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
」 中國 中信證券中國財政部重磅宣布! 䆁出第四波近年最大化債利好措施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12)日上午10點舉行新聞發佈會,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及三位副部長介紹「加大財政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政策,其中包括近年來最大化債措施;藍佛安還強調,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赤字提升空間。這場發佈會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緩解地方債務的措施,也就是「化債」工作。藍佛安表示:「將大大減輕地方化債壓力,可以騰出更多的資源可以發展經濟。」依財政部12日介紹,2023年已安排超過2.2兆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額度,今年則安排1.2兆人民幣的額度,這項政策「及時雨」將大大減輕地方化債壓力,騰出更多資源發展經濟,鞏固基層「三保」(保基層、保基本民生、保工資)。據中國中信團隊整理,財政部歷史上曾主導完成了三次大規模化債行動,第一輪(2015-2018年)化債發行共約12.2兆人民幣置換存量政府債務;第二輪(2019年)發行1579億人民幣置換隱性債務;第三輪(2020年12月-2022年6月)累計發行1.13兆人民幣特殊再融資債。副部長廖岷表示,財政部與相關部門將積極研究出有利於房地產平穩發展的增量措施,包含允許專項債券用於土地儲備、支持收購存量房,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和及時優化完善相關稅收政策。副部長王東偉表示,2024年安排新增專項債限額3.9兆人民幣。而專項債重點是研究擴大專項債使用範圍,健全管理機制。其目的將研究完善專項債投向清單管理,增加成為項目資本金領域;專項債支持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型住房;支持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信證券表示,這些措施或能有助提高個人住房交易活耀度、提高住房改善意願,並且緩解開發商資金壓力;再者,符合9月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嚴控增量」思路,既能減少閒置土地,又幫助緩解地方政府和房地產企業的流動性和債務壓力,支持收購存量房、加大保障型住房的供給。
港股暴巨量上周狂飆20%攻頂 北水大買阿里巴巴374億港元
在中國一系列提振市場政策的作用下,港股市場連四天創下巨量成交額。截至27日收盤,恒生指數大漲近4%突破20600點,恒生科技指數盤中一度揚升超過7%,本週漲幅累計已超過20%,成交額已達到4457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對於近日成交量分析師認爲,這顯示增量資金爭相湧入,部分長線外資、對沖基金、本地及內資明顯相繼跑步進場。在聯準會減息的大背景下,港股本就對流動性更敏感,而政策組合拳迭出、港股估值便宜、回購熱度高居不下,多方利好合力,推動了港股強勁升揚。9月,南向資金流入量爲300億港元,比起8月雖然萎縮,仍保持著連續15個月的資金淨流入態勢。從資金流入流出前五個股來看,阿里巴巴納入港股流通後,成爲南向資金「新寵」,遭北水(南向港股通)瘋狂爆買,累計流入金額超374億港元獨佔榜首;獲資金大肆買入的其他個股爲快手、工商銀行、藥明生物及建設銀行。另一方面,北水拋售居前的個股爲美團,9月遭北水賣出超過80億港元。美團本月漲幅接近30%,年內股價接近翻倍,或有部分內地資金獲利回吐。此外, 騰訊控股、中國海洋石油、小米集團、中國移動賣出金額亦大。中信證券指出,聯準會降息以及政策組合拳,將顯著提振港股市場投資者信心,也有助於外資和香港本地資金回流港股。分行業來看,可選消費、必選消費、信息技術、醫療保健等板塊當前PE估值處於較低的歷史分位;而地產建築、金融板塊PB估值分位亦相對較低,仍具備較大的向上空間。
中信金搶親1/台新吳東亮「新新併」10/9有答案!辜仲諒要擋「打委託書大戰」
整個八月,台股及金融界屏息靜待FED主席鮑爾是否宣布九月降息之際,新光金搶親案意外爆開核彈級之戰,戰事從吳東進、吳東亮兄弟之爭,擴大到中信金辜仲諒半路攔胡搶親,究竟花落誰家,「台新新光」(新新併)或「中信新光」?10月9日新光金股東臨時會將有結果。CTWANT記者訪查,「委託書大戰」將成關鍵一役。CTWANT調查,市場公開徵求委託書的三大通路全通、長龍及聯洲現為新新併團隊所掌握,而中信金旗下的中信證券實力也頗強之外,元大證券可能也會加入戰局助陣。「對中信金來說,他們現在首要即是讓新光金股臨會出席率不過半、流會,或是讓股東對台新併新光之案投反對票大於贊成票;一旦股臨會通過此案,還要看主管機關金管會、公平會是否會核准。」一名金融界高層分析說,不過,雙方公開徵求委託書陣容強大,「是一場比速度之賽!」這場雙金搶一金大戲,不但是台灣金融史上首見,而且為「合意併購」及「非合意公開收購」(敵意併購)兩戰術併行之首例,還有可能落得「重婚」成了金管會棘手大事,美嬌娘則是老牌家族新光集團的新光金。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1986年過世後,四個兒子吳東進、吳東賢、吳東亮、吳東昇各自努力家族事業或創業,長子吳東進承接新光人壽、新光銀行創辦新光金控;次子吳東賢掌管新光紡織;三子吳東亮創辦台新銀及台新金;四子吳東昇則承接新光合成纖維、大台北瓦斯等。二十多年前,政府開啟第一波金融合併,新光金、台新金2002年首度談合併案,但遲遲無下文,期間,新光金大股東、已逝洪文棟曾邀請吳東亮併兩家金控合併案,吳東亮卡在大哥吳東進掌控制權,而未跨步。時隔18年,2020年間,台新金併購外商保德信人壽、處分彰化銀行股權、新光金前董座吳東進遭金管會裁罰停職、辭去金控董事……,重啟「新新併」之案,仍無進展。直到2023年6月,新光金以洪士琪(洪文棟之子)、結盟吳東亮為主的「改革派大股東」與吳東進派展開經營權之爭,經過一場激烈的公開徵求委託書大戰,雙方陣營各取得董事會10席次、3席次,才又開啟與台新金談合併的機會。台新金、中信金「搶親」迎娶新光金,將開打一場公開徵求委託書大戰。