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能源科技
」 台泥電池護照來了2/台塑台泥鴻海三大「芯玩家」陸續到位 歐洲新規緊箍咒反成殺出紅海新武器
人工智慧AI搶盡鋒頭下,台灣科技界正悄悄進行第三波電池復興大戰。全球廠商與政府搶拚戰略物資「未來世代的新石油」自主化之際,傳產龍頭台泥、台塑,以及鴻海這三大巨頭也成了「芯玩家」,紛紛下海挑戰電池產業中最難的一塊、也就是中游製程的「電池芯」,今年即將陸續開花結果。這三家各有千秋,鴻海要結合高雄在地業者做電動車產業聚落,台泥主攻歐美頂級用戶、進軍國際「100%使用綠電」電池廠,而台塑除了台灣電池產業鏈完整國產化,還有回收煉金的「城市採礦」雄心。在今年啟動歐盟新電池法的新遊戲規則下,嚴格要求電池商品的生產履歷與回收能力等,讓目前勢不可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正視自家電池壽命短又貴的困境,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16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疾呼「解決電池壽命問題刻不容緩」。看似嚴苛的緊箍咒,反而成為台灣廠商的「另類加持」,有望突破中國製造紅海市場的「芯機會」。 台泥走國際化路線,與加拿大政府打造「100%使用綠電」電池廠,加國總理杜魯道親自站台。(圖/台泥提供)業內人士透露,台灣曾是電池大國,擁有全球前5大的下游電池模組廠,像是新普(6121)、順達(3211)都是營收百億的公司,但中游的電池芯、上游電池材料「比上」品質贏不了日韓業者,「比下」拚價格也拚不過中國業者,造成產業鏈大缺口。「因為電池芯是高投資、高技術門檻及高風險的行業,」業內人士告訴CTWANT記者,他說,台灣第一波電池熱潮在1994年,國內財團相繼投資設立鎳氫電池廠,第二波在2008年投資鋰鐵電池,但都在艱苦經營。現在是第三波,因應電動汽車崛起的全球電池荒,因汽車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廠商會選擇大品牌。「若台灣有自己的『國家隊』,且價格不要差太多的話,當然會優先採用MIT。」業內人士不諱言,期盼政府幫忙推動政策。以韓國研究機構SNE Research最新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統計數據,2024年1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為51.5GWh,中國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全球市占高達39.7%,強勢佔領第一寶座,接下來是比亞迪的14.4%,韓國LG的11.4%、日本松下的5.9%,以及韓國三星的4.8%。前十名裡,中國廠商就佔了6家。「電動車的成長趨勢看起來不會改變,我們非常有信心面對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鴻海(2317)14日法說會上,除了風起雲湧的AI,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提到的第二大重點就是電動車事業,電動車的大腦是晶片、心臟則是電池,高雄和發的鴻海電池中心推出第一款Made in Taiwan動力電芯,今年第四季將會開始進入量產,產能可達1.2 GWh(百萬瓩時)。除了鴻海的超級電池工廠將在今年量產,為打造完整的國產電池產業鏈,台塑新智能投資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廠、位於彰濱工業區,也將於今年完工投產。除了AI紅利,鴻海的超級電池工廠將在今年量產,近期股價飆高。