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
」 中國 中國車 特斯拉 比亞迪 中華車鴻海找雷諾搶親日產恐沒望? 這位前董座爆:「法國政府想取悅日本」
日系重量級車商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即將在23日召開會議宣布兩家公司啟動合併磋商備忘錄(MOU),市場傳鴻海(2317)出手搶親用以完善自家電動車版圖,正接洽Nissan法國大股東雷諾汽車協商。Nissan前董事長戈恩(Carlos Ghosn)拆解鴻海搶親動機在於「投入自行生產電動車,不如直接買車廠」,不過他認為,鴻海接洽Nissan法國大股東雷諾,還要注意法國政府的態度,雖然雷諾想賣股套現,但目前「法國政府為取悅日本讓步」。戈恩20日接受《彭博社》專訪表示,隨著中國汽車業發展迅速,規模經濟愈來愈重要,鴻海不會是唯一一家出手併購汽車業的公司。日本經濟產業省力促本田和日產達成這一「並不務實的交易」,旨在應對來自中國車企的競爭。至於鴻海出手併購對大股東雷諾的想法,戈恩分析:「雷諾知道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態度對鴻海併購不太有利,而且法國政府可能不想讓日本人不高興」、「不幸的是,我親眼目睹了法國政府在過去為了取悅日本人而做出了多大的讓步。」戈恩認為,Nissan、Honda甚至是三菱(Mitsubishi)合併,都因同質性過高難看到實質效益,屬於「孤注一擲的無奈之舉」。而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恐加重關稅障礙,將再次重擊汽車產業。
日本車界破天荒! 傳本田、日產談合併成「全球第3大汽車巨頭」
日產(Nissan)汽車深陷財務危機,前陣子宣布裁員9,000人、降低全球產能20%、出售持有的Mitsubishi股份以及延遲新車型的推出,不過近期卻有不同發展。根據日經新聞17日的報導顯示,本田(Honda)將和日產展開合併協商,預計簽訂合作備忘錄(MOU),甚至也將納入三菱汽車(Mitsubishi)。由於比亞迪等中國車廠的入侵以及特斯拉的猛烈出擊,眾多車廠的銷量也受到影響,因此本田、日產為了降低開發成本、加速車款生產,考慮朝向「合併」的方向前進。本田和日產在17日發出聲明,並未證實日經的報導,僅提到「報導內容並非是各自公司所宣布的」,同時也在各自聲明中表示,「如同今年3月宣布的,本田和日產會充分利用彼此的優勢,研究未來合作的各種可能。」本田社長三部敏宏18日也表示,「尚未敲定任何事項」,但是並未否認這種可能性。與法國雷諾有交叉持股結構的日產汽車今年股價崩跌40%,市值為82億美元。本田的市值為440億美元。兩家公司若結合,會是飛雅特克萊斯勒與PSA在2021年締造520億美元合併案、創造Stellantis以來汽車產業最大規模合併案。本田和日產分別為日本第二和第三大車廠,僅次於豐田。現階段本田市值6.64兆日圓(約新台幣1.4兆元),日產市值1.53兆日圓(3,237億元),若兩大集團成功合併,將是繼2021年飛雅特克萊斯勒(FCA)和PSA集團以520億美元合併成立Stellantis以來,汽車產業最大的一筆交易。不僅如此,若本田、日產合併,汽車2023年銷量將超過800萬輛,會躋身全球第3大汽車製造商,但仍低於豐田1,120萬輛和德國福斯920萬輛。
防陸車來台洗產地新制上路 郭智輝:保護台廠供應鏈
為嚴格防堵中國汽車零組件洗產地,衝擊台灣汽車供應鏈,經濟部產發署公告「中國大陸車款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認定作業要點」,根據車款上市時間不同,分為3年調整,最高要求在地化比率達到35%以上。經濟部長郭智輝15日受訪表示,考量到台灣整車市場很小,車廠也要盡量使用國內廠商的零組件,「保護台廠供應鏈」。經濟部8月1日實施新制,若國內車廠業者規劃引進中國品牌者等4種車款樣態,包括中國品牌與國際品牌合作、中國品牌併購國際品牌、國際品牌在中國生產的車輛、以及純中國品牌,須符合零件在地化採購比例,且須逐年提高,已上市車款也須遵守相關規範。經濟部產發署表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採逐年提高,根據車款上市時間不同,給予不同在地化比率要求,分為3年調整,最高要求在地化比率須達35%以上。經濟部產發署進一步解釋,2023年底前取得交通部審核的車款,國產化比率在在今年8月1日到明年的7月31日間,要達到20%以上;2025年的8月1日到2026年的7月31日間,要達到30%以上;2026年的8月1日以後則要達到35%以上。此外,經濟部產發署也指出,今年1月1日到7月31日前取得的交通部審核車款,國產化比率在今年8月1日到明年7月31日間要達到15%;明年8月1日到2026年7月31日間要達到25%;2026年8月1日之後要達到35%以上。至於今年8月1日以後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的車款,在地化比率必須在1年內達到15%以上,第2年達到25%以上,滿2年後則達到35%以上。經濟部產發署表示,業者是否符合國產化要求,將邀集專家學者召開審查會議審查,委員會組成除了經濟部產發署代表1人,車輛專業領域專家5人,成本估算財務領域專家1人,由經濟部產發署核發在地化比率認定文件;審查不符合者,經濟部產發署應駁回其申請。
美將禁止中製軟硬體汽車上路 外媒:車價恐上漲影響買氣
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持續延燒,美國商務部估計,華府禁止車輛內安裝中國軟硬體的新規定,將導致美國車輛銷量每年減少約2.58萬輛,更糟的是這將導致汽車價格上漲,恐影響車市買氣。綜合外媒28日報導,美國拜登政府稍早基於國家安全考量,提出禁止安裝中國軟硬體的車輛在美國路面行駛。美國商務部28日發表分析報告指出,有關禁令將導致美國車價上升,影響每年1,680輛至2,5841輛汽車的銷售,也損害美國製造汽車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根據報告,禁令將影響價值15億至23億美元的中俄兩國進口汽車。 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電動車進口關稅提高四倍至100%的行政命令,已在9月27日生效。Wards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新車銷量總計達到約1,550萬輛,其中包括混合動力車在內的電動車占了近17%。同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對美國出口僅逾1萬輛。 分析指出,從數字上來看,中國車輛銷往美國很少,每年減少2.5萬輛汽車銷量對美國車市影響也極小,但在中國已取得全球電動車供應鏈優勢的情況下,美國仍以禁令、關稅作為嚇阻防止手段,著眼的是長期策略,而非短期思考。但日後國內汽車漲價的代價,恐將難以避免拜登在2月下令調查中國車輛進口是否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尤其是連網車技術,以及這些軟體和硬體是否應該在所有美國道路上的車輛中禁止使用。拜登表示:「中國的政策可能會讓他們的車輛充斥我們的市場,這對我們的國家安全構成風險。我不會讓這種事在我的任內發生。」
