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飲食習慣
」 糖尿病不菸不酒中年男接受健檢 醫師檢查發現2顆超迷你「癌王」
先前衛福部曾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其中有「癌王」支撐的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而當時衛福部也表示,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而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日前也分享案例,表示自己在一名不菸不酒的50歲男子體內,診斷出0.5公分的胰臟癌腫瘤。林相宏醫師在FB發文表示,該患者為一名50歲男性,無吸菸、飲酒習慣,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症狀,但有顯著的家族癌症病史。患者的母親罹患乳癌,外婆則是胰臟癌患者,因此他主動接受了胰臟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而透過檢查,林相宏醫師發現患者的胰臟內有兩顆微小腫瘤,分別為0.5公分和0.6公分。這一發現打破了他過去0.7公分的診斷極限。林相宏醫師解釋,透過傳統的影像檢查,像是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均是無法檢測到如此細小的腫瘤,而內視鏡超音波不僅可以清楚觀察到腫瘤,還能進行切片檢查,進一步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林相宏醫師表示,胰臟癌的家族遺傳風險不容忽視。如果家族中有一位成員罹患胰臟癌,其他成員罹病的相對風險高達4.5倍;若有兩位,風險上升至6.4倍;三位則飆升至32倍。此外,若家族中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病史,也應考慮接受胰臟癌篩檢。家族史患者往往在50歲前發病,因此提早篩檢至關重要。但林相宏醫師也提醒,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仍然應留意胰臟癌的風險「僅有一成的癌症與家族遺傳有關,九成則是由於後天基因突變」。林相宏醫師提到,最常見的胰臟癌危險因素就是抽菸、飲酒和糖尿病。此外,肥胖、缺乏運動以及不良飲食習慣,如過量攝取紅肉、加工肉品和缺乏蔬果等,也會增加罹病風險。若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甚至達到30以上,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更高。林相宏醫師也呼籲,有家族癌症病史或高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及早前往胰臟癌篩檢中心接受檢查。
體重破百工程師吃3種藥仍控不住血糖 「代謝手術」成功減重、減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40歲的陳先生是一名電機工程師,身高190公分,體重123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34,罹患糖尿病三年,並伴有高血壓及高血脂,一直都以藥物控制,但因工作時間不正常及不良飲食習慣,糖尿病控制不佳。經過仔細評估後,接受「腹腔鏡袖狀胃切除手術」(縮胃手術)。術後兩年追蹤,體重降至96公斤,身體質量指數也降到27。最重要的是,術前使用三種藥物無法控制的糖尿病,在術後僅需使用單一藥物,醣化血色素降為6.3%,且血脂無需服藥控制,也無身體不適情形。減重手術治療糖尿病 控制血壓及血脂效果顯著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12年至2020年研究分析,推估約有22萬人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且約有20%民眾空腹血糖異常而不自知。肥胖則是另一個健康危機,依據國民健康署公布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6年至2019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而到了2017年至2020年為50.3%,顯示目前國人肥胖率已超過五成。奇美醫院代謝減重中心醫師林逸峯表示,臨床上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減重手術在糖尿病的治療上,有著相當大的角色。在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建議當中,也把減重手術列為建議治療方式之一。研究指出,經過減重手術治療後,除體重明顯減輕之外,糖尿病的緩解率也超過七成,對於血壓及血脂等控制也都有明顯的改善。有效控制代謝疾病、減少用藥 提升生活品質減重手術目前也被稱之為「代謝手術」,讓曾被認為是無法治癒的慢性病,藉由減重手術都可以獲得明顯的改善。隨著糖尿病病友年齡層下降,加上肥胖問題加劇,減重手術正逐步成為代謝性疾病治療的重要選項。林逸峯強調,減重手術的目的並非在於減輕體重,而是有效控制代謝疾病及肥胖引發的併發症風險。對於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且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而言,不僅能減少或完全擺脫藥物的依賴,也能讓生活質量大幅提升,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 釀「糖尿病」年輕化趨勢!