(示意圖/CTWANT資料)吳東進雖未能掌控新光金經營權,與四弟吳東昇各擁新光醫院、新光三越百貨等的實質控制權,而這二家公司則為新光金控第一大、第二大股東,據此,當新光金與台新金重談併購之際,身為新光金創辦人、大股東的吳東進也沒束手以待。今年5月初,金融市場先是傳出吳東進邀請多家金控「試親」,包括國泰蔡家、富邦蔡家及中信辜家等,談新光金嫁娶案,市場傳出蔡家婉拒,不願蹚混水,中信金則興致高,有股東喊出「能當第一大金控,何必當第四大」。這場搶親大戲,8月19日終於浮上檯面,台新金及新光金兩家金控總座聯袂拜會金管會銀行局,說明合併案內容,隔天20日,中信金立馬召開董事會,決議向金管會申請投資新光金。台新金及新光金加速開董事會,22日通過「合意」併購案後,當晚9點30分緊急召開說明會,台新金董座吳東亮與新光金董座魏寶生簽約交換宣布換股比例,並將於10月9日召開股臨會投票決議通過此案。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於8月22日晚間,與新光金控董事長魏寶生共同出席合併案換約記者會。(圖/黃威彬攝)「新新金」合併案看似成定局,中信金並未放棄搶親,23日由總座高麗雪公布,將以每股約14.55元,公開收購取得新光金10%~51%股權,表達「勢在必得」決心。依公開資料,新光金股權結構在「個人持股」(大股東個人、小股東散戶等)占比共53.55%,其他法人持股占比30.31%,外國機構及外國人(外資)持股占比16.12%,政府與金融機構各占比為0.01%,扣除新光金大股東吳家個人持股,中信金公開收購對象即是鎖定小股東、外資的支持。新光金前十大股東分別是新光醫院(代表人:吳東進)持股占比為3.61%、新光三越百貨(代表人:吳東昇)占比3.52%、新勝(代表人:彭雪芬)占比3.01%,台灣新光實業(代表人:彭雪芬)占比1.53%,裕鐵企業(代表人:林高煌)占比1.27%,新光合成纖維(代表人:吳東昇)占比1.09%,家邦投資(代表人:吳邦聲)占比0.82%,新光人壽保險員工退休基金管理委員占比0.80%。由吳東進、吳東昇掌控的新光醫院、新光三越百貨、新纖、新光保全等的占比股權約有15%,加上第五大股東裕鐵公司加上董事長林高煌個人持股占比4%也公開聲明表示支持中信金,「看樣子,吳東進這邊約有20%支持中信金的話,中信正式開啟公開收購約取得30多%,即可過51%。」一名熟稔併購案專家說,「9月11日停過之日起,確定哪些股東是具有投票權,有了股東名冊,大戰即正式開打。」新新併團隊去年六月打過勝仗,能否複製去年的戰果,三家金控上千萬的客戶及小股東一起拭目以待。
辜家三兄弟2/開發金更名「凱基金控」老將歸位 辜仲瑩開新局
「王銘陽回到開發金控(將更名為凱基金控),凱基人壽會不會跟進富邦人壽重推『分紅保單』,拭目以待。」一名壽險業高層告訴CTWANT記者,今年開發金控配發現金股利每股0.5元,接下來的營收獲利表現將是新經營團隊一大挑戰。今年元旦開發金旗下中國人壽更名為「凱基人壽」後,市場即傳出開發金未來可能也更名為「凱基金控」,以與旗下子公司凱基人壽、凱基證券、凱基銀行、凱基投信及開發資本,進一步整合集團品牌識別,果不其然,4月26日開發金召開董事會,決議更名為「凱基金融控股」(英文名稱為KGI Financial Holding Co., Ltd.)待6月14日股東常會決議與主管機關核准後公告。開發金不但大動作更名,還同步宣布經營團隊異動,前金控總經理、前中國人壽董事長王銘陽以基捷投資法人董事身分,進入開發金控董事會,並擔任金控董座、兼任凱基人壽董事長,金控總經理與凱基銀行董事長則由楊文鈞接任,前金控執行副總、前中壽董座郭瑜玲歸隊擔任凱基人壽總經理。5月20日,前行政院副院長、前經濟部長沈榮津擔任開發金控副董事長,前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則出任開發資本資深副總經理,而開發資本董事長則正是辜仲瑩,於2019年10月出任迄今已近五年。開發金控大股東辜仲瑩於2019年10月擔任開發資本董事長迄今,並未進入金控董事會。(圖/報系資料)今年59歲的辜仲瑩,為前中信金董事長辜濓松次子,他早年接手中信集團的中信證券,1997年進軍香港時,為與大陸中信集團有所區隔,改以凱基,後隨著海外事業及與國內證券業併購,擴大版圖,2003年正式更名,五年後入主開發金並併入凱基證,品牌並未統一。2020年3月在金管會五年任職限令解除後,外界原猜測辜仲瑩將回任開發金控董事會、總經理,豈料100%併購中國人壽之案延展兩年,時任金控總經理、中壽董座王銘陽申請退休,與中壽總經理郭瑜玲雙雙離開發金,辜仲瑩也沒有重返金控董事會。同時,開發金經營團隊展開大改組,延聘美籍龐德明擔任開發金控總座、開發資本副董尚德沛、中壽董座馬來西亞籍譚碩倫等,展開國際化布局,接著2021年12月完成併購中國人壽,股價也跟著起漲,當年從9元多飛揚到2022年4月最高點20元。開發金控2024年4月宣布更名為凱基金控同時,王銘陽也回鍋擔任金控與凱基人壽董事長。(圖/報系資料)只是,遇上美國暴力升息、股債雙殺等國際情勢變動,影響壽險獲利。一名保險業人士分析說,「王銘陽揮別了開發金控,在富邦金控擔任獨董,而富邦金則在2023年宣布重推『分紅保單』後,去年即在新契約保費大有斬獲百億元,在ETF大吸金、投資型保單保費收入衰退之際,成為富壽利器。」「我國第一張分紅保單應是出自王銘陽之手,他有分紅保單之父美稱,如今回歸開發金控,會不會燃起分紅保單之戰,大家都在打聽他們壽險最新業務策略。」另一名壽險公司主管說,開發金的大動作更名及改組,業界視作辜仲瑩將開新局的起手式。編按:辜仲瑩的「瑩」字的正確寫法,為該字上方的兩個火皆為「王」。
慈濟上人一句話堅定他治療骨髓癌 溫慶玄帶領家族從營建踏入生醫創辦和迅
因著證嚴法師給予一句話「好好走西醫治療,不要亂偏信」,堅定桃園建設公司慈濟人溫家信心,讓十年前罹患多發性骨髓癌董座在全家人奔走尋找醫療團隊,歷經化療、自體骨髓移植及接受異體幹細胞,治療癌症併發症;且因一張體檢報告「正常冠狀動脈」顯示改善心血管慢性疾病,跨入生技界創辦和迅。和迅(6986)將在9月7日以每股58元參考價登錄戰略新板交易,主辦券商為中信證券,5日下午舉辦興櫃前法說會。獲得細胞治療開啟重生契機63歲溫慶玄將與妻孩一起現身,即為和迅董總溫政翰、董事溫佳霓、監察人溫佳穎三姊弟之外,亞果遊艇董事長侯佑霖也是和迅董事與大股東。和迅副總經理黃濟鴻表示,和迅以幹細胞新藥開發為主,並透過細胞庫、適應症授權的臨床開發、藥物銷售與CDMO業務收入等,作為和迅獲利雙軌引擎來源。(圖/李蕙璇攝)36歲溫政翰以「峰迴路轉人生路,在幽谷中看見希望之光」,印證他與和迅團隊踏入生技研發的心路歷程;2012年,溫慶玄罹癌,溫政翰毅然決定放棄再半年實習即可取得澳洲律師執照,和二姊返台與媽媽、大姊陪伴父親抗癌。