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
」 大陸 中國 新冠肺炎 中國科學院 化石被譽為「石礦大王」、「酒店大亨」!香港富豪呂志和辭世 享耆壽95歲
嘉華國際集團與銀河娛樂昨(11)日晚間公布,集團主席呂志和於11月7日安詳辭世,享耆壽95歲。呂志和1955年白手起家創立嘉華後,參與香港多個大型填海工程,奠定了他「石礦大王」的稱號;甚至還有小行星命名為「呂志和星」,可見呂志和一生對社會的貢獻。嘉華集團與銀河娛樂在聲明中,讚揚呂志和對公司做出了寶貴的貢獻,「他的遠見、卓越的領導能力與指導,成為本集團發展與持續成功的基石。」銀河娛樂集團2005年成為首間於港交所上市的博彩公司,及於2013年被納入恒生指數成份股。董事會強調,銀娛將繼續按照董事會制定的業務策略經營業務。呂志和的辭世對本集團的營運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並將適時委任新任董事會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會盡快發布消息。 董事會對呂志和的辭世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並向他的家屬致以最深切的慰問。呂志和是香港著名實業家、慈善家和社會運動家。1955年呂志和創立嘉華公司,初期專注於建築材料供應,參與香港多個大型填海工程,奠定了他「石礦大王」的稱號。七十年代,呂志和進軍酒店業,在尖沙咀東部購地興建首間酒店,並將管理權交予外國專業管理公司。八、九十年代,他集中於美國酒店及地產發展,旗下酒店與多個國際知名品牌合作,在美國擁有約20家酒店之物業及管理權,成為全美12大酒店業主之,獲得「酒店大亨」的稱號。2002年,澳門開放博彩業,呂志和成立銀河娛樂集團,成功獲得博彩經營權,成為澳門三家獲得博彩批給合同的營運商之一。呂志和於2015年創立「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表揚對世界文明進步、可持續發展、人類福祉和社會和諧善美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的個人或團體。幾十年來他不斷捐助中國、香港、澳門及海外學府,扶助弱勢社群。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把國際編號5538的小行星命名為「呂志和星」,表揚他對社會的巨大貢獻
可可西里「網紅狼」暴肥!帶12同伴路邊討食 專家揭嚴重後果:別再餵
最近1年,大陸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1匹向人類乞討食物的野狼成了青藏公路旁的常客,隨著網路傳播,牠也成為了1匹網紅狼。不過,這匹野狼現在的狀況卻讓人擔憂,因為不斷被人進行投餵,這匹最初毛髮淩亂、瘦到皮包骨頭的狼,現在不但體型變得滾圓,還會向過往車輛撒嬌討食。央視報導,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的民警介紹,大約1年前,這匹野狼開始出現在青藏公路附近。為了近距離拍到野狼,有人給牠投餵食物,引誘牠靠近。久而久之,這匹狼嘗到了甜頭,看到有人停車,還會主動上前討食。隨著投餵的人多了,這匹狼還會挑食。現在這匹狼已經習慣了與人類親近,並且開始依賴人類的投餵。由於食物充足,這匹狼肉眼可見地胖了起來,這也引起了動物學家們的擔憂。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連新明表示,給野生動物投餵人類的食物,相當於讓牠攝入高鹽,容易給健康帶來隱患。不僅如此,這匹狼不但自己在青藏公路邊過上了被人投餵的生活,還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同伴,形成了一個在路邊討食的狼群。最多的時候,工作人員在網紅狼經常活動的周邊,發現了12匹野狼。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里管理處負責人尼尕介紹,狼依賴投餵的方式生存,野性和生存規則就會發生變化,對整個生態的平衡和原真性造成破壞。隨著近年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過去難得一見的狼、旱獺、藏羚羊等頻頻現身,人們投餵野生動物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專家和管理人員指出,這種現象不僅會損害野生動物的健康狀況和捕食能力,也會對生態鏈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當狼的身體健康受到威脅,最糟糕的結局即狼全部患病,不能捕捉野生動物,就會導致藏羚羊等有蹄類動物數量激增,從而對草場形成破壞。」連新明介紹,對於可可西里這個脆弱的生態環境來講,一旦地表上草的覆蓋度降低,很容易造成沙化等一系列生態學問題。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等部門已經多次發布通告,嚴禁人們投餵野生動物,並在相關區域設立了警示牌;同時,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已經在重點區域加派了警力,加大巡護力度,及時勸阻路邊停車和投餵野生動物的行為。
錯過恐再等8萬年!最亮彗星「紫金山」甩尾 全台手機都可拍到