糖尿病早已不是所謂的老人專屬的疾病,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曾經發表的「台灣糖尿病年鑑」發現,20歲以下年輕族群罹患糖尿病的發生率,從2008年到2014年,在七年內就快速成長了44.5%,而且不只如此,讓人擔心的是,20到40歲的青壯年成長情況也很嚴重,可以說國內罹患糖尿病的人口,有很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原因1. 先天遺傳+後天飲食不健康 國泰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黃莉棋表示,臨床上也看到愈來愈多的年輕小病人罹患了糖尿病,常常是因為「酮酸中毒」住院之後,才知道自己已罹患了第二型糖尿病。她分析,以往兒童型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是第一型糖尿病,與先天免疫系統異常有很大的關係;至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是以成人為主,這類患者的成因,除了有遺傳體質之外,不外乎跟後天的飲食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然而,現在的門診當中,卻有不少兒童患者都是罹患了第二型糖尿病,像黃莉棋門診中第二型糖尿病最小的患者,是年齡只有15歲的國中生。她形容這類患者每個幾乎都是小胖子,而且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和以前相比,這些有著糖尿病遺傳因子的孩子,通常到中老年時才會發病,但現在卻看到提早在學生時期就發生,恐怕會增加未來更多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率。原因2. 下課補習沒運動、體脂肪偏高只是為什麼原本是老人疾病的糖尿病,現在卻愈來愈年輕化了?黃莉棋分析,會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原因和年輕族群「不健康飲食」以及「運動量不足」有很大的關係。雖然現在台灣中小學販賣的食品受到嚴格規範,很少出現不健康的含糖飲料,但事實上,學校外面的誘惑還是很多,而且取得相當方便;加上現代的孩子因為下課還要補習,或是家長工作忙碌的關係,三餐多是外食,黃莉棋觀察到許多學生幾乎天天人手一杯手搖杯,甚至不少孩子將炸雞、零食當作主餐,平常又沒有在運動,這也造就了許多台灣兒童都有體重超標的問題。嚴重情況從「亞洲國家胖小孩排行」,我國12歲以下肥胖及過重的兒童已高達31.3%,目前居亞洲之冠,就可以看得出來。黃莉棋進一步解釋,還有一種孩子外表雖然並不肥胖,但事實上他的體脂肪或是內臟脂肪比例卻偏高,這也是隱形的肥胖問題。(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女直播主不到30歲慘罹「癌王」 3大壞習慣曝光…超多人都中
不當的生活習慣,會影響身體健康。中國上海一名29歲曹姓女子,不久前因為胃不舒服就醫,原以為是消化不良,檢查驚覺罹患罕見癌症,由於早期無症狀,若病情嚴重,晚期患者的存活率一般只有半年到1年,5年的話存活率為0,相當可怕。據《看看新聞》報導,曹女因為經常胃食道逆流,來到上海楊浦區中心醫院消化內科就診,初步診斷後做胃鏡檢查,結果發現胃竇粘膜有2處潰爛發紅,進一步化驗讓醫生嚇到,因為曹女不到30歲,竟然罹患印戒細胞癌,幸好發現時屬於早期,進行微創手術,恢復良好。了解曹女的生活習性可知,她從事電商直播,平常工作壓力比較大,三餐不正常,時常不吃早餐,又很常喝咖啡,另外也不時飲酒,是引起胃癌的危險因子。曹女平常作息不規律,三餐不正常。(圖/翻攝自微博)到底印戒細胞癌是什麼?這是一種含有大量黏液的特殊胃癌,由於細胞中充滿黏液,把細胞核擠向細胞的一側,使其外形酷似一枚戒指,所以有此命名。這種類型約占胃癌的9.9%,屬於罕見但惡性程度極高的一種惡性腫瘤,特性是隱匿性強,早期沒有症狀,會沿著黏膜下層快速擴散,若到了晚期,患者的存活率一般只剩6~12個月,5年存活率幾乎為零。由於侵襲力強、病程發展快速、惡性程度高,印戒細胞癌常被稱作「胃癌之王」,不過腫瘤外科專家指出,早期發現、及時處理,5年的存活率可以達到90%以上。楊浦區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李力說明,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不良飲食習慣、長期胃潰瘍、有胃息肉等,屬於高危險群,建議要做胃鏡檢查,可以及早識別發現胃癌,早期發現可以治癒的機會很高。
