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稱戰略
」真的株連甚廣?郭璽再咬前總長李喜明也是賣台集團一員
第一艘國造潛艦「海鯤艦」日前風光舉行「下水」典禮,卻意外引爆「賣國風暴」,前海軍顧問郭璽公開指控國民黨立委馬文君賣台,馬文君反咬郭璽介入潛艦案,若有從中要利益就切腹,讓外界看得瞠目結舌。近期頻爆料的郭璽今天再加碼爆料,指賣台集團,除已經被他指控的國民黨立委馬文君之外,還點名前參謀總長李喜明、退役海軍上校黃征輝、王志鵬等人都是成員。郭璽還針對李喜明備受綠營人士推崇的「不對稱戰爭」著作「台灣的勝算」,指李喜明根本寫不出那本書,素材內容其實來自馬文君,再度讓外界大傻眼。李喜明是國軍第26任參謀總長,海軍二級上將,不僅是國軍留美將領,更是海軍極少數出身潛艦的將領,但他退役後積極宣導刺蝟戰略、強調「整體防衛構想」,其著作「台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台灣人都應瞭解的整體防衛構想」,更是常被綠營政治人物在談論台灣國防戰略時被引用、備受綠營推崇。值得注意的是,李雖出身潛艦戰隊,但卻似乎對海軍續增建多艘潛艦構想持保留態度,根據中國時報報導,李喜明日前受訪時表示,潛艦很貴「當你手上實在沒有資源或不夠的時候,潛艦是非常昂貴的東西」,在共軍軍力不強的時候是一回事,但現在(共軍軍力)這麼強大的時候「可能要再去想想」(指增建後續潛艦)。知情人士分析,李喜明的說法凸顯軍方內部對因應當前台海局勢,國造潛艦是否具最迫切性看法不一,因牽涉到戰略大方向,更涉及軍種內部資源、預算分配,與內部將領權力更迭,難免會在軍中引發爭議,就像李喜明、以及主導潛艦國造的國安諮委、同為海軍二級上將的黃曙光,對國造潛艦的後續規劃,目前看來就未必一致,也讓郭璽今日指控「馬文君、李喜明、王志鵬等人,統稱叫賣台集團」的說法,更引人側目。尤其黃、李都備受綠營高層器重,綠營會如何「詮釋」郭的賣台集團指控,頗令外界好奇。媒體人黃光芹今天採訪郭璽時就追問,李喜明與黃曙光兩人在軍中經歷類似,都有在潛艦服役的經歷,但李喜明的戰略目標是「不對稱作戰」,是否曾反對潛艦國造?為何外界都稱兩人意見相左?郭璽回應,李喜明是海軍64年班,期別高黃曙光兩班,都曾任潛艦戰隊長與海軍司令,他僅見過李喜明一次面,是在同學喜宴上,而李喜明與黃曙光思維邏輯不同,所以兩人意見主張也經常不同。郭璽還說,李喜明過去出版的新書「台灣的勝算」不是一本真書,而是一本假書,痛批「他們都是一夥的,全都在馬文君的辦公室內寫的資料,(著作)都是馬文君辦公室提供的」,郭璽還揚言,他敢這麼講,覺得不是事實的人可以去告他。郭璽痛批,李喜明寫不出那本書,那絕對不是一名總長能寫出那麼Low的書,郭璽還說,他與黃曙光已有一段時間沒聯繫,他自己在Line上還把黃封鎖,目的就是要跟黃撇清關係,畢竟會影響國造潛艦案的,黃曙光就不便去碰,尤其台灣後續還有很多船艦要繼續做。而郭璽直指備受綠營推崇的戰略學者李喜明的知名著作、其實是由剛被綠營點名批判「賣國」的藍委馬文君「集團」所炮製,又讓不少人瞠目結舌。對於被郭璽點名是賣台集團,根據中天新聞報導,李喜明回應,這全是池魚之殃,但他不會出面說明,因為真相不久就會大白。
解決軍售延遲交付 美台聯合生產武器有譜?國防部回應了
美國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本周將開始審議《2024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FY24 NDAA),12日軍委會版草案內容公布,當中涉台部分提到美台聯合生產武器的可能性,以解決台灣軍售項目延遲交付問題,並增強台灣補充自身庫存的能力。軍委會草案點出,台灣目前面臨美國軍售交貨期程過長的問題,若能促進美台在該區域聯合生產武器,可以減輕美國國防工業基地壓力,加快達到初始作戰能力時間,並建立台灣在危機中補充自身庫存的能力。軍委會要求美國國防部長最遲在2024年3月1日前提交報告,說明與台灣聯合生產武器彈藥的好處及挑戰。在協助台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方面,軍委會草案說,美國國會支持台灣透過對外軍售、直接商業銷售、產業合作等方式獲得國防物品與服務,以支持不對稱戰略能力。另將確保即時審查和回應台灣對國防物品與服務的要求;與台灣進行實地訓練與軍事演習;促進台美國防官員在戰略、政策與職能層面交流;擴大人道主義援助與救災合作等。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13日回應表示,「對於友邦國家的國會任何有利於台灣、對我們友善的舉動,我們都相當的表達支持也感謝。就國防部的立場,如何去以穩健務實的態度,戮力執行我們戰訓本務工作,強化我們整體防衛戰力,這是我們無可旁貸的職責,我們也會持續努力。」去年10月「日經亞洲」曾引述消息人士報導說,台美聯合生產武器已展開初步討論,模式可能是由美國國防公司提供技術、在台灣製造武器,或是在美國運用台製零組件製造武器。今年5月初,前美軍太平洋陸戰隊司令、退役中將魯德(Steven Rudder)率25家美國國防承包商訪台,參與「台美國防產業合作論壇」。而據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稱,訪團此行旨在討論共同生產無人機和彈藥。但美台聯合製造武器是敏感的議題。韓儒伯表示,還不知道美國政府是否會全力支持,這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該武器是否符合美方的總體戰略、相關技術有多先進等等。