用手機也能與彗星合照!近年來最亮的彗星C/2023 A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是在2023年1月才發現的新彗星,其軌道周期極長,繞太陽一圈需要8萬年,在今年9月底來到近日點,並於本(10)月12日抵達近地點,觀測亮度已高達0等,與織女星相當,伴隨著長逾20度的彗尾。不少民眾在13日捕捉到紫金山的身影,並拍攝到「甩尾」。台北天文科學館12日表示,紫金山12日過近地點,日落後壯觀現身在西方地平面附近,觀測難度高,需要天氣條件配合,要在地平面、視野開闊處,且晴朗無光害的環境下才有機會觀察到美麗的「彗尾」。台北天文科學館接著說到,13日彗星仰角提高,觀測條件更佳,後續彗星高度漸增,可觀賞時間拉長,但彗星亮度也將逐日變暗,20日前彗星亮度預估仍在4等以上,使用雙倍望遠鏡應該可清楚看見。事實上,C/2023 A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是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及南非天文台的ATLAS望遠鏡在去年初共同發現,其正式名稱為「C/2023 A3(Tsuchinshan-ATLAS)」。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就分析,彗星離地球越近就越亮,靠近太陽同樣也會越亮,它最亮的時間點可能會在10月9日前後,屆時位置將幾乎介於地球和太陽之間,「肉眼就看得到彗星已經夠稀奇,這一顆有可能會是過去數十年來看過最亮的其中一顆。」另外,台北天文科學館也指出,比較特別的是在16日,現身於西方天空的彗星將接近M5玫瑰星團,此時彗星位於巨蛇座頭部,與西南西方低空的金星相互輝映。之後紫金山將穿越蛇夫座,並依序經過球狀星團M12、M10、M14,以及疏散星團IC4665附近。由於彗星亮度自中旬起就迅速減弱,至10月底亮度將降至僅約6等,因此若要欣賞,建議使用小型望遠鏡進行攝影,較容易捕捉到彗星與星團同框的景象。
顛覆舊假說!月球探測器「嫦娥5號」帶回土壤樣本 發現恐龍時代月亮還有火山活動
大陸月球探測器「嫦娥5號」在2020年12登陸月球,採集了月球土壤樣本,經過化學分析,發現了火山起源的玻璃珠,這意味著月球在約1.25億年前仍存在火山活動,這項發現有助於推翻過去對月球歷史的說法。根據《天文學》(Astronomy)的報導,「嫦娥5號」帶回的月球土壤樣本中,約有3000顆極小的玻璃珠,直徑在20至400微米(µm,0.001公分)之間,大部分是由隕石或小行星撞擊產生的,而經科學家分析,發現3顆為火山玻璃珠。這3顆火山玻璃珠的鈾鉛定年(U–Pb dating)顯示,推算它們是在約1.2億年前火山噴發中形成,是至今發現較近期的月球火山活動,當時地球正值白堊紀中晚期(1.25億至8000萬年前),意味著恐龍仍未滅絕。而這項研究結果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於6日發表在《科學》期刊上,顛覆了月球在過去十億年內火山活動已不活躍的假說。報導指出,「嫦娥5號」於2020年11月23日發射,並在2020年12月1日成功降落在風暴洋的呂姆克山(Mons Rümker)附近,回收了1731克月球土壤,包括地表下約1公尺深處的岩芯樣本,這相比美國1970年代早期「阿波羅計畫」更為北邊,也是自1976年蘇聯月球24號任務以來,首次從月球帶回樣本。另外,過去的研究普遍認為,月球的火山活動在30億至38億年前最為活躍,而大陸專家在2021年對「嫦娥5號」月球土壤樣本進行初步分析,當時便發現月球在20億年前就有較大規模的火山活動;如今,新的分析結果表明,月球可能可能與地球一樣,仍存在著深層的岩漿活動。
蘋果長出大蘑菇!專家證實「可以吃」 千里高價求購:有研究價值
近段時間梅雨剛結束,高溫天氣持續。大陸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女子小鄧(化名)在家裡驚奇發現,一顆忘記吃掉的蘋果,居然長出大蘑菇了。消息曝光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專業人員立即聯繫小鄧,想購買這顆長蘑菇的蘋果。第二天,蘋果通過快遞發往雲南,目前已到達實驗室。《都市快報》報導,小鄧透露,蘋果當時放在客廳的籃子裡,家人都忘記吃了,6月30日早上,自己上班前突然發現蘋果有點發白,當時以為長毛了,來不及扔掉,7月2日晚上下班回家,她突然想起這顆蘋果,仔細一看驚見蘋果上居然長出一朵蘑菇。家裡孩子看了也覺得蠻神奇,於是決定先留著觀察。小鄧把蘋果拍照PO網後,立刻引發熱烈討論。7月6日晚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專業人員聯繫了小鄧,想購買這顆長蘑菇的蘋果。小鄧很大方,說「這個長蘑菇的蘋果在我手裡是沒用的,做個好事送給專業人士做研究,就寄給他,讓蘋果蘑菇飛到有用的人員手裡吧。」目前蘋果已到達實驗室。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藥用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浦錦寶表示,蘋果上長出的是裂褶菌,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見。由於水果生長出裂褶菌的情況並不多見,一般裂褶菌主要長在樹幹上。浦錦寶分析,很可能是蘋果存放的環境中有裂褶菌孢子,也可能是這顆蘋果原來的枝幹帶來的,果樹樹幹上常會生長裂褶菌。浦錦寶分析,這段時間比較悶熱,梅雨空氣水分含量高,適合裂褶菌的生長條件,就從蘋果上長出來了。收到蘋果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實驗室博士許容聚說,裂褶菌作為重要食用菌有很大的栽培價值和經濟價值,該菌株僅靠很少的基質就能長得如此強壯,可以為日後的白參菌種選育提供參考。
世界首例!71歲肝癌男「移植豬肝」 術後7天能下床了
