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風險
」 美國 台灣 陳時中美東北驚傳東部馬腦炎病例「致死率30%」 4城鎮緊急封鎖「29城鎮遭列管」
美國東北部於近期驚現罕見的東部馬腦炎病例,由於該疾病死亡率高達3成,且是經由病媒蚊叮咬所傳染,目前有關當局已經將4處具有嚴重風險的城鎮進行封城,另外還有29處城鎮遭到列管。綜合外媒報導指出,美國麻薩諸塞州最近出現4年來首例東部馬腦炎(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EEE)病例,根據當地州公共衛生部門(DPH)公告,感染東部馬腦炎的患者是一名80歲伍斯特郡(Worcester County)的男性,目前有關他感染病毒的具體地點和方式尚未公布,其健康狀況也未對外公佈。但由於這起病例,讓麻薩諸塞州4個城鎮被列為「嚴重」風險區,其中分別為道格拉斯(Douglas)、薩頓(Sutton)、韋伯斯特(Webster)和牛津(Oxford)。另外有6個城鎮被列為「高風險」區,分別是厄克斯布里奇(Uxbridge)、北布里奇(Northbridge)、卡弗(Carver)、達德利(Dudley)、米德爾伯勒(Middleborough)和普利茅斯(Plymouth)。還有23處城鎮被列為中度風險區。據了解,東部馬腦炎是一種罕見且致命的蚊媒疾病,感染者的死亡率高達30%。在2019年,馬薩諸塞州曾有12人感染EEE,其中6人不幸死亡。州公共衛生專員戈德斯坦(Robbie Goldstein)表示,EEE病例雖然罕見,但其嚴重性不容忽視,特別是在已經確認有EEE病例活動的區域,居民應該採取必要措施來保護自己。東部馬腦炎在美國極為罕見,每年平均僅報告11例病例,但一旦感染,其後果極為嚴重。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除了有30%的感染者會死亡外,許多康復者會留下持續的神經系統問題。面對這一危機,牛津(Oxford)鎮率先實施了宵禁,但這決定引發一些居民的不滿,認為會影響學校的體育活動。但報導中也提到,宵禁是根據州健康專家的建議實施的,專家們認為,從傍晚到黎明的時間段風險最高。同時,有關當局還建議居民使用含有美國環保署(EPA)認證有效成分的驅蚊劑,並穿著能覆蓋皮膚的衣物,以減少蚊子叮咬的風險。在普利茅斯(Plymouth)鎮部分,當地有一匹馬被診斷出感染EEE,當地官員已經封閉市政公園和運動場,禁止夜間訪客進入。馬薩諸塞州公共衛生部門與農業資源部門也宣布,將在普利茅斯郡進行空中噴灑,同時在伍斯特郡部分地區進行卡車載噴灑,以降低蚊子數量。
根除C肝進度「台灣成亞洲標竿」 衛福部加碼!篩檢費調高至370元
「全球消除肝炎聯盟」今年底將來台參加國際肝病研討會並檢視台灣C型肝炎根除現況及進度,台灣可望在明年(2025)交出亮眼的成績單,提早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為全球設定的2030年C肝根除目標。面對根除C肝的最後一哩路,全台仍有約四萬名C肝感染者不自知,其中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患者是屬於C肝感染中度風險的族群,需盡快被診斷出來並加以治療。衛福部BC肝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簡榮南指出,「一腎三高(血糖、血脂、血壓)」是C肝中度風險族群,若同時感染C肝且能及時治癒,除了可遠離肝硬化、肝癌,還可改善現有疾病,一舉兩得,呼籲全國各醫療院所應積極運用慢性病照護網與成人健檢進行全篩、全治。而45至79歲民眾則可主動接受政府提供終身一次免費BC肝篩檢。肝病是國病,C肝更是肝病三部曲與肝外病變的重要殺手。台灣在2018年發佈國家消除C肝政策白皮書,宣誓在2025年要根除C肝,早於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2030年。過去幾年來全球因為新冠疫情打亂根除C肝的步調,但台灣在根除C肝的範疇仍屬前段班。亞太肝臟研究學會今年三月在京都舉行年會,亞洲各國分別發佈根除C肝進度,台灣在國家政策支持之下,全力執行C肝篩檢與治療,表現十分亮眼並超前領先日、韓等國,被與會學者視為亞洲標竿。累計至今,全台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人數已突破十六萬五千人,預估明年底可治癒十八萬人。簡榮南教授說,若以地區來分,濁水溪以南的C肝高盛行縣市有卓越的防治成果,除了優等生的彰化縣之外,雲嘉南、高雄與屏東也都有耀眼成績。濁水溪以北的縣市則有待急起直追,如雙北、基隆與桃竹苗。目前以人口數最多的新北市防治行動最為積極。