溫家之前移民到澳洲投入不動產業租賃業,2008年溫家長女溫佳穎返台投入土地買賣與營造業,溫慶玄也手把手將一身從事建設業經驗傳承給女兒。「那時,弟弟念經濟、法律書讀得不錯,妹妹當中學教師,父親49歲當了阿公,享受天倫之樂」「沒想到父親52歲罹癌,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接受治療,只是後來復發,到處尋找治療解方,才孤注一擲帶著父親到美國洛杉磯做細胞療法。」溫佳穎跟CTWANT記者說。溫政翰說,父親罹患的「多發性骨髓癌」在台灣是相當罕見疾病,多數患者接受化療,多數難根除癌細胞,停藥後也易復發,尤其是當年國內對細胞治療處於觀望態度,家人才會決定放手一搏,也看到父親病況有起色,2015年擺脫疾病折磨,走出癌症陰霾,促使溫家想將相關技術引進台灣,2019年成立和迅。和迅開始建立經營團隊,包括13位碩博士研發人才、海內外醫師教授顧問團,2020年設立細胞製備廠,並取得尖端醫多項專利,延攬前尖端醫董事副總、前大江基因董事研發長的黃濟鴻、陳松遠等專家加入,資本額4.6億元。「我們看到父親治療過程中帶給心血管疾病的改善,和迅因此聚焦在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主要做細胞醫療新藥開發、外泌體CDMO等,目標透過一種幹細胞藥物能夠適用到治療多種老年退化疾病等。」溫政翰說。和迅副總經理黃濟鴻也進一步補充說,隨著再生醫療雙法修法,2023年是台灣細胞治療元年,和迅不僅將透過「異體間質幹細胞」與「幹細胞衍生物」來治療心血管病變疾病,開發再生醫療製劑,建置領有工廠登記證的細胞製備廠,並以自主研發的「電子化再生醫療製劑產程管理系統」兼顧產能與品管,有利於符合藥品GMP規範。和迅創辦人溫慶玄家族雖無人從醫,卻因其個人罹癌接受細胞療法的體驗而從營建業踏足到生醫,目前由其子擔任和迅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溫政翰,就以「建築為安,醫藥為益」八個字清楚勾勒和迅成立初心。温政翰表示,和迅鎖定治療現有藥物無法滿足的「心血管疾病」空缺市場,進行相關適應症新藥開發,且為加速技術商轉化並朝全球國際市場邁進,2020年取得生物藥、生物原料藥生產工廠登記後,目前已擁有九間高規格、獨立細胞操作室,為目前國內具有工廠登記證中之規模前三大再生醫學公司。黃濟鴻則指出,展望2023年下半年,和迅整體營運成長深具信心,且在經營策略上仍持續執行四大方針「資本投入、技術商轉化、精準藥物選題、多適應症開發」,完成「研發創造業務收入,業務收入支持研發」。和迅受惠於旗下新藥開發以及CDMO(細胞委託開發及生產)兩大業務市場版圖穩健擴大,2023年累計前8月營收5,032萬元創歷史新高,年增率804.60%,突破去年全年營收4,947萬元;亦斥資數千萬元、1年多時間,依循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ICH)規範建立符合ICH Q5A規範的臍帶間質細胞庫,成為台灣前三大擁有符合ICH 規範的臍帶間質細胞庫企業。在臍帶間質幹細胞臨床試驗進度來看,目前已與北部醫學中心合作,並依據美國FDA及台灣TFDA法規要求進行臨床試驗;另一方面,CDMO訂單之業務,隨著客戶的需求持續增加,推升公司產能利用率,並已接獲超過15家再生醫療相關企業CDMO訂單,將有望堆高公司下半年營運明顯優於上半年的成長表現,並力拼今年年底轉登錄興櫃一般板。
特斯拉FSD有望登「陸」 中國中信證券:離落地還有兩道門檻
特斯拉全自動駕駛(FSD)進入中國雖時間未定,但近期趨勢愈發明確。中國中信證券研究認爲,FSD有望推動整體中國電動汽車的智能化進程。據陸媒經濟觀察網報導,百度智能汽車事業部總經理在上海車展期間曾表示,FSD很可能在2024年進入中國市場,並在2025年、2026年迭代至較高水平。中信證券研究表示,若特斯拉極致性價比硬體加上高毛利FSD軟體的模式在中國得以規模化落地,可能類似於智慧汽車的ChatGPT時刻,不論在增量需求還是商業模式層面,對於當下中國汽車產業和供應鏈而言都意味著新的可能性。深耕高階智駕功能並以此爲差異化賣點的汽車公司或有望受益,但是自年初特斯拉發動汽車價格戰後,行業進入一輪洗牌和出清週期,缺乏自研能力的「中低端」汽車公司在FSD進入後或面臨更大壓力。不過中信證券研究認爲,FSD進入中國市場雖是整體趨勢,但距離真正落地還有兩道門檻。第一道是數據採集資質,特斯拉之前因地圖測繪等數據敏感性問題,未能在中國獲取數據採集資質,FSD也因此遲遲未能落地。中國導航電子地圖編制只向內資企業開放,向境外傳輸相關測繪數據必須提前進行審批。特斯拉究竟該如何獲取相關資質仍是未知數,或與中國企業進行合資,或在上海進行試點,但想要短時間大規模鋪開並非易事。第二道是超算中心,純視覺路線對於圖像的處理更依賴數據採集和模型訓練,為此特斯拉在美國開發自研超級電腦Dojo。而即使特斯拉獲取了數據採集資質,數據也不得傳回美國。這代表想要達到與美國同等的訓練效率,需要在中國建立類似於Dojo的運算中心,需要一定的開發週期和成本。此外,中國汽車公司中智慧駕駛自研能力相對突出的造車新勢力,在汽車銷量和規模方面目前仍不及特斯拉。也因此一旦FSD落地中國,特斯拉與中國主機廠在閉環管理方面的差距將顯現,留給中國廠商的時間窗口可能將迅速收窄。特斯拉在今年1月25日發佈的2022年第四季財報中表示,FSD Beta版本在北美地區的部署車輛已達40萬輛,對比特斯拉截至2022年底在北美累計銷售約170輛車,滲透率超20%。此外在5月的2023年股東大會上,馬斯克表示FSD Beta版用戶的累計行駛里程已接近3.2億公里。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目前智慧駕駛在購車的考量因素中排序相對靠後,而特斯拉作爲行業領軍者,對市場教育有主要作用,此前對中國純電汽車市場的推動就是一大例證。因此中信證券研究認爲,FSD進入中國或可顯著加強中國消費者對汽車智慧化的認知,同時培養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日常需求和使用習慣。
Google聊天機器人Bard答錯翻車 股價跌超7%市值蒸發3兆