器官移植現代醫學中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挽救許多生命並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近日中國大陸也完成世界首例豬肝移植活體人手術,且病人也在術後七天順利下地活動。根據陸媒《極目新聞》的報導,近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活體人異種肝移植手術,該手術將610克轉基因豬肝移植到一位71歲的重症肝癌患者體內,且目前這名患者已經能夠自由活動,肝功能等多項指標恢復正常。據了解,此次手術由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倍成教授團隊和雲南農業大學魏紅江教授團隊聯合完成。醫療團隊於5月17日正式進行手術,而術後七天內,患者未出現超急性和急性排斥反應,凝血系統正常,移植肝臟每日分泌約200ml的金黃色膽汁。報導中指出,接受移植的患者患有右葉巨大肝癌,介入治療無效且病情危急。手術基於同情及無傷害緊急原則,獲得了患者及家屬的充分知情同意,並通過了多項倫理委員會的審查。該手術不僅開創了轉基因豬異種肝移植的先河,還制定了豬全肝植入、免疫抑制劑使用及圍手術期管理的全球標準。報導中也說明,此次手術使用的「肝」來自雲南農業大學的基因編輯豬,能有效避免超急性及急性排斥反應和凝血功能障礙。而中國科學院竇科峰院士和陶開山主任帶領的團隊此前在腦死亡患者體內成功實施了基因編輯豬肝輔助移植,未見超急性排斥反應。從2013年亞洲首例轉基因豬-藏酋猴異種肝移植成功,到2023年多基因編輯豬-猴異種肝移植的突破,竇科峰院士團隊在長達11年的動物實驗基礎上,推動了此次臨床異種肝移植的實現,而這一成功也為異種肝移植走向臨床應用奠定基礎。
古天樂「1天只吃1頓飯」堅持10多年 專家認同:不應超過2餐
香港男星古天樂出道多年,外貌保養得宜,是許多人心中的不老男神。近日他出席活動,分享自己保持身材的方法,除了多運動和喝水外,每天只吃1頓飯,已堅持10多年。對此,專家也認同,表示人1天本來就不該吃超過2頓飯。古天樂的飲食方式在娛樂圈早已不是秘密,他曾多次公開表示,自己已經戒掉吃新鮮宰殺的食物,飲食清單包括炸雞、魚蛋粉、博餅,不吃牛肉,不吃新鮮宰殺的食物,而且他每天晚上只吃1頓飯,所以這頓對他來說非常重要。日前古天樂出席電影活動時,分享自己維持身材的祕訣,包括多運動、多睡覺、多喝水,飲食方面則每天只吃1頓飯、不吃米飯,這樣的習慣已經堅持10多年。古天樂每天只吃1餐,已維持10多年。(圖/翻攝自微博)古天樂的做法引起網友熱議,到底如何吃才健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兼博士生導師林聖彩,曾表示「1天進食不應超過2餐」,雖然某些人不吃早餐可能會感到頭暈,但並非所有都適合這種飲食模式,即使是周末,1天不吃或只吃1餐也是可以的。林聖彩解釋,大自然似乎留下了一個規律,人們需要適度的飢餓,這種飢餓狀態會引發生物反應,促使長壽因數的生成,從分子機制的角度來看,研究表明「飢餓確實能夠促進健康和長壽」。不過,也有營養師表示,長時間斷食對身體不好,還可能有膽結石的風險,呼籲在學習古天樂的飲食方式前,應先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
路透揭台美大廠違反美國出口禁令 美商務部:監控中
中美霸權之爭的走向是近年的全球趨勢,晶片科技也是兩國角力的重點戰場之依,據路透社表示,在審查了數百份招標文件後發現,約有10個中國的實體公司及個人以收購伺服器的方式,透過超微電公司(Super Micro)、戴爾科技公司(DELL)及台灣技嘉科技公司(2376)在中國的經銷商,取得輝達(NVIDIA)最先進的高階晶片。路透社指出,輝達的高階晶片皆是由中國11家鮮為人知的零售商出售,買家的部分則包括中國科學院、山東人工智能研究院、湖北地震管理局、山東大學、西南大學、黑龍江省政府擁有的航太公司、研究機構、科技投資公司等。輝達發言人對此表示,這些銷售行為並未違反出口禁令,且僅占全球銷售量的極小部分。超微公司則表示,GPU的銷售行為均遵守美國政府的相關規定,若第三方有未獲許可的出口或轉口的行為,會嚴加徹查。戴爾回應則稱,即使目前無證據顯示有實體出售了禁令規範的限制晶片產品,仍會持續調查,並且也會以終止或減少合作關係等措施對違規的經銷商及轉售商予以抨擊。台灣技嘉公司對此次事件則未多作回應。美國商務部回應,目前正在監控限制晶片的轉移行為,也會針對違規可能性高的指控對象進行徹查,倘若屬實,將採取相關行動。根據美國法律,違反美國出口管制者恐將面臨數十萬美元的罰款外及個人最高達20年的刑期等刑事及民事責任。
美國防部示警:「這國」2045年恐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1太空強權」
雖然美國最近對莫斯科可能在太空部署核武器表達擔憂,但美國國防部指出,真正對華盛頓構成挑戰的卻是北京,他們直言中國可在2045年,甚至更早,成為一個在經濟、外交和軍事上佔有世界主導地位的超級太空強國。據《歐亞時報》(EurAsian Times)25日的報導,儘管俄羅斯總統普丁斷然否認美國的說法,並表示他反對在太空部署核武器,但據說美國媒體和華府決策人士還是高度重視莫斯科即將把核武器送入太空的情報,擔憂它可能具備在戰爭時期摧毀美國衛星的能力。對此,美國國會領導人也在上週的1場高度秘密會議中聽取了關於全面太空戰爭可能性的報告。「太空軍事化」並不是新的名詞,許多國家,甚至包括印度,都將太空領域用於軍事目的,被認為是透過獲取跨領域(陸地、海上和空中)進攻性軍事行動的有限能力,來進一步推進威懾戰略的重要一步。但「太空武器化」則有所不同,武器化直接涉及針對太空和地面目標開發、部署和使用太空武器,包括定向能量武器(directed-energy weapon),以及具有攻擊能力、可摧毀敵方衛星或航天器的衛星。報導續稱,繼中國在2015年12月31日把太空軍事資產歸屬於新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PLASSF)後,美國亦於2019年成立「美國太空軍」(USSF),就連印度空軍也不再是單純的空軍,而是「印度航空航天部隊」(IASF)。不過談及太空軍事化時,美國決策者直到最近才開始擔憂來自中國的威脅,而不是俄羅斯。中國最近在太空領域逐漸崛起成為一個非常有實力的競爭對手,且北京提出的長期取代美國成為地球及其他地區領先之經濟和軍事強國的願景,讓華盛頓深感不安。