6旬男「半夜頻尿」遭判死!醫一查癌末:剩2年可活 小心6大症狀
半夜頻尿小心恐罹癌!一名60歲的鄭姓男子出現血尿、夜尿等症狀前往醫院看診,怎料竟被醫師診斷出罹患「攝護腺癌」第4期,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對此,醫師示警,若發現排尿困難、血尿、射精疼痛、半夜頻尿及骨頭疼痛等症狀,恐是攝護腺癌找上門。鄭姓男子經常半夜起床上廁所,某天竟驚覺尿出「一條蟲」,定睛一看才發現是血絲,連忙到泌尿科就醫,沒想到檢查後卻被醫師告知,診斷出攝護腺癌第4期,且癌細胞已經擴散至淋巴系統及骨頭,只剩不到2年的壽命。詢問患者病史才得知,原來家族有肺癌、胃癌等癌症家族史,進行基因檢測後確認有BRCA基因缺陷,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後,鄭男已與攝護腺癌共存了4年多,有效延緩疾病惡化、增加存活期。對此,泌尿科權威黃昭淵表示,50歲以上男性及有家族病史者均是攝護腺癌的好發族群,另外像是抽菸、不良飲食習慣等也會提高罹癌風險,提醒民眾攝護腺癌初期不易被察覺,若出現排尿困難、尿液或精液帶血、射精疼痛、半夜頻尿、骨頭疼痛或PSA指數上升等6大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
愛吃重油重鹹…19歲外食男一抽竟是「牛奶血」 急送ICU躺2周才保命
大陸浙江省寧波市一名19歲少年近日因腹瀉、嘔吐緊急就醫,沒想到醫生一抽血發現,病患的血清顏色竟呈現「牛奶色」,診斷出少年罹患重症「急性重症胰腺炎」,追問下才得知,原來少年不但長期吃外食,且喜好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血脂超標100倍!據《星洲網》報導,該名少年身高僅170公分,但體重卻高達95公斤,不良飲食習慣加上喜歡宅在家不運動,導致健康狀況亮起紅燈,近日他突然腹痛、拉肚子及不停嘔吐,送醫抽血檢查才驚覺,少年的血清顏色居然不是正常的淡黃色,而是混濁的「煉乳白色」,確診為高血脂所引起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少年長期飲食習慣不良,血清顏色竟是混濁的「煉乳白色」。(圖/翻攝自微博)對此,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葉繼輝表示,病患送醫時已出現嚴重呼吸衰竭、腹腔感染、腎功能受損等症狀,情況十分危急,緊急送往ICU治療了2周後,才順利保住一命。葉繼輝說明,病患之所以出現「牛奶血」,是因為他大量攝取高脂食物,油脂在腸道被消化成小分子後進入血管,當血液中的「乳糜微粒」大量累積,將使血清呈現乳白色或混濁狀,醫學上稱之為「乳糜血」,而高血脂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會導致人體產生過度免疫反應,進而造成內臟損傷、器官功能衰竭,嚴重甚至死亡,不得不謹慎看待。
七成民眾罹高血壓 遠離「沉默殺手」6關鍵