(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雅虎股市)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向CTWANT記者表示,台灣電池市場仍在不斷增長,有三大原因,第一是將既有的鉛酸電池改為環保耐用的鋰鐵電池,第二是搭配再生能源以強化電網韌性的儲能系統,第三是主流大宗的電動車應用,光是前兩樣需求就達到每年7.2GWh以上,全台電池廠產量加起來也不足以應付國內市場,各廠產品技術、目標客群及應用領域也有差異化,不會有內部競爭的問題。台泥則是走國際化路線,旗下三元能源科技在高雄小港打造全台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兩個廠產能合計3.3GWh,台泥跟CTWANT記者表示,他們主要鎖定的是「針對新產品快速發展的Artisan market客製市場」,瞄準全球1%的頂級電池客戶,包括eVTOL、電動超跑、電動重機等,主力市場在歐美。去年11月,旗下電池廠能元科技(Molicel)宣布投入255億元,與加拿大政府共同打造該國最大的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標榜「100%使用綠電」今年底動工,預計2028年投產,產能達2.8GWh,宣布當天,加拿大帥哥總理杜魯道也親自站台。台泥表示,中國大陸產量過剩的是比較低階的電池,對Molicel沒有影響,電池產業要邁向國際,「碳競爭力」是關鍵,在加拿大投資低碳電池,在全球跨國碳關稅發展局勢下,更具降低成本優勢。而歐盟2月生效的新電池法,嚴格規範並要求揭露歐洲境內銷售電池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未來還要訂定電池生命週期碳足跡的上限,台泥表示,所以全球指標電池品牌除了競爭能量與功率密度,「碳競爭力」也變成重要指標。韓國LG、德國福斯與前特斯拉高層創立的瑞典Northvolt,全部投入興建純綠電電芯廠,Molicel將成為全球第四個能提供純綠電電池的指標品牌。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其電池回收技術已經完備。(圖/黃耀徵攝)雖然歐盟新電池法有「門檻」,但也有「新商機」,劉慧啓向CTWANT記者表示,台塑新智能在規劃生產製造電池前,董事長王瑞瑜就強調要提前籌備電池回收系統,且將回收系統納入新能源產業鏈中,因此台塑新智能的電池回收技術已經完備,也有具體的產線規劃,國際市場新設的生產履歷或電池回收規範,早已是台塑新智能內部建立的標準,也是台塑新智能有別於其他廠商的優勢。劉慧啓表示,未來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不良品,以及售出使用後的汰役電池都可以回收,甚至也能回收其他廠商的電池,提煉其中的珍貴金屬再利用製成新的電池,就像是「城市採礦」,避免挖掘自然礦源,促成循環經濟及環境永續。
科技男怨「高雄是六都最低薪城市」 盼台積電來救救高雄薪資
高雄長期薪資水平低,如今有科技新貴就上網發文抱怨,認為「高雄是六都最低薪城市」,因此許多科技人才都往南科或竹科跑,一堆賺錢的科技公司,薪水開出來也不到5萬,連分紅也少,大批在高雄年薪百萬屈指可數,希望台積電來高雄後可以提高高雄的薪資。一名網友在「Dcard」發文,指出「身為高雄人想在家鄉工作,但高雄的科技業薪水真的有夠低,很多高雄人都往南科甚至竹科跑,其實高雄一堆賺錢公司卻月薪不到4、5萬,分紅也發超少,年薪破百萬的屈指可數,希望台積電來可以提高高雄的薪資。」並表示「以目前高雄來說神教/海邊/長春/中鋼薪水就頂了吧,剩下的根本可笑,4萬要請公司最核心的研發工程師,歡迎舉例?高雄是不是六都科技業薪水最低的啊?」。這樣的說法掉出許多高雄人認同回應,「去外地讀書就不會再回來」、「現在人口還被台南吸走,我自己也跑到南科工作了」、「同學都北漂,離高雄不是有家業就是魯蛇」。但也不少網友認為光靠台積電來提高薪資水平是不可能的,「台積電來只有房價會漲,別在幻想其他整理薪資會漲」、「高雄有在進步認同,但事實是薪水跟其他縣市比真的低。」。高雄經發局說明,自陳其邁市長上任迄今年10月,累積投資金額達6,652億元,創造34547個就業機會。3年多來薪資成長率達8.92%,連兩年營利事業銷售總額創新高,成功招商半導體、電動車、智慧科技產業國際大廠進駐設廠。