美國防部預測,中國2045年前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太空強權。(圖/達志/美聯社)五角大廈在向國會提交的上一份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國正大舉投資在天基的情報、監視和偵察(ISR)、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氣像以及載人航天和機器人等太空探索方面的能力,已獲取並發展一系列反太空能力和相關技術,包括動能殺傷導彈、地面雷射和軌道空間機器人,以及擴大太空監視和反制能力。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領導管理參謀部、政治工作部、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委員會)、網絡系統部、航天系統部等機構,並有軍事太空作戰與資訊作戰2個副戰區指揮級部門,直屬於中央軍委。PLASSF轄下至少8個基地,負責衛星發射、追蹤、研發與運作,管控地球的衛星與洲際飛彈發射,以及月球與深太空的太空船探測器等相關任務。營運實體包括4個衛星發射場、遠望航太支援船、北京與西安2個主要衛星控制中心。同時為了推動國家軍民技術「融合」之政策,中國的航太計畫還由軍事、民用、國防工業和商業部門的組織組成,包括PLASSF與大學和研究組織等民間組織的合作,以便將民間資源在戰時納入軍事行動。五角大廈的報告還指出,「中國在世界各地擁有廣泛的民用航太合作協議,且是衛星和太空技術的出口國。中國與30多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00多項航太相關合作協議,還正在邀請各國參與中國太空站,或由中國和俄羅斯共同領導的國際月球研究站,以向世界各國出售衛星發射服務和地面站。」此外,中國還推動成員國輪流領導的多邊組織「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PSCO),成員包括孟加拉、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魯、泰國和土耳其,而埃及、印尼和墨西哥則為準成員。APSCO負責監督太空監視望遠鏡網路和任務訊息,其收集的觀測數據透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輸送。美國防部預測,中國2045年前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太空強權。(圖/達志/美聯社)報導強調,中國在太空領域不遺餘力的佈局中涉及大量投資,且中國在創新方面也正在取得進展,包括申請了越來越多的專利。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一項研究評估,中國在太空與軍事相關領域的專利數量穩步成長,自2018年以來已超越美國。 美國前空軍副助理部長霍爾特(CAMERON G. HOLT)少將也認為,中國部署新系統的速度比美國「快5到6倍」,由於購買力平價差異,中國的1美元可以買到美國20美元才能買到的資材,他也因此示警「如果我們無法降低成本並提高國防供應鏈的速度,我們就會失敗。」由「美國太空軍」、「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和國防創新部門聯合發起的一項重要研究指出,除非華盛頓採取積極措施,盡其所有國家力量維持其在太空的領導地位,否則中國將趕上與美國的技術差距,並在2045年以後超越美國。此外,研究還示警,中國已迅速崛起,開始挑戰美國在全球研發(R&D)支出方面的領導地位,預計到2030年,中國每年在研發方面的支出將比美國多出2000億美元以上。該份報告更直言:「具體而言,美國缺乏清晰且具有凝聚力的長期願景,缺乏在未來半個世紀及更久的將來,維持經濟、技術、環境、社會和國防軍事領導地位的宏偉太空戰略。」
幫胚胎「換外殼」 中國科學家成功複製恆河猴 已3歲還越來越壯
中國科學院團隊透過新技術成功複製1條恆河猴「Retro」,並順利飼育至3歲,成為人類複製的第2種靈長類生物。該研究已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自從首個複製哺乳類「桃莉羊」在1996年誕生,科學界便研究複製不同的哺乳類,美國在1999年複製出同為恆河猴的「黛翠」(Tetra)後,中國科學院於2018年利用與桃莉羊相同、但難以運用在靈長類的體細胞核移植(SCNT)技術,複製出2條長尾獼猴「中中」和「華華」,掀起學界極大關注。中國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盧(Lu)向《CNN》表示,這次Retro複製成功的矚目點在於使用改良版的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因為原技術與正常受精胚胎相比效率非常低,而Retro的成功象徵了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一大進步。以中中、華華為例,當時科學家創造出109個複製胚胎,並將四分之三植入21條代理孕母猴體內,但最後只有6條受孕,出生與存活的幼猴就只有中、華。研究員之後把近500個複製的恆河猴胚胎跟同樣數量的普通體外受精胚胎作比較,發現能成功植入孕母體內的一般胚胎數量為74個,但複製胚胎只有35個,進一步分析得出,複製胚胎最外圍「滋養層」的缺陷,導致胚胎無法順利發育,於是再透過「換外殼」移植一般胚胎的健康外層,成功突破障礙。來自113個複製胚胎中唯11個被分別植入7條孕母體內,再成為唯2成功發育、最後僅存誕生的Retro,其名字便是來自新技術「取代滋養層」(trophoblast Replacement)。Retro誕生至今狀態良好、越發茁壯除振奮研究員,猴類相較最常見實驗動物老鼠更接近人類的特性,也象徵基因醫學邁出重要一步,並可能加速新一代的疫苗研發。