車用電池恐懼症2/寧德時代市占35%占全球第一 國內電動車「使用廠商曝光」
8月1日首爾仁川的「電動車自燃案」,造成重大財產損失、人員受傷,南韓政府除了祭出相關政策滅火以外,也要求各大車廠進行「電池實名制」,讓消費者更了解電池來源,目前台灣並未跟進。CTWANT記者調查,國內歐系、韓系、日系、美系及國產電動車使用的電池品牌,包括寧德時代、LG、SK on及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引發「電動車自燃案」的EQE 350+,依南韓賓士公布使用的電池是中國電池製造商「孚能科技(Farasis Energy)」的產品,在全球排名第10,屬於次階電池製造商。在南韓政府要求車廠公開旗下電動車電池廠商和型號後,可以發現公布的車型中,有35%電池來自中國企業。南韓企業本身就有許多電池大廠,為什麼要用中國製電池?有專業人士指出,「在全球電動車需求放緩的情況下,成本較低的磷酸鐵鋰電池搭載比重提高。」韓聯社的調查數據則發現,當地6年來發生的電動車起火事件中,有多達62%電池產地來自韓國生產,包括43例的LG以及2例的Samsung品牌,而中國品牌僅占5例,意味著不只是中國電池存在技術問題。南韓賓士EQE 350+使用的電池是中國電池製造商「孚能科技(Farasis Energy)」的產品,不過卻被許多消費者質疑豪華車款使用次階廠。(圖/翻攝自孚能科技官網)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發布的2023全球電動汽車電池跟蹤報告顯示,中國動力電池廠商市占率已超過2/3,又以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市占35%位居全球首位;排名第2為同樣來自中國的比亞迪,市占16%,光前兩名的市占就已經超越全球的1/2。第3名則是韓國的LG能源,市占13%。第4名至第10名分別為:松下(日)、SK on(韓)、中創新航、三星SDI(韓)、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與孚能科技。可以發現中國企業霸榜6席,而孚能科技取代欣旺達入榜。報告指出,寧德時代電池裝車量年增48.3%,穩坐全球第一,也是全球供應商中唯一市占35%以上的企業,主要受惠於特斯拉決定擴大磷酸鐵鋰電池比例,因此在大陸以外海外市場電池裝車量年增長近2倍。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10名中有6家是中國企業,不過中國車用電池大廠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於1日表示,「中國市場絕大部分新能源汽車電池的安全係數遠遠不夠。」至於台灣電動車市歐系、日系、韓系及國產等品牌使用哪一家的電池?CTWANT記者一一詢問,Mini採用寧德時代,Audi Taiwan表示,「以目前最新的Q4 e-tron來說,45是寧德時代,55 quattro則是LG。」Skoda也採用LG電池。韓系車廠Hyundai表示,「Ioniq 5、5N是採用SK on;Ioniq 6原先使用SK on現在為LG;Kona則是寧德時代。」Kia旗下電動車則以SK on為主。台灣賓士內部人士也向CTWANT記者強調,「台灣賓士引進販售的電動車電池模組,由賓士公司組裝製造,針對電池封包、冷卻技術、緊急斷電等皆有完善設計,並經過完整測試,符合國家安全標準。」國內汽車龍頭和泰車回應,Toyota bZ4X、Lexus RZ所搭載的是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豐田與Panasonic合資公司)於日本生產製造的電池;至於近期相當熱門的Luxgen n7以及目前暫停接單的MG4均使用寧德時代。和泰車旗下電動車採用的電池為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也就是豐田與Panasonic合資公司。(圖/翻攝自Toyota官網、Prime Planet Energy)電動車大廠Tesla則回覆「原廠沒有特別電池來源」,不過據了解,Tesla方形電池全部由寧德時代供應,主要用於標準續航版 Model 3和Model Y;圓柱電池則來自松下和LG,用於長續航版和高端車型。
全球新能源車Q2賣破370萬輛 中國車廠包辦PHEV銷量前4名
根據TrendForce最新汽車研究,2024年第2季全球新能源車(含純電動車、插電混合式電動車、氫燃料電池車)銷量為376.9萬輛,較第一季成長近30%、年增24.2%。特斯拉雖維持純電車市占率第一,但銷量較去年下降;比亞迪除純電車銷量穩健,插電混合式電動車第2季的市占率也突破36%。2024Q2全球新能源車銷售排名。(圖/TrendForce提供)TrendForce表示,2024年第2季全球純電動車(BEV)銷量為232.8萬輛,年增8%,市占第一的特斯拉銷量較去年同期衰退4.7%。為提振買氣,特斯拉在中國和美國等2大市場皆祭出降價、優惠利率等措施;比亞迪(不含騰勢)位居第2名,BEV銷量較去年同期成長約20%,此外,比亞迪外銷表現強韌,第2季出口超過10萬輛新能源車(含純電車)。而第2季純電車銷售第3至5名則依序為Volkswagen、上汽通用五菱和BMW,三者之間市占率差異不大。蔚來汽車本季銷量較去年同期成長144%,一舉回到第7名的位置;吉利控股集團旗下的極氪品牌排在第9名,銷量主要來自極氪001,受到改款和中國新能源車下鄉計畫等政策影響,極氪001第2季銷量大幅提高。TrendForce也統計,2024年第2季全球插電混合式電動車(PHEV)銷售143.9萬輛,年成長64.2%,銷量前4名皆為中國品牌。比亞迪品牌市占率提升到36.1%,與第2名的理想汽車拉開明顯差距,第3、4名由傲圖(AITO)和長安汽車拿下。Volvo Cars和Mercedes-Benz分居5、6名,BMW第2季PHEV銷量則與去年同期持平,排名第8。第10名的Jeep雖然銷量、排名皆下滑,仍是美國最暢銷的PHEV品牌,目前美國僅有7款PHEV車取得聯邦政府補助,其中2款就由Jeep生產。TrendForce指出,2024年上半年的品牌銷量排名反映中國對新能源車的置換補助效果,預期近日新推出的補貼辦法將有助中國品牌進一步提升銷量與市占率。根據中國商務部等部門發布的規定,報廢汽車並換購燃油車、新能源車的補助額皆提高一倍,其中,購買新能源車可獲得人民幣2萬元。