高血壓既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也是造成心臟病、中風和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張益華表示,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壓力不斷增加,連帶高血壓的盛行率不斷攀升,進而對公共健康帶來巨大挑戰。為提高大眾對高血壓的認識,他簡要介紹了高血壓的病因、症狀,以及現階段的診斷方法及預防措施。導致高血壓 飲食要小心張益華醫師說明,高血壓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包括基因遺傳、年齡、不良飲食習慣(高鹽、高脂肪、高糖)、缺乏運動、肥胖、吸菸、喝酒過量、長期壓力、睡眠呼吸中止症或特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疾病)等。根據調查,有高達7成的民眾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張益華醫師以我國統計為例,資料顯示18歲以上成年人罹患高血壓的比率高達25%,意即全台灣約近四分之一的民眾正面臨高血壓的威脅。張益華醫師進一步解釋,高血壓在前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被稱為「沉默殺手」;一旦演變成長期高血壓,會對身體各個器官造成損害,如頭痛、頭暈、目眩、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失眠、焦慮和疲倦等,也容易併發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嚴重後果。張益華醫師表示,醫生一般會透過量血壓的方法來檢測高血壓,包括測量臂膀上的血壓(收縮壓和舒張壓)及心率等。預防管控高血壓 共有六大重點張益華醫師羅列出六大重點:一、調整飲食習慣:多嘗試地中海飲食,意即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豆類、低脂乳品、全穀類、家禽肉、魚肉、堅果和新鮮蔬果的飲食;少吃高脂肪、高糖分和高鹽分的食物、含糖飲料及紅肉。二、保持適度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三、減少壓力:學會正確的壓力管理技巧,如運動、冥想、深度呼吸放鬆等。四、戒菸限酒:避免吸菸和過量飲酒,這兩種不良習慣會對血壓產生負面影響。五、管理體重:適當控制體重,減少過度肥胖對血壓的影響。六、遵從醫生指示:如已被診斷出高血壓,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服藥、量血壓,以及進行相關檢查。張益華醫師強調,預防和控制高血壓需要從日常生活種種細節入手,此舉不僅是對個人身體健康負責,也是對社會公共衛生的一種貢獻。
他常喝飲料暴食…呼吸困難急送加護 驚曝「13歲患糖尿病」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多喝水少喝飲料才健康。近日大陸一位27歲年輕人因為呼吸困難,被送進加護病房治療,才發現他在13歲就得了糖尿病,他沒按時服藥,也常喝飲料又暴飲暴食。據《鐵驥視頻》報導,27歲的小朱(化名)近日突然呼吸困難又意識模糊,被送到浙江桐鄉市第二人民醫院的加護病房,小朱在13歲就有第2型糖尿病,10多年來他覺得自己年輕,不按時服藥,還常喝奶茶、碳酸飲料,生活上更是熬夜、吸煙樣樣來。男子送加護病房,血糖高達42。(圖/翻攝鐵驥視頻)據了解,第2型糖尿病一般都是遺傳、飲食等所致,小朱家族沒有糖尿病史,父母也都是健康的,所以,小朱的不良飲食習慣跟生活,讓他被糖尿病纏身多年。此文曝光後,許多人紛紛留言「這種只能說句活該了」、「不良的飲食和生活都會導致這個,所以年輕人多注意注意吧」、「13歲前也是家人把他養成了那個樣」、「都知道自己得糖尿病了,還奶茶不離手,這不是等死嗎」、「如果沒有遺傳因素這個確實有點早」、「血糖42,正常人6.1以下」、「自作孽不可活,說的就是這種吧」。國健署曾說,糖尿病是台灣國人10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為糖尿病死亡,據統計,全國有200多萬名糖友,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和第2型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種複雜慢性疾病,糖友要定期追蹤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看影片點我。
