、吃太多醃製與過鹹食物有關,「菸草是一個很明顯的致癌物,它跟消化道的癌症都有關係,第二個要強調的是,酒精沒辦法殺死幽門桿菌,而且它的高濃度會傷害胃食道的黏膜,導致食道癌的風險上升。」李宜家補充,胃癌也有遺傳的傾向,家中若有一等親曾罹癌,最好接受幽門螺旋桿菌的相關檢查或胃鏡篩檢,早日找出可能的致病因子。此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官網資訊顯示,民眾不妨利用健康飲食、良好生活習慣、遠離菸檳酒、規律運動和即時檢查等5招,減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機率,防範胃癌發生。
爸車禍急需救命錢!子女「無法代父賣房」急哭 專家揭關鍵
擁房真的萬事足嗎?一名車禍急需救命錢治療的父親,因人在加護病房、意識不清,加上子女無權代為出售他的不動產,導致關乎性命的資金卡在房屋上,令子女著急萬分又無奈。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分享這起事件的地政士事務所所長鄭文在坦言,「這事幾乎無解」,若不動產擁有人因病或意外,而無法自理或恢復意識,家人可聲請選任監護人,再由監護人代表簽署買賣契約,法院同意就能完成買賣,但流程耗時3到6個月,遠水難救近火。崔媽媽基金會法務服務組組長曹筱筠則指出,該案顯現不動產「變現性極低」問題。即便是法院認定的監護人,也僅有「代為管理」財產的權力,出售房屋仍須法院認定,耗費不少時間,「在你無法處置財產時,即使是一等親,都無法幫你將不動產變現」。曹筱筠建議,買屋除準備頭期款、裝修等費用,還應再保留1到2百萬現金急用,或是平時做好保險規劃。否則,一旦購屋時沒有緊急備用金,之後碰到意外就難以因應。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不一定能應對所有狀況。
85歲李家同罹「攝護腺癌」 熟男當心7大高風險因子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85歲作家、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近期確診「攝護腺癌」,引起外界關注。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翁偉哲表示,攝護腺癌早期難有症狀,直接原因不明,一般推斷與年齡、家族史、吸菸等7大因素相關,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定期抽血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李家同在臉書指出,日前他做了一次攝護腺切片檢查,醫生告知他的確有攝護腺癌,至於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要看以後的檢查才知道。自己目前沒有任何不舒服之處,任何的治療要根據未來的檢查結果而定。翁偉哲說明,隨著社會高齡發展,攝護腺癌已悄悄成為全世界男性第2常見的癌症,在台灣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男性癌症死因第7位。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攝護腺癌之發生率和死亡率都較低,發生率為美國的1/8、死亡率則為1/2,但整體來說,攝護腺癌發生率、死亡率持續上升是不爭的事實。慶幸的是,攝護腺癌是進展緩慢的癌症,但民眾也不能掉以輕心,有必要針對攝護腺癌的危險因子加以瞭解並減少發生的可能。攝護腺迄今仍是個神祕的器官,目前所知,攝護腺於青春期時經睪固酮的刺激與隨著年齡增長會日益肥大,到50歲以後逐漸出現排尿困擾,如夜尿、頻尿等。攝護腺癌早期症狀與攝護腺肥大類似,常被病人忽略,所以往往到了末期癌症轉移才被發現,臨床上建議50歲以上男性最好每年定期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若有任何異狀能盡早發現。攝護腺癌10大高風險因子1年齡攝護腺癌與年齡的關係非常密切,美國40歲以下男性發生機率很低,但45歲以上發生率大幅上升,65至74歲被診斷率最高,因為許多早、中期攝護腺癌症狀不明顯,常被忽視,建議中高齡者每年定期進行檢查攝護腺。2家族史父母親任一方家族中如果有人曾罹患攝護腺癌,尤其是在65歲前發病的一等親,攝護腺癌發生率則會明顯增加。3種族攝護腺癌發生於黑種人機率較高,儘管黃種人發生率相對比黑種人、白種人低,但近年研究顯示發生率有明顯上升趨勢,仍須多加留意。