台版陸車大戰2/「國產車自製率」新政策一天半上路 6大車廠怎說?「應給緩衝期」
MG在2022年7月正式登台,不僅短短1年半擁有破萬名車主,更在今年榮登全台第6大汽車品牌。不過MG零組件從中國進口、台灣組裝的方式,引發立委質疑是「偽國產車」,經濟部也在今年7月30日強制未來「國產車自製率占比」,並在8月1日正式實施,從公告到執行僅短短1天半,可見政府態度強硬。有業者告訴CTWANT記者「本來就要在公平環境下競爭」,也有業者表示「應該要有緩衝期」。根據規定,已上市車款國產車自製率第一年20%、第二年30%、第三年35%,現行的MG車款要在庫存售罄前完成國產化,否則無法再銷售。而不斷強調「逐步推動國產化計畫的」中華車,原定「明年4到6月要讓所有車型的國產化比率達到15%到20%」的目標,明顯沒辦法跟上經濟部第二年要30%的新規定。原先MG Taiwan內部人士告訴CTWANT記者,「目前新車交付與保修服務均不受影響,服務正常進行。」且在消息公布之後,MG展間人潮並未受到影響。不過,8月16日卻有新的轉變,MG Taiwan發布聲明提到會全力配合政府政策,HS、ZS車系「已成交訂單交易條件維持不變」,同時也完成雙車款現有車系盤點,目前新車訂單交付進度正常並限量接單。至於電動車MG4的部分,MG Taiwan也完成新車零件盤點,預估可供應至8月底;不過針對8月底以後無法完成交付訂單的每位車主,MG Taiwan也深表歉意,「我們正積極克服政策要求與滿足自製率規定。」至於何時能夠恢復正常供應?MG Taiwan並未提及,官網目前也關閉MG4線上訂車功能。不具名的汽車達人也向CTWANT記者提到,「汽車有生產期,還要訂物料、零件,MG已經接了很多訂單,但是政策從公布到執行才1天半,就算要取消也來不及,有可能會面臨違約賠償的狀況,應該給更多緩衝時間。」未來如果沒辦法達標,恐面臨停產問題,這意味著斷了中華車新找的出路,將帶來巨大的損失。中華車提到,「雖然汽車零件在地化需要包括開模、試驗驗證等階段,需要一定的時間,不過中華車仍與產發署及協力廠商密切聯繫、持續溝通,加速提升在地化比率,爭取盡快達成新政策的要求。」裕隆集團也對外表示,「裕隆集團採多角化品牌策略,有自主品牌,也是台灣唯一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國產車業者,會持續推動國產化。」對於這個新上路的規定,和泰車僅低調回應,「對於產發署自2024年8月1日起實施的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要求新制,和泰汽車與國產車製造廠國瑞汽車,無論於適用對象與比率上,目前均不受影響。未來也將配合政府政策,支持現地零組件,與供應廠商共同成長。」其餘則未多談。對於國產車自製率事件,和泰集團表示「配合政府政策」,其餘未多談。圖為和泰集團董事長黃南光(左)及總經理蘇純興(右)。(圖/劉耿豪攝)福特六和向CTWANT記者表示,「會持續評估導入適合台灣顧客需求的產品。今年斥資超過25億推動中壢廠區產線升級,同步強化在地廠商研發能力,提升零組件生產品質及產值,未來也將持續與在地供應鏈攜手合作。」台灣本田也告訴CTWANT記者,「品牌不受影響,會配合政府政策。」Hyundai總代理三陽工業旗下南陽實業則向CTWANT記者提到,「目前內部還在討論中。」福特六和今年斥資超過25億推動中壢廠區產線升級,強化研發能力。(圖/報系資料照)
台版陸車大戰1/「中國車銷台」經濟部祭出自製率滅火 專業人士:真的是保護國產車?
7月30日,經濟部無預警宣布「國產車自製率」全新政策,隔天立馬上路,消息一出,不僅為車界投入一顆震撼彈,消費者哀嚎「買不到便宜車」,更打碎許多車廠透過中國車賺錢的美夢。多家車廠及零組件業者告訴CTWANT記者,國產車年銷25萬輛要養8家車廠已經很辛苦,政府想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又要提高自製率,「真的是保護國產車?還是將車市推向進口車?」一家已走出國際、受影響較小的零組件業者二代老闆語重心長地表示,「政府既要保護國產車,提高自製率,又想積極加入CPTPP等自由關稅協定,根本是不符合實際的做法。」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我國對CPTPP會員國出口比重占整體出口額的21.6%,同期自CPTPP會員國進口占我國總進口額比重達29.1%,加入CPTPP將成台灣在現今區域貿易架構中的重要機會。台灣在2021年申請加入CPTPP會員,若未來成為會員,必須調降進口車關稅,而目前卻又將「國產車自製率」提高,也是對國產車的變相調漲。因此針對這項規定,有不少消費者質疑「以後都買不到CP值高的車了嗎?」、「會不會未來進口車會取代國產車?」有業內人士認同表示,「自製率提升之後,未來車輛開發成本恐越來越高,售價跟進口車相差不遠,也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據了解,7月30日中午,經濟部旗下產業發展署(簡稱產發署)署長楊志清出面,邀請國內包含和泰(2207)、中華車(2204)、裕隆(2201)、鴻華先進(2258)、福特六和、三陽工業(2206)、台塑(1301)、台灣本田等8大國產車廠,隔天拍板宣布,「國產車將逐年提高自製比例最低要求,自2026年後須達35%。8月1日正式實施,並且溯及既往。」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楊志清在7月30日邀集國內8大國產車廠,宣布實施「國產車自製率」。(圖/報系資料照)新制做法針對包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中國大陸廠生產者」及「中國大陸品牌者」4類型,也就是車市黑馬MG、剛通過環境部審核噪音的大通Maxus、不斷傳出年底將登台的奇瑞和吉利汽車都中槍。