陸射衛星警報大響!2大疑點曝光 國防部致歉:「missile就是飛彈」沒有模糊空間
前天(9日)下午3時03分,由中國科學院(CAS)國家太空科學中心和歐洲太空總署(ESA)等機構合作研製的X射線天文衛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朝南海方向發射,但當ESA在發文祝賀CAS發射任務順利成功時,我國防部卻聲稱中國衛星的發射路徑偏離,飛越台灣領空,還因此引發全台國家級警報大響,令社會大眾困惑。對此,資深媒體人范琪斐昨(10日)專訪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少將,並針對前天警報引發的各項爭議逐一解釋。孫立方昨接受范琪斐主持網路節目《范琪斐的美國時間》專訪時,被問到前年(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共軍發射數枚飛彈穿越台灣上空,國防部沒有發警報,還要日本防衛省公佈資訊民眾才知情,為何這次只是區區的一顆天文衛星發射,而且也不是首次有中國衛星飛越台灣上空,國家級警報卻大響呢?孫立方解釋,軍方在初期已掌握衛星發射路徑,但火箭到某個點時路徑開始偏移,軍方解算出來發現會經過台灣上方,空軍作戰指揮部即刻要研判發生什麼事,發布簡訊最重要的是告訴老百姓,現在有什麼狀況,衛星在天上也有機會出現不可預期的事情,可能對地面造成傷害;而裴洛西訪台後中共射飛彈,國防部在那次事件後發覺,民眾對資訊透明有高度期待,國防部也聽進去了。(圖/翻攝自YouTube/范琪斐的美國時間)但事實上,火箭有無偏離、甚至有無進入台灣領空,國防部的說法其實都存在疑點,首先是「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的共同研製機構—歐洲太空總署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外星物理研究所(MPE),事後並未發布發射路徑偏離的公告或資訊,相反地還在第一時間祝賀中國科學院發射任務順利成功,若發射路徑真的如我國防部所說偏移,如何進入預定的衛星運行軌道?因此若按照衛星原先預定的飛行航道,火箭可能根本沒有飛越台灣領空。疑點二是裴洛西訪台後,中國發射的衛星至少有3次穿越台灣上空,包括去年(2023年)11月9日及12月30日。若按照孫立方的說法,國防部真的因裴洛西射彈事件記取教訓,那為何前3次飛越台灣上空時,國防部都沒有發布類似的國家級警報?為何在距離選舉投票日只剩4天的時間,才大費周章地針對此次天文衛星的發射發布警報?此外,范琪斐還追問,此次發布警報是否為政治操作?到那個層級才決定發布?孫立方則指出,在這類空中有進襲目標狀況時,空作部的一個中將指揮官,要綜合所有情資判斷這件事,有無必要發布時警報,前天就是這樣「決策時間以秒來計算」。孫立方聲稱,以當天的情況為例,就是空作部指揮官黃志偉在很短的時間內向國防部長邱國正回報,邱國正也支持黃的決定。范琪斐問,所以最高就到國防部,總統府沒有涉入?孫立方聲稱:「是。」孫立方續稱,在突發狀況處置規定典章裡規定非常清楚,而空防狀況跟其他一般國防狀況不一樣,空中的目標非常快,對岸敵機進襲,通過台海只是幾分鐘的事,如果是飛彈射過來,預警時間更短。空作部唯一要考量的,就是以軍事專業去判斷,抉擇要不要發布警報,發布後,是否引發社會不安,若不發布,出現意外情況也可能造成人財兩失,要做到平衡;而這樣的短時間,政治因素絕對不在軍人的考量範圍內。當然警報英文版將衛星和火箭翻譯成「missile」,還寫出「Air raid」(空襲)這種如此嚴重的字眼,都讓民眾恐慌不已,國防部對此也深感抱歉,孫立方坦承,後續都會進行修正;至於有網友幫政府辯護,表示missile可以有不同解讀,不是只能翻譯成飛彈,孫立方則認為,就以軍語辭典來說,missile就是「飛彈」的意思,沒有模糊空間。
中國發射衛星觸發「國家級警報」 真實身分揭密…是愛因斯坦探針衛星
國防部今(9日)下午3點多發布國家級警報,警告中國發射衛星飛越南部上空,要民眾注意安全,若發現不明物體,通報警消人員處理。隨後也發表聲明,提到中國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某型運載火箭搭載衛星發射任務,而該衛星的詳細資訊也曝光了。國防部公布,中國今天上午9點58分左右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長征運載火箭搭載衛星發射任務,該火箭飛行路徑經過台灣西南空域上空,高度位於大氣層外。同時強調,國軍運用聯合情監偵系統,周密掌握相關彈道動態、軌跡等資訊,適切警戒與應處。此外,央視也發布快訊,提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該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06次飛行。中國本次發射的是「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圖/翻攝自微博)據了解,中國本次發射的「愛因斯坦探針衛星」(Einstein Probe),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研製發射,能精準捕捉到更加遙遠和暗弱的暫現源和爆發天體,探尋來自引力波源的X射線信號,對研究恆星活動、黑洞和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演化、並合等過程具有重要科學意義。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崔照雲透露,本次發射的衛星,是國內首顆大視場X射線天文衛星,用於捕捉愛因斯坦預言的黑洞及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等天文現象,這次任務有容不下一粒灰塵的「豌豆公主」,因此載荷上安裝了幾台高級相機,對鏡頭潔淨度的要求非常高,操作人員甚至做了「防塵處理」。