陳致遠體重破百 上廁所馬桶「滿江紅」憂大腸癌上門
職棒球員陳致遠日前上中天YouTube頻道節目《健康點點名》,透露因長期不良飲食習慣導致反覆痔瘡,甚至上廁所時大血崩,加上身邊長輩陸續罹癌,讓他一度擔心大腸癌找上門。陳致遠過去打職棒,在受訓期間運動量非常大,身材都算控制得宜,如今擔任教練後,面對大魚大肉毫不忌口,導致體型橫向發展,體重破百,有一次上廁所時嚴重大血崩,讓陳致遠大驚,雖然很難以啟齒,但還是趕緊詢問從醫的朋友,對方要他進診間把褲子脫下檢查,幸好最後發現只是內痔破裂,建議他飲食注意、多吃蔬果,就不會便秘,如今回想起來,他笑說:「其實照理應該要找大腸、直腸科,但我那個朋友卻是乳房科!」但他繼那次馬桶「滿江紅」後,便警惕自己不該再放縱:「從運動員退下來後,運動量大幅減少,體重直飆110公斤左右。」現在陳致遠和老婆林秀琴都認真重拾健康生活,慢慢控制飲食與運動量。陳致遠為了健康開始重新健身,這讓他不禁苦笑:「4年沒運動了!重新開始的第一天,我快瘋掉,全身上下肌肉痠痛到不行!」但他仍咬牙訓練,慢慢把肌肉喚醒,同時也改變進食習慣:「先菜再肉,最後才是米飯,因為要運動,不能不攝取澱粉。」提起之前老婆林秀琴因膽囊結石住院,陳致遠語帶心疼:「如果換成是我怎麼辦?我要振作,好好照顧她,不能連我也倒下!」2人從認識到結婚至今已22年,陳致遠透露現在因為當教練,夫妻生活算是微遠距離,「小別勝新婚的感覺也不錯,打電話聊天就很像情侶!」
現代人6種不良飲食習慣 爸爸大口扒飯也是其中之一
現代人飲食習慣常常不正常,中醫師余雅雯就在臉書粉專分享,6種NG不良飲食習慣,逐漸成為「慢性疾病」,甚至增加了肥胖的風險,這6種NG的習慣中,包含吃飯速度快,咀嚼次數過少、進食時間少於10分鐘都是相當不好的狀況。睡前吃東西以及吃飯太快都是不好的飲食習慣。(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中醫師余雅雯發文指出,現代人超NG不良飲食習慣,包含烹調方式不佳(煎、炒、油炸、碳烤、煙燻、醃漬)、有睡前3小時進食的習慣、每日飲水量低於2000c.c.、有交際應酬與喝酒習慣、吃飯速度過快(咀嚼次數過少、進食時間少於10分鐘)、飲食偏重口味(包含鹹、辣、酸、甜)。她表示想要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與養顏美容,就應該好好注重飲食。現代人為求方便,吃很多脫水加工的精緻食物,會直接影響水分的吸收,使身體慢慢處於缺水狀態,皮膚失去光澤,也要少吃辛辣與刺激性的食物。日常飲食依據飲食指南建議的六大類食物份量攝取,所攝取的營養素種類才能齊全。其中,三餐以全榖為主食提供身體適當的熱量,可以幫助維持血糖,保護肌肉與內臟器官的組織蛋白質。多選用高纖維食物,促進腸道的生理健康,還可幫助血糖與血脂的控制。少油、少鹽、少糖並多攝食鈣質豐富的食物,且多喝開水。
102公斤父親一堆病 健身兒狂操10個月變身「爆肌龜仙人」
英國一名60歲的阿伯體重達102公斤,還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等疾病,今年初他因為健康問題被緊急送醫,為了健康,這名阿伯在兒子的丹的協助下,花了約10個月的時間 ,靠著健身、運動,將原本的大肚子變身為擁有6塊腹肌,全身甚至筋肉浮凸,宛如動漫《七龍珠》裡的壯碩龜仙人。史蒂夫運動前後判若兩人。(圖/翻攝自danborambo IG)從社群平台的照片可見,這名叫作史蒂夫(Steve Ramsden)的男子宛如《七龍珠》裡的「肌肉龜仙人」一般,肚子甚至擁有6塊明顯腹肌,很難想像,他曾經事名挺著大大的肚子、體重甚至飆到102公斤的阿伯!據英國《每日星報》報導,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等疾病的史蒂夫,年初因為健康問題被救護車緊急送醫,醫生也僅告他若不改善性命恐怕不保,為了父親的健康,擔任健身教練的兒子丹(Dan Ramsden),向父親提議進行健身訓練,史蒂夫也相當自律,戒掉飲酒等不良飲食習慣,先透過12周的高強度課程鍛練。史蒂夫靠著健身改善健康和生活。(圖/翻攝自danborambo IG)經過約10個月的自律生活後,史蒂夫的體重下降30公斤降至72公斤,同時還擺脫糖尿病困擾,這些改變讓史蒂夫開心表示,「減去那些體重真的太棒了,他感覺從身體到生活一切都好了許多」。根據丹表示,父親向來很有男子氣概,但隨著年紀增長,似乎失去自信,然而開始上健身課程後,史蒂夫戒掉酒精和垃圾食物,肚子也從原本的1大塊變成6塊,丹也感性地表示, 「改變我爸爸的生活是我迄今為止最大的成就」。
