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廠
」 中國 台積電 AI 輝達 半導體![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0/393530/sm-a725d6916100e1fbf7700b22ca457df6.jpg)
AI新視力1/低頭族救星!中美大廠CES搶推智慧眼鏡 2025「百鏡大戰」開打
「我該玩的都玩過了,這一次『智慧眼鏡』應該有機會,因為它解決了很多原本穿戴式裝置會有的問題。」剛從CES(美國消費性電子展)回台的英華達董事長何代水跟記者分享,「不是只有Meta一家在做!」。智慧眼鏡這個早在10年就出現的科技玩意,因又重又貴、不好玩,一度退隱,如今在CES敗部大復活。「2025年將成為AI眼鏡元年!」不少業者直言。一位CES參展台商跟CTWANT記者笑說,「外傳今年中國廠商去CES被美國擋簽證,但我看到處都是中國人呀!」除了新能源汽車,智慧眼鏡根本就是中國廠商的天下,不管是老牌業者還是新創,全一股腦在發展這些。台商介紹,中國品牌的AI眼鏡,目前有雷鳥V3、康冠、李未可、回車科技等品牌,跟Meta推出Orion的很像;雷神科技推出三款,包括AR(擴增實境)和AI眼鏡,還跟阿里雲合作,未來會有全套的AI技術和產品支持;Gyges Labs的Halliday更是登上CES的官方宣傳片,預計今年第二季開始上市,AI眼鏡的發展將各顯神通。這會是台灣電子供應鏈下一個百花盛開的契機?「其實每個ICT(資訊及通訊)企業裡都有投入、研發,只是在還沒出現大量前,不好意思講。」何代水笑說。蘋果去年2月推出虛擬頭盔Vision Pro。(圖/Apple提供)第一款試圖量產的智慧眼鏡是Google在2013年所推出的探索者(Google Glass Explorer Edition),曾被《時代》雜誌評為當年度最佳發明之一,但在環境還不成熟的狀況推出,無法解決隱私、設計、成本等諸多問題,網路速度也不夠快、沒有相關應用,叫好不叫座的狀況下,在2015年初就「不玩了」。蘋果去年2月推出虛擬頭盔Vision Pro,售價高達3500美元、約新台幣10.45萬元,2月初開賣、2月中就出現退貨聲浪,主要是配戴不舒服,臉書母公司Meta去年10月推出的Quest 3S,售價299美元,比前一代產品499美元更便宜,但仍屬小眾市場。近年網路速度夠快、AI應用起步,在智慧手機市場飽和下,科技大廠紛紛轉進穿戴式裝置,透過AI和通訊技術,結合AR與VR(虛擬實境),搭配手機、聲控操作,做成體積輕盈、不笨重的穿戴式電子產品,而眼鏡這款產品能有效解放雙手、不用當「低頭族」。去年9月,Meta推出Orion原型智慧眼鏡的影片,嘉賓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試戴後說,「這眼鏡不到100公克,視線追蹤能力很好,亮度很棒,顏色對比高超,視野也相當優異。」外媒也發現,輝達今年1月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一項名為「無背光增強現實數位全息技術」的AR眼鏡專利,原來早已默默加入戰局。其實高通、三星、Google正在聯合開發,能與手機搭配使用的「混合實境智慧眼鏡」,Google去年12月推出三個相關專利,今年1月又以2.5億美元,買下宏達電的XR(延展實境)研發團隊與相關智慧財產權,發展頭戴式和眼鏡生態圈。中國廠商在今年美國CES展推出大量智慧眼鏡商品。(圖/攝自騰訊網)中國大陸市場更是風風火火,「預計2025年將成為國產AI眼鏡爆發元年!」中國證券一哥國泰君安點名,今年上半年多款產品將發售。中國網路三巨頭BAT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更是全體參戰。去年12月,星紀魅族與騰訊遊戲聯手推出定制款AR智慧眼鏡,主要用來玩遊戲和看影片。百度推出小度AI眼鏡,號稱「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鏡」,預計今年上半年上市,可以邊走邊問。小米也傳出會在2025年第二季發布智慧眼鏡,劍指Meta版的功能、當然售價更便宜。以杭州靈伴科技推出Rokid Glasses為例,可以拍照、聽音樂、講電話等基本功能外,還有物體識別、解數學題、即時翻譯,還會接入支付寶旗下的「AI生活管家」,可語音打開AI點餐、叫計程車,甚至用聲紋付款,預計在2025年第二季上市,台灣其實也有不少管道可以買到這些產品。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智慧眼鏡市場規模為8.788億美元,預計2024年到2030年將以29.4%的複合年增長率成長,2030年將達到41.293億美元。這樣的成長率,陸媒直接下標題叫「百鏡大戰將至」。雖然中國品牌大多比Meta的眼鏡更輕,但走向「完全體」的AR+AI眼鏡仍有難度。「生成式AI進來後,可以讓很多之前做不到的事情,擁有新的解決方案,其實看起來真的蠻刺激的。」國票證券策略分析師孫嘉明表示,例如鏡片、電池、影像感測、音訊晶片、MicroLED、PI薄膜等,台灣供應鏈都很有機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9/392169/sm-7ec6ecb0eaefddfbcebba34bb4d10d6b.jpg)
外媒稱助中企規避美關稅 經濟部澄清:是協助在中國的台商
美媒MIT Technology Review(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日前報導稱,台灣政府將協助在中國廠商落地台灣以規避美國關稅。經濟部23日晚間發聲澄清,一直以來協助的都是台灣廠商,絕非報導所稱的中國企業,面對美國政府可能加徵關稅,經濟部長郭智輝一再強調的是將協助在中國的台商移轉產線回到台灣,對於錯誤報導並未事先向經濟部查證表示遺憾,已去函媒體更正。經濟部投資促進司透過新聞稿表示,將持續視廠商需求,系統性提供各項資源服務,協助廠商多元布局,打造韌性供應鏈。此外,經濟部在新南向8國及日本、捷克等地,透過「台灣投資窗口」及「境外關內」政策提供台商投資服務,其他主要國家亦有駐地經濟組及台貿中心等可提供資源協助。因應美國政策及台廠配合客戶需求,經濟部說明,政府亦將持續與美國在台協會(AIT)合作,加強協助邀請國內產業公協會及廠商參加「2025年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2025 SelectUSA Investment Summit)」,強化在美布局。經濟部強調,台商亦可運用「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將部分高階產能移轉回台,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正在辦理延長受理期間至2027年,並調整資格要件包括擴大適用全球海外台商及外人投資企業,聚焦五大信賴產業、服務業及大健康產業,並要求具備AI運用元素,藉以建構強韌的供應鏈體系,鼓勵赴中台商回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0/389480/sm-7abb8b22b6c581a59cdd100aaf5ac245.jpg)
說要送車粉絲狂漲3600萬!活動結束迅速掉粉近400萬 黃子韜回應了