除結合高雄既有產業聚落優勢,以楠梓為核心及科技新聚落樞紐,往南、北高雄串連建構半導體S廊帶,並積極布局電動車產業。趨勢產業相關知名大廠如:台積電、默克、美商英特格、華爾卡、日月光、國巨、義隆、強茂、穩懋、穎崴、新應材、穩懋、三元能源科技、輝創電子等陸續投資高雄。製造業陸續設廠也帶動無印良品MUJI、唐吉訶德及LaLaport等商業服務進駐。此外,高雄透過與中央合作推動的亞灣2.0計畫及006688租金補貼,已吸引亞馬遜網路服務(AWS)、思科(Cisco)、台灣IBM、思愛普(SAP)等國內外超過130家智慧科技產業創新服務廠商群聚。統計112年上半年失業率為3.4%,是六都中最低,企業紛紛看好高雄,持續攬才並提出人才需求,例如鴻海累積履歷投遞人數已超過3,000人次、IBM預估5年內將帶來1000個工作機會、仁寶提出5年千人研發團隊、精誠集團也提出3年600位人才需求,未來預估高雄半導體產業及軟體科技產業就將帶來萬人以上就業機會。市府同步持續強化基礎產業,帶動基礎工業的數位以及淨零轉型升級。
生醫女王賣電池2/一台特斯拉需要5千支iPhone電池 台灣產業龍頭爭相跨界「新石油」鋰電池大戰
2022年才過完7個月,全球產業鏈已從晶片缺貨風暴,遷移到電動車電池缺料的更大風暴中。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光是今年就4度調漲售價,原因是電池供不應求。創辦人馬斯克日前在推特上直言:「鋰電池就是未來新的石油」,甚至不排除自行開採鋰礦。今年,台灣傳產龍頭台塑集團、台泥,也爭相加入這場新石油大戰。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電動車(含純電、油電、插電混合動力)在2021年在全球汽車市場約660萬輛,占比約10%,不過在2022年Q1,電動車銷量同年比成長了75%,達到200萬輛;IEA估計到2030年電動車銷量將會成長至全球汽車市場30%,用電量則會來到全球總用電量(25,851.15 TWh)的4%,約台灣年用電量的4倍。而電動車有3分之1的成本都來自電池,因此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才會不斷強調鋰電池的原料的重要性,就連電動車新創公司Rivian的執行長RJ Scaringe也說「現在的晶片缺貨,相較於未來20年電動車面臨的電池缺貨只是小事」。電動車電池用量有多大?以特斯拉Model 3與iPhone 13 Pro Max的電池進行比較,Model 3電量為85kWh,iPhone 13 Pro Max的電池容量4,352mAh、額定電壓3.85V,換算同單位為0.0167kWh,1台Model 3的電池容量相當於5,089支iPhone 13 Pro Max。以電池電量計算,1台特斯拉Model 3 相當於5,089支iPhone 13 Pro Max。(圖/翻攝自Tesla、Apple)Adamas Intelligence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前10名電動車電池主要供應商,有6家來自大陸,其中第1名為大陸的寧德時代市占率32.6%,第2名韓國的LG化學20.2%,第3名日本的Panasonic 12.2%,其餘市佔皆未超過10%,台灣廠商沒人上榜。不過,台灣傳產及科技三大龍頭,已起步加入電動車電池供應商的行列。2021年10月,台泥旗下三元能源科技斥資120億元,在高雄建置1.8GWh的電池芯廠,預計生產鎳三元電池,有別於物美價廉的磷酸鋰鐵電池,台泥董座張安平表示,鎖定的客群是高價電動超跑所需的電池。今年8月初,台塑四寶、台塑生醫投資新成立的台塑新智能科技,宣布與美國太陽能車新創公司aptera Motors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宣告以磷酸鋰鐵電池加入電動車電池產業鏈,總經理劉慧啟說「預計在2024年Q1彰濱廠就會試車、投產。」台灣的傳產除了台塑集團加入電池產業,台泥在董座張安平堅持下也切入新能源、電池產業鏈。(圖/方萬民攝)鴻海集團則是與中碳、榮炭、碩禾合作組成上下游產業鏈,在高雄和發產業園區注資60億元設立磷酸鋰鐵電池芯廠,初期產能預計為1GWh,未來是台灣市場需求近一步擴充產能,鎖定的是電動巴士、乘用車以及儲能應用。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台廠切入電池市場的時間較晚,但過去的電池佔比多是價格已經飆高的鋰三元電池,特斯拉等傳統汽車大廠已經開始轉為採用平價鋰鐵電池,如果台廠可以掌握到穩定的電池原料,未來的勝負還是未知數。