台灣時間不多了!美智庫:國軍改革太慢、人民缺乏備戰意識 廢核政策尤其不智
華府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軍事歷史學家布特(Max Boot),曾在去年訪台期間與外交部長吳釗燮、前國防部長楊念祖等人會面。對此,他也在近日投書《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點出台灣在國防和能源戰略上的重大危機,包括總體戰略方針混亂、國防改革過於緩慢、人民缺乏備戰意識,尤其廢核政策更是不智,「台灣98%的能源依賴進口,應該是擴大核電產業,而不是停用。」《華盛頓郵報》9日刊出布特所撰寫的《台灣終於加強防禦。會不會太少,太晚了?》(Taiwan isfinally beefing up its defenses. Will it be too little, too late?),內文指出,許多台灣人指望美國在戰爭爆發時可以派兵援助台灣,但華盛頓目前仍奉行「戰略模糊」政策,雖然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數度在口頭上承諾「美軍會為台灣而戰」,但他的幕僚團隊每次都會收回他的發言。布特指出,吳釗燮曾告訴他,要贏得國際支持,台灣就需要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意志,「保衛台灣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如果台灣表現不出保衛自己的決心,也就無權要求任何其他國家協助保衛台灣。」而台灣也確實採取相關措施在加強防禦,例如2023年國防預算提高13.9%,義務役兵役時間從4個月延長至1年,並從美國購買魚叉反艦飛彈、刺針單兵防空飛彈,以及海馬斯高機動砲兵火箭系統(HIMARS)等在俄烏戰爭中大放異彩的武器。但布特也點出現實層面,那就是台灣和烏克蘭存在顯著的差異。事實上,台灣的國土面積只有烏克蘭的1/16,缺乏戰略縱深。人口則是烏克蘭的1/2。除此之外,烏克蘭與北約成員國有安全的補給線,在開戰後持續對烏克蘭輸送物資。而台灣卻是一個可能被封鎖切斷的孤立島嶼,也就是說,台灣需要做好承受長期圍困的準備。尤其台灣目前極其依賴天然氣,但天然氣儲備卻只有十幾天,對此民進黨不但沒有擴大核電產業,反而頑固地淘汰台灣剩餘不多的核電廠。「台灣98%的能源依賴進口,應該是擴大核電產業,而不是停用。」更別提中國和俄羅斯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對手,中國人口是俄羅斯的14倍,解放軍規模也是俄軍的2倍。此外中國更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相比之下,俄羅斯只排名第11位,因此中國更有經濟實力投入閃電戰或消耗戰。由此可知,台灣的防衛工作將更加艱難。儘管台灣的國防預算逐年增加,但也僅佔GDP的2.4%,遠低於美國的比例。而國軍雖然恢復1年義務役役期,但還是比以色列與韓國短。布特還分析,除了增加國防預算、軍隊人數之外,台灣還必須修改總體防衛戰略方針。也就是從傳統艦艇、坦克、戰鬥機,以及志願役,改成發展無人機、全民國防、城市巷戰等不對稱作戰。因為這些水面艦艇、坦克和戰鬥機不太可能在中國大量的彈道導彈攻擊下倖存。因此華盛頓認為,台灣應該採用不對稱戰略。但這種做法仍處於早期階段,許多國軍高級軍官仍不清楚此戰略的方向。台灣希望從美國獲得有效的武器,例如海馬斯火箭和刺針飛彈,但礙於俄烏戰爭,上述軍武需要數年才能交付給台灣。此外,布特擔心的是,台灣在軍用無人機的發展上過於落後,因為國軍近期才開始將無人機納入武裝部隊。但相比之下,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無人機系統製造國。除了需要數年才能取得裝備之外,前國防部長楊念祖還表示,「我們需要培訓專業士兵和軍官熟悉這些新系統,可能還需要五六年時間。」問題是,台灣是否會還有時間準備?美國中央情報局日前指出,中國有可能在2027年對台灣展開軍事行動,而台灣國防部自己的評估則是「最早可能發生在2025年」。另一個重要的國安危機,就是台灣多數人民根本沒有做好戰爭的心理準備,並未意識到他們的處境有多危險。去年8月的民調顯示,只有39%的台灣成年人認為「很可能」或「有可能」爆發戰爭,而高達53%的人則表示「不太可能」與「完全不可能」爆發戰爭。布特總結,雖然有些台灣人意識到了危機,正從沉睡中甦醒,但多數人仍更願意按掉鬧鐘,再瞇個5分鐘。總之,留給台灣的時間不多了。