金小胖爆肥40kg!神秘二哥身材超苗條 打扮時髦看演唱會
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21日傳出接受心血管手術後病危,外媒NBC記者也在推特爆料,金正恩處於腦死狀態,他的死訊在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有消息指出,金正恩在5年內就爆肥了40公斤,還被外界戲稱為「金小胖」,但一窺二哥金正哲、親妹金與正的身材,卻都非常苗條,讓人不禁產生好奇。據了解,金正恩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再加上菸酒及不良飲食習慣,讓他的體重直線往上飆升,雖然領導人的身體狀況屬國家最高機密,但從過去他出席各種國際場合,就能看出金正恩的健康欠佳。去年4月底,金正恩與俄國總統普丁會面時,光是下車步入建築物這短短路程,他入座後就明顯氣喘吁吁。現年38歲的二哥金正哲,曾被看好為接任金正日大權的人選,不過傳出因個性因素,以及他患有內分泌疾病,最終仍被金正恩取代。金正哲於2015年5月,在倫敦被捕捉到連續2天參加英國歌手Eric Clapton的演唱會,當時他穿著一身黑色皮外套,臉上還戴著一副墨鏡,打扮相當時髦,但之後便銷聲匿跡。據脫北者說法指出,金正哲對於接掌政權不感興趣,進入領導階層的可能性極低,但有專業人士分析,金正哲與手足皆有保持聯絡,若金正恩真的不幸逝世,他的確有可能露面。雖然親妹妹金與正為金正恩最信任的夥伴,但北韓是個看重資歷和男性的儒教國家,金與正不太可能成為領導人。
便祕也分類型 中醫對症下藥改善體質
【記者/張雅淳】1名35歲的女性飽受便祕困擾多年,試過各式各樣的益生菌、健康食品,甚至是軟便劑,起初服用都能感受到效果,但久而久之所有的劑量越吃越重,有時候甚至吃軟便劑都無法排便。洪崇瑜中醫師提醒,長期有便祕問題,會讓身體從腸道吸收過多的毒素,進而容易影響身體健康,也會引起煩燥不安、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狀,毒素甚至會刺激腸粘膜,易導致大腸癌。若每週排便少於3次、排便用力,糞便呈現乾硬、排便完仍覺得不乾淨或肚子脹、放屁或糞便氣味伴隨惡臭,如有符合上述症狀2項以上,就要注意可能有一般常見的功能性便祕問題。除了久坐、缺乏運動的上班族,孕婦、老年人、蔬果、水份或油脂攝取不足、作息不正常及長期酒精或用藥干擾腸道功能的人,都是常見的便秘好發族群。便秘在中醫臨床常見症狀,可細分為5型,其治療方式,各有不同。1. 熱秘型易口乾口臭、易臉紅身熱,調理重點為清熱通便,可多攝取袪火通便的食物。2. 氣滯型常見於高壓力族群,容易消化不良或常打嗝,調理重點為順氣導滯,應少吃辛辣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3. 氣虛型常見於體弱多病者,活動量少的老人,調理重點為補氣潤腸,可多吃補氣的食物。4. 血虛型大多發生在病後或術後,調理重點為養血潤腸,可多攝取補血食物。5. 冷秘型易手腳冰冷、代謝力或體力非常差,調理重點為溫陽通便,不建議吃生冷食物。洪醫師表示現代人常因久坐、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導致氣機運行不暢,腸道蠕動不佳,又想方便了事,或被廣告制約,多喝水、喝優酪乳、吃益生菌,其實市售許多針對便秘的保健食品不見得適合每個人,有的人剛開始吃有效,後來效果不彰,甚至加重劑量也是無效。中醫在治療便秘方面,主要是調理體質以恢復腸道自身的蠕動力,想要保持腸道順暢,運動及飲食均衡亦是重要因素。看更多↓↓太熱沒食慾?獨特青醬、番茄冷麵夏季限定吃冰也要看時間?亂吃導致易胖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