台泥攻綠能1/張安平布局能源事業 創能輸能儲能三頭並進
興達火力發電廠機緊急停機引發303全台大停電,這天恰巧台泥儲能NHΩA.TCC首家充電服務在花蓮DAKA啟動營運。頂著諾大艷陽下,台泥(1101)董事長張安平說:「這絕對不是預先彩排好。當天一早台泥與台電串聯的彰濱儲能廠,只放了20多分鐘(電)就沒電了。」「現在電力的來源跟用電狀況和過去並不相同,所以綠能一定要搭配儲能才行。」他話鋒一轉又說:「現在建充電站根本賺不了什麼錢,至少3年內不可能。」「為什麼要做充電站?除了提供24K Green純綠能充電樁服務外,更重要的是向民眾宣傳節能、儲能的新生活型態。」張安平表示,「台泥是新能源、新生活的探索者;花蓮台泥DAKA的充電站則是台泥第一個用於思考新能源以及執行新能源的場域。」DAKA結合了台泥旗下創能(台泥綠能)、輸能(能元科技電池)與儲能(台泥儲能)的三大綠能發展核心技術,還跨界串聯了其他合作夥伴,是全新型態的充電服務。設於彰濱工業區的台泥綠能大型儲能系統。(圖/翻攝自台泥臉書、燁輝企業提供)張安平對CTwant記者說道,「當(2017)年接下台泥企業團董事長時就曾宣示,台泥未來將轉型為一家真正的「綠色企業」,不再只是水泥廠而已,而是一家「處理人類文明與大自然複雜關係的綠色環境工程公司」。據本刊調查,早在十幾年前,台泥在生產水泥時就已經積極使用替代燃料,來達到減碳的效果。而2000年底正式啟用的和平廠,採用「豎井運輸系統」,自啟用後每年可省1,100萬公升柴油,大量降低水泥製程中的碳排放量,同時還可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揚塵及開採噪音,是目前最環保的採掘方式。自2020年起,台泥便積極開展新能源事業,旗下子公司「台泥綠能」近年投入太陽能、風電、地熱以及海洋溫差等各種再生能源建置。而在儲能、創能領域,台泥在2021年7月,以新台幣近45億併購義大利儲能公司ENGIE EPS,並將其更名NHΩA.TCC,同年12月投資15.1億元取得國內電源供應器飛宏科技近10%股權。同時還在高雄小港投資近200億元,新建國內最大、可提供給超跑使用的電池生產工廠。台泥和平廠採用「豎井運輸系統」設計,自啟用後每年可省1,100萬公升柴油。(圖/CTWANT資料室、台泥臉輸)台泥老臣對CTWant記者說:「從張董當董事長後,可以發現整體工作環境不太一樣,雖然以前辦公室內也有很多藝術品,但現在不知怎麼說比較好,藝術品也還是很多,但卻多了一些空靈的感覺,有點像是國畫上的留白,簡單素雅,但意境卻深了許多。另一方面就是公司多了許多新事業,也帶來許多的生力軍跟新的想法,公司也更有活力了許多。」台泥為打造創能、輸能、儲能的綠能產業一條龍產線,除已動工的高雄三元能源科技,預計在2023年營運之外,公司透露,未來1、2年,集團大幅投資全球各地的綠能產業,預估資本支出超過300億元。而為了支付將來的資本支出以及籌措營運資金,據了解,台泥甫委任兆豐銀行出面籌組400~500億元的聯貸案,目標第1季底、第2季初完成。張安平認為:「能源,絕對是整個世界、未來發展的關鍵,可是我們看能源的眼光需要改變。」「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很多能源浪費在快速與效率,想要快速完成卻產生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有時候需要效率,有時候不見得需要效率,當你不需要效率的時候,效率其實是浪費的。」他進一步解釋說,「以汽車充電樁來說,現在愈來愈講求高充電效率,但其實充電速度愈快,你會發現電池的溫度愈燙,那其實就代表有能量不必要浪費的情況發生,但仔細想想,我們真的每次都需要這樣快的充電速度嗎?這樣進一步反思後,所以合理的能源使用應該是『該快則快、該慢則慢』,這樣才能不去耗費更多的能源,這也就是『節能』。」「未來便宜的能源將不存在。」張安平指出,「取得能源的來源相當有限,特別是在綠能的部分。由於人類仍無法有足夠乾淨的能源來滿足需求,所以若要平衡現在能源的缺口,節能是最好、最快的方法。」張安平認為:「文明的開始,是始於人類知道如何儲存食物的時候。而綠色能源的未來,則是始於開始儲能。」目前綠能不夠的問題就是因為沒有儲能,儲能將是能源的未來。