中國藝人黃子韜近期因宣布送車活動掀起網友熱議,其社群平台也在短時間內吸粉超過3600萬人,後續甚至還不斷的追加獎品。而在10日晚間,黃子韜在抖音直播中兌現承諾,送出30台汽車,其中10台捐贈給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其餘20台以抽獎形式送給直播觀眾。當晚直播吸引超過5447萬次觀看,最高峰時有1146萬人同時在線,但活動結束後,他的社交帳號粉絲數迅速減少,短短數天內掉粉近400萬。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黃子韜先前曾承諾,如果抖音平台粉絲數突破1500萬,將贈送10台汽車。消息一出,引發網友瘋狂關注,其粉絲數從原本的接近100萬的人數,瞬間暴漲至4500萬。而這次直播,他送出的汽車為中國廠商所生產的電動車,官方售價12.38萬元。而由於直播抽獎受法律限制,單項獎品價值不得超過人民幣5萬元,因此贈送的僅為汽車使用權。現場由律師及公證處見證。黃子韜當晚還特別準備了10萬袋大米,以一分錢價格上架,作為回饋粉絲的福利。這些大米很快被搶購一空,整場直播在一個半小時內完成,為平台帶來了龐大的流量與商業收益。但隨著活動結束,許多粉絲未中獎後選擇取消關注,對此,黃子韜曾表示若因抽獎未中而取關,他會感到傷心,但也坦言理解這是網絡時代的現實。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8/389388/sm-52068098fa1c9429feadb784f1d200d7.jpg)
英業達年營收破6千億創新高! 董座葉力誠:AI+機器人不落後
英業達(2356)集團12日在台北小巨蛋舉辦50周年旺年會,創辦人葉國一、董事長葉力誠、總經理蔡枝安與事業群主管出席。因CES剛落幕,對於輝達黃仁勳提出的AI和機器人趨勢,葉力誠表示,洞悉產業趨勢很重要,因此都有進行研究與準備,英業達不會在此落後。英業達董事長葉力誠。(圖/黃耀徵攝)集團旗下包括英業達、英華達、無敵科技(8201)及英研智能等,超過1萬名集團員工與親友參與旺年會,由阿Ken與楊千霈主持,表演嘉賓包括舞鈴劇場、吿五人、動力火車、理想混蛋,表演壓軸是陶喆。英業達成立於1975年,當時營業額約2億美元,而今突破200億美元。葉國一送獎牌給工作40年的董事李詩欽。葉國一表示,非常高興大家聚集在小巨蛋,歡慶英業達平安健康走過半個世紀,非常感謝所有董監事、經營團隊與所有同仁的努力,以及一直陪伴我們成長的協力廠商、照顧我們壯大的客戶,未來日子還很長,希望能共同手牽手、心連心,創造更輝煌的日子。英業達2024全年營收6462.86億元,創歷史新高,年增25.55%。蔡枝安在記者會表示,主要還是受惠於AI伺服器的營收成長40%,2025年持續看好,不過在整體營收來說,畢竟川普和地緣政治變數很多,要維持25%的成長還是有些難度,內部預估還是比較保守。但他看好車用電子部分,在全球布局較早,包括在墨西哥、捷克、上海等都有認證,2024年在車用營收大約增加近40%,預計今年至少成長3倍以上。對於美國新總統川普即將上任,可能出現的關稅壁壘問題,蔡枝安表示,英業達在台灣、中國、墨西哥、捷克、泰國、馬來西亞、越南都有生產基地,可以分散風險,畢竟不可能一口氣就全面課徵高關稅,2025年佈局已就定位,就等川普關稅政策宣布,再決定是否會在美國設計生產基地,他透露已針對美國製造做評估,德州是可能的據點。目前英業達在海外各地都有擴產規劃,目前最重要的包括墨西哥廠,主要是PC、車用,會持續增設生產線,泰國則是新的生產基地,伺服器工廠去年10月完工,NB廠房今年10月會蓋完,越南據點也在進行。剛從美國CES展回來的英華達董事長何代水表示,看到智慧眼鏡結合AI與通訊,會是蠻不錯的機會。而過去5G是中國廠家的一枝獨秀,但隨著中美貿易戰,歐洲跟美國的5G廠家有望起死回生,許多業者都是英華達的客戶,有很好的機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6/388476/sm-711e82089484d56255fc461fb0df0eea.jpg)
機器人錢景3/科技三大咖點名股價驚驚漲 人形機器人成「中韓台」新一輪賽局
龍年末蛇年初,台積電魏哲家、輝達黃仁勳和特斯拉馬斯克三大咖點名下,台股的機器人概念股不畏大盤,一路逆勢開漲,不過業內人士告訴CTWANT記者,「人型機器人不但難做,現在除了跟中國廠商競爭,還要面對另一野心勃勃的強敵,那就是韓國。」對於近期被科技巨頭力捧的人型機器人,業內人士有的看法保守,有的忍不住吐槽,「做的出來和量產是兩碼子事,更何況要跟人類住在一起,光是安全認證就有得搞了」。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也曾說,雖然人形機器人不會累、不會罷工,但效率遠不及人類,耗能巨大,目前沒有商業價值。最知名的仿人機器人「ASIMO」,2022年在日本HONDA東京總部正式退役,結束22年的職業生涯,「主要就是燒錢燒不完,短期內看不到商業量產的機會,日本企業在銀行方面又很難槓桿,不過韓國模式就是『撿』日本不要的產業,以前是面板,現在是機器人,利用韓國的生產線去降低成本,就是要賭一把!」業內人士表示。很多人不知道,美國知名的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早已易主。這間公司成立於1992年,研發資金大多來自美國軍方,因想轉換商業模式,2013年被Google收購,四年後輾轉由日本軟銀接手,2021年再由韓國的現代集團買下,如今,波士頓動力已是韓資企業。以機械狗Spot聞名的Boston Dynamics近期跟多家韓國業者合作。(圖/翻攝自Boston Dynamics臉書)2024年最後一天,韓國龍頭企業三星電子也宣布,收購並成為Rainbow Robotics最大股東,這家公司由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研究團隊於2011年創立,以研發韓國首個雙足行走機器人Hubo聞名,截至2024年第三季營業虧損已達40億韓元。三星買下後,隨即設立「未來機器人辦公室」,直接向首席執行長匯報,顯示機器人業務被三星視為未來發展的核心支柱。中國供應鏈更是不容小覷,儘管美中貿易戰如火如荼,但穩定且低價的「中國製造」,令馬斯克難以割捨,除了電動車產業,人型機器人是下個政策支持重心。中國工信部2023年提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成立人民幣100億元規模的機器人產業基金,目標就是2025年量產。總部設在深圳的優必選(UBTECH)首席品牌官譚旻表示,在人型機器人領域,他們擁有760項專利,在全球排名第二。兩年前成軍的「眾擎機器人」,2024年10月推出SE01機器人,搭載NVIDIA和Intel雙處理器,特色是步態自然,該公司營銷總監姚淇元表示,最便宜的3.85萬人民幣、約新台幣17萬元,遠低於同業,主要是他們全部自主研發,不依賴外購零件,加上珠三角與長三角強大的供應鏈,量產價格大幅降低。一間電動車零組件台商向CTWANT記者透露,同樣一個零件,先前為了美中貿易戰而移到越南生產,因為產業鏈與基礎建設還不完整,成本直接增加100%,「就算川普上任後對中國關稅增加60%,還是中國製造比較便宜」,而且已經通過認證、廠商比較放心。特斯拉的機器人會使用中國供應鏈。(圖/翻攝自Tesla 官方YT)「汽車和機器人產業其實是同一個邏輯,未來可能分為『美中』兩派,但製造來說,哪裡便宜、哪裡去。」這位台商直白地說。而台灣廠商在此夾縫間,是否還有生存空間?法人指出,從線性關節、旋轉關節、控制與感知、靈巧手、其他五大系統來看,目前零組件供應商多數為中國廠,台廠比較有機會的是在無框力矩馬達、滾珠螺桿、力矩感測器、位置感測器、軸承、組裝、鏡頭、毫米波雷達、FSD 晶片、伺服系統、電池模組、散熱模組等。「通常從法人的角度,建議大家盡量選擇有獲利的族群,而這人型機器人『有持續比較大的夢想性』,雖然相關個股都有機會出現波段,但這種『做夢行情』,等到農曆年後、基本面掛帥時,有拉回的可能性。」國泰證期顧問處協理蔡明翰表示,以長線的角度來看,成長力道超過三成以上,但台灣廠商在人型機器人的營收、獲利佔比都很低,業績表現主要還是來自於自動化,而工業化的機器人主要是在工廠的機器手臂,跟人形機器人的未來遠景不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9/388239/sm-be136ab878f3f3aef8419acab26277fb.jpg)