5歲弟爬山撿到「怪石頭」 專家鑑定證實: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
大陸山東省臨沂市一名楊姓男子上週帶5歲兒子爬山,途中看到旁邊有一大片頁岩,「我跟兒子說,這個地方可能有化石。找了7、8分鐘,兒子喊找到了!我過去一看,那一片都是奇怪圖案的化石。」專家鑑別後認為,這是古生物化石,發現化石的地點應該屬於寒武紀或奧陶紀的地層,距今5億多年前。《半島晨報》報導,楊男表示,「上個週日下午,我帶5歲兒子去爬朗公寺那邊的小山,到了山上之後,看到旁邊有一大片頁岩。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種東西可能藏有化石,因為我在戶外時間玩得也挺長了,經驗也有。我就跟兒子說,這個地方可能有化石,我們去找一找,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找到寶貝。」楊男回憶,「找了個7、8分鐘吧,兒子就衝著我喊『爸爸我找到了!』兒子當時非常激動,喊的聲音很大,我就把相機拿起來拍了。再過去看了一下,非常驚奇!那一片全都是奇怪圖案的化石。」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郭穎鑑別後認為,這確實是古生物化石,該處應該屬於寒武紀的地層,距今5億多年。郭穎指出,「化石裡邊能看到三葉蟲的碎片,三葉蟲是節肢動物,碎了以後,身體分成一節一節的。這也是俗稱的燕子石,其實它是三葉蟲的其中一截,形狀蠻像燕子。這種古生物化石,在臨沂整個地區,包括周邊的萊蕪、濟南、濰坊、日照等地,也曾有發現。」報導提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2022年系統性地研究了華北地區一處距今約5.04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化石庫,並命名為「臨沂動物群」,該發現面貌豐富,化石保存精細,地理位置獨特,為深入了解寒武紀大爆發後動物早期輻射分異、遷徙擴散、群落結構和生物古地理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
中科院博士辭職開民宿「追求心靈富足」 父親痛批:20年書都白讀了
中國一名中科院博士辭職開民宿並表示:「精神上的富足大於創業的焦慮。」此舉引發全網譁然、議論紛紛,而民宿老闆父母也看法不一,母親聽到辭職創業是相當開心的,覺得馬上要發大財,父親卻痛批:「這20多年的書白讀了。」綜合中國媒體報導,這間民宿位於山東青島嶗山,一推開門就是大海,可以直接躺在房間看日出、看星空,去年8月剛開業,均價就有人民幣2500元(約為新台幣11200元)一晚,相當不便宜。對於捨棄「中科院」離職創業,黃姓民宿老闆表示,這是因為「我開始逐漸找不到提升自己價值的路徑,職場這條路越來越使我感到焦慮,我要求自己必須做出改變。」民宿位於山東青島嶗山,一推開門就是大海,可以直接躺在房間看日出、看星空。(圖/翻攝自新浪新聞)黃老闆向媒體提到,以前高考考上復旦大學,大四順利保研到中國科學院,然後讀完碩士讀博士,所學的專業都是家人幫他填的,也就是說,以前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生,不過是他人的設定,並非自己的選擇。不過他也承認,依照一般人的思維,讀到博士畢業應該是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去公司、企業單位就業都可以,他的同學畢業就進入顧問公司,現在已經年薪80~90萬了;有的做到「大廠」中高階主管,年薪破百萬;還有人在很好的大學裡任教,非常光鮮亮麗,這些都符合正常人對博士前途的認知。而博士去開民宿讓人感到可惜,這是因為學歷並非開民宿的門檻,連他爸在聽聞他辭職開民宿的消息後,「覺得我這20年的書都白讀了」。不過,黃老闆認為,教育對人最大的影響在於邏輯思考及世界觀,「我不覺得我上完博士怎麼樣了!」網友看法也相當兩極,「他非常務實,這不是追求理想,是真真實實的做生意,相當辛苦。」、「他透過自身的努力獲得這些,有權利浪費。但這就是浪費,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人。」這些網友的評論並沒有影響到黃老闆,他不認為博士光環和創業開民宿之間有衝突,直言開民宿是做單純的商業項目,不是出於情懷,而是期待做成品牌,在全國各地風景好的位置都有分店,也希望外界不必為了一位博士開了一間民宿而驚訝。
9成以上人類慘遭滅絕,恐與「這件事」有關係
極端氣候對人類的威脅,或許早有先例。一項8月31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研究,指出史前人類的重大發現。據該研究,大約在80萬至90萬年前,有98.7%的人類祖先慘遭滅絕。科學家相信,這可能與極端氣候脫不了關係,但也讓現代人的祖先——「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趁勢出現。這項研究,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的博士研究員——李海鵬、意大利、美國學者合力完成。他們使用自主研發的「快速極小時間溯祖(FitCoal)」工具,根據3154名在世者基因分析演化歷史,指出人類祖先在93萬年前,開始出現族群崩潰!全族群個體數,從9萬8000個驟減到1280個,這情況甚至持續了約11萬7000年。科學家推估,極端氣候可能是崩潰主因。這次事件,剛好發生在全球氣候最動盪的時期:冰河期延長,海平面下降,非洲、歐亞地區可能經歷了長期乾旱…這些氣候條件,顯然讓當時人類搜集食物是難上加難。然而,研究報告的資深作者之一、羅馬大學人類學教授曼齊(Giorgio Manzi)和他的同事認為,這一階段帶來的生存壓力,可能也催生另一種新物種: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海德堡人被認為是現代人類,以及與人類近親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而智人(Homo sapiens)則約在30萬年前開始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時間的化石記錄相對較少。