4吸菸吸菸對於許多癌症的發生、進展都有明顯影響,在攝護腺癌同樣也是,雖然原因至今未明,但沒抽菸者或已戒菸者,無論轉移、癌死亡率等都比持續抽菸者明顯較低。5運動習慣研究顯示年齡大於65歲長者,若每週積極運動達3小時以上,惡性攝護腺癌發生機率會明顯較低。6食物大豆、黃豆等富含植物雌激素如大豆異黃酮,雌激素被認為可降低睪固酮、減少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飲食習慣上,亞洲人較常食用豆類食物,故有此推論與較低攝護腺癌罹患率有關。常食用某些食物可能與攝護腺癌風險有關,如下表所示:易增加罹患攝護腺癌風險的食物:紅肉、乳製品、油炸類可降低罹患攝護腺癌風險的食物: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花椰菜、綠花椰菜等)、番茄等7其他因素肥胖:儘管肥胖與攝護腺癌發生率存有爭論,但肥胖者發生率會稍高一些,而復發率、死亡率也與肥胖程度成正比。環境因素:日常生活接觸塑膠、樹脂中含有雙酚A,對攝護腺幹細胞有明顯的雌激素作用,早年的接觸可能會提高攝護腺癌發生率。曾患陰道滴蟲感染者:有較高的攝護腺癌發生率,而且在病理高惡性度的攝護腺癌中更明顯,建議安全性行為並使用保險套,以減少陰道滴蟲感染。至於許多民眾擔心,照X光的輻射劑量是否與攝護腺癌風險有關?翁偉哲表示,以目前研究顯示,放射線治療直腸癌後,罹患攝護腺癌機率並未升高。儘管攝護腺癌發生的許多機轉目前雖然還不清楚,但懂得趨吉避凶還是最重要的,如有任何疑問或症狀,建議盡早就醫諮詢與診斷,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是疾病預防與維護健康的不二法門。
1年胖10kg常腹脹…健檢驚見「7公分瘤」罹寧靜癌 醫揭5高危險群
50歲過後,因為老化及生活上種種不良習慣使得腫瘤發生率明顯提升,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因為荷爾蒙的流失,身體也會因失去荷爾蒙的保護,如果生活作息、飲食上沒有加以控制,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肥胖!肥胖問題不僅是外觀上的改變,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提醒婦女朋友千萬注意,「肥胖」就是許多熟齡女性常見癌症的背後危險因子!一名52歲的林太太,她表示在去年已完全停經,邁入更年期後最大改變就是迅速肥胖,腰圍、小腹都有明顯變粗、變大,不到一年就胖了10幾公斤。身高才150公分,體重卻已達到85公斤,她也坦言本來就愛吃美食,也沒有運動習慣的她,對於變胖這件事也感覺不意外。不過,她說近期總覺可能是年紀有了,腸胃消化能力變差,老感覺肚子脹。近期,林婦因為幾個好姐妹邀約,一同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做婦科腫瘤健檢,透過骨盆腔磁振造影檢查竟意外發現左側卵巢有一處明顯腫瘤生成大約7公分,後續至婦科做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卵巢癌。錢政平醫師進一步說明,林太太在健康檢查中意外發現卵巢癌,卵巢癌被譽為婦女的寧靜殺手,因為卵巢癌初期症狀沒有特異性,常見是等到腫瘤逐漸長大,壓迫到鄰近器官,才會發生輕微症狀如腹部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便秘、頻尿等,即使感覺不舒服也常被誤會是腸胃疾病,因此延誤救治時間。慶幸的是,林太太發現的早,病灶只發生在一側,也未有腹水發生、也沒有擴散轉移。卵巢癌雖死亡率高,但只要早期發現都有不錯的存活率表現,第一期存活率可達93%、第二期存活率可達70%。近年來,國人婦女卵巢癌發生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現象,錢政平醫師提醒,卵巢癌好發於停經後或55~75歲間的婦女,除了肥胖為危險致病因子,如果家族中有人罹患過卵巢癌、一等親有乳癌家族病史(母親、姊妹、女兒)、30歲以後生第一胎或不曾哺乳或生育、初經在12歲前發生或55歲後停經都屬於卵巢癌的高危險族群,早期發現是降低死亡率最好的方法,建議高危險族群都應積極主動安排定期健康檢查,才能避免卵巢癌的無聲傷害。
吃飯別常配「這種魚」 台大醫示警:每週吃5次罹癌風險飆7倍