大逆轉!台企遭控「供俄武器零件」 烏克蘭人士道歉:被中國製造商「層層偽裝」誤導
近日,獨立軍事媒體「防衛部落格」(Defence Blog)引述烏克蘭民運人士拉巴斯(Vadym Labas)在其社群平台消息報導,台灣一家縮寫為「TRC」的公司,私下出售零組件給俄羅斯,並幫助俄軍研發與改進其空用精準武器系統。不過拉巴斯已經道歉坦承之前的調查是「遭到誤導」,並表示經過國際許多記者與志願者聯合的調查後,發現背後真相是俄羅斯和協力的中國廠商為了迴避國際制裁,故意建立複雜的虛假公司網絡,將消息導向全然不相干的台灣廠商。拉巴斯還自己為先前的指控,對被波及的台灣公司「容成實業」(TRC)道歉。根據防衛部落格一則全新追蹤報導指出,拉巴斯發布了一項新調查成果,揭露俄羅斯為了改進自己的武器,如何涉及成立一系列假公司、網站和冒名品牌,最終繞過國際制裁的計劃。此前,拉巴斯指出俄羅斯部隊的「空用精準武器」,包括導向飛彈系統、沙希德無人機(Shahed UAV)或滑翔炸彈,都要使用到伺服馬達(Servomotor),然而俄羅斯的精密加工能力不足,無法製作合格的零件,只能透過管道向外採購。他們採購的對象是中國大陸的製造商,但雙方為了迴避國際查核,中間設立了層層的假的中間商,其中就涉及冒用台灣公司的名義。拉巴斯指出,目前俄羅斯採購的伺服馬達來自中國製造商「梅州市金航科技有限公司」(KST Digital Technology Ltd),他們將貨物出貨給一家不存在的空殼公司「開封振達千科技有限公司(音譯:Kaiffeng Zhendaqian Technology Ltd,KZT),再將貨物送往註冊在香港的「聯力惠國際公司」(UNIHUI INTERNATIONAL Ltd)等物流公司,在此階段貨物會被更改標籤,冒充成台灣TRC公司的產品,轉手出貨給「深圳博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henzhen Biosen Bio-Tech),然後再出貨給俄羅斯成立的一系列白手套公司,最終抵達俄羅斯軍工廠的手上。拉巴斯指出:「這是一種複雜程度前所未見『品牌重塑工程』,專門用來迴避國際制裁,雖然大幅增加了零件的成本,但是俄羅斯顯然很願意為此買單。」在這則更新的調查報告中,拉巴斯特地讚揚了多位熱心台灣公民、網友以及海外僑民提供了更多線索協助他們找出真相,並強調台灣一直以來都對烏克蘭進行大力支持。拉巴斯還表示,烏克蘭應該與台灣建立必要的正式關係。他說:「有許多台灣志工前往烏克蘭,為其戰鬥甚至犧牲,但是官方關係仍然沒有建立。」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0/386280/sm-b10f951a89431d5718fb3a101dbb7b45.jpg)
科技圈驚嘆!陸製AI大模型DeepSeek-V3只花588萬美元 性能直追GPT-4o
中國大陸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26日推出了具6710億參數的大型AI模型「DeepSeek-V3」。據其官方的數據,DeepSeek-V3在性能上已可匹敵世界頂尖的閉源模型GPT-4o以及Claude-3.5-Sonnet。由於中國受美國出口限制缺乏高階晶片,但是DeepSeek-V3在多項技術指標上仍顯示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科技圈驚嘆DeepSeek-V3在於,用2個月訓練2048個GPU,只花費588萬美元,預算卻非常的低。相較之下,GPT-4o等模型的訓練成本約1億美元,至少在上萬個GPU量級的計算集群上訓練。根據技術文件顯示,DeepSeek-V3是一個具有6710億總參數的MoE(混合專家)模型,每Token(推論)只會啟動370億參數,大幅降低推論成本並提升效能。同時,透過全新的多Token預測訓練目標(Multi-token Prediction Training Objective),DeepSeek-V3在語言生成與推論能力方面有所突破,也能在穩定性與效能間取得平衡。不過DeepSeek—V3作為中國廠商主導開發的語言模型,其訓練過程與內容生成機制可能受到審查系統的影響。尤其在回應涉及敏感議題或特定政治立場時,模型可能呈現經過篩選或規範化的回覆,這可能對其應用範圍產生一定限制。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382884/sm-1d8e1218bf2b8cdc256b732c3b3a8b7c.jpg)
不斷電商機1/吃電怪獸AI最怕「這件事」 BBU舊玩意藏升級商機400億養出新千金股
台股大盤11月底拉回、跌破季線時,卻有一族群逆勢大漲,叫做BBU(備援電池模組Battery Backup Unit),反覆登上熱搜及熱門股,不但電池模組廠AES-KY(6781)放量急漲,進入千金股行列,連傳產的台塑(1301)、台泥(1101)也分上一杯羹。「吃電怪獸」AI帶動的能源議題,已發酵多時,「不斷電」產業鏈也不算新鮮,為何外資十一月底狂賣2489.07億元、大盤蒸發557.93點之際,BBU逆勢堅挺走強?關鍵來自一份美系外資報告。摩根大通(J.P.Morgan)報告表示,通路訪查發現,輝達的GB200NVL72伺服器將採用BBU,從過去的選配成為「標配」。以輝達GB200機櫃需要140kWh的BBU,1kWh電池模組成本上看200美元,若2025年預估出貨五萬櫃,商機就約450億台幣。摩根士丹利、花旗證券等外資也調升AES-KY股價表現,一度讓台股多了一隻「千金股」, 「AI數據中心要用的系統,跟去年的完全不一樣,為了美國的數據中心,電力需求更高,所以電池能量密度、放電的功率要更高,各位看到這台新產品,就比去年的能量密度要多一倍。」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在今年10月能源周展場上推出的最新不斷電系統,就是為了美國AI客戶量身打造,台灣也有半導體公司在探詢,「畢竟AI算力很貴,很難承受因斷電造成的損失。」台塑新智能為美國客戶打造AI數據中心用的不斷電系統。(圖/黃耀徵攝)提到斷電損失,南亞科(2408)在8月13日下午就因雷擊造成桃園地區的停電,僅短短10幾分鐘沒電,就直接讓晶圓受損,設備也要維修,以及2至3天的復機工作,損失超過3億元。也有業內人士推算,台積電(2330)只要停電一小時,就可能損失約90億。