作為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ChatGPT概念受到了資金的熱捧,但在持續大漲過後,ChatGPT概念在昨天(10日)難以逃避地出現回調。作為ChatGPT最重要的挑戰者,Google上周三(8日)在巴黎舉行AI發表會,向外界正式披露聊天機器人產品Bard。但示範時卻出了重大紕漏,Bard在回答「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新發現」這個簡單問題時,錯誤地把另一個望遠鏡取得的成就指鹿為馬給了前者。Google在Twitter上發佈了一個廣告影片,在影片中,有用戶向Bard提問:「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有什麼新發現?」Bard給出了很多答案,其中一個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了第一張太陽系外行星的照片。」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早已證實,第一張顯示太陽系以外行星的照片是由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在2004年拍攝的。Bard錯誤的回答直接導致Google當日股價大跌超7%,市值蒸發1000多億美元(約3兆新台幣),與此同時也加劇外界對其相關工具尚未準備好整合進搜尋引擎裡的擔憂,就目前來看,Bard 似乎難與強大的 ChatGPT 匹敵。對於此次翻車事件,Google發言人表示,這凸顯了測試流程的重要。Google計劃在本週推出可信測試程序,通過把外部反饋與內部測試相結合,確保Bard的回答嚴謹準確。而ChatGPT提供算力支持的半導體,半導體板塊9日的整體漲幅超過5%;為避免ChatGPT生產內容被濫用的數字水印概念股漢邦高科同樣大漲,對此,中信證券指出,ChatGPT在全球的流行正在推動AIGC產業化正在全面提速。在此背景下,國內外各大雲廠商開始推出了自己的AI對話系統,科技巨頭之間的軍備競賽已經打響。目前AI相關應用主要依賴雲端廠商龐大的算力與網絡資源支持,且需求量日漸增長,未來有望推動相關硬件基礎設施的不斷擴容升級。目前光模塊、光晶片、光器件、交換機作為雲端廠商硬件基礎設施中必不可少的通信設備與元件,其速率提升與技術升級可以顯著降低功耗,有望緩解算力成本與功耗過高這一阻礙AI產業化的問題,未來有望長期受益。招銀國際(CMBI)也表示,近年全球科技龍頭持續投入AIGC領域以及近期ChatGPT應用落地加速,2023年AIGC大模型與產業將迎來快速發展期,賦予人工智慧大規模落地場景,為底層算法和晶片等領域帶來巨大需求,同時加速AIGC應用滲透和商業化進程。
看漲人民幣! 高盛:估一年內漲至6.9元
今(19)日,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經濟增長情緒改善將主導行情上漲,未來12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可能會小幅升至6.9元。因為重新開放帶來的成長情緒改善,可能蓋過商品和服務貿易差額惡化以及利差擴大等不利因素。高盛分析師表示,增長預期對於人民幣的走向非常重要,人民幣升值空間可能取決於實際活動增長反彈的時間和規模。隨著家庭消費從低基數強勁反彈,預測2023年中國GDP增速從今年的2.6%反彈至5.2%。由於外部需求疲軟,預計出口量成長將顯著放緩,進口量預計將在重開後因強勁內需而反彈。預計明年經常項目順差對GDP之比將降至1.5%,減少人民幣的一個支持來源。不僅是高盛,其他外資投行也看好中國明年經濟增長和股市。大摩近兩年來首次上調中國股市評級,摩根士丹利的Laura Wang等分析師師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多方面出現積極進展,有必要提高中國股市評級、中國股市正處於盈利修正和估值連續多個季度復甦的初期。在國內券商看來,人民幣或將保持強勢,A股將迎來階段性機遇。中信證券指出,美元疲弱,國內經濟預期改善,疊加年底積壓的結匯需求,人民幣在利都的集中釋放下或將保持強勢。近期不確定性依然存在,考慮到疫情防控、房地產等領域的支持政策不斷加碼,年底對政策穩增長的預期也在持續強化,疊加市場前期已具備較多的偏底部特徵,對A股市場未來12個月持中性偏積極看法,特別是在節奏上要重視今年底至明年一季度指數可能迎來的階段性機遇。另一方面,決策者承諾加大力道支持經濟。因此,可能看到人民幣短期內遭遇小幅貶值壓力。
中擬取消航班熔斷禁令 需求帶動銅價反彈7%概念股齊漲
今(7日)台股銅相關概念股多檔直奔漲停,據中信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稱,美聯儲加息預期軟化帶動美元指數大跌,銅價長期承壓後大幅反彈。銅價持續上漲,除基本需求帶動外,據彭博報導,中國政府可能會取消航班熔斷禁令,市場也傳中國可望鬆綁防疫政策,帶動近期一般工業金屬價格大漲,銅更一度飆漲7%。銅價上周五(4日)飆漲7.6%達每磅3.6865美元,創8月下旬以來最高收盤價,也是2009年2月以來最強單日表現,在銅價帶動下,今日相關概念股也飆漲,第一銅(2009)、綠電(8440)直攻漲停,建通(2460)、銅箔原料商金居(8358)皆大漲逾8%。供給端擾動頻發疊加地緣政治風險影響,今年以來銅礦新增產量低於預期。全球交易所銅庫存持續下降,為銅價提供有效支撐。在年底需求預期向好以及下游補庫存的刺激下,銅價有望重拾漲勢。銅價反彈有望帶動相關企業盈利和估值修復。貴金屬回收大廠金益鼎(8390)表示,銅價上漲望帶動公司銅銷售,金益鼎將廢棄物提煉出銅,再銷售給中國廠商使用,目前庫存中有4~5成都是銅,中國做為全球銅消費大國,在政策鬆綁帶動下,出貨動能可望加溫。另外,中國的銅現貨價格,近期也高於期貨,顯見需求逐步爬升,下游庫存水位較低,預料將有一波補貨潮。有報導傳出中國政府研擬取消航班熔斷禁令,在現行熔斷機制下,國際航空公司的某些入境中國大陸的航班會被暫時停飛一至兩周,具體執行措施取決於航班落地後檢出多少名冠病陽性乘客。儘管遭中國官方否認,不過銅持續處在缺貨狀態,帶動價格上漲。業界人士認為,全球銅庫存已降至危險水準,到年底庫存可能降至不到3天,全球最大礦商必和必拓集團(BHP Group)表示,隨著能源轉型加速,銅礦開採難度加大,長期銅市可能出現供應短缺。對於板塊的後市投資價值,隨著聯儲對加息週期的堅持和非農就業數據的分化,市場交易邏輯開始轉向衰退交易。而作為衰退交易的重頭戲,貴金屬的突破上漲或許意味著國際貴金屬價格已經走出了階段底部,展望未來半年到一年,貴金屬的表現值得關注和期待。
中信造船今興櫃 逆勢拉出蜜月行情大漲72%一度破百