鼻咽癌是南方華人特別盛行的腫瘤,根據衛福部統計,它是民國九十四年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0位,死亡率第9位,有626人死於鼻咽癌,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40歲為高峰。台大醫院副院長暨台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提醒,醃魚等食物含有大量亞硝酸鹽,如果每週吃5餐,得鼻咽癌機會是一般人7倍。鼻咽癌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遺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為一般人的19.2倍。某種人類白血球抗原類型的人有較大的得病機會。其次是環境因子、鹽漬或煙薰的食物或燒香與抽菸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婁培人指出,鼻咽癌主要有3大原因,分別是基因遺傳、EB病毒感染及常吃醃漬食物。研究顯示,每週有2餐吃醃漬食物,得到鼻咽癌機會是一般人5倍;如果每週有5餐吃醃漬食物,得到鼻咽癌機會是一般人7倍。尤其年紀越小吃醃漬食物,罹患鼻咽癌的機率越高,因為醃漬食物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就是一級致癌物。婁培人強調,不建議幼童吃醃漬食物,尤其是剛斷奶吃副食品,千萬不要搭配鹹魚、醬菜等醃漬食物。專家提醒,只要正確治療,早期鼻咽癌痊癒的機會十分高,提醒青壯年族群,尤其是男性,若有頸部淋巴腺腫大,不明原因的流鼻血、鼻塞、耳阻塞、聽力障礙或頭、頸部疼痛,應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不要諱疾忘醫,若是等腫瘤侵犯顱內或骨頭,治癒的機會就大為降低。
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遺傳率高 得冠心病的風險增加2至12倍
研究指出,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為冠心病的風險因子,一等親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得冠心病的風險增加2至12倍。國泰綜合醫院一般醫學科主任張釗監表示,近年精準醫療概念成為趨勢,只要進行「冠心病風險基因檢測」,抽血5c.c.輔以電腦斷層掃描,就能對照基因庫預測風險、超前部屬預防疾病。依據衛福部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顯示,心臟疾病為第二大死因,奪走2萬餘人性命,僅次於惡性腫瘤,其中冠心病好發於中壯年族群。心絞痛、心肌梗塞是最常見的冠心病,也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冠狀動脈主要供給心肌血液,當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失去原有的彈性,管壁變厚、變硬,內腔逐漸變窄或堵塞,造成血液不易流通,會讓心臟肌肉因為缺血而壞死。 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症)可分成急性與慢性,慢性冠心症大多為心絞痛,而急性冠心症主要為心肌梗塞。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基因、年紀(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有家族史者等。典型症狀包括左胸疼痛或緊縮、喘不過氣,胸痛會擴散到肩部、頸部、上臂等處,甚至出現冷汗,噁心,嘔吐或呼吸困難。基因檢測預估風險 斷層掃描檢查動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指出,父母雙親都有心臟病,孩子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出一般人 82 %。張釗監進一步表示,只要父母其中一人患有早發型心臟病(父母在50歲前發生猝死或心肌梗塞),子女罹患風險更是較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想要預防冠心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相當重要。近年精準醫療概念成為趨勢,「冠心病風險基因檢測」原理為「基因檢測+斷層掃描」,參照國外發表的基因,人體有44個基因與冠心病有高度關聯,可從相關基因標出來預測風險。加上640切心臟電腦斷層,即可了解冠狀動脈堵塞狀況。且基因檢測只要抽5 c.c.血,事前不須空腹,檢測後2周即可拿到報告。張釗監表示,若本身屬高風險族群,加上冠狀動脈有阻塞狀況,建議立即進行手術放入支架維持血管暢通;若狀況沒嚴重到需要動手術,平時也應嚴格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狀況。目前冠心病風險檢測已經累積50位患者,其中有位個案年僅25歲就有超高風險,雖尚未發病,但個管師會協助個案控制三高、搭配AI推播提醒定期回診,超前部署精準管理健康,避免憾事。