然而,並非所有科技廠都有不斷電系統。前台電高層向CTWANT記者透露,「不是他們不想做,而是空間不允許。」他解釋,台電的電網相對老舊,導致常有跳電狀況,但廠商在科學園區的空間已用到極限,無法擴張,若AI這類型伺服器機房要裝傳統非常占空間的UPS(不斷電系統),恐怕要裝滿整個機房,實務上有困難。「UPS產業已經很成熟,使用的鉛酸電池壽命短,大約3到5年就要維護、抽換,優點就是便宜,現在講的電力備援系統BBU,是用鋰電池裝在機器裡,可用10年,但就是比較貴,而伺服器機房要盡可能塞入最多算力,商用型機櫃式UPS很大台、占空間,所以現在毫無選擇,就是要做多一點的BBU。」曾在科技界任職的財經部落客股魚表示,伺服器裡一定要設計電力的備援系統,在斷電瞬間幫系統救急,讓他趕快把手上的事情做完存檔。「大家聽到BBU會興奮,是因為這個舊玩意將迎來一個升級潮。」股魚表示,BBU是本來就有的設計,因為伺服器若碰到斷電,要用超級電容先撐幾秒鐘救急,然後啟動BBU、可以撐幾分鐘,再用UPS、這能撐幾小時,是一種「分段式防護」的概念,而現在是AI伺服器,就需要比過去更強的設計,除了BBU要升級,其他零件也都要跟著升級,像是超級電容和Flash也是關鍵,若納入設計,需求量會比過去暴增很多。台泥旗下能元科技電芯品牌Molicel已打入AI供應鏈的BBU系統。(圖/台泥提供)「以往BBU跟未來的BBU差很多,到2026年,也就是12到15個月以後至少相差10倍,應該會跳躍性往前走。」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在11月底的法說會上也表示,轉投資的能元科技旗下電芯品牌Molicel,已經打入AI 的BBU供應鏈,第4季開始,正式出貨5kW BBU電池給1家全球知名雲端服務商,也正與另外3家BBU客戶開發下一代電池。「一個BBU,通常裡面是70顆到100顆的電池,」大華國際投顧分析師阮蕙慈表示,BBU不會取代UPS,現在是打算在每一個機櫃裡面都單獨做BBU的設計、如果電力出問題時就先啟動自己的備援,所以像是臉書母公司Meta,在上個月的運算大會所揭露的新BBU規格,容量跟組數就幾乎多了一倍。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提醒,BBU技術正向其他領域拓展,如電信基站、無人機、電動汽車等,未來應用場景將多元化,但BBU的鋰電池成本仍遠高於鉛酸電池,充放電的管理也比較複雜,因此不少終端客戶對導入BBU仍有不少疑慮,還要注意來自中國廠商的低價競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379293/sm-8753dc04003f68ef9aeeb483853571e5.jpg)
集邦:AI加持2027年人形機器人產值將破20億美元 「這零件」成本最高
日前法國舉辦國際人型機器人展,不少廠商已結合AI,應用在醫療、災難應變與家庭使用上。研調機構集邦(TrendForce)28日表示,預估在2025年各機器人大廠逐步實現量產,2027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越20億美元。目前包括美國、中國廠商都在積極投入與擴大人型機器人測試,指標廠商揭露的產品完成度也越來越高,像是Agility Robotics開發的Digit、Apptronik開發的Apollo皆有上市規劃,Tesla打造的Optimus亦計劃在2025至2027年量產上市。TrendForce表示,現行軟體平台著眼於機器學習訓練與數位孿生模擬,整機型態則聚焦協作機器人、移動式機械手臂與人型機器人,以適應多元環境與人機合作互動。受惠於生成式AI,機器人的認知能力已有飛躍性成長,可透過感知層掌握人事時地物,對話能力也顯著進步。據TrendForce調查,目前人型機器人各項零組件成本中,以行星滾柱螺桿占22%最高,其餘有複合材料件(含塑料及金屬)9%、6D力矩感測器8%,以及空心杯馬達占6%等,且零組件領域皆有一定程度之技術壁壘。預期人型機器人的軟、硬體供應鏈將與智慧終端設備、工業機器人與無人機供應鏈高度重疊,在此三類供應鏈具備競爭優勢的供應商,未來更容易切入人型機器人市場。展望2025年機器人的應用場域,工業型機器人仍將以手臂撿貨為主。TrendForce指出,勞動人口短缺、高齡化程度高之國家已有陪伴與照護需求,預期服務機器人將於未來1至2年內嶄露頭角。機器人也於戰場上陸續發揮其功效,如烏俄戰爭有大量無人機參戰,以及戰鬥、布雷與後勤機器人等,為具潛力之場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375393/sm-d4d30a05f82cf1728fedfe956f79163f.jpg)
華為找白手套拖累同行 傳美國禁止台積電向「中國客戶」提供AI晶片
先前傳出華為疑似透過第三方公司充當白手套,向台積電下訂類似華為AI伺服器晶片「Ascend 910B」的訂單,被台積電發現後,台積電已主動向美國方面報告此事。而目前有消息指稱,美國商務部目前已向台積電下令,除了華為外,要求台積電停止向「中國廠商」出口用於人工智慧的先進晶片,其中包含7奈米或更先進製程的晶片,推估會對原本在禁令外的小米、阿里巴巴等中國廠商造成嚴重影響。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整起事件是源自於科技研究公司TechInsights,他們拆解華為的Ascend 910B晶片時,從中發現了台積電的7奈米晶片。後續TechInsights通知台積電,台積電除了通知美國商務部外,同時也發布聲明,強調自2020年9月中旬後,台積電已經停止向華為供應晶片。後續台積電也循線調查,發現中國的「廈門算能科技(Sophgo)」有在當中充當華為白手套的嫌疑。而報導中也提到,目前美國商務部已經去信給台積電,要求台積電停止向中國廠商供應7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的AI晶片。而台積電也在第一時間向受影響的中國客戶進行聯繫,表示自11日起將會停止供應晶片。目前台灣經濟部發表聲明強調,台積電已多次與政府進行出口管制對話,會遵守所有國內及國際規定,具體問題交由台積電自行回應。而台積電發言人則表示,公司將依規遵法,承諾符合所有適用法規。報導中提到,這封美國商務部給台積電的信件屬於「知會(is informed)」類型,該類型的信件可以跳過冗長的規則制定程序,快速對特定公司施加新的出口許可要求。其實早在2022年,美國商務部就曾對Nvidia及AMD發出「知會」信函,限制其向中國出口高階AI晶片的能力,並限制蘭姆研究公司(Lam Research)、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及科磊公司(KLA)向中國出口製造先進晶片的設備。而根據香港《Yahoo科技》的報導指出,目前與台積電有7奈米、5奈米晶片合作關係的中國廠商,有阿里巴巴、百度等傳統大廠,而新能源車廠的蔚來、小鵬也是合作客戶,推估如果這項禁令屬實的話,將會對中國廠商造成嚴重的影響。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72465/sm-ee3cdcfc3ac5fccecad172f2552a26b7.jpg)
晶圓二軍求生1/ 大陸「就算產能全滿也賺不到錢」 量產海嘯襲來台廠轉型應戰
