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7大奇景
」搶救大堡礁!澳洲先撥21億元翻新水族館 再砸42億元改善水質
澳洲政府先前為了重建和翻新大堡礁水族館和教育中心,推動撥款1億澳元(約新台幣21億元)資金,希望增強對珊瑚礁的保護和教育作用。而在23日,當局將再提供1.92億澳元(約新台幣41.4億元),用於改善大堡礁的殺蟲劑逕流和水質問題,盼能保護這個世界7大奇景之1的世界自然遺產。根據《法新社》、《新華社》等外媒報導,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附近農場的養分、農藥、殺蟲劑逕流,會降低珊瑚礁的水質,進而阻擋陽光,影響海草、紅樹林及其他依賴該群落生存的物種,並減低珊瑚礁白化後的恢復能力。澳洲環境部長皮伯塞克(Tanya Plibersek)表示,由於沉積物徑流是大堡礁面臨的最大威脅之1,這筆資金將幫助依賴大堡礁的群體和產業,以資助農場精準灌溉、效率施肥,並改善對入侵物種的管理、恢復溼地工程、減少破壞沿海土壤等等,「我們希望確保我們的子孫能夠享受到珊瑚礁的美麗和雄偉」。報導指出,大堡礁綿延2300公里,擁有超過600多種珊瑚和1625種魚類,但大堡礁曾在1998、2002、2016、2017、2020、2022年及今年(2024),均發生過大規模白化,威脅其脆弱的生態系統,一旦海水溫度上升超過攝氏1度時,珊瑚就會開始排出養分、褪色,進而出現白化。而今年大堡礁的白化事件,更使其81%部分遭到極度或高度破壞,是澳洲政府紀錄中最嚴重且範圍最廣的情形之1;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曾考慮將其列入「瀕危」世界遺產,這可能會澳洲數以百萬美元計的觀光收入。
搜奇/就是要歪樓才有特色 揭開「比薩斜塔」7百年無法解開之謎
建築是一種文化,是構成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縮影。而在建築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有些建築因為自然環境的影響、設計師的奇思妙想以及工藝進步等因素,最終成品顯得有些與眾不同,甚至看起來特別危險,像是世界7大奇景「比薩斜塔」,傾斜的模樣堪稱是705年來的無法解開的謎團,近日科學家終於解開謎題,原來是「土壤」讓斜塔傾斜,卻也是不會倒下的原因。此外,修復單位也努力從反方向拉正了4公分。比薩斜塔在西元1173年建造,塔樓最初的設計並不是斜的,在工程開始不久後,便因地基不均勻和土層鬆軟而開始傾斜。比薩斜塔(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最初在西元1173年建造,塔樓最初的設計並不是斜的,在工程開始不久後,便因地基不均勻和土層鬆軟而開始傾斜,原定為 8 層,高 54.8 公尺,當10年蓋到第三層的時候,塔體的一側下陷 30至40公分,因此比垂直線傾斜 5 公分。由於當時比薩與佛羅倫斯開戰,加上設計師想不出校正傾斜的方法,因此塔樓開始了將近100 多年的停工。1275 年左右,比薩斜塔重啟修建,繼續往上加蓋三層,並嘗試糾正塔樓的軸心,像是在某一面調整承重柱的重量、然而這樣的做法並未讓比薩斜塔掰直,反而是讓它更「彎」了。世界7大奇景「比薩斜塔」,傾斜的模樣堪稱是646年來的無法解開的謎團。1284 年,六層的塔體完成,已經有 48 公尺高。然而在 1287 年,當時的工程師擔心倒塌,就停工了。1372年完工後,塔身明顯傾向東南邊,這座塔最初目的是作為鐘樓,但因為擔心傾斜狀況釀成倒塌,始終不敢敲響鐘聲,但也因特殊的歪斜造型卻屢經地震而不倒塌,每天湧入成千上萬的遊客朝聖。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今年公布一項研究報告,比薩斜塔高度和硬度,與基座所在的地面土壤呈現互補,因為土壤太軟、沙化使得塔身傾斜,卻也能藉此避開地震的共振作用,解開斜塔不倒長年來的疑惑。這座塔最初目的是作為鐘樓,但因為擔心傾斜狀況釀成倒塌,始終不敢敲響鐘聲。另外,比薩斜塔監視組織負責人薩爾瓦多薩提斯(Salvatore Settis)教授表示,這座57公尺高的紀念碑在過去的20年中已被拉直了4公分,傾斜度比以往少了一點,推估至少還能再撐200年,雖然比薩斜塔就是要傾斜才比較有特色,但考量到建物壽命和旅客安全,因此決定重新修復,目前已經恢復到19世紀初的傾斜度。比薩斜塔就是要傾斜才比較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