若以罹病風險來看,簡榮南教授進一步指出,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患者的C肝盛行率較高,約6%到8%,是一般民眾的兩倍。這些病人若不治療C肝,不但有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原本的疾病還會加速惡化,因此這三類病人應全面篩檢、積極治療。倘若治癒,更可有助於原本疾病的控制、延緩惡化,對促進病人健康、增進國民生產力,均有好處。簡榮南教授補充,以感染C肝的糖尿病患為例,若將C肝治癒,可大幅改善糖尿病的控制,「少數病人原本需要施打胰島素,治癒後可改為口服降血糖藥物;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糖化血色素』則平均可下降1-2%;少數原本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病人,也有機會停藥。」簡榮南教授同時表示,感染C肝的慢性腎病不論處在哪一個階段,治癒C肝可減緩慢性腎病的進展,「C肝口服藥療效好,只要能治癒,即可延緩洗腎的風險。」另外,感染C肝的高血脂患者,若治癒C肝,也可降低冠心病及中風的風險。簡榮南教授提醒民眾,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大部分肝病並無明顯症狀,導致容易忽略追蹤與治療,一旦發現不適,通常可能已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C肝全口服新藥只需服藥8週或12週,治癒率高達98%,藥費約20萬元,全由健保給付。提醒民眾應早篩、早發現、早治療,減少對肝臟及健康的危害。為了積極達成全民根除C肝,衛福部加碼多項利多,今年起提高成人預防保健B、C肝篩檢的服務費用,由200元提升至370元,同時鼓勵醫療院所主動關心病人。另一方面,衛福部與勞動部、法務部跨部會合作,鼓勵勞工健檢加入C肝篩檢,並從今年起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受刑人,入監時全面篩檢C型肝炎病毒。國健署也積極推動全台地方衛生局加強C肝防治,預計明年底前達成90%的C肝篩檢率,並壓線達標完成世衛組織的要求。簡榮南教授說,C肝篩檢與治療去年納入醫院評鑑試評條文,鼓勵各醫學中心支持國家政策,大大提高院內C肝篩檢率及治療率。他期待新政府可將此概念擴及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同時將糖尿病、腎臟病及高血脂病患的全篩全治納入政策追蹤,搭配各地衛生局督導,相信可更有效篩出社區內潛在的C肝病人。
德國妹度假認識帥哥「一起回房」 驚見其他5男…慘遭集體侵犯
太可怕了!西班牙馬略卡島日前傳出性侵事件,一名18歲德國女遊客在帕爾馬海灘認識一名德國男子,並跟隨對方回酒店房間,卻發現房內還有其他5名男子,儘管她不斷抵抗,仍遭到集體侵犯。事後警方將6人逮捕,案件正進一步調查中。據《Infobae》、《DailyMail》報導,事情發生在當地時間13日凌晨,女子和友人前往馬略卡島度假,她在那裡認識一名德國男子,2人一起喝酒,之後前往對方的酒店房間,結果發現房間內還有5名男子正在喝酒。她察覺不對勁,試圖離開房間,結果被阻止,隨後就遭到侵犯,直到她設法逃離房間後,馬上通知工作人員並報警。警方趕到現場,將5名男子逮捕,不久也逮捕另1人,這些人的年紀在20至21歲左右。據了解,6名男子面臨性侵犯指控,將於近日出庭受審,警方和婦女護理部門(UFAM)正在調查此事,因此無法相關的細節。女子在當地認識一名德國男子,一起回對方的酒店房間。(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由 Darkone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2.5)在西班牙,集體性侵會加重情節,最高可判處15年監禁。而今年針對女性的各種形式暴力行為激增,今年第一季的報告增加10.9%,總數達到46327例,而且女性受害者人數也增加了11.5%,與去年同期相比,有45154名女性受害。根據性別暴力綜合監測系統,至今紀錄77213起正在處理的性別暴力案件,其中有46040名女性受到警察保護,其中31人被列為極度危險,1097人被列為高危險,此外還有11364人被列為中度風險,而33548人被視為低風險。◎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AI好給力2/防猝死又不遺漏癌細胞 智慧判讀將「打破名醫迷思」