曼齊指出:「我們知道在60萬到90萬年前,非洲化石記錄幾乎沒有,而在這之前和之後,都有更多的化石證據。」歐亞地區也一樣,例如80萬年前出現了歐洲古老人種「前人(Homo antecessor)」,而後大約20萬年則出現空白期。然而,未參與該研究的專家,對這創新的估算方法表示懷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族群遺傳學家席佛斯(Stephan Schiffels)表示:「這有點像只從幾分鐘後抵達湖岸邊的漣漪,來推測落入湖中央的石頭大小」他認為研究結果雖令人驚訝,但仍需更多有力證據支持。無論如何,氣候變遷是人類終將面對的課題,無論結果正確與否,仍要時刻緊惕在心。
脫單好難?陸單身人口達2.3億 專家:年輕人缺乏談情說愛能力
昨(22日)是七夕情人節,大陸很多年輕人卻找不到另一半共度佳節,「脫單難」似乎成為社會一大問題。專家表示,截至2021年,大陸全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約為2.39億人,主要原因是年輕人缺乏談情說愛的能力,由於情感教育被忽略,往往面臨「上學期間父母禁止戀愛,畢業之後父母催促結婚」的尷尬局面。《環球時報》報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簽約心理咨詢師鄭莉指出,《中國統計年鑑(2022)》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約為2.39億人,且年輕人婚育年齡普遍推遲,《中國人口普查年鑑-2020》顯示,2020年大陸的平均初婚年齡28.67歲,比2010年的24.89歲增加了3.78歲。鄭莉認為,年輕人面臨3大戀愛難題,分別是社交圈固定、宅、不喜社交,都與情感教育缺失有關,長久以來教育制度以智力學歷教育為主,戀愛課、性教育課等課程缺乏。情感教育是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情感引導、情感表達和情感調節的全面性情商能力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情感關係,促進其情感智慧、情感溝通、自我認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發展,全方位提升生命幸福感和滿意度。專家表示,現在年輕人普遍缺乏談情說愛的能力,他們從小到大培養的都是各種生存能力,而與戀愛、情商等相關的知識灌輸極少。孩子的社交、表達,乃至與異性溝通、矛盾處理等能力,應該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到了初、高中進一步強化。由於情感教育被忽略,年輕人往往面臨「上學期間父母禁止戀愛,畢業之後父母催促結婚」的尷尬局面。此外,隨著智能手機、社交媒體等普及應用,年輕人越來越習慣在社交媒體等線上互動。面對面交流的減少,影響年輕人對社交情景的感知、觀察與理解能力,妨礙共情能力的發展,阻礙社交技能的提升。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加劇了有些人的面對面社交焦慮、恐懼。要解決年輕人面臨的問題,鄭莉認為,一方面,單身青年要從根本上著手,即從科學正規渠道,主動接受成人情感教育、成人性教育,補上孩童時代所缺的情感課。
以為去新加坡當翻譯 博士卻被騙到緬甸從事詐騙「每天工作18小時」
大陸一名張姓博士由於債務纏身,原本欲去新加坡擔任翻譯,卻被騙到緬甸從事電話詐騙,每日還遭強迫工作18小時。他的楊姓女友表示,起初詐團要求,拿出人民幣12萬元(約新台幣53.1萬元)就會放人,結果銀行帳戶卻在匯款完後凍結。對此,張男戶籍地的警方,目前已將此事申報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綜合陸媒報導,一名網友透露,自己的張姓朋友2022年8月16日被騙去緬甸,至今已有一年,每日都在嚴密監控的環境強迫工作18小時。對此,張男的楊姓女友表示,張男是從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畢業,家境普通但因債務纏身,加上母親臥病在床,某天得知一份可去新加坡擔任翻譯的工作,二話不說決定應徵,到頭來卻被騙到緬甸從事電話詐騙。楊女指出,張男到了緬甸的最後一封簡訊告知,舊有的手機無法使用,只能透過其他號碼暗中聯絡,而他每日的工作就是跟別人聊天,工時相當漫長。面對上述情況,身為女友的她卻也無可奈何,並稱起初詐團要求張男待滿1年就能離開,後來要求支付人民幣12萬元(約新台幣53.1萬元)才會放人,結果銀行帳戶卻在匯款完後凍結,張男因此還被毆打、軟禁。張男的學妹指出,張男為人友善,只是不愛說話、對人沒有戒心,也許正是如此才會上當。由於當初受到張男學業方面照顧,2022年7月就曾主動聯繫,然而一直沒有收到回覆,直至今年6月才知他被騙去緬甸,為此十分擔心,希望相關單位能夠盡快把他救出。張男過往任職的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工作人員提到,已是博士後研究員的張男,主要研究上古植物、英語能力優秀。如今張男的哥哥得知來龍去脈選擇報警,而他戶籍地的派出所警員表示,已將此事申報中國駐緬甸大使館。
1500米深海考古 南海發現「明代沈船」載10萬件珍貴文物