中信造船(2644)今(11日)登錄興櫃交易,興櫃登錄價58元,早盤以69.5元開出,盤中最高達100元,漲幅逾72%,在台股重挫大跌近600點當天,蜜月行情表現亮眼,其股利發放年度2022年的為現金股利1元與股票股利1元,合計為2元。中信造船(2644)先前在9月27日舉辦登錄興櫃法說會,由中信證券主辦輔導,並於今天登錄興櫃交易。總經理韓育霖指出,中信造船將受惠海巡的「國艦國造+造修合一」政策,未來每艘巡防艦艇是由哪一家造船公司建造就由該業者負責維修,而中信造船出品的巡防艦艇市占約八成,預期可在船舶維修帶來穩定收益。韓育霖也提到,「雖然受到通貨膨脹、俄烏戰爭、疫情影響船隻回來維修排程困難,以及利率調升影響,2023年在手訂單仍有125億,未來接單也會考量高毛利率,漁船維修業務也開始正常」,「未來展望,每年能配發高股利。」財務部協理王郁婷則補充說,預期採盈餘高配發率股利政策。中信造船1973年成立,擁有中信、新高、高鼎、順榮四座造船廠,另有花蓮廠負責船舶維修業務,船廠面積總計19.1萬平方公尺,規模僅次於台船(2208),今(2022)年上半年合併營收新臺幣21.78億元,每股盈餘1.3元,已超越去(2021)年全年獲利,8月合併營收為新臺幣4.67億元,年增率達122%。近年受惠政府國防自主意識抬頭及促進造船產業發展政策方針,海軍及海巡逐步釋出大量國艦訂單,2018年中信造船拿下海洋委員會81艘巡防艦艇國造訂單,金額達新臺幣215億元,在手訂單能見度直至2027年。隨著國艦國造策略推進,去年立法院通過特別預算案,增加編列海軍高效能艦艇沱江級艦新臺幣692億元採購預算,更進一步規劃「造修合一,全壽期管理」機制,國艦交艦後由原廠維修保固,維保業務收入將成為中信造船中長期營運成長動能;加上未來大型國艦交船後,主要透過大型浮塢進行保養及修建作業,中信造船目前共有兩座大型浮塢,其租賃業務將隨國艦使用比重提升,帶動收入成長,兩大業務成長挹注,可望進一步擴大中信造船營運規模。另一方面,離岸風電政策亦為中信造船帶來龐大商機,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50淨零碳排放規劃,近年臺灣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快速成長,帶動龐大的人員運輸船(Crew Transfer Vessel, CTV)及運維作業船(Service Operation Vessel, SOV)需求,目前中信造船已和風電工程服務公司海天離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人員運輸船建造意向書,準備迎接離岸風電龐大市場需求。
中信造船將登錄興櫃 韓育霖:2023年在手訂單125億元
國內民營造船廠龍德(6753)於今天(27日)向證交所申請股票上市,同一天,中信造船(2644)則舉辦登錄興櫃法說會。中信造船集團創辦人總裁韓碧祥坦言,未來營運要向投資人股民負責「有壓力」,但已經交棒給兒子去做;擔任中信造船總經理韓育霖則透露,「很多人吃過鮪魚、魷魚,那些遠洋鮪魷釣船就有中信造船建的。」據了解,中信造船去年10月公開發行股份,目前則是正加快腳步準備遞件申請登錄興櫃,可望於今年第三季興櫃,其中很大一因,韓碧祥透露說,有感於在慶富案後,造船業面臨銀行抽資金之虞,因此透過興櫃讓財務更加透明化,有利於公司承接大型造船艦案申請銀行貸款的審查順利。國內四大造船廠為台船(2208)、中信(2644)、龍德(6753)與東哥(8478);其中,中信2021年全年營收42.28億元,今年前八月累計營收達28.5億元,僅次於台船營收,可說是國內最大的民營造船廠,韓碧祥、韓育霖與中信造船董事、副總經理黃逢徵、財務部協理王郁婷,受邀出席中信證券舉辦的興櫃前法人說明會。中信造船副總經理黃逢徵指出,國內預計新造船舶艦艇將達1000億元,既有船舶艦艇總額則達600億元以上。以船舶噸位數統計,台灣排名世界第11名,佔有噸位比率百分之2.62;以交船數量統計,台灣在世界排名為第5、第6之間。中信造船股本6.565億元,100%轉投資高鼎遊艇資本額5.37億元,總部位於高雄市旗津區,1973年12月22日創立將邁入50年,基層學徒出身的韓碧祥白手起家,一路從工人、包工、代工造船,到1985年買下旗下第一間名為「中信」造船廠,收購小型造船廠建立起中信造船事業版圖。中信迄今已造船400餘艘,從遠洋漁船到軍方海巡署大型巡防艦艇,包括取得LVMH集團總裁阿諾特(Bernard Arnault)改造長達210呎、價值近10億的豪華遊艇訂單,以及建造7艘符合日本海事協會(NK)船舶認證的8,500 噸級貨輪等,打響台灣造船業名聲,加上海巡署81艘215億造船完工交船比例已達31%,也為中信造船寫下傳奇扉頁。總經理韓育霖表示,中信造船將受惠海巡的「國艦國造+造修合一」政策,未來每艘巡防艦艇是由哪一家造船公司建造就由該業者負責維修,而中信造船出品的巡防艦艇市占約八成,預期可在船舶維修帶來穩定收益。此外,立法院三讀通過海軍692億沱江艦預算,海軍有五艘600噸級巡防艦的90億元預算、七艘港勤拖船的7億元預算與海巡署六艘2000噸級巡護船的120億元預算。韓育霖表示,「雖然受到通貨膨脹、俄烏戰爭、疫情影響船隻回來維修排程困難,以及利率調升影響,2023年在手訂單仍有125億,未來接單也會考量高毛利率,漁船維修業務也開始正常」,「未來展望,每年能配發高股利。」財務部協理王郁婷則補充說,預期採盈餘高配發率股利政策。
電池芯逆襲秀2/磷酸鋰鐵電池續航力已達「天花板」? 業者:添加「這元素」再續10-15%
全球電動車市場高速成長之際,電池續航力成了消費者購車條件之一,箇中關鍵就是克電容量。而在電池芯兩大陣營裡,磷酸鐵鋰克電容量已近「天花板」,鋰三元電池則以「錳」添加續航力。對此,即將建置電池芯廠的台塑新智能科技指出,在磷酸鋰鐵電池添加錳,確實可提升一成續航力,現正研究測試中。台塑新智能科技總經理劉慧啟表示,鋰三元電池的材料中,就是利用錳來提升續航力,而根據目前的研究,磷酸鋰鐵電池如果加上錳元素,確實也可以提升續航力大約10-15%,整體而言,磷酸鐵鋰電池跟鋰三元電池確實是各有千秋,而磷酸錳鐵鋰電池則是綜合了兩者的優勢。但是錳的熔點較低,在高溫運作下會不會有何變化,這個還需要繼續研究。根據研究,磷酸鋰鐵電池如果加上錳元素,確實可以提升續航力大約10-15%。(圖/ 翻攝自維基百科、新華社)法人指出,大陸的磷酸鋰鐵電池廠已開始將磷酸錳鐵鋰電池送到車廠進行認證。根據統計,預計到2030年,磷酸錳鐵鋰的市場佔比將上看30%以上。至於成本問題,根據大陸券商中信證券研究資料,磷酸錳鐵鋰的原材料成本與磷酸鐵鋰接近,主要還是因為錳儲量相當豐富,根據2021年的統計資料,全球的錳儲量約有15億噸,而同年的錳產量約2000萬噸,換言之,供給並不是太大問題。據了解,大陸電池材料廠已有億緯鋰能、合縱科技、國軒高科、容百科技、當升科技、德方奈米等公司陸續發表其磷酸錳鐵鋰電池產品或是已將產品送樣認證。不過對於磷酸鋰鐵跟鋰三元電池的版圖變化,市場也多認為,是互補關係,而非替代。劉慧啟不諱言,儘管磷酸鋰鐵的續航力有增加,但是對於高階電動車款,鋰三元電池還是最佳的電池選擇。台達電(2308)能源基礎設施暨工業解決方案事業群能源系統解決方案事業處資深處長艾祖華也告訴CTWANT記者說,如果在電動車領域,磷酸鋰鐵電池跟鋰三元電池仍各擅勝場,像是轎車車種,仍會是鋰三元電池為主,特別是高階車款,但如果是公共汽車,因為主要多是固定路線,加上對於安全性的要求更高,所以磷酸鋰鐵電池就會是最佳解決方案。大陸已有多家磷酸鋰鐵電池廠研發磷酸錳鐵鋰電池,目前正交給客戶認證中。(圖/翻攝自億緯鋰能官網)「另外對於安全性要求沒有那麼高的電子產品,例如手機、筆記型電腦、穿戴式裝置等,鋰三元電池因為克電容量還是比較好,因此仍將會是以鋰三元電池為主要選擇。」艾祖華說。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王星淳指出,就電池材料價格來說,鋰三元電池跟磷酸鋰鐵電池的價差超過一倍,而且就材料穩定性,因為磷酸鋰鐵的安全性較高,因此後端需要使用的安全性相關材料的用量也較少。