許多人生病後總會到處尋求知名醫師治療,因此這些名醫的門診往往大排長龍,甚至出現「掛號黃牛」,但隨著人工智慧科技的介入,無論是經驗豐富的老醫師或菜鳥,只要搭配AI判讀,就能更精確判斷病況,可預防心肌梗塞導致猝死、也不會漏掉影像檢查中癌細胞的蛛絲馬跡。75歲陳伯伯有一天起床突然感到胸悶、上腹不適,就醫後診斷為輕度胃食道逆流,但治療一個月後卻始終沒有改善,於是醫師將陳伯伯轉介到心臟內科,在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後,發現陳伯伯最大心跳為每分鐘139下,呈現輕度缺氧狀態,依照傳統判讀為冠狀動脈血管阻塞50%,屬於中度風險,只要後續追蹤觀察即可。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血液系吳宏彬醫師表示,為精準評估陳伯伯的心血管狀態,於是進一步採用「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同步判讀,透過大數據交叉比對心電圖的資訊,結果AI報告顯示陳伯伯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機率已高達72%。這讓吳宏彬提高警覺,立即為陳伯伯進行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赫然發現陳伯伯血管狹窄程度已高達99%,緊急置入心臟支架於冠狀動脈治療。若是依照傳統判讀結果讓陳伯伯返家觀察,陳伯伯很可能會突然爆發心肌梗塞猝死,但由於AI輔助判讀的介入,才讓陳伯伯逃過死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影像科梁馨月主任表示,運動心電圖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傳統以人工判讀的方式不僅耗時,而且往往難以區別細微的差異性,人工分析的準確率臨床上只有40%~50%。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蒐集4年來近千筆冠狀動脈阻塞達70%以上的運動心電圖像,並與心導管資料結合,設計出「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表示,目前AI模型準確度約80%,敏感性為88%,分析後的數據可突破傳統人工判讀的限制。透過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瘜肉可及早偵測大腸癌,但傳統判讀的結果會因醫師經驗而有所不同。(圖/報系資料庫)除了更積極預防猝死之外,AI輔助判讀也能防範連續15年患者人數最多的大腸癌。根據國健署2022年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萬7000例大腸癌新發生個案,雖然大腸鏡檢查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與發生率,但隨著醫師判斷大腸鏡偵測腺瘤的能力不同,也可能會遺漏危險病徵。台大醫院、國泰醫院、雲象科技因此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跨兩院共收集超過3000位病患、逾40萬張影像資料提供人工智慧訓練,包括一般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皆能被AI捕獲,準確度高達95%。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暨綜合診療部主任邱瀚模表示,就算是經驗豐富的醫師,對於小於5毫米的瘜肉遺漏率仍可達23%,但若有AI工具的輔助,精準度就可達9成以上,甚至是難以察覺的扁平型、凹陷型的大腸瘜肉也難逃過AI偵測。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認為,未來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時若搭配此AI系統,即可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偵測腸道並標示出瘜肉,即時、有效判讀大腸鏡檢查影像,不僅更有效率,也能解決醫師間偵測診斷能力的落差問題,讓患者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
男子以為胃食道逆流 AI及時判斷「血管堵塞72%」逃過猝死