車廠須配合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且須逐年提高,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上市第三年35%;對於新制上路前已販售的車款,則要求首年20%,到2026年8月須達35%自製比例,且溯及既往。經濟部會有此一政策,主因起於裕隆旗下中華汽車於2022年引進中國上海汽車(上汽)集團下的MG品牌休旅車款HS國產化。據了解,MG首年國內供應零件的比率不到10%、其餘多從中國進口,在競爭激烈的國產休旅車市場,以配備豐富及比同級國產車低約10萬元以上的價格優勢,在1年半內迅速累積破萬名車主,重新改寫車市版圖,也令其他國產車廠灰頭土臉。緊接著MG Taiwan再引進小休旅ZS,以及備受矚目的百萬元內純電動車MG4。因為MG的成功,中華汽車去年獲利大增,稅後純益56.52億元,創下近20年最賺紀錄,EPS達10.36元,首度賺進1股本;而今年上半年營收為238.85億元,營業利益達15.8億元、稅前淨利30.1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業主的淨利為24.57億元,EPS為4.5元。中華車引進MG後銷售表現相當優異,更使中華車去年獲利大增,創近20年最賺紀錄。(圖/MG Taiwan提供)從帳面上來看,中華車引進MG,的確為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但再往深層挖掘,是「為什麼這間50多年的老車廠,不得不與大陸車廠接觸?」一位在國產車商待了近40年的退休高管說:「除了納智捷外,台灣國產車的新車款都需仰賴合作的母廠提供,所以當母廠不再有符合台灣市場的新車款推出,國產車廠就會面臨『無車可國產』的窘境。」這個現象在Mitsubishi與中華車、Nissan與裕隆車、Honda與台灣本田的合作關係中間都存在著。車廠為了求生存,只好在模糊的法規中找生路,據傳裕隆也與上汽集團的大通Maxus談好合作。此外,福特六和、台灣本田等廠也都聽說正在洽談要引進母廠在大陸獨家開發的休旅車款,不過針對這部分,車廠並未回應;而吉利、奇瑞、比亞迪等大陸車廠,更是對進軍台灣蠢蠢欲動。這接二連三的消息自然會刺激到其他國產及進口車商,甚至影響到國內零組件生產業者。為此,民進黨立委王世堅領銜開炮,3月7日在財政委員會高分貝質詢,怒指國產汽車裕隆把大陸電動車的零件引進台灣組裝成「偽國產車」,可能成為「21世紀科技版的木馬屠城記」。7月底,政府從善如流,火速做出國產車自製率「這個幾乎沒有緩衝期的政策,十分罕見。」知情的業者告訴CTWANT記者。民進黨立委王世堅針對「偽國產車」事件,在財政委員會上率先開炮。(圖/黃耀徵攝)由於該新政策沒有緩衝期,經濟部現正研擬配套措施。「政府真的應該很認真的考慮,台灣需不需要這麼多國產車廠?」一名老牌零組件廠二代負責人直言,台灣每年新車銷售量約在45萬輛左右,其中國產車最多約25萬輛,這樣的比例要養活8家國產車廠,實在很辛苦。「以澳洲來說,每年有百萬輛的新車市場,但還是在2023年10月結束最後一家國產車工廠Holden。」不只一家國產車廠及零組件業者對本刊表示,「這些配套措施通常是治標不治本,我們看不到長遠的未來。」
台版陸車大戰3/「這些車款」難逃國產車自製率魔掌 網友憂:台灣將成進口車天下?
為防止中國車款以來台組裝方式銷售,政府8月祭出「國產車自製率」新政策,規定上市三年內逐年提高自製率,目標為35%。在台銷售的車款除了MG旗下的HS、ZS與MG4受衝擊外,Hyundai Custin與即將登台銷售的台灣大通Maxus G50 Plus也無法倖免。觀察台灣境內目前所有銷售車款中,MG Taiwan全車系產品,包含中型SUV市場銷售黑馬HS,還有跨界SUV的ZS,以及目前電動車市場中最便宜的MG4,都必須符合規定;另外,Hyundai總代理南陽實業引進,原為中國市場專屬車款Custo的國產MPV車款Custin,也因為多數零組件都來自中國而受到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盛傳即將在台導入全新品牌上汽大通(Maxus),也出現在今年7月底的環境部噪音測試與新車審驗資料中,由裕隆(2201)汽車送驗。資深業內人士向CTWANT記者表示,由於該車款為中國品牌,「零件本土化認證至少半年,所以原本預計年底要登台的中國車,勢必全部延後。」這項國產車自製率新政策一出,中華車的股價立刻中箭落馬,從7月30日的收盤價108.5元,政策確定的隔(31)日開低跌破百元,直接砍至跌停97.7元,成交量爆出1.28萬張,創下去年12月13日來最大量;8月6日再創近1年新低80.4元,至截稿前則在83至84元之間震盪。受到經濟部國產車自製率政策影響,中華車慘跌停,近日也尚未回到7月股價。(圖/報系資料照)新規定引起車主、網友熱議,「車殼、椅子、輪組、音響、冷氣空調等弄一弄就有30%自製率了,應該不難」、「今日公布明日實施,無緩衝、無協調、朔及既往,這樣對嗎?」、「漲價問題先不說,提高自製率國內廠家有能力製作嗎?可以跟原廠的一樣嗎?安全結構問題怎麼解決?」更多的是憂心日後將買不到CP值高的汽車,甚至只能買進口車。對此,車界專業人士告訴CTWANT記者,「中國車在台組裝販售其實才不到2年時間,過去也未曾有進口車超越國產車的狀況,並不會因為這項政策而大幅改變車市現況。」也有零件業者表示,「如果都從中國進口零組件,這樣就算國產車賣越多,對台灣廠商也沒有太大幫助。」一名業內人士則向CTWANT坦言,「其實一般消費者應該不在意自製率,他只在乎自己買到什麼、價格多少、服務好不好而已。」有專業人士直言,「若3年內要達到35%自製率(指政策公布前上市的MG),對業者而言有難度、投資有風險,未來國產車占整體市場的份額勢必會大幅縮水。」也就是說,這項政策究竟能不能夠保護國產車,還是從此以後台灣將走入進口車的天下,都還是未知數。在全新政策的實施下,國產車是否能受到保護,還有待後續發展。(圖/國瑞汽車提供)
不擔心「國產車自製率」!汽車類股12日強勢表態 分析師:中華車影響有限