免疫風濕疾病種類多 精準健康照護早用藥治療
「家人有免疫風濕疾病,我也會有嗎?」這是許多病患家屬最常見的疑問。臺中榮民總醫院日前舉辦「2022年免疫風濕疾病病友會聯合大會」,現場邀請院內多位專科醫師提供最新治療新進展及生活建議,並解答各種疑難雜症。免疫風濕疾病種類多 這可能是危險因子免疫風濕科主任黃文男指出,免疫風濕疾病的種類複雜,各疾病的症狀表現、治療方式都不同,其中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為最大宗,其次是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皮肌炎。遺傳是免疫風濕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許多病友的家人不免擔心自己是否也會罹病?黃文男舉例,家族中若有人罹患紅斑性狼瘡,一等親罹病率約10%,若是同卵雙胞胎,罹病率增加為40%;而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其他免疫風濕疾病,也都有類似情形。「不是有免疫風濕遺傳基因就會罹病!」免疫風濕科陳信華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具有HLA-B27基因,但不代表父親罹病,孩子一定會罹病,目前也不建議透過篩檢找出遺傳基因,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已發病、有症狀卻不自知的病患。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體內從剛開始產生抗體到關節發炎,再到有症狀就醫,平均確診時間需耗時約3~5年,甚至有發病10多年才被診斷的個案,若能及早診斷,就能妥善控制疾病。屬多基因遺傳病 透「精準健康照護」制定個人化醫療黃文男說明,免疫風濕疾病屬於多基因遺傳疾病,也與環境有關,如抽菸、牙周病,都會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但每位患者受到基因、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程度不一,透過計算危險風險因子評分,即可預測罹病的機率有多大,再加上抽血、影像檢驗數據及臨床診斷,更能及早診斷及預測是否會發病。陳信華認為,免疫風濕疾病治療應朝向精準健康照護,也就是所謂的個人化或客製化醫療,有遺傳基因者可進一步抽血檢查類風濕因子、CCP抗體,搭配超音波檢查是否有關節發炎的情形,及早用藥治療;而未有症狀者,建議從調整生活習慣及健康行為做起,如戒菸、定期洗牙、避免壓力大及定期回診。陳信華也提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可讓病人及家屬共同決定治療藥物,如生物製劑及小分子口服免疫調節劑。另外,針對共病以「多專科照護」,如免疫風濕疾病患者常見的間質性肺病,醫療團隊應包含胸腔科、免疫風濕科、放射科、病理科,共同評估患者的疾病嚴重度、活動度及藥物的使用。
公公趕走小叔一家!還暗示媳婦辭掉工作 只為幫他做「這件事」
若家裡出現婆媳問題且婆家非常難搞時,老公願意為女方設身處地著想將是非常欣慰的事,一名網友日前就發文指出,婆家從來沒有為他們的婚姻和房子出過半毛錢,也沒有幫忙帶過小孩,但公公竟然暗示原PO把工作辭了回家照顧婆婆,而小叔也跟婆家斷絕關係,幸好老公同意原PO以後不用回婆家了,讓原PO感嘆,人老時若所有兒女都拒絕見面,「真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名網友在《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指出,婚前先生買房沒向家裡拿錢,結婚花費也沒給婆家出一毛錢、原PO做月子不是在婆家過,小孩也一天沒給婆家帶過,因為婆婆身體狀況不是普通的差,所以根本就不適合帶小孩。除此之外,先生每月都會給孝親費。原PO續指,以前小叔夫妻住婆家,跟公婆問題也一直很多,「公公以前就會將照顧太太的責任,丟給自己還在讀書的小孩身上,早早就辦退休,在家有車,也不願意載自己老婆去醫院,硬要拖到症狀嚴重時住院(很常發生這種事)。」