75歲陳伯伯平日生活習慣良好,有高血壓病史,有一天起床時陳伯伯忽然感覺胸悶心悸,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尋求協助,經消化內科再轉介到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吳宏彬醫師建議陳伯伯使用運動心電圖檢查心血管狀態,運動心電圖顯示陳伯伯運動最大心跳每分鐘139下,ST段輕度下降呈現缺氧,依傳統人工判讀與風險因子評估僅為冠狀動脈中度風險(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阻塞程度50%),屬於後續追蹤觀察,無需介入檢查。為幫助精準評估陳伯伯的心血管健康狀態,吳宏彬醫師採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今年五月起推行的「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同步判讀,透過大數據交叉比對心電圖的資訊,AI報告顯示:陳伯伯的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阻塞機率已高達72%。於是吳宏彬醫師進一步建議,應進行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作內部精密檢查,結果顯示,陳伯伯左前降支狹窄竟已高達99%,吳宏彬醫師當下立即經皮冠狀動脈介入,並緊急置入心臟支架於冠狀動脈治療,陳伯伯萬幸逃過心肌梗塞一劫。陳伯伯出院後,胸悶狀況明顯改善,且配合飲食調整、運動養成及藥物控制,目前心臟狀況良好,持續在門診穩定追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液系吳宏彬醫師指出,心臟本身所需的氧氣主要透過三條分枝的冠狀動脈供給,讓心臟保持完整的功能;當供給心肌血氧的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會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導致心肌缺氧,抑制心肌收縮,使心臟無法搏出正常血液量,嚴重者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一般而言,心絞痛、心肌梗塞是中高齡常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更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吳醫師分析,冠狀動脈阻塞通常是由於多重因素,例如抽菸、年紀大、糖尿病、高血酯等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瘢塊而限縮血管的管徑。當病人運動的時候,因為管徑縮小造成供應心臟的血流不足,病人因而會有胸悶、呼吸喘等癥狀,臨床上稱為「冠狀動脈疾病或心絞痛」。當動脈粥狀硬化瘢塊發生破裂與血管內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交互作用,快速形成血栓便完全塞住了血管,造成血管下游的心肌損傷甚至死亡,就是臨床上的急症「急性心肌梗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影像科梁馨月主任說,衛福部統計民國110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依然是高居國人第二大主要死因,僅次於癌症,且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每年持續上升,顯示國人心血管健康議題,需要被重視,梁馨月主任進一步分析,運動心電圖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傳統的人工判讀十多張心電圖不僅耗時,且往往難以區別細微的差異性,人工分析準確率臨床上只有40%-50%。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蒐集四年來近千筆冠狀動脈阻塞達70%以上的運動心電圖像,並與心導管資料結合,設計「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許凱程主任表示,「AI透過深度學習架構進行訓練,透過擷取運動心電圖3個時間點的訊號,使模型學習由靜態至動態運動心電圖訊號的變化;此外,AI模型也挑選10個量測特徵和2個衍生特徵訊號,如過去病史、最大做工等,一同輸入至模型中進行訓練,用以判別患者冠狀動脈是否嚴重狹窄超過70%。目前模型準確度約80%,敏感性為88%,分析後的數據可突破傳統人工判讀的限制」。梁馨月主任進一步建議,中高齡族群為了瞭解與維持自身心血管健康,每年健檢不妨增加運動心電圖,進一步分析心臟運作,若增加透過人工智慧輔助分析,更能精準地預測心血管疾病演變,及早給予治療,防範未然。
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 腦中風機率增33%「心臟病增1成」