為預防中國車款在台銷售,經濟部7月30日宣布,於8月起實施「國產車自製率」政策,市場預期此政策將為車市帶來衝擊。不過觀察今(12)日台股表現,汽車類股表現強勢,中華車(2204)、三陽工業(2206)、和泰車(2207)均小漲。經濟部表示,新制做法針對包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中國大陸廠生產者」及「中國大陸品牌者」4類型。車廠須配合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且須逐年提高,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上市第三年35%;對於新制上路前已販售的車款,則要求首年20%,到2026年8月須達35%自製比例。因此中華車生產的MG,就適用國產車自製率新規,不過中華車股價今日以84元開出,收盤價84.6元、漲幅0.70%。中華車計畫明年4至6月間,將所有車型的國產化比例提升至15%至20%,可能面臨現有訂單交車困難,造成短期損失。不過有分析師指出,除非未來幾個月的營收或毛利率明顯低於預期,否則此政策對股價的影響應該有限。分析師認為,MG品牌定價本就相對較低,即使配合政策使成本上升一至兩成,CP值仍優於其他車廠,並不影響消費者選購。
憂中國車進軍組裝影響生計 經濟部8月拍板「國產車自製率」最高35%
中國車低價搶市,為保護國產市場,目前中國整車及車輛底盤不允許自中國地區進口,不過仍有中國車款透過國產化組裝進軍國內市場。因此經濟部也於今(30)日拍板宣布,國產車將逐年提高自製比例最低要求,自2026年後須達35%。我國汽車產業和汽車零組件產業相互合作帶動下,分別創造出2,300億元及3,060億元的產值,各車廠與技術母廠授權下,引進技術在國內進行組裝成車,帶動產業發展。而我國汽車市場,新車每年約45萬輛,其中,國內組裝新車約25萬輛,進口車約20萬輛。不過近期有立法委員指出,國內有汽車業者自中國地區引進整車零組件達95%比例,影響國內零組件業者生計。對此,經濟部也邀集各車廠說明新制實施作法。經濟部表示,新制做法針對包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中國大陸廠生產者」及「中國大陸品牌者」4類型。車廠須配合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且須逐年提高,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上市第三年35%;對於新制上路前已販售的車款,則要求首年20%,到2026年8月須達35%自製比例。為了確保業者落實自製率規範,政府相關單位已經研擬相關配套進行管理,未來車廠如擬自申請中國大陸樣車進口與專業人士來台、進口中國大陸製且供小客車或小客貨兩用車使用的馬達、轉向裝置、車軸、車架4項產品及相關車款申請或換發車輛領牌相關審驗前,需先向產發署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書並取得產發署同意文件後,才能進行申請,相關措施將於8月1日正式實施。目前國際間中國大陸低價車輛傾銷各國,已引起國際關切,歐盟執行委員會調查中國大陸車輛產業挾帶政府補助,導致產業不公平競爭,歐盟已於今年6月宣布對中國大陸電動車課徵反補貼稅以反制中國大陸的侵害;美國於去年推出通膨削減法,積極推動電動車本地生產,並於今年5月宣布提高中國大陸電動車進口關稅至100%;日本、韓國及土耳其等國面對中國大陸車輛也推出相關因應政策。
Fed鴿派訊號激勵美股「道瓊上漲162.33點」 特斯拉大漲10%
就在外界一直期待美國聯準會(Fed)可以宣布降息之際,聯準會主席鮑爾在最近的發言中釋放了鴿派訊號,大大提振了美股,主要指數全數收紅,不僅道瓊指數上漲162.33點,特斯拉的股價飆升超過10%,達到231.26美元。而標準普爾500指數也創下今年以來的第32個收盤新高紀錄。綜合外媒報導指出,Fed鮑爾在談話中肯定了美國在抗擊通膨方面的政策,同時也提到,市場需要更多的信心才能進一步降息。鮑爾預計,通膨率有可能在2025年底或明年回到央行2%的目標,同時他也表示,5日即將公布的非農就業數據將是關鍵因素。有外界分析認為,有六成的機率會在9月降息。在股市方面,道瓊指數上漲162.33點,收於39,331.85點。那斯達克指數上漲149.46點,收於18,028.76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67.85點,收於5,544.99點。而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33.92點,收於5,509.01點。除此之外,特斯拉的股價也大漲10%,達到231.26美元,成為市場焦點,。蘋果的股價也上漲了1.6%,創下歷史新高。報導中提到,特斯拉的股價上漲與馬斯克的高調發言有關,馬斯克在6月的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有望讓特斯拉市值增加30兆美元。特斯拉預計在8月展示一款自動駕駛計程車,而Optimus機器人預計在2024年限量生產。投資人也期待特斯拉推出更實惠的電動車車款,馬斯克承諾這些新車將在今年稍晚或明年初亮相。他自信地說,「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不是他們是否想要特斯拉的問題,他們是想要的,只是根本沒有足夠的錢來買」。其他焦點企業還包括藥廠禮來公司,其阿茲海默症藥物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但由於符合市場預期,禮來的股價下跌了0.8%。中國車商比亞迪同期共售出34萬1658輛車,其中油電混合車占多數,同比增長58%,純電動車銷售增長13%,但車輛出口僅2萬6995輛,較5月下降28%。
中華車MG推全新電動車 嚴陳莉蓮:導入國產化挑戰銷量66,000台年增26%
裕隆(2201)集團旗下中華車(2204)今(31)日舉行股東會,由執行長嚴陳莉蓮親自主持,在會中宣布「MG將推出全新電動車款,建構更完整的產品線。」並表示今年目標66,000台,挑戰年增26.3%。去(2023)年台灣整體汽車市場銷售47.7萬台,其中,中華車內銷台數為52,663台(含代工及進口車),年增20%。嚴陳莉蓮表示,為強化產品組合競爭力與生產規模效益,中華車持續開發與導入各種車型,滿足台灣市場在地需求。在商用車部分,中華車持續投資提升整車與關鍵系統自主研發能力,加速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智能網與電動化技術發展。去年第二季推出動力性能強化、續航里程提升及增加快充功能的全新改款中華菱利E300電動車;第四季推出全新改款Zinger,不僅首度搭載ADAS,更推出7人座車型。