後來公公又把小叔一家趕出門,小叔也從此跟家裡斷絕聯絡,往後「婆家打電話給我先生或先生回婆家就很會開始哀沒錢」。原PO還氣憤表示,這次回婆家,公公居然暗示原PO「辭掉行政工作回去照顧婆婆」,幸好老公同意原PO以後不用回婆家了,「以後回婆家只剩下先生帶小孩回去的組合了,人到老時若搞到自己所有兒女都不願意見個面時,那真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貼文一出,也引發網友熱議,「母慈子才孝」、「不同姓是要照顧啥」、「其實不必理會不要辭職妳會後悔」、「公婆與你的關係不是一等親,輪不到你」、「長輩不慈,休怪晚輩不孝,這公公自以為到走火入魔了」、「沒付出多少卻要求不少」、「很幫你高興,你老公挺你,你也有決心。」
好想回家2/疫苗致耳聾!婦想申辦中低收遭拒 竟因大陸女兒有房子
中國籍68歲婦人阿蓮(化名)24年前嫁來台灣,為了幫丈夫治病而耗盡家產,她如今也因打疫苗失聰而成為身障,更因此失去工作能力,阿蓮試圖向高雄社會局申請中低收入戶,承辦人員卻拒絕其請求,只因她與前夫所生的女兒在中國擁有房產,讓阿蓮難以接受。據了解,阿蓮的丈夫比她大28歲,老先生多年前曾罹患重病,阿蓮將家中唯一的房產出售,用來醫治和請看護等大小支出,老先生最終度過難關,但也將阿蓮的財產消耗殆盡。「錢嘛,再賺就好,沒想到有一天我連錢都不能賺了。」阿蓮表示,因丈夫早已退休,她嫁來台灣後便當看護養家,疫情期間為了入院工作而施打AZ疫苗,但只打一劑便因嚴重耳鳴導致失聰,她也因此丟掉工作,她除些微積蓄外沒有其他財產,在丈夫入住榮民之家後,阿蓮試圖向社會局申請低收入戶,卻遭承辦人員拒絕。阿蓮打疫苗後失聰被判定為中度殘障,卻因女兒在中國有房子而無法取得福利身分。(圖/趙世勳攝)「不能申請的理由是,我女兒在大陸有房子。」阿蓮說,她上段婚姻育有一女,但母女倆相隔台灣海峽,嫁來台灣後便不曾見面,更遑論奢望女兒為她養老送終,承辦人員卻絲毫不聽阿蓮的任何解釋,咬定她「不符規定」,大筆一揮便斷絕阿蓮唯一的生路。本刊調查,低收入戶能取得的補助是所有社福身分中最廣的,一旦取得認定,生活、教育、醫療和居住等各方面都有保障。同時,台灣對低收入戶的審查十分嚴格,會同步計算配偶與父母子女等一親等的所有收入,還被媒體稱為「全世界最嚴苛」。法扶基金會過去就曾公布《社會救助法》下的人倫悲劇,包括育有3子的失業父親想申請中低收入戶,社會局卻從電腦中找到他母親的出境資料,此後都沒有再入境,因而要求該名父親提出母親在台灣沒有財產的證明;還有名離家多年身障患者在申請低收入戶時,被發現他兒子收入頗豐而拒絕其請求,導致患者如果要得到低收入戶能順利進入機構安置,只得控告兒子沒有扶養他。「中國我回不去,台灣我活不了,到底要怎麼過?」阿蓮無奈表示,丈夫住進榮民之家後,她只能租屋度日,看著積蓄日漸減少,想回中國與女兒團圓,卻又怕被冠上「惡意遺棄」老公的罪名,在左右為難下幾乎無路可走,只求相關單位網開一面,給她留下一條生路。想到自己悲慘遭遇,阿蓮忍不住悲從中來,只希望相關單位能網開一面,給她一條活路。(圖/趙世勳攝)高雄市社會局表示,該民眾的案件目前仍在區公所,公所人員要求她補齊女兒的相關資產,但文件尚未齊全,因而還沒進入審查階段,而法規也規定,不論兒女身處何處,對於父母都有撫養義務。社會局強調,一等直系血親均為應計算人口,財產須列入全戶計算,福利身分認定還是要待補件後,由公所審查才能確定。
不孝女「讓老父遺體冰10年」拒領回 榮總揭她「兩面手法」怒提告
台北一名老翁2012年病逝後,其遺體竟被冰存在太平間長達10年之久。期間老翁女兒不斷哭訴懇求院方寬限時日,卻又不接受榮總協助辦理後事提議,令院方氣得報警提告。檢方也在近日依「遺棄屍體罪」起訴老翁女兒並建請法官加重刑責。據起訴書指出,老翁2012年5月3日病逝於台北榮總醫院,但老翁長女連婦,卻在明知父親過世、醫院多次通知情況下,拒絕領回亡父遺體與辦理殮葬,令老父大體長期被冰封在太平間,並迫使院方於2020年報案提告。榮總表示,連女多次先允諾到院處理,再羅織各種理由推託或稱無能力處理,還屢次大哭懇求寬限10日,待期限結束再找藉口拖延,並聲稱有關父親一切後事由她處理,其他家屬無能力負責,然致電連女3名胞妹後,3人都稱是連女「下令」其他家屬不能出面辦理後事。檢方調閱資料也證實連女為老翁一等親,且榮總亦多次通知、催促處理後事,以及載有連女於父親病逝4年後,回覆給院方有關殮葬的手寫信等證物。榮總也稱連女雖有苦衷,但10年來都未到太平間關心或詢問父親冰存狀況,更拒絕榮總惠眾基金會協助負擔費用、聯合公祭辦理後事的提議。檢方後依相關證據與〈刑法〉第247條第1項遺棄屍體罪嫌,與〈民法〉中「子女應孝敬父母」之精神及風俗習慣,認定連女有殮葬義務,再以遺棄直系血親尊親屬,建請法院加重刑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