許先生50歲,在醫療院所擔任警衛工作,已經任職30年,本身沒有不舒服,但因為健康檢查發現心血管風險高,被職護安排來跟職醫進行面訪。許先生的健康檢查主要是發現十年心血管有11%,屬於中度風險。血壓147/98,飯前血糖105,膽固醇233,低密度脂蛋白174,高密度脂蛋白40。此外,許先生體重過重,BMI35,身高176公斤,體重110公斤。以前有抽菸,目前戒了三年,先前抽的時候每天1包,共抽30年。在對過勞風險進行評估,很重要的是前面談的心血管風險。不過除了心血管風險之外,另一樣同等重要的就是工作負荷。於是使用量表工具來評估許先生的工作負荷程度,發現工作相關的負荷屬於低度負荷(39分),工作以外、個人相關的負荷也是低度負荷(20分)。另外也進行了工時的調查,發現許先生加班工時並不高,每個月小於5小時。主要班別是白班和小夜班,其中小夜班會到晚上11點比較晚。整體評估下來,工作負荷是不高的。因此該個案重點放在心血管風險的調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李爾喬指出,個案有高血壓的家族史,本身過重,已經接近三高。建議先從減重開始,因為原本就沒有運動習慣,建議從飲食開始著手。李爾喬發現,個案如果上小夜班,晚上11點下班,會有吃宵夜泡麵炸物的習慣。由於這樣吃等於整整多吃一餐的熱量,只要把這個習慣改掉,就會影響很大,建議許先生小夜班時,預先準備好一些小份量食物作為零食,例如茶葉蛋、水果、堅果等,晚餐後如果還餓,就可以吃些較好的食物,睡眠也比較不會受到干擾而影響代謝。另外也建議許先生調整一段時間之後到家醫科回診檢查,看是否有改善。工作方面則是不需要作調整。李爾喬說,在職業醫學的範疇裡,當談到過勞,不是熬夜、更不是爆肝,談到的其實是「過勞死」。人活得好好的,什麼樣的狀況會突然猝死?其實只有心臟和腦出問題才會。所以簡單來說,過勞可以理解成:和過長工時有關的、由職業促發的冠心病或腦中風。首先第一個問題來了,過長工時真的會導致猝死嗎?在2015年國際期刊Lancet上的一篇文章,彙整歐、美和澳洲的研究,其中包括了超過六十萬名的勞工,平均追蹤8.5年。結果發現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的勞工,和工作40小時的勞工相比,會讓冠心病相對危險度增加13%,腦中風相對危險度增加33%。為了預防過勞發生,《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規定雇主要做職安項目和四大計畫,其中「異常負荷危害預防」,就是從過勞的源頭--工作場所這一端,來保護受雇的過勞狀況。所以如同前面的個案許先生,會需要工作單位安排的健康檢查、人資單位的工時紀錄、職護的資料分析、和職醫的現場訪視、以及單位主管的工作安排,這是一個多單位協力合作過程。安排面訪時,就要開始進行風險評估。評估方向有心血管風險與工作負荷兩大項。其中工作負荷,不僅只是了解工時和加班情況「量」的部分,也要知道是不是有輪班、夜班、花花班,工作中精神負荷來源等「質」的部分。例如該個案的工作是醫院警衛,如果急診有突發狀況甚至暴力事件,就需要動手壓制病人。雖然不是天天發生,一個月1-2起,但心理及身體上的預備狀態仍是每天的。若綜合評估發現個案的過勞風險是高度風險,就要先調整工作例如限制加班時數,同時以生活習慣調整或醫療介入的方式來降低心血管風險。
美國CDC:停止發布出境全球疫情旅行風險評估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3日(當地時間)表示,由於報告新冠疫情數據的國家減少,報告數據不足以作出準確評估,因此已經停止發布針對美國人出境的全球疫情旅行風險評估。由於疫情升溫,美國CDC在今年5月曾將台灣升級為風險最高的第三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疾控中心3日表示,由於檢測或報告新冠病例的國家減少,該中心準確評估美國旅行者大多數目的地新冠(疫情旅遊風險)水平的能力受限。未來只有在某國「出現了諸如新冠變異株的情況,而改變了疾控中心對該國的旅行建議」時,才會發布相關的旅行健康通知。美國疾控中心今年3月時曾建議,不要前往全球大約120個國家和地區。但自4月起美國疾控中心即停止發布對約90國第四級(Level 4)「請勿旅行」的旅行風險評估,並表示第四級只會「針對特殊情況」發布。由美國疾控中心發布的旅行健康通知是美國人國際旅行的重要參考,時常引發一些國家的不安。2021年5月,也就是日本奧運會前的幾個月,美國疾控中心發布不要去日本旅行的建議,引發國際廣泛關注。而美國疾控中心在今年5月將台灣一路從第一級「低風險」調升至第二級「中度風險」,並在5月中旬時升級為當時風險最高的「第三級」。與許多深受美國人歡迎的歐洲旅遊地點,如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等並列。美國疾控中心過去對第三級「高風險」的判斷依據是,過去28天內,每10萬人超過100人染疫;第二級「中度風險」是過去28天內,每10萬人有50至100人染疫;第一級「低風險」為過去28天內,每10萬人僅有49人以下染疫。