企業搶才戰5/台泥今年將招募千人 三元能源碩士起薪可破50K
台大校園徵才博覽會今(5)日登場,台泥(1101)企業團全員出動,包括新事業能元科技、台泥儲能、台泥綠能,以及主要產品為高階、高容量、高充放電功率的三元能源科技也首度加入徵才行列。台泥企業團董事長張安平親自穿梭攤位,為學生們解說台泥未來三大發展主軸「水泥、環保、能源」。張安平表示,台泥對機電、資訊還有國際人才都有蠻多的需求,因為我們陸續在國際上有很多新的點會開出來,尤其今年下半年在歐洲會有更多的機會。以正在興建的高雄三元電池工廠,這個新廠裡包括操作手及工程師,光是這個,高雄今年我們就需要6、7百人,整個企業團今年可能要招募上千人,是近幾年最多的一次。張安平指出,「今年缺才越來越嚴重,我想這是好事,表示企業都在發展,但我覺得校園跟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可能還是有些差距,我覺得我們在理工方面還需要蠻多的,台灣基本上理工人才還是缺少。」張安平希望年輕人找工作時,除了薪水之外,也能考量這份工作是否可以幫助這個社會地球做一些事,他說:「台泥的工作是有理想的。」希望從每個台泥人到社會大眾,都能從日常生活中力行永續,減碳環保,成為EARTH HELPER!張安平現場邀請學生們一起試坐,由台泥自行研發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座椅。(圖/魏鑫陽攝)針對日前303大停電,張安平認為,這更凸顯儲能的重要性。「台灣如果發展綠能必須要有20%儲能來搭配,否則無法平衡。因為講綠能本身,它就是看天氣。」同時,他也表示,每一個公司都應該有自己針對停電的一套做法,把損失降到最低。台泥此次校園徵才以「每個人最大的冒險,就是完成心中的夢想」為主題,積極向電機、機械、化工、材料、土木、電子電力、AI、綠能、環保等領域人才招手,據了解,因為電池材料人才有限,所以三元能源開出的薪資條件最好,碩士起薪可達50K。台泥是目前國內唯一同時投入創能(綠能)、輸能(電池)、儲能的全方位能源集團,更以歐洲中亞為基地,進軍非洲,去年也併購了義大利公司NHΩA,進軍國際儲能及充電樁市場。張安平指出:「我們不但是招募人才,未來也會在東部幫助學校開課,訓練機電這方面新的人才。」
台泥啟動2022年徵才計畫 電池廠三元能源2年內招募逾350人
台泥企業團宣布啟動2022年徵才計畫,旗下三元能源科技,高雄超級電池工廠將於2023年啟用,預計2年內將招募超過350人,即日起並提前招聘研發技術人才、製程主管並建立全方位管理團隊進行培訓,歡迎電機、機械等領域人才加入。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我們需要的人才特質是能以開放的心胸去探索世界,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願意學習,與世界的人才交流。」歡迎更多青年夥伴加入台泥。三元能源科技也將投入3億成立全台灣第一個「高階鋰電池實驗室」,主要研發先進製程。三元能源科技將於3月8日於高雄翰品舉辦菁英面談會,台泥近年不斷拓展國際版圖,水泥國際事業以荷蘭阿姆斯特丹為歐洲營運中心,已擴展到土耳其、葡萄牙、非洲象牙海岸和喀麥隆,儲能事業則位於義大利的NHΩA,案場遍布歐洲、美洲、大洋洲及非洲。台泥表示,集團內擁有許多至海內外據點出差機會,像主力為高階電池的能元科技及三元科技,就有機會至加拿大與研發團隊交流技術與共事的機會。另,台泥儲能科技去年完成併購後,也開始與義大利同事們共同負責新案場建置規劃。除了海外出差機會外,台泥近兩年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開設線上課程,不定期舉辦全英文講座,今年更進一步與MIT簽約,預計將選派年輕夥伴送至MIT交流。今年台泥也首次推出「實習生獎學金計畫」,鎖定大三至碩二學生,透過申請至台泥實習,即可獲得獎學金最高6萬元,名額無上限。