2025年全球晶圓代工業產值迎來20%成長,站穩先進製程的台積電(2330)仍將一枝獨秀!10月17日台積電法說會引領股市狂歡,但背後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整體成熟製程仍籠罩在全球經濟疲弱的陰霾下,產能利用率平均在70%至80%,還有中國廠商虎視眈眈,二哥聯電(2303)股價被外資狂砍,小弟力積電(6770)甚至虧損擴大,如何突破重圍,也牽動著晶圓代工供應鏈的上百家廠商。目前台積電已在美日德三國建廠,聯電在日本和新加坡,世界先進(5347)也攜手恩智浦NXP合設VSMC,於新加坡建設首座12吋晶圓廠。連台積電都不得不承認,在海外設廠成本就是貴,但不去不行。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因應地緣政治,半導體業者這幾年紛紛退出中國,封測領域有南茂、力成、日月光投控、京元電等廠商,轉而投資非中地區。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力積電,他們打出FAB IP模式,就是賣技術、當教練,要成為業績四大支柱之一。2024年8月ESMC動土典禮,德國總理蕭茲也到場。(圖/報系資料照)力積電22日的法說會座無虛席,因為董事長黃崇仁親自出馬,就是要解釋他們FAB IP模式,「已經有好多國家的公司跟我們接洽」,他得意秀出跟印度總理莫迪的合照,「他們都很開心」。他解釋日本合作案破局,是因為日本政府很強硬,要力積電擔保10年量產「世界上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做得到」。但印度就「照計畫來」,力積電將協助當地最大的電子製造廠塔塔電子,建設印度第一座12吋晶圓廠,力積電轉移成熟技術,協助對方建廠、培訓員工,依合約訂定的進度,可在未來幾年分期收服務費、授權費,預計4年有200億元進帳。不過,此舉也遭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吐槽,他日前在臉書上表示「感到不解」,說有個公司很奇怪,自己經營不善還在虧損,還持續將非頂級及非次級技術轉移換鈔票,搞得同級公司殺價求生存。因為當前半導體產業的成熟製程領域,已從美中貿易戰,轉而成為全球晶片價格紅海戰。根據統計,2023年到2027年間,中國會有41座晶圓廠投產,其中12吋廠有34座,8吋廠有7座,以成熟製程的加工晶圓為主。中國大陸成熟製程產能將在2027年超越台灣。(圖/新華社)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統計,近來中國最積極投資,擴張產能,包括華虹集團、合肥晶合、芯恩與中芯等晶圓代工廠。研調機構集邦(TrendForce)從去年10月也不斷警示,中國大陸有補貼、巨大應用市場,產能開出後第一波衝擊的,就是力積電、世界先進和東部高科(DBHitek),中長期來看,對聯電、格羅方德也會造成影響。「中國大陸2027年成熟製程產能占全球比重將達47%,將超越台灣的36%,」集邦研究副理喬安表示,晶圓代工廠近年主要擴充12吋晶圓廠,新增產能預計於2025年第4季陸續開出,可能影響12吋晶圓廠產能利用率再度下滑。集邦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半導體成熟製程訂單能見度維持在一季左右,2025年展望仍具變數,預估全球前10大晶圓代工廠明年成熟製程產能利用率約75%以上,但價格走勢受壓抑。一半導體材料供應商向CTWANT記者提到,台灣常嘲笑中國大陸的科技業,其實他們在材料方面很強,且因產量開出大,「就算良率低,挑挑揀揀也能拿出好產品」,目前晶片價格已殺到成本價,「老實說,他們就算產能開滿也不會賺錢,所以他們到處去做應用研發,在很多我們想不到的地方嘗試應用,真的不可小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4/371634/sm-06bdda932ae58cb66478bffda5c29757.jpg)
神山痛腳2/風電國產化大買家「太貴不買」 業者怨銀行不給融資恐三輸
離岸風電業者迎來最「大咖」的支持者,台積電長年的大掌櫃、資深副總何麗梅,在證交所於9月30日舉辦的「壯大台灣資本市場高峰會」上,公開向政府喊話,希望盡速檢討離岸風電的規範,提供彈性做法,例如放寬國產化項目的認列,並提供廠商更多融資管道。曾被宣傳為「全球20大風場,臺灣佔16 座」,在綠電領域被寄予厚望的海上風力發電,政府2016年開始大力投入,先前規劃三大進度,包括示範獎勵、潛力場址、區塊開發,目標是達成2025年5.6 GW,2030年13.1GW的政策目標,除了台電之外,台積電就是第一批大買家。很不巧的是,興建過程遇到新冠疫情,導致成本大增,加上政府想藉此打造國家隊的自製能力,招標時要求使用在地產業鏈到一定程度,讓不少業者打退堂鼓,接連流標帶來的就是不斷放寬,進度仍趕不上變化,原本第一期、第二期分配的3GW,分別延後到2026、2028年之後,甚至第二期項目,僅一家廠商達標。隨後又有歐盟以「國產化」為由狀告WTO,導致現任經濟部部長郭智輝在9月23日緊急約見風電業者,為如期併網,解放過去的國產化規則,甚至可能溯及既往,影響已選商完成的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第1期、第2期,引發業界群起攻之,特別是遵守遊戲規則而成本大增、或因此退出的業者,還有為了國產化才剛投資百億蓋廠房買設備的本土業者。產業發展署副署長鄒宇新向媒體表示,政府面對離岸風電,過去是產業政策、能源政策並重,「現在有一個最大前提,就是如期併網。」為護國神山的再生能源需求,風電成要角。(圖/報系資料照、沃旭能源提供)「消息一出,親朋好友、銀行團、供應鏈、同業開發商的電話接不完,」世紀鋼董事長賴文祥在媒體上大聲喊苦,大家都怕政策動盪,銀行縮手、買家趁機壓低價格。最先衝擊的本土業者,又以中小企業為主的供應鏈最傷,今年已有五套風機外殼從中國進口到台灣,「價格直接少四成。」業者向CTWANT記者說,越南、韓國的業者都虎視眈眈,中國廠商也可能繞道東南亞洗產地,大舉入侵台灣市場。一馬達廠商跟CTWANT記者解釋,用外商的產品,最大問題是維修慢又很貴,過去怕被「偷師」,外商的風機若故障,他們不會派人維修,而是要求整台換掉,把我們當冤大頭,所以才會導致很多風機壞了就扔在一邊不處理的問題。但其實,不願具名的風電業者向CTWANT記者解釋,現在最大的「逆風」,其實不是國產化,而是「銀行」。業者坦言,風電市場可說是成也台積電、敗也台積電,「現在已進入『死亡交叉』,台積電不想買貴的電,想壓到5元左右,但風電業者要營利,至少5.8元到6.2元左右,如果賣給其他願意出高價的科技業者,銀行又不喜歡,擔心他們扛不起20年的穩定收益,恐導致專案借不到錢,借不到錢、風場就要廢了,以後科技業要大規模的綠電也沒了,這是『三輸』!」。業者向CTWANT記者舉例,一個500MW的離岸風場,過去要花900億元打造,現在至少要1200億元,就是因新冠疫情、加上全球都在發展離岸風電,法國、德國、丹麥等都在打造大型風電場,據全球風能協會預估,2024年到2028年,全球離岸風電裝置總量會增加138GW,年複合成長量28%,僧多粥少下導致船、工人和設備都很貴。風電的機台都非常巨大且昂貴,過去以外商為主。(圖/翻攝沃旭能源臉書)有一業者為了搶船花大錢卻碰到疫情,當時一驗到陽性就全員下船閉關,完全不能施工,但各種租金還是照付,這種恐怖的錢坑,沒有銀行支援根本不行,「在商言商,外資一年都會進行好幾次財務成效評估,早就跑了,就是我們本土廠商才會努力拚完工,已經很了不起了。」