動能依舊疲弱 陸7月經濟數據全面下滑
大陸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7月經濟數據,消費、投資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均遜市場預期,顯示整體經濟動能依舊疲弱,下半年經濟增長面臨極大考驗。統計局與機構分析,需求不足阻礙了經濟復甦。大陸設定2022年經濟成長目標為5.5%,但在上海封城兩個月影響下,上半年GDP僅年增2.5%,要達成全年目標,下半年需增長8%左右。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社會消費品零總額年增2.7%,遠遜預期的5%,亦低於6月的年增3.1%。當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3.8%,遜於預期的4.3%,也低於6月的3.9%。固定資產投資部分,前7月年增5.7%,低於前6月的年增6.1%,增速全年最低。同期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更加慘澹,續跌至年減6.4%,遜於預期的年減5.5%,也遜於6月的年減5.4%。值得注意的是,大陸7月青年失業率再創新高。當月16~24歲青年失業率升至19.9%,6月為19.3%。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4%,略優於6月份的5.5%。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國際環境加上7月國內本土疫情多點散發,多地頻發,疊加高溫多雨不利因素,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難度有所加大。從當前來看,經濟目前還是處在恢復進程中,市場需求的限制作用還是比較大,企業經營的困難比較多。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分析認為,7月經濟整體延續恢復態勢,特別是基建投資增速繼續加快,發揮撐底作用,但內需不足導致復甦基礎不穩固。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數據顯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受疫情散發拖累,地產投資仍是最弱一環。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預計,消費全年增速可能在0~2%左右,大幅低於去年。他認為疫後服務業和大量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導致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僱員工資縮水,將對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形成最大阻礙。最近在部分地區疫情又出現反覆,可能導致的消費場景受限會對零售數據增速形成一定拖累。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指出,經濟復甦形勢仍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難點在於有效需求不足。政策重點在於優先保證現有政策發揮效能,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和密度。
招工獎金翻倍5萬4 富士康鄭州廠需工20萬拚iPhone13產能
隨著蘋果(Apple)iPhone 13發表的日子愈來愈近,蘋果的代工廠也傳出單日新進員工逾1萬名,全力支援新機量產所需,預計9月底前新增人力達20萬名;為了招募足夠的員工,鄭州富士康也不斷調高獎金,已由6月時人民幣6,000元(約新台幣25,860元)調高至人民幣12,700元(約新台幣54,737元)。富士康做為蘋果iPhone最大的紅裝代工廠,隨著新機發表在即,生產線已進入緊鑼密鼓階段,富士康iDPBG事業羣鄭州廠區對人工的需求也持續增加,根據《中國證券報》報導,隨著新iPhone進入量產的高峰期,預估9月底前新增人工需求至少20萬人,現在每天約有1萬名新員工加入;先前招工因天候暴雨和疫情受到較大影響。對人工的龐大需求,富士康也祭出高額獎金來招募人力,自6月以來,鄭州富士康已經多次提高人工招募的獎金,至今已經提高超過1倍,由人民幣6,000元提升至人民幣12,700元。這筆人民幣12,700元的高額獎金,其中推薦人可以獲得人民幣1,200元,求職者分到10,500元~11,500元,獲得獎金的條件人求職者必需要在職超過90天。報導引述富士康國貿招募中心負責人朱峯表示,政府協助設立了24小時核酸檢測點,專車在到達後第一時間就進行檢測,檢測完畢之後入住中轉宿舍,待檢測結果出來,再辦理入職手續,現在富士康每天新入職員工超過1萬人。中信證券分析,蘋果下半年新機已自6月底開始讓供應鏈備貨,時間上較往年較為提前。預計2021年下半iPhone 13銷量有望在8,000萬支至9,000萬支之間,相較2020年的iPhone 12,當時的7,000支部至8,000萬支有明顯提升。預計2021年全年蘋果iPhone總銷量將達到2.2億支。隨著iPhone新機即將發表,生產線也進入量產尖峰,富士康鄭州園區招募新人工每日新進超過1萬名。(圖/百度)
陸債市吸金99兆 加大人民幣國際化力道