台泥小港廠今動土變身 張安平打造全台最大鋰電池廠
台泥(1101)企業團今(25)日在高雄小港舉行三元能源科技高雄鋰電池廠新建工程動土典禮,包括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高雄市長陳其邁、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高雄市經發局長廖泰翔等皆有出席。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強調,21世紀將是能源的世紀,「未來的經濟體系是建立在移動式的、可儲存的能源,而電池將是他的核心。」張安平表示,目前全世界都在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當中至少20%需要大型儲能設備協助穩定,儲能設備又都需要高質量電池,因此電池已經成為繼晶片之後,被預測最可能產生缺貨危機。台泥今日在高雄小港舉行三元能源科技高雄鋰電池廠新建工程動土典禮,包括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高雄市長陳其邁、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高雄市經發局長廖泰翔皆一起出席。(圖/宋岱融攝)張安平說:「碳中和必須是全民參與。」並引述亞歷山大所說:「所有人的命運取決於每個人的行為」,雖然依現行的技術,水泥業確實無法達到碳中和,因此台泥除了積極使用更多替代燃料與原料達到減碳外,更致力投入綠電、儲能、電池、碳捕獲以及碳匯造林等5個領域的發展,因為儲能設備能夠協助再生能源穩定,而儲能又需要高質量的電池。全球關注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11月1日即將在英國格拉斯哥揭幕。聯合國秘書長形容目前的地球就像「開往災難的單程票」,以現階段暖化的速度,最快2027年將達到升溫1.5度的人類生存防線。台泥今日在高雄小港舉行三元能源科技高雄鋰電池廠新建工程動土典禮,包括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高雄市長陳其邁、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高雄市經發局長廖泰翔皆一起出席。(圖/宋岱融攝)張安平表示,高雄市是台泥的發源地,40年前小港舊址是紙廠,今天大家一起見證走在國際尖端的電池產業正式進駐,港都邁向高科技重鎮,更往前邁出大步,別具意義。台泥所屬三元能源科技初期將投入120億,此座鋰電池工廠預計在2023年啟用,產能1.8GWh,1年可以生產約24,000台電動汽車所需長程電池量,加上原本旗下的電池大廠「能元科技」,台泥1年電池總產能將提升至3.2GWh。張安平透露,三元小港廠將比照半導體業的高度自動化,走向精密製造,對製程、製造及對環境的要求都將是高標準,因此進駐高雄的三元能源科技預計將延攬上百位高素質高學歷的工程及研發人員,並將研發團隊擴大深入。原本位於南科的能元科技專注產品研發,高雄的三元能源科技則專注製程研發,兩者將緊密分工合作。台泥日前甫宣布將於台泥蘇澳水泥廠、花蓮和平水泥廠兩廠區,各建置87.5MWh以及250MWh的大型儲能系統,投資金額達55億元,完工後兩儲能案場將成為全台容量最大。另一方面,台泥也繼續開發各大洲的儲能案場,近期台泥旗下的NHOA剛剛拿下澳洲南部Synergy授權200MWh的儲能案場,台泥企盼與世界其他電力公司、電池廠共同開發未來全球龐大的儲能需求,攜手邁進巴黎協定2050年碳中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