連同業也看不下去、幫忙喊冤。業者表示,離岸風電是龐大且複雜的工程,甚至連政府單位要驗收與查核都有點摸不清頭緒,加上先前有業者在國產化做「小動作」,搞得政府常常要查核、動輒要罰款,導致銀行也覺得,貸款給風電業者的風險很高,「對銀行來說,不如借錢給人炒地皮,簡單又好賺,但對台灣產業來說,得到的價值是什麼!」他憤憤不平地說。「相對於光電雖然建置較快,但大家都知道台灣的土地不夠,不管是屋頂、地面型的光電,全部加起來也只是零頭,台積電要的是單一、穩定的大型供電」前三大民營售電業者向CTWANT記者透露,放鬆風電國產化政策會不會引發未來綠電價格波動等其他後續效應,還要觀察評估。除了價格波動,還有一大問題,「包括沃旭與海龍風場,2025、2026年的發電已全被台積電買走」全球最大再生能源基金、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區域總裁許乃文表示。換句話說,這兩年其他的「護國大山」都買不到大宗綠電,短期內難以解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7/371587/sm-1fe1cac4fd997c1429c5641a595849ce.jpg)
全球晶圓大擴廠 集邦:成熟製程訂單能見度僅1季
研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最新報告顯示,受中國IC國產替代政策影響,2025年中系晶圓代工廠將為成熟製程增量主力,預估2025年全球前十大成熟製程代工廠的產能將提升6%,明年包括智慧手機、電腦、伺服器等市場有望恢復成長,車用、工控等庫存問題緩減,但經濟復甦狀態仍有隱憂,訂單能見度僅一季,明年仍充滿變數。因美中貿易戰,近年來美國一直透過管制,禁止先進的人工智慧晶片和晶片製造設備出口到中國大陸,以抑制中國半導體產業崛起,因為設備受限,所以中國廠商聚焦發展成熟製程領域。半導體設備巨頭艾司摩爾(ASML)日前公布的財報遠低於市場預期,主因就是美國不讓先進的EUV出口到中國,不過外媒報導,ASML執行長富凱(Christophe Fouquet)在近期倫敦舉行的科技會議中表示,儘管產量可能受限,但中國大陸企業已具備自行生產5奈米、3奈米晶片的潛力。TrendForce表示,目前先進製程與成熟製程需求呈現兩極化,5/4nm、3nm因AI server、PC、筆電 HPC晶片和smartphone新品主晶片帶動,2024年產能利用率滿載至年底;但28nm以上成熟製程僅溫和復甦,今年下半年平均產能利用率較上半年增加5%至10%。由於多數終端產品和應用仍需成熟製程生產週邊IC,加上地緣政治導致供應鏈分流,確保區域產能成為重要議題,催化全球成熟製程擴產,明年多家晶圓代工廠都有擴產計畫,包括台積電於日本熊本的JASM,以及SMIC中芯東方(上海臨港)、中芯京城(北京)、HuaHong Group Fab9、Fab10和Nexchip N1A3。TrendForce表示,隨著中國的新產能釋出,預估至2025年底,中系晶圓代工廠成熟製程產能在前十大業者的比例將突破25%,以28/22nm新增產能最多。而中系晶圓代工業者 specialty process製程技術發展以HV平台製程推進最快,2024年已量產28nm。價格方面,由於既有成熟製程全年平均產能用率不到80%,新產能也需訂單填補,難以漲價,不過中系晶圓廠有國產化任務,對價格態度較為強硬,能部分抵銷成熟製程價格下跌壓力,有望維持2024年下半年補漲後的價格。不過TrendForce也提到,全球經濟情勢和中國經濟復甦仍有隱憂,終端品牌與上游客戶下單態度也不積極,導致成熟製程訂單的能見度維持在一季左右,預估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明年的成熟製程產能利用率將小幅成長至75%以上,2025年仍充滿變數。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68206/sm-893ed59a97c43bc04faea162cdf277a1.jpg)
競國將解僱330名員工「僅留80人」! 9日股價一度跌停
老牌PCB廠競國(6108)8日股票暫停交易,當天下午召開重訊記者會說明董事會決議,宣布將在12月25日停止台灣廠的生產計畫,把訂單轉往子公司的中國廠繼續生產。競國強調,台灣廠只是關掉生產線,但仍會存在執行接單業務。不過,9日恢復交易後,股價重挫一度墜跌停。競國8日下午召開重訊記者會,宣布將在12月25日停止台灣廠的生產計畫,未來將把接收到的訂單,轉往競陸電子(昆山)有限公司生產。競國中國廠員工人數有1807人,台灣廠目前410人。預估台灣廠可能解僱330名員工,僅留下80人。對於當天的停止交易,競國財務處長蔡政宏8日在記者會上強調,「只有今天會停止交易,明天會開盤。」他喊話,公司明年的營收可以保持今年的7、8成,「請銀行和供應商也放心,只是停止生產,公司的營運是健康健全的。」不過,競國9日恢復交易,一開盤就以15.55元開低,下跌1.55元,盤中一度下挫至跌停價15.4元,跌幅逾9%。此前,競國表示,台灣廠自111年度開始呈現虧損狀態,在考量整個市場情況以及維護股東權益,台灣廠擬自113年12月25日開始,停止所有生產作業。相關人員預計自113年10月9日開始依照生產需求,陸續終止勞動契約,並依法辦理人員的資遣。對於人事,競國指出,部分人員配合需求留任,其餘人員依據《勞動基準法》及相關法令規定,辦理員工終止勞動契約,並依《就業服務法》列冊通報主管機關,辦理大量解僱員工,預計將於10月9日資遣通報,12月下旬為資遣生效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7/368047/sm-adf2e2d18e7abab6b6f3ffebd7fcc586.jpg)
PCB大廠競國重訊台灣廠「明起大規模解僱」 財務長:不得不的決定
PCB大廠競國(6108)早前宣布,因有重大訊息待公布,經證交所同意10月8日暫停交易,這是競國今年以來第2度停牌,外界猜測恐與關閉台灣廠後續有關。競國下午4時召開重訊記者會,財務長蔡政宏宣布,競國今早召開董事會,通過停止公司台灣廠生產計畫,會把訂單轉往大陸廠繼續生產,繼續服務客戶的需求。競國成立於民國70年(1981年),資本額16億,主要產品為專業製造雙面印刷電路板、多層印刷電路板。競國8月以2.787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2.76億元)出售泰國廠股權,由陸資PCB廠勝宏科技現金收購100%股權。目前競國中國廠員工人數有1807人,台灣廠則是410人。蔡政宏在今日的記者會上宣布,自從疫情結束以後,因整體的消費性電子產業不景氣,加上原物料成本上漲,使台灣廠自111年度開始呈現虧損狀態,在考量整個市場情況以及維護股東權益,台灣廠擬自113年12月25日開始,停止所有生產作業。相關人員預計自113年10月9日開始依照生產需求,陸續終止勞動契約,並依法辦理人員的資遣。蔡政宏說,公司基於整體營運績效的考量,為了減少虧損,提高公司的獲利,停止台灣廠的生產線作業,「是一個不得不的決定,也期望在整個組織的調整過程中,我們可以依法做到員工權利的保護。」他表示,台灣廠還會接收訂單,只是沒有生產,台灣廠接單後會轉給大陸廠繼續生產,「台灣只是關掉生產線,公司工人都存在,也會接單,台灣會保留研發、以及相關營業人員服務客人接單。」對於今日停止交易,蔡政宏強調,「只有今天會停止交易,明天會開盤。」另外,他預估,公司明年的營收可以保持今年的7、8成,「請銀行和供應商也放心,只是停止生產,公司的營運是健康健全的。」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67895/sm-7b5f1664023f3fe04b42d854ef8cac99.jpg)
