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等生
」林青霞出道作《窗外》金馬首映 經典作「東方不敗」重現大銀幕
第60屆金馬影展致敬與回顧單元將播映本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林青霞、陳坤厚各自的四部代表作向他們致敬。林青霞的出道作《窗外》(Outside the Window, 1973)數位修復版在影片問世半世紀後,終於在台灣正式首映。陳坤厚執導《小畢的故事》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導演大獎。(圖/金馬執委會提供)今年是電影《窗外》問世50週年,也是陳坤厚贏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和導演獎《小畢的故事》(Growing Up, 1983)40週年,這也是台灣新電影首部榮獲金馬獎的里程碑。這次金馬影展除了放映《小畢的故事》,更難得的是改編七等生小說的《結婚》(His Matrimony, 1985),在歷經多方努力和影視聽中心進行數位掃描、調光後,數位版得以在金馬影展世界首映。陸小芬在《桂花巷》從漁村少女演到寂寞貴婦。(圖/金馬執委會提供)陸小芬從漁村少女演到寂寞貴婦的《桂花巷》(Osmanthus Alley, 1987),也將放映難得一見的台語版。張艾嘉與李宗盛合演的《最想念的季節》(My Favorite Season, 1985),則結合寫實與類型的雙重趣味。《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讓林青霞登上演藝巔峰。(圖/金馬執委會提供)此外,讓林青霞再攀演藝巔峰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Swordsman II, 1992)也首次以全新數位修復的粵語版在金馬影展放映。另外唯一主演過的舞台劇《暗戀桃花源》(The Peach Blossom Land, 1992)電影版以及金馬封后之作《滾滾紅塵》(Red Dust, 1990),也都是她演藝生涯的代表作。經典重現單元則有美國名導泰倫斯馬力克贏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 1978)、韓國電影大師李滄東一鳴驚人的首部劇情長片《青魚》(Green Fish, 1997),以及日本名導相米慎二率大師級職業摔角手武藤敬司登台的《光之女》(Luminous Woman, 1987)等數位修復版重登大銀幕。2023金馬影展將於11月9日至26日展開,10月28日下午一點於官網售票,頒獎典禮則於11月25日在國父紀念館舉行。
堅持用內心陰暗面衝擊保守社會 知名小說家七等生過世
知名作家七等生於24日逝世,享壽81歲。他在60年代末期以短篇小說《我愛黑眼珠》、《沙河悲歌》奠定文壇地位,以獨特的「散文體小說」聞名,作品普遍反映人性內在的掙扎衝突,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學獎。逝世消息一出,也令不少作家震驚不已。作家季季表示,自己與七等生結識於1966年,他的性格十分堅持自我,對作品態度亦是如此,「我在人間副刊當編輯時,他連載《譚郎的書信》,部分段落寫到文壇作家,就有作家打來抗議。我請他不要寫得那麼直,他告訴我:『我只會用這樣的方式這樣寫。』」季季表示,七等生善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處理小說人物與小說題材,長篇小說《沙河悲歌》則是她心中的七等生代表作,「《沙河悲歌》描寫他的家鄉與哥哥,是七等生所有小說中少數寫實作品,使用許多獨特風格去敘述戰後台灣的氛圍。」《沙河悲歌》為七等生於1976年推出的作品,曾改編為同名電影,並得到第37屆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本名為劉武雄的七等生,出生於苗栗縣通霄鎮,為家中十名子女的次子,自中學就開始在自己所編週報上署名「七等生」,畢業於台北師範學院(現為台北教育大學)。七等生自1962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失業‧撲克‧炸魷魚〉後,陸續推出《我愛黑眼珠》、《僵局》等作品,更和作家陳映真及尉天驄等人創辦《文學季刊》,並在2003年宣布封筆。近期登上新聞版面,則是今年5月透過親筆聲明控訴前衛出版社積欠多年版稅。作家吳鈞堯表示,七等生作品中流露的現代主義,啟蒙不少民國70年及80年的學子,小說結構與行文敘事上給年輕一代很大的衝擊,激盪了保守年代,「那時還未進入資訊時代,但他已經預見未來人們需要思索群體與個體的意義。他善於書寫內心陰暗面、與社會格格不入又抽離的情境,像顆暗扣將我們的內心與社會內在情境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