近年大陸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推進,加速外資進入大陸股債市場的表現,截至2019年底的大陸債券市場存量規模達99兆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境外主體持債規模2.3兆元、年增率26.7%;同樣的大陸股市市值59.3兆元,境外主體持有股票市值也增至2.1兆元,年增率達82%之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涂永紅認為,大陸經濟較高的增長率支持較高的投資回報,進而吸引國際資本持續流入大陸市場;實際上,目前全球包含MSCI等3大國際主流指數也已全部納入A股。據「第一財經」引述涂永紅說,近幾年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持續推動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擴大跨境投融資管道,並改革相關制度安排,形成以直接入市、互聯互通機制為基礎的多管道雙向開放框架;例如「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滬倫通」與基金互認等制度安排,滿足了不同投資者的需求和投資偏好。此外,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鞠建東表示,伴隨大陸金融改革與開放進一步深化,人民幣在全球金融市場地位顯著提升,貨幣國際功能拓展和強化,彰顯新興國際貨幣的市場魅力;觀察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表現穩中有進。近日,人行也發布《2020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指出,從2019年全年來看,人民幣國際使用呈現出經常項目收付金額的年增率成長、金融市場開放加深、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等特點。但鞠建東也提醒,如今人民幣的國際化水準與大陸GDP約占全球16%之間相比,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人民幣國際化與實體經濟發展水準差距,也給大陸經濟、金融體系帶來潛在的風險;因此,人民幣國際化需有更大的突破、更快的發展、更高的水準。基於此,涂永紅則建議,應提高人民幣在貿易投資中的使用占比,繼續擴大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通過電子商務、進博會等平台,鼓勵貿易企業更多使用人民幣,並逐步消除限制人民幣使用的障礙,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陸債殖利率3%大蠃美債 外資「兩眼放光」7月境外資金大幅流入大陸債券市場,單月增持國債和政金債規模達到1463億元(人民幣,下同),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新高,主因當前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仍處高位。新浪引述博道基金董事長莫泰山表示,從中美利差來看,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約0.5%、中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約3%,外資看到中國資產肯定會「兩眼放光」。中信證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明明指出,回顧今年疫情發生後中美利差經歷了大幅度走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在於中美貨幣政策之間的差異,疫情發生後,美國聯準會開啟了歷史級別的寬鬆放水行動,而人行貨幣政策相對保守。除了美國聯準會貨幣政策以外,美債更強的避險屬性也是造成美債殖利率大幅下行、中美利差走擴的原因之一。在全球避險情緒較重時,市場對於美債的青睞程度通常高於大陸國債。與大陸國債相比,美債作為核心發達國家主權債券,其具有更強的避險屬性,而大陸國債作為新興市場國家債券,在全球避險情緒較重時,其風險屬性更高,因此市場在追求避險資產的過程中,對於美債的青睞程度通常要高於大陸國債,這也造成了美債殖利率下行幅度更大,拉大了中美之間的利差。不過,伴隨全球避險情緒的好轉以及中美利差的走擴,會提高人民幣債券對外資的吸引力。當前中美利差處於高位,人民幣匯率隨著美元走弱正處於升值趨勢當中。從近期境外機構持債情況來看,7月境外機構國債和政金債的中債託管量出現了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幅度增長;境外機構的大幅增持反映出當前在全球風險情緒好轉、大陸國內經濟持續恢復背景下,境外機構對於人民幣資產偏好的提升。
55萬青年救台股3/大學生錢進股市勇玩當沖 社群平台分享心得教學
面對台股反彈,湧入的人潮與錢潮,本刊調查,這群股市新兵中不乏大學生,有醫學院的學生趁著股災買入金融股及ETF;20歲女大生Alice則「投機」買生技股賺價差,還有科技大學的學生專門做當沖(當日買進賣出)。從3月初至7月中,台股不但「V彈」衝上1萬2千點,還成為唯一收復高點的市場,吸引55萬螞蟻雄兵投入股市,其中有不少大學生。(圖/本刊繪圖組)55萬的螞蟻雄兵中,包括許多大學生,其中不少人會在PTT、Dcard社群分享買股經驗。一位國防醫學院的學生在網路社群分享,他每個月領到15000元的薪餉,扣除基本開銷後,4年多來存了40多萬元,「我在這波疫情中,把積蓄全部投入股市,鎖定每年報酬率5%至10%的金融股。包括『玉山金』(2884)、『合庫金』(5880)、『第一金』(2892)、『兆豐金』(2886)等。」此外,他也投資ETF,例如「元大台灣五十」(0050)、「元大高股息」(0056)、「元大永續」(00850)。元大高股息(0056)自3月下旬以來,走勢一路攀高,從23元站上29元。年僅20歲的大學生Alice,一上大學就開始打工,存下20多萬元,由於學科領域跟生技有關係,她前陣子做了一個多月的功課後,3月下旬跟著國安基金進場,買進「大飆股」生技股。「我在疫情期間開戶準備進場,因很多同學都在討論生技股,每次都說自己賺了1、2萬元,我就想自己操作看看。」