澳洲前防長密會邱太三 商討兩岸局勢
「凱達格蘭論壇」邀請眾多外賓訪台,針對區域安全形勢進行交流。澳洲2位前國防部長安凱文(Kevin Andrews)與潘恩(Christopher Pyne)除特地拜訪國防部的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外,也密會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就當前亞太及兩岸情勢,談了一個多小時。國防安全研究院昨在臉書發文表示,澳洲2位前國防部長安凱文與潘恩來台訪問,並且與國防院執行長林成蔚、國安所長沈明室、副研究員李哲全,針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邁入第三任期後,中國可能的變化進行交流,也關切台灣的不對稱戰略。另本報獨家直擊,安凱文與潘恩2人昨下午約4時則現身陸委會,在數名隨扈引導下,搭乘電梯直達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辦公室所在的16樓,談了約1個多小時才離開。對於會談內容,陸委會低調。據了解,邱太三見了安凱文與潘恩,雙方討論了當前亞太及兩岸情勢。國防院臉書指出,兩位澳洲前防長關切習近平進入第三任期後,未來兩、三年中國可能的變化,最近發生的地方金融問題,還有台澳都深受其害的中國經濟脅迫作為等等。他們也詢問台灣的不對稱戰略,以及美國的戰略模糊、戰略清晰議題。林成蔚等學者認為,未來北京對於內部問題的關注,可能更高於外部因素,也不排除中國內部矛盾升高時,可能訴諸對外衝突的可能性。安凱文與潘恩則表示,美、日、澳、韓各國均高度關切台海和平穩定,各國應共同致力捍衛台海安全,並樂見台灣與區域國家強化相關合作。愛沙尼亞前總統伊維斯昨天拜會蔡英文總統時則表示,現在的安全議題已不再受限於地緣政治和區域性,進入數位時代,駭客、網路攻擊和假訊息影響每個人,甚至影響民主選舉,應重新思考全新的安全概念,建構不受到地緣政治所限制,而是基於共享共同價值所組成的聯盟。
中國飛彈數增35% 主要部屬在面對台海與南海基地
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13日報導,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中國火箭軍3年來在各方面擴充逾3成。美國非盈利組織「原子科學家公報」7日發表的中國2020年度核武報告指出,解放軍火箭軍現至少共有40個彈道飛彈旅,比2017年增加35%,目前仍在組建新的彈道飛彈旅。其中,12個旅屬東部和南部戰區,這兩個戰區主要面對台海與南海事務。近半數的彈道飛彈旅擁有彈道式或巡弋式飛彈發射器。衛星照片也顯示,火箭軍位於福建和廣東地區的基地,有擴大和設施提升的跡象。這份核武報告由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核武資訊主任克里斯騰森和項目助理研究員科達聯合報告。除了中國年度報告,他們亦發布了2020年美國、俄羅斯和印度的核武報告。報告估計,美國至2019年初儲備約3800枚核彈頭,俄羅斯至今年初有4500多枚核彈頭。印度的核彈頭儲備量不明,但年度報告估計印度本土製造的核彈頭有150枚。加上中國大陸本身的核武力,都讓強國之間的競爭充滿變數和恐佈平衡。隨中美戰略競爭升高,加上在南海、台海及中印邊境面臨壓力,中國近年來明顯提高軍事戰備水準。作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措施之一,解放軍的戰略飛彈部隊「第二炮兵」,在2015年升格為中國第四大軍種之一的「火箭軍」。戰略地位明顯提升。軍事專家受香港《南華早報》採訪時表示,火箭軍在中國應對美國軍事壓力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大陸軍事評論員宋忠平指出,火箭軍迅速擴展,可被視為解放軍軍事改革的一部份。由於在不對稱戰略中扮演關鍵角色,火箭軍必須擴大並強化優勢,協助中國應對美方帶來日益增加的軍事壓力。中華民國軍前海軍艦長呂禮詩則表示,若大陸以武力攻取台灣,火箭軍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並負責應對美方的回擊。他認為,為減少人員傷亡,若大陸對台動武,飛彈襲擊應是解放軍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