而乘用車方面,今年將推出全新大改款的菱利輕型商用車,還有MG全球電動車戰略車款MG4,陳昭文也在會後坦言,還在觀察台灣消費者對於純電車輛的接受度,「在定價策略上其實成本一直上漲,壓力很大」;至於銷量上,MG Taiwan董事長錢經武則低調地說,「第一個月目標250台。」且強調,目前MG產能一個月已經超過2,000台,外銷市場部分,去年以哈衝突及鴻海危機影響菱利吉德莉卡在中東市場的銷售,全年成車外銷703台;今年仍然面臨地緣政治與新競品加入的挑戰,中華車將持續強化經銷通路、加強冷凍車等利基產品銷售推廣,並開拓非洲、中南美州新市場機會,全年成車外銷目標850台。至於電動車二輪事業發展,去年整體合計銷售4,850台,陳昭文提到,今年推出全新車控功能及新年式商品,加上基隆案表現超乎預期,預期全年可達到7,700台的銷售表現。嚴陳莉蓮也提到,在中華車轉投資的福建奔馳部分,主要產品為 Vito、Sprinter、V-Class等高端商務用車,去年全年銷售3.2萬台,今年將持續強化經銷通路能力,把握當地市場機會,維持銷售與獲利水準。會中也有股東提問國內進口中國車,對市場影響的看法,陳昭文表示,「對於中國車整車進口,台灣是不被法律允許,但推動國產化當地生產,特別是新能源車輛,對於台灣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有很大助益。」目前中華汽車採取雙管齊下政策,一方面做自主品牌,在產品佈局下更完整,並強力推行國產化,讓多品牌進入台灣市場,進一步帶動產業提升。未來中華車會持續商用車的研發,在乘用車部分也會盡力推動國產化率的提升。中華車去年合併營收385.07億元、合併營業淨利26.48億元、稅後淨利59.24億元,EPS為10.36元,創下歷年最佳銷售紀錄。
納智捷n7拚Q3交車完畢六月開放第二波訂購 裕隆動員投入花蓮災後援助
裕隆(2201)汽車日前舉辦法說會,裕隆集團發言人羅文邑表示,納智捷n7在4月份第2季開始大量交車,每月交車量可達1,200至1,500輛,期望在手9,000張累計訂單可以在第3季交車完畢,預計6月開始第二波訂購。針對2024年車市狀況,羅文邑也提到,「2024年1至3月台灣汽車市場總銷量11.1萬台,遇上2月春節連假及228國定假日影響,銷量略為減少,不過相較去年同比提升1.1%。」同時考量近期台灣受到通膨、升級影響,預估今年總銷量約44萬台,年減1.12%。對於中國車市,裕隆表示,今年1至3月中國汽車市場總銷量為672萬台,年增10.6%,其中乘用車銷量568.7萬台,年增10.7%。隨著車用電池中碳酸鋰價格下跌,電動車在中國車市開啟新一輪價格戰,加上各款新車即將推出,中國車市呈現穩定成長,根據中汽協預估,2024年中國大陸整體汽車市場銷量3,100萬台,年增3%。而針對是否要引進中國品牌,裕隆則強調,目前沒有計畫。而在今日股價方面,受到台股重挫逾700點,裕隆開盤68.7元以後跌至67.2元,跌幅3.03%。除此之外,裕隆也針對4月3日上午規模7.2大地震,造成花蓮人命嚴重傷亡及財產、觀光損失,且後續餘震不斷,花蓮災區居民面對未來災後重建生活負擔與心理壓力,裕隆集團旗下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裕隆日產汽車以台日股東共同捐款賑災,更在災後啟動集團ESG「愛的里程數-花蓮災後復原行動力」計畫,第一時間鏈結在地協助災區民眾安置的社福團體,動員集團旗下車隊資源投入急難救助,前進鄰近太魯閣的重災區秀林鄉等山區部落災戶帶來救急物資及關懷,攜手幫助因震災無法返工、面臨斷炊的受災家庭。裕隆集團串聯在地社福團體,於災後投入花蓮第一線救助工作,快速整合集團旗下裕隆汽車、中華汽車、裕隆日產、納智捷汽車、裕融企業、格上租車、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等企業資源,並整合集團公益合作長照車隊、TTGO等全台車輛資源,搭建災後運輸韌性交通網絡,即刻投入菱利及FUSO 3.5噸貨車及適配山區道路的高底盤休旅車NISSAN KICKS、LUXGEN U6、URX共5台進入重災區。除深入前線擴增災後救助量能,鞏固災後運輸網絡外,裕隆集團旗下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及裕隆日產汽車也捐贈款項,並將持續提供符合受災地區需求的援助,期待災區早日重建家園,恢復正常生活。透過裕隆集團愛的里程數車隊的機動投入,裕隆集團與第一線重災區秀林鄉的小太陽關懷協會及深入偏遠山區受災家庭的基督教芥菜種會緊密合作,為在地社工及志工隊提供充足的移動服務動能,載送關懷物資及人員,及時進入重災部落運補、發送物資、勘查災情,帶來關懷。秀林鄉因鄰近太魯閣國家公園,鄉內9村18部落族人多數依賴太魯閣觀光產業維生,多數青壯年皆在太魯閣晶英酒店、山月村等飯店及亞泥礦區、蘇花公路工務及餐廳等觀光相關產業謀生,震災後因飯店、餐廳減班、停業及救災等頓失穩定經濟來源,目前多依賴臨時工維生,因多半為家庭經濟支柱,甚至有靠拔野菜餵養幼童的情況。秀林鄉當地小太陽關懷協會長期關懷鄉內孩童,成立小太陽學堂,為鄉內270多位孩童提供安親課輔,也照護弱勢長者,關懷鄉內弱勢家庭。協會理事長徐靈表示,因地震的關係,受災最嚴重的富世、崇德村共約800戶居民,震災前每村約50戶的關懷個案,因地震一下子增加到每村約200戶,且持續增加,在裕隆集團貨車資源投入、幼幼慈善基金會募集物資及各界善心人士協助下,得以緊急為災戶送上必要物資。第一時間協助撤離大樓倒塌災民的芥菜種會,位於新城鄉的花蓮習藝所,收容超過60位災民入住,災後服務逾1250人次,已派送超過200個生活物資箱協助災民。芥菜種會社區發展東區副處長吳雅琴說,自震災發生後,芥菜種會除了在北埔村的習藝所提供災民臨時收容,也協助房舍受損災民進行修繕;另外也提供因災失業的民眾提供急難救助金發放,或是以工代賑方式讓他們暫渡難關。
巴基斯坦炸彈客衝撞 中國工程師車隊遇襲5公民喪命
中國和巴基斯坦邊際再度發生衝突事件,位在巴國的開伯爾─普什圖省(KhyberPakhtunkhwa)26日發生一起爆炸案,一支從伊斯蘭堡出發的中國車隊被一輛載滿炸藥的貨車自殺式襲擊,當地警方高層稍早證實,目前已有至少5名中國公民喪生。根據《路透社》報導,該支車隊是由中國工程師組成,正從伊斯蘭堡前往位於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達蘇(Dasu)的營地,卻遭遇一名自殺式炸彈襲擊者,用裝有炸藥的貨車衝撞,造成5名中國公民和巴基斯坦駕駛死亡。根據開伯爾─普什圖省達蘇地區警察局長穆罕默德阿里甘達普爾表示,一名自殺式炸彈襲擊者將一輛裝滿炸藥的車輛撞向了一支由中國工程師組成的車隊,該車隊正從伊斯蘭堡前往位於附近的營地。爆炸鄰近地點是一座大型水壩所在地,該地區過去曾遭受過襲擊。 2021 年,一輛公共汽車發生爆炸,造成 13 人死亡,其中包括 9 名中國公民。巴國的開伯爾─普什圖省26日發生一起爆炸案,2021 年,當地一輛公共汽車發生爆炸,造成 13 人死亡,其中包括 9 名中國公民。(圖/翻攝自X)