南韓首例猴痘患者確診12天病況曝光 斑疹仍會「反覆出現」
猴痘的感染途徑與新冠肺炎不同,多半是透過密切的身體接觸,只要接種天花疫苗,就有高達85%的預防效果,先前南韓通報的首宗病例在被診斷確診12天後,目前逐漸恢復健康,而49名中低風險接觸者目未有人傳出確診。猴痘證實入侵南韓!全球猴痘確診患者超過5千例,引發世衛組織(WHO)密切關注,而南韓在6月22日通報首宗病例,這也是繼新加坡之後,第2個淪陷的亞洲國家,這名確診患者為從德國入境的南韓30多歲男性,據韓媒《News1》 引述南韓疾病管理廳的說法,這位猴痘確診者A某自確診後,在仁川醫療院隔離治療,經過12天,患者體溫皆維持在正常範圍內的36.5度,雖然身上斑疹反覆出現和消失,但病況呈現好轉趨勢。仁川國際機場恐成猴痘入境的大破口,南韓首例確診患者送往仁川醫療院隔離。報導指出,A某自6月18日起便開始頭痛,6月21日從德國入境後出現微微發燒(37度)、喉嚨痛、無力、疲倦和皮膚病變等全身性症狀,隨後主動通報疾病管理廳通報,在機場檢疫站被中央疫調官歸類為疑似患者,送往仁川醫療院治療,隔天確診。南韓目前保有可供3502萬人接種的天花疫苗,南韓政府更預計7月中旬購入500人份量的治療天花抗病毒口服用藥「Tecovirimat」。至於和A某接觸的49人皆為搭乘同架班機的乘客,其中坐在鄰近座位的8人被歸類為中度風險接觸者,其他41人則被歸類為低度風險接觸者,49人皆表示不願接種南韓國內持有的第2代天花疫苗。南韓目前保有可供3502萬人接種的天花疫苗,南韓政府更預計7月中旬購入500人份量的治療天花抗病毒口服用藥「Tecovirimat」。
猴痘入侵南韓8接觸者「不願打疫苗」 機場恐淪防疫破口
就在新冠疫情持續升溫之際,猴痘(monkeypox)疫情也自歐美地區蔓延到亞洲,繼新加坡衛生部21日證實發現1例境外移入病例後,南韓也出現疑似猴痘病例,並在22日證實其中1例確診,不過《韓聯社》指出,8名接觸者卻不願施打疫苗,引發外界質疑南韓機場檢疫恐怕已出現漏洞。仁川國際機場恐成猴痘入境的大破口,南韓首例確診患者送往仁川醫療院隔離。根據報導,南韓首宗感染案例為一名30多歲的返國乘客,這名男患者21日從德國搭機、入境仁川國際機場時,出現發疹等皮膚病、37度微燒、喉嚨疼痛等症狀,經確診後,同班機的乘客和空服員被歸類為接觸者,其中坐在確診者前座、後座、斜對角座位的8名乘客為「中度風險」,其他包括2名空服員在內的41人則為「低度風險」。南韓猴痘恐有傳播疑慮?8名接觸者「不願打疫苗」。所謂的「高度風險」接觸者,一般是確診者出現症狀的21天內與確診者接觸的同居人,或是曾經有性行為方面的接觸。據悉,目前南韓首起確診案例並無存在高風險接觸者。南韓疾病管理廳在24日召開會議討論,研擬動用國內持有的天花疫苗進行猴痘預防接種,不過據相關人士透露,雖然官方向被歸類為「中度感染風險接觸者」的8名同機乘客勸導,可以在處於暴露感染風險的14天內接種第2代天花疫苗,然而卻沒有一個人同意接種。南韓輿論擔心才剛開放入境免隔離的機場恐將淪為「猴痘防疫大破口」!另一名猴痘疑似病例患者非韓籍人士,也在同一日入境南韓,雖然最後篩檢結果呈現陰性,不過他從19日起就出現皮疹、喉嚨疼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然而入境時,這名男子竟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上填「沒有症狀」通過檢疫站,直到隔天才被隔離。針對這位首例確診患者,雖然出現微燒37度、喉嚨疼痛、疲倦、發疹皮膚病等症狀,竟能順利通過機場檢疫站,直到在機場大廳時,他才向疾病管理廳致電通報,懷疑自己感染猴痘,在送往隔離篩檢後呈現陽性確診,隨著猴痘加快傳播速度,外界便擔心才剛開放入境免隔離的機場恐將淪為「防疫大破口」!
非洲猴痘傳27國通報780例 WHO:維持「中度風險」評估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5日表示,目前除了非洲4國外,在27個非猴痘流行國家中,已經通報了780起經實驗室確認的病例。WHO認為這樣的數字可能還有低估,但目前對非洲猴痘還是維持在中度風險的評估。根據《法新社》報導指出,5月13日至6月2日這段期間,經由實驗室確認後的通報數據為780例。但WHO認為,由於流行病學和實驗室的訊息十分有限,推測這個實際確診案例可能還會更高。聯合國衛生機構也表示「其他國家很可能還會發現病例,病毒推測還會進一步傳播。」根據WHO資料顯示,除了非洲4國(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奈及利亞)本身就是猴痘流行國家外,在其他非猴痘流行國中,目前已經有27國通報相關病例,其中以英國207例最多、接著是西班牙156例、葡萄牙138例、加拿大58例、德國57例。除此之外,另外在美國有