Alice以52元買進「高端疫苗」(6547)、42元賣出,認賠出清後,又以62元買進、87元賣出,賺到一票;「國光生」(4142)則是52元買進、50元賣出,小賠一點;「康那香」(9919)用31元買進、48元賣出。「還好賠的時候都只是小賠。」首度投入股市的Alice,賺多賠少,本金從20多萬元累積到30多萬元。同時,Alice也關注「逸達」(6576)、「保瑞」(6472),「其實這麼早就開始買股票,是因為覺得未來畢業後一直領死薪水,不可能大富大貴,倒不如在本金不大的時候先學習。很多人說買股票是投資、理財,但低點時又一直哀哀叫,不如就承認自己是在投機。我還是會一直投機下去,這波漲得有點誇張,現在已經都清掉了!」Dcard上,一名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男大生分享,如何以Google試算表算出適當的存股時機。(圖/翻攝自Dcard)此外,本刊記者在社群網站中發現,一名中國科技大學的學生,陸續分享每日當沖(當日買進賣出)操作的實況紀錄,「5月21日以75萬9500元,買1萬6000股的『宇瞻』(8271),賺1萬4940元;5月25日以33萬2050元,買8000股的『立隆電』(2472),賺1萬2012元。」他陸續PO出5月至6月當沖的操作,大多都是贏多輸少,操作一個半月下來,大概賺了6萬元。中國科大一名男大生將打工賺到的本金,操作當沖來獲利,每次鎖定的標的都不同,並表示只要嚴守操作紀律當賣則賣,大多都是賺多賠少。(圖/翻攝自Dcard)中國科大一名男大生將打工賺到的本金,操作當沖來獲利,每次鎖定的標的都不同,並表示只要嚴守操作紀律當賣則賣,大多都是賺多賠少。(圖/翻攝自Dcard)談起大學生「玩當沖」,許多業內人士直言「完全不建議,尤其是新手」,其中一名專業人士解釋,當沖雖可避免投資持有風險,但高報酬也伴隨高風險,如果操作正確,一天報酬率高達2至3倍,除非選擇成交量大、波動大的標的,否則會慘遭套牢,造成更大的損失。國防醫學院男大生將部分金融股作為存股標的,可以領股息、股利,同時也買進亞泥(1102)、南茂(8150)作波段。(圖/翻攝自Dcard)為了吸引年輕人加入股市,中信證券推出5分鐘線上開戶。
疫情壓過阿里巴巴 騰訊馬化騰奪大陸首富
大陸網路業歷史性一幕出現,騰訊市值超過了阿里巴巴。騰訊董事局主席兼CEO馬化騰的身家也隨著騰訊股價上漲突破4000億(人民幣,下同),坐穩大陸首富的寶座。騰訊控股23日收盤上漲4.89%,每股報497.40港元,市值為4兆7519.84億港元,約合6132億美元,超過阿里巴巴市值4兆6743.77億港元,約合6031億美元。自2004年上市以來,騰訊股價漲幅超過740倍,這一漲幅超過了400倍的貴州茅台、340倍左右恒瑞醫藥。這意味著,2004年7月只要買入13.5萬元的騰訊股票,如今身家已經超過1億元。騰訊最新市值相當於1.01個阿里巴巴、2.3個貴州茅台、2.4個工商銀行、4.6個美團、5.8個中國石油、6.2個拼多多、14.3個百度或15個中信證券。最近3個月,騰訊股價已經從3月23日346港元的收盤價漲到了497港元,上漲約46%。而阿里巴巴最近3個月的漲幅在27%左右,遠低於騰訊的漲幅。疫情期間宅經濟促進騰訊的業績超預期增長,提振了騰訊股價。騰訊控股今年首季財報顯示,營收1182.72億元,年增26%;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270.79億元,年增29%。宅經濟使得騰訊的遊戲業務發展得十分紅火,騰訊網路遊戲業務首季營收372.98億元,年增31%,超出市場預期。據富比世即時富豪榜,截至23日淩晨5點,馬化騰身家547億美金,約合人民幣3866億,位列全球第14大富豪;馬雲身家440億美金,位列全球第22大富豪。騰訊遊戲業務吸金能力持續亮眼,2020年5月,《PUBGMOBILE》及《和平精英》全球吸金超過2.2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1%,位列全球手游暢銷榜冠軍。此外,大陸國產遊戲版號審批加速助力遊戲商業化進程,6月27日,騰訊遊戲年度發布會,據悉騰訊將公布超過40款遊戲的最新動態。國際投行摩根大通近期將騰訊的目標價上調至600港元,這也意味著該機構看好騰訊市值攀上5兆7000億港元,相較當下約有1兆港元上漲空間。
【開發金嬌點1】連密人事整頓 辜仲瑩4大女將上位
原訂3月間要完成的金融圈併購大案「中華開發金控(開發金)收購中國人壽(中壽)」,日前經金管會點頭展延「2年又2個月」。此案隨著開發金總經理王銘陽閃辭裸退,人稱「獵豹」的「辜家二少」辜仲瑩如何霸氣回鍋,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本刊調查,2015年間,辜仲瑩因違反《證券交易法》,遭金管會處以5年任職限令,於今年3月解禁。他在解禁前即大動作布局人事,重用4名女將,除了邱德馨、南怡君與郭瑜玲3名熟面孔,還有一個外界鮮知的「新嬌點」──被形容為「集美麗與智慧於一身」的律師余珊蓉。今年度的金融圈併購大案,就是原訂三月完成的「開發金併購中壽」,然而,新年一開始,開發金就跌破眾人眼鏡,先是公開表態「希望併購案延期」,緊接著連總經理王銘陽也閃辭下台。併購挫敗 受罰神隱五年在此關鍵時刻,外界紛紛議論:「今年六月股東會,開發金大股東辜仲瑩會不會回任董事長或總經理?」對此,一位資深金融高階主管笑說:「辜仲瑩已經回來了呀!」「去年十月他接任『中華開發資本』董事長,即使沒有重掌開發金,他仍能以大股東董事的身分,直接或間接對公司下指導棋。」五十五歲的辜仲瑩,出身台灣五大家族之一「鹿港辜家」,當年以「中信證券」(後更名為「凱基證券」)另立門戶,十六年前在父兄支持下,大舉入主開發金,一戰成名。2017年開發金啟動併購中壽的計畫,時任總經理的王銘陽(前排左4)為主要操盤者。(圖/業者提供)隔年辜仲瑩乘勝追擊,打算併購「金鼎證券」,因此贏得「獵豹」封號,不料遭公司派反擊,併吞失利的同時還惹上官司,二○一五年遭判刑定讞,並被金管會懲罰「五年內不能回任金融圈」,期限到今年三月下旬為止。在辜仲瑩沉潛期間,原已投資中壽一○%股權的開發金,三年前以每股三十五元公開收購中壽二五%股權,預計今年三月完成剩下六五%股權的收購,不料最後卻事與願違。「重點是,這一屆開發金董事會,每個董事都得上緊發條,因為金管會同意併購中壽案延期,但仍須在這一屆董事任期內完成,算起來只剩二年又二個月。」一位金融圈人士表示。(待續)被金融圈封為「獵豹」的辜仲瑩,自從2009年併購金鼎證券涉及違反《證券交易法》後,沉潛長達10年。(圖/開發金提供)昔日凱基證券活動中,辜濓松、辜仲諒及辜仲瑩父子同台的畫面。辜濓松(右三)、辜仲瑩(右一)、辜仲諒(右四)。(圖/楊彩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