特斯拉即起調降部分Model Y美國售價1000美元 3月將恢復甚或再漲價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在周末宣布,即日起到今年2月29日,將暫時調降美國部份Model Y車款的售價,包括新款Model Y後輪驅動版本及Model Y Long Range版本,將降價1000美元。但特斯拉也指出,3月價格就會恢復,甚至會再漲價。而特斯拉也在1月宣布調降Model Y在德國的售價。其中特斯拉新款Model Y後輪驅動版本,2月底前售價將為4萬2990美元(約新台幣135萬元),另外Model Y Long Range版本將降價購價格則為4萬7990美元(約新台幣150.8萬元),降幅分別為2.3%及2%。至於Model Y Performance和其他車款價格則保持不變。特斯拉現在正準備應對終端需求降溫,以及市場上愈來愈多的低價電動車,讓整體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其中中國車廠比亞迪(BYD)已經在2023年第四季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今年1月公布財報時也指出,公司正專注於生產代號為「Redwood」的下一代電動車,因此今年營收及產量的成長表現都將「明顯放緩」。特斯拉在1月11日時宣布,由於紅海因素,運輸路線變化導致零件短缺,29日起暫停德國工廠的多數汽車產線2周,持續到2月11日。另外電報導,特斯拉1月銷量集中在中國和美國兩個銷售區域,至於歐洲的需求並不高,其中美國銷量為5.4萬台,中國則約4萬台,歐洲的總銷量約2萬台,德國為3200台,法國則為3100台。
手機龍頭尬車2/造車新勢力「華小魅」成形 小米雷軍左打保時捷右踢特斯拉
新出爐的2023年全球汽車出口大國,不是老面孔日本、德國,而是中國大陸,以522.1萬台成績狠狠甩開排名第二的日本430萬台。儘管大陸因俄羅斯發起烏俄戰爭遭出口抵制而有了汽車大買家,但其新能源汽車占1/3出口量的驚人氣勢,更讓歐美車業刮目相看,尤其造車新勢力已從「蔚小理」,打到新成軍的手機幫「華小魅」。儘管台灣民眾無緣乘駕這些最新、最豪、最炫的中國汽車,但車用電子市場仍充滿商機。「你去看看中國大陸的那三家『蔚小理』、看特斯拉,它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數據,還有所謂的數據行銷,這會是台灣未來的機會。」最近忙著將台灣電動機車技術輸出東南亞的金庫資本總經理丁學文表示。大陸造車市場可說是百花齊放,特別是新能源車。在大陸政策補貼下,2011年成軍的寧德時代成了全球電動車電池龍頭,另一家電池起家的比亞迪,2002切入造車,十年後宣布停產燃油車、專作電動車,如今已是大陸電動車一哥,2014年起陸續成軍的蔚來、小鵬、理想等,從新能源汽車設計、行車軟體模組到周邊充電設施與電池技術,都是「Made In China」,被稱為「造車新勢力」的「蔚小理」。這股新勢力,如今又有了新加入者,就是大陸三大手機廠華為、小米及魅族。手機品牌魅族已跟老牌車廠吉利結合,今年開始打造新車。(圖/翻攝自宅宅中地官網、星紀魅族官網)1987年成立的華為,從電信設備起家坐大,20年前跨入手機市場,迅速成長為中國第一品牌,2015也打入全球前三大,也因此2018年開打的美中貿易戰中首家遭制裁,隔年華為轉戰電動車市場,2021年與老牌車廠長安推出「阿維塔」,搭載Huawei Inside全端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接著與賽力斯合推「問界」系列車款,「智界」則和奇瑞合作,未來還將與北汽及江淮另推兩個「界」的車款。以去年12月26日登場的問界M9為例,除了高階智慧駕駛系統、豪華裝飾,還有鴻蒙4.0座艙,駕駛、娛樂、工作全場景互相串連,售價人民幣50萬元起、大約新台幣220萬元,去年底預購已逾5萬台,預計今年2月26日交貨。平安證券預計,華爲的深度賦能車型,包括問界、智界、阿維塔在2024年銷量有望達67萬台,在大陸零售量可能超過特斯拉,成爲高端新能源市場的重要角色。問界M9上市當天,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形容「馬路上能看到的最強大的 SUV。」隔天的27日,中國手機二哥、小米創辦人雷軍在微博寫道,「深知汽車工業的複雜、開拓的不易,向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先行者致敬」,並直接點名比亞迪、蔚小理、寧德時代和華為,豪不客氣地下戰帖。緊接著28日,小米首款新能源車SU7技術發表會登場,雷軍高喊自家新車是全球最高規格,「在駕駛性等機械素質上,希望能媲美保時捷Taycan Turbo;在智慧化上,希望能媲美Tesla Model S。」「價格有點貴,但是有理由的貴。」他還發下豪語,15到20年將拚入全球前五大車廠。大陸媒體曾分析「小米在走華為的路」,在小米14系列手機上,雷軍採用很多類似華為技術和做法,華為研發鴻蒙系統、小米有澎湃OS,也將小米生態產品連接;去年小米的確以超過18%的市占率站上中國國產品牌第一。另一手機廠商魅族在去年11月宣布2024年第一季啟動造車,推出MEIZU DreamCar MX,有自行研發的Flyme Auto汽車智能座艙操作系統,也應用在吉利汽車旗下領克08車款。新一代造車勢力手機幫「華小魅」儼然成形,在當前大陸汽車市場瘋狂競爭、利潤不多之際,能否打開新局,各界高度期待。關注兩岸產業發展的丁學文說,「電動車是軟體加硬體,不可能一家公司全包起來做,且目前正在蓬勃發展,有很多可能性。」他提醒台廠,不要再從製造業的角度去創新製程,而是「有容乃大、跟全世界合作發展」。中國的傳統與新創車廠高達180多家,競爭激烈。(圖/新華社)在大陸從事汽車零組件的台商表示,智慧電動車就像是有四個輪子的手機,產業鏈間需緊密合作,異業結盟例子也會愈來愈多,過去大陸汽車業大多是跟外商合資、以獲取外國的經驗和技術,現在他們不管是車界的前輩或後起之秀也自己抱團,像是小鵬和大衆,長安攜手華爲、也跟蔚來汽車合作。不過,中國車廠實在太多,包括傳統與新創車廠合計高達180多家,現在又「嚴重內捲」(在體制內相互廝殺),已經有銷量規模小、資金鏈緊張的弱勢品牌被淘汰,「所以找到對的策略夥伴很重要。」這位台商說。