台灣PCB大廠驚傳裁員400人 股票即刻暫停交易「預計年底關閉」
目前有消息指出,台灣知名印刷電路板(PCB)製造商競國實業即將關閉台灣廠區,預計裁員400人。這家成立於民國70年的電子大廠,曾以16億元資本額在業界佔有一席之地,如今卻面臨準備關門的命運。根據媒體報導指出,競國實業主要生產雙面及多層印刷電路板,曾是台灣電子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但近期公司接連傳出重大變動。先是以2.787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2.76億元)出售泰國廠區,如今更宣布關閉台灣廠,計畫大規模縮減公司營運規模,未來僅剩中國廠區可繼續運作。目前競國實業已正式證實關廠消息。競國實業表示,由於金價持續上漲,將首先停止35%的鍍金產品生產。預計10月31日起停止接單,工廠將於12月25日全面停產。與此同時,競國實業的股票自2024年10月8日起暫停交易。市場人士推測,這可能與關閉台灣廠的後續進展有關,公司可能將發布重大訊息。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9/364639/sm-4458a6c1b82d52eac43f727094a4d94e.png)
美眾議院通過「反中法案」 將砸512億從網路輿論對抗中國
美國眾議院日前通過一項名為HR 1157的法案,該法案被批准撥款16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512億元),專門用於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反華訊息。該法案也稱為「反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意影響基金」(Countering the PRC Malign Influence Fund),目的是要在通過資助「獨立媒體和公民社會」(independent media and civil society)的方式,來打擊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該法案獲得兩黨的壓倒性支持,以351票對36票通過。這筆巨額撥款將分配給國務院(State Department)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計會大幅增加美國在外國進行影響行動的資金投入。綜合外媒報導指出,該法案允許美國資助外國的媒體和公民社會組織,進行與中國的「惡意影響」相關的資訊活動,全球參與中心(Global Engagement Center, GEC)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將會扮演重要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法案中並未要求美國政府對資助外國媒體的資金來源進行公開,這意味著反華宣傳可能以秘密方式進行。這類宣傳可能涉及各種當地政治問題,例如強調中國經濟和基礎建設投資的「負面影響」,或針對中國承包商參與的基礎設施項目進行政治攻擊。該法案的運作模式,將會類似於美國長期以來譴責的俄羅斯資訊戰行為。先前俄羅斯就多次遭控透過美國媒體散布反反烏克蘭訊息,而美國現在可能會以相同的方式對中國進行類似的操作。報導中也提到,過去美國政府多次指責其他國家利用資訊戰干涉美國選舉和內政,而這次法案的通過,顯示美國政府在此問題上的雙重標準。根據《負責任的國家手段》(Responsible Statecraft)報導指出,這筆16億美元的資金將資助一系列資訊作戰活動,目的是在全球範圍內抹黑中國的形象,尤其是其在經濟和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行為。過去美國曾「演練」過在其他國家進行類似的事情,像是在其中一個演練的腳本,美國特種部隊與當地夥伴合作,通過社交媒體煽動虛構的非洲國家納魯武(Naruvu)的民眾,讓其對中國廠商投資港口一事不滿,最終導致中國公司撤回計畫。該起案例顯示美國在資訊戰中的手段,包括煽動抗議、製造動亂,以破壞中國的經濟合作項目。儘管這些活動表面上是為了反制中國的「惡意影響」,但其本質卻與美國譴責的外國干涉行為無異,並且有可能在沒有公開資金來源的情況下,讓這些反華訊息滲透回美國,影響國內輿論。此外,這項法案的支持者在國會獲得了壓倒性多數,顯示出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打擊中國影響力上一直都有高度共識。但這樣的行為可能削弱了美國在批評其他國家干涉行為時的道德立場,並可能導致外國民眾因美國參與其內政而感到不滿。過去美國就曾在俄羅斯資助反對派活動,當時也引發強烈的不滿,俄羅斯總統普丁也曾將這些反對派描繪成「美國的工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61668/sm-9fdf885f543329fea5fe7ad0763f98d1.jpg)
LED廠擺脫光電慘業 「這三家」秒轉型C商機
曾被視為光電慘業的LED廠商,近年來積極找尋轉型之路,聚焦布局CPO光通訊和CoWoS先進封裝製程等領域,為公司挖掘新商機。隨著AI浪潮席捲全球,對高速運算和大數據傳輸的需求與日俱增,LED廠商看準此趨勢,紛紛跨足 CPO (Co-Packaged Optics) 光通訊領域。CPO 技術將光學元件與電子晶片整合封裝,可大幅提升數據中心的傳輸效率和能源效益。LED龍頭富采(3714)近年轉型,在矽光子(Micro LED)光源領域佈局,為未來發展儲備實力,並持續開發可靠的光源解決方案,積極參與產業聯盟,推動技術創新。另一方面,CoWoS (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 先進封裝技術在 AI 晶片製造中扮演關鍵角色,LED 廠商憑藉既有的精密製程優勢,積極投入相關設備和解決方案的開發。富采旗下隆達電子董事長范進雍觀察,Micro LED受惠於技術更加成熟,整體成本可望大幅下降,甜蜜點在3年至5年之內一定會發生,現在中國廠商的進度未及台廠,短中期樂見參與其中的廠商數量增加,以推動新技術儘早導入量產。惠特(6706)已將業務重心轉向半導體設備與先進封裝領域,所開發的光纖貼合設備和先進封裝製程雷射設備已進入客戶驗證階段,若新產品順利量產,可望帶來100至200億元的營收。另外,梭特(6812-TW)則憑藉高精度Pick & Place技術,成功進入半導體先進封裝市場,過去已投入開發Fanout設備多年,近期更與封裝大廠合作開發的解決方案已通過客戶認證,展現轉型成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60395/sm-ee10ea68e1bf89c75efc14bb85ed132d.jpg)
波特王一晚刪光YT「485部影片」原因曝 這片沒了最可惜