大陸國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單位,21日在海南三亞發布消息,去年10月在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的2處古代沉船,已在20日開啟初步調查以及紀錄。對此大陸國家文物局也表示,發現沈船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有助於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跨出新的一步。根據《中國經濟網》等陸媒綜合報導,去年10月考古團隊在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的2處古代沉船,並將2處沈船遺址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和二號沉船。20日文物局正式對於2處沈船遺址展開調查,利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進行了第一次考古調查。在沉船遺址核心堆積區西南角布放水下永久測繪基點,進行初步搜索調查和影像記錄。而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有多個疑似被船艙分隔開的成堆文物,最大高度達3公尺,多以瓷器為主,散落範圍達上萬平方米,推測數量超過10萬件,根據出水文物初步判斷為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另一處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沈船遺址則是發現大量尺寸相近、擺放整齊的原木,大多經過簡單加工處理,研判是從海外裝載貨物開往中國的古代沉船,根據出水文物初步判斷為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經過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將會嚴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規程,用一年左右時間,分成三個階段實施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調查工作。同時在考古調查成果的基礎上,使用科學評估沉船保存狀況和技術條件,研究下一步的考古、遺址保護方案。對此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表示「兩處沉船遺址,一處船貨以外銷的瓷器為主;一處船貨以從海外輸入的木材為主,沉船年代相近,相距僅10多海哩。這是我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隻,充分證明了這一航線的重要性和當時繁盛的程度,有助於深入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
陸疾病專家:新冠病例正在減少 但恐出現新一波疫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前主任高福認為,世界應該冷靜看待新冠病變種病毒可能在中國傳播的情況。據路透社,目前是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的高福,透過電郵表示:「世界應該徹底冷靜下來,不應擔心新變種或特殊變種病毒可能(在中國)傳播。」高福說,在中國發現的變種病毒為BA.5.2和BF.7兩個Omicrom變異株亞分支,與世界其他地方發現的相同。高福等研究人員2月8日在《柳葉刀》醫學期刊發表報告,強調中國在清零政策結束後出現新一波疫情時,最初幾週沒有出現新變種。研究人員分析從2022年11月14日至12月20日北京市新增的413起冠病病例後發現,所有病例都可能與現有毒株有關。這些病例大多數為本土個案,其中90%與BA.5.2和BF.7有關。調查結果具有全國代表性。高福稱,中國正繼續展開大規模病毒基因組測序,如果中國出現新變種病毒,將能識別出。他認為新冠病例正在減少,但未來可能會出現新一波疫情。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周一新增102起死亡病例,較峰值下降近98%。
刷新人類認知! 陸科學家精確測定月球真實年齡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17日報導,中國大陸國家航天局公布中國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科研成果。科學家通過對月球樣品的研究,精確測定了月球的年齡是20.3億年。嫦娥五號的首批樣品於2021年7月12日向大陸國內科學家發放,目前已完成五次樣品分發,共計198份65.1克。2021年,科學家團隊通過對嫦娥五號採集月球樣品中玄武岩的研究,證實月球火山活動可以一直持續到20億年前,刷新了人類對月球岩漿活動和熱演化歷史的認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獻華指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團隊2021年取得很好的成就,發表了三篇的《自然》文章,精確測定了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的年齡是20.3億年,過去認為30億年最晚到28億年就結束了。李獻華表示,透過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研究,加深了人類對於月球的認識,因此他們也更加期待嫦娥六號任務能夠帶來更多新的發現。李獻華稱,月球南極艾肯盆地直徑非常大,超過2000公里,是太陽系最大的撞擊坑,它很可能揭示了月球形成早期的很多的資訊。嫦娥六號將是人類第一次到月球背面去取樣返回,而且這個樣品它帶來的對月球演化早期的資訊,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所以都特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