日本輸了! 「這裡」2023年首度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國
中國國務院12日舉行記者會,由海關總署發表2023年貨物進出口貿易數據,特別提到其中國製造的出口商品競爭力穩固,出口電機產品為13.92兆元人民幣、年增2.9%,占出口總值的58.6%。其中,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這三樣產品出口首次突破1兆元人民幣大關,年成長29.9%;而2023年的汽車總出口高達522.1萬輛、年成長57.4%,超越日本、首度成為全球第一的汽車出口國,全球汽車行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在2022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當時的冠軍為日本,但先前日本媒體就發現,預計2023年的全年出口量約在430萬輛左右,儘管日本的最終數據要等到1月底出爐,但中國已超過500萬輛,大勢已定,日媒表示,這將是日本2016年以來首次被擠下榜首位置,當時的勁敵是德國,現在則是中國。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出口電動載人汽車177.3萬輛、年成長67.1%,等於是平均每出口三輛汽車、就有一台是電動車。這樣的成長,除了政府有計畫地通過補貼,要將中國轉變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俄羅斯這個大買家也是推手之一,由於歐洲和日本製造商因烏克蘭戰爭而撤出俄羅斯市場,讓中國車商銷量激增,俄羅斯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出口目的地,德國媒體表示,2021年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的市占率僅9%、2022年增至37%,2023年1至10月成長7倍後,預計2024年俄羅斯市場上的中國汽車市占率可達到80%。中國業者表示,俄羅斯和周邊國家的需求正在放緩,製造商已瞄準東南亞、歐洲和澳洲等市場;中國官方也提到,除了出口、也會採取在目標國的在地化生產。
機殼廠華孚樂看EV、智慧座艙成長 總座:鎂鋁合金「有很大空間」
車用機殼廠華孚(6235)周五(24日)舉辦法說會,總經理甘錦添表示,明年將強化亞洲市場,並指出今年全球電動車(EV)銷量可望成長28.3%達2064萬輛,帶動智慧座艙興起。此外,華孚除華眾當塗廠預計明年第四季量產外,也規劃在越南設新廠,以符合客戶需求並分散生產集中風險。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料,預估2023年全球汽車銷量可達8660萬輛,年成長6.1%,創自2019年以來新高,而電動車銷量估2064萬輛、成長高達28%,並將隨全球淨零碳排趨勢持續成長。隨著電動車崛起顛覆使用者的駕車體驗,客戶希望帶給使用者科技感,對減震、散熱、強度以及最重要的輕量化等要求提升,需要更強的機構件。甘錦添指出,華孚的鋁鎂合金的車載產品,主要應用在智慧座艙用機構件及機電盒、電源與安全機構件等。而華孚在車內支架顯示器項目非常多,在全球車載市場中約10至15%。歐洲車使用鎂鋁合金比重約15%,甚至達25%,有些高端車約10%。因此甘錦添認為,鎂鋁合金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會持續拓展市佔率,也看好大尺寸機構件因技術門檻高,對獲利能力有正向提升效用。此外,目前華孚以歐系客戶佔營收比重48%最高、其次為美系佔35%、亞系佔17%。甘錦添指出,亞洲市場未來將成重點開發區域,其中日系電動車市場已看到機會,華孚正設法切入。至於中國市場,雖中國車生產高速、但變化也較大,華孚目前對中國市場保守看待,更傾向爭取穩定大量、有市場能見度的訂單。華孚第三季營收14.5億元,季增1%、年增33.1%。毛利率 31.4%,年增 3.9 個百分點。營益率14.8%,年增4.9個百分點。稅後純益2億元,季減10.7%、年增 127.3%,每股純益(EPS)1.04元。累計前三季營收42.23億元,年增 44%,毛利率31.5%,年增6.1個百分點,營益率15.6%,年增8.1個百分點。稅後純益6.24億元,年增223.3%,每股EPS為3.24元。
比亞迪8月超車Ford躍升全球第四大品牌 月成長5%緊追日系車
研調機構集邦(TrendForce)統計,2023年8月全球37個銷售市場汽車銷量合計555萬輛,月成長近1%。由於緊接著要進入秋季車款上市的時間,故一部分消費者會抱持舊車款降價的預期心理,另一部分則等待新車上市,預估銷量多集中於9月。而根據市場統計數據,前三大汽車品牌組成與上月相同,不過大陸車廠比亞迪取代Ford成為汽車銷量第四大品牌。市場統計數據顯示,汽車銷量前三名依序為Toyota(占8月總銷量比重9.8%)、Volkswagen(占8月總銷量比重6.5%)、Honda(占8月總銷量比重4.9%),整體而言,Toyota月衰退2.6%;Honda微幅成長0.8%。8月全球汽車品牌銷量比重,Ford從原本第四名降至第六名。(圖/TrendForce提供)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車廠比亞迪取代Ford成為8月汽車銷量的第四大品牌,目前比亞迪車款已全數轉為新能源車,故中國市場內需不佳情況對其影響較小,月成長5%,市占率與第三名的Honda僅差0.1%,不過因為日系車廠還有東南亞市場的貢獻,因此比亞迪要在全球市場超越Honda,關鍵是在海外市場的擴張速度。Ford則因其歐洲與美國市場銷量較上月減少,排名下滑至第六名,銷量月衰退6.7%。雖然秋季車款上市將有助於新車銷售,但各地變數多,包含美國汽車工人工會(UAW)罷工尚未結束;俄羅斯9月21日宣布實施汽油、柴油出口限制,將再度影響歐洲能源供應;油價上漲干擾各國的抑制通膨措施等,一旦通膨再度高漲將不利於消費市場,並可能再次升息。而中國正積極透過各種政策激勵內需市場,但從夏季起各地天候異常情況不斷,也對當地銷售造成影響。整體而言,TrendForce認為,隨著第四季到來,各車廠將盡全力確保生產順暢、滿足訂單以及刺激年底銷售,盡可能減緩經濟變化導致訂單能見度降低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