YouTuber「波特王」2022年跟前東家聚暘媒體鬧不愉快,而2日他說,「我也再次被要求得刪除所有與聚暘合約期間所創作的影片。剛剛花了17分鐘,刪除過往合作期間的485部影片。」波特王撩小英。波特王在臉書發文,「當年和中國廠商解約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方要求下架我撩小英前總統的影片。這部分也很多老觀眾都知道。而多年後當初跟我站同一隊的前公司,先是欠我錢欠到我跟他們解約,解完沒合作後先是各種造謠攻擊,又轉身想搶我Youtube頻道跟名字。但慶幸最終法院判決認證頻道跟名字就是我的。」波特王說,「只不過我與聚暘媒體合作期間的影片,按照合約來看他們是有著作權,於是我也再次被要求得刪除所有與聚暘合約期間所創作的影片。剛剛花了17分鐘,刪除過往合作期間的485部影片。一路刪到與小英合拍的那部時停頓了一下,想想刪之前重看一次好了!」波特王指出,他邊看邊回想那天拍片的事,不禁笑出來,「小英可以說是翻轉我人生的重要人物之一了吧。但最終也還是刪了。雖然很可惜,日後沒有影片能重播了,不過這份回憶就留在心裡吧。也同步告訴大家這件事,若之後想重播找不到,原因是因為這樣。」此文一出,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接下來會更好的,加油」、「這公司還真優秀」、「許願:波特王再跟小英合拍一隻影片」、「認真的人總是有機會的」、「雖然不捨過去,但相信你能創造未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4/360074/sm-f656f0f0ec12b354a5bde8111508f219.jpg)
黑猴發威2/台灣曾是全球第三大遊戲王國 當年的大老們如今賣祖產、坐牢、開串燒店…
「為什麼台灣的遊戲做不贏中國?」中國首款3A遊戲《黑神話:悟空》熱賣,遊戲社群又出現這個「月經文」,對資深玩家而言,不是為了滅自己威風,而是台灣曾是華語遊戲世界的龍頭,但在政府不重視、政策不支持、廠商追逐代理賺快錢,以及人才斷層等狀態下,逐步式微。 CTWANT記者整理曾採訪過的遊戲大老,現在有的賣祖產、有的在坐牢,更有人跨足餐飲市場。莫怪,每每中國、韓國推出新款強大遊戲時,遊戲界或玩家都會發出恨鐵不成剛的感慨。 在1996到1998 年,隨著台灣製造電腦與零件廠商的強勢,電腦遊戲順勢而起,台灣遊戲產值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為世界第三大遊戲生產國,包括《吞食天地》、《鹿鼎記》、《仙劍奇俠傳》、《大富翁》系列,都紅遍亞洲。但2000年後,網路遊戲玩法大大不同,韓國與中國廠急起直追,遊戲橘子(6180)引進韓國的《天堂online》獲得巨大成功,一年會員數衝破百萬,也讓台灣遊戲產業產生劇變,當時有近7成電腦遊戲產值來自代理,逐年喪失自製能量。 依國際調研機構GlobalData的《行動遊戲》報告,2023年全球行動遊戲市場營收達1240億美元,2030年將達1950億美元,玩家貢獻第一是中國,約佔31%,接著是美國、日本、韓國與德國。 《王者榮耀》是第18屆亞運會電子競技的表演項目。(圖/新華社) 中國不但花最多錢,也最會賺,據行動應用分析平台Appmagic數據顯示,去年全球最賺錢手機遊戲前十名,中國包辦四大家,第一名是霸榜五年的騰訊《王者榮耀》,賺進14.8億美元,台灣業者完全沾不上邊,大多選在博弈類與18禁遊戲上著墨。 曾打造武俠遊戲顛峰之作《金庸群俠傳》的智冠科技,董事長王俊博6月在股東會上坦言,「挑戰很大,大陸、韓國等海外遊戲公司節節進逼。」 智冠於1983年成立,早在1989年就推出台灣第一個自製電腦遊戲「水果盤」,除了代理、自製,也建構遊戲行銷通路與數位內容點數服務平台,並出版遊戲相關叢書、雜誌等,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但去年經歷一場經營權爭奪大戰,而目前營收比例,遊戲通路經銷佔51%、遊戲研發營運僅剩5%。 近來震驚眾多玩家的大宇資訊(6111),5月14日宣布將持有的《仙劍奇俠傳》(除中國)及《軒轅劍》智慧財產權進行開放規劃、洽談,意思就是要販售IP授權。這兩款遊戲是1995年、1990年上市的電腦遊戲,可說是遊戲玩家的童年與啟蒙。 大宇董事長凃俊光對這「賣祖產」決定不諱言地說,「賣給誰,都沒有關係」,若新接手的人能再次創新,才是最好的結果,「台灣市場規模太小,遊戲研發人才有斷層,再開發遊戲不敷成本,不如趁IP還有價值時出售,讓其他文創產業來運用。」15日與媒體茶敘談起決定要處分這兩大經典時所受到的責難,凃俊光感嘆地說。 而成立於1999年、2009年改名為茂為歐買尬(3687),曾代理魔獸帝國等知名遊戲,也擁有過自製夢。「我自己就是玩Game長大的!」創辦人林一泓曾跟CTWANT記者自豪地說,跟當年許多根本不玩遊戲的同行比起來,可說是最懂玩家心理的老闆,甚至三不五時就上線與玩家一起玩;2012年推出首款自製遊戲《貝拉傳說》,2015年7月就結束營運,自製研發花了三年,但對收入來說,看不出明顯效益。 林一泓曾提到,代理遊戲失敗主因是原廠對台灣市場不熟悉卻愛主導、對台灣技術支援不給力又不及時,伺服器發生問題時處理太慢,因此玩家花錢受氣,代理商花大錢代理遊戲與打廣告後,反而成過街老鼠,「唯有自製遊戲,才能真正實踐三贏的局面。」 歐買尬後續的確自製不少遊戲,但有名的不多,反而是2011年9月成立「歐付寶」,提供第三方支付履約保證及信用卡收單等金流服務後,成了主業,2023年的財報顯示,線上遊戲軟體收入佔1%,電子支付金流等勞務收入佔97%。 曾為上櫃股后的茂為歐買尬科技,林一泓一度身價40億元,卻因涉嫌於利空消息前出脫持股,避損6355萬元遭起訴,兩年前被判6年徒刑,如今上網搜尋「歐買尬」,可搜到位在市民大道上的「歐買尬日式海鮮串燒」,就是林一泓轉戰餐飲業的作品。 歐買尬的林一泓從電玩界跨界經營餐飲。(圖/翻攝自歐買尬日式海鮮串燒臉書)其實台灣遊戲業者與3A級的距離,並非遙不可及。「能將遊戲美術畫面品質做上 Xbox 360的,就是我們!」參與超過200款3A級電視遊樂器遊戲美術製作專案,提供世界各國遊戲商美術製作服務,就是2000年成立的樂陞科技,當時的董事長許金龍曾帶著CTWANT記者參觀公司,對每個案子如數家珍。 除了為國際頂級遊戲、電影做美術代工,樂陞也認真研發自家遊戲,記者參訪時,每位員工都朝氣蓬勃,2007年過年期間,員工們耗時三個月拼命加班做出《史瑞克 3》遊戲,在國際上聲名大噪,接下後續大量訂單。 為維持高品質國際水準,員工都是樂陞一手栽培,有專門的2D、3D繪畫人才,分工細膩,但相對的,就是極耗成本,特別是設計電玩遊戲,要有科技、電腦邏輯的專業人才,還要洞悉玩家思路,兼顧遊戲樂趣及人性弱點的劇本,在創意與設計美學的工作又深又廣。 許金龍的朋友向CTWANT記者透露,後期團隊規模越來越大,還要併購外國公司,財務槓桿開太大,許金龍花很多時間在「找錢」,甚至還跟記者朋友周轉,最後因涉操縱股價、美化財報等罪被判刑10年,併科罰金6000萬元,去年9月已入監服刑。自製遊戲稱霸國際的夢也跟著破碎,樂陞優異的美術團隊也因被挖角而散夥。 CTWANT記者曾在遊戲發表會上,詢問當時一家頗有規模的台灣遊戲業者,近期是否有自製遊戲規畫,反而被嘲笑「代理遊戲很好賺,何必自己研發呢?投入成本大、還不一定會成功。」花了六年、砸下12億元打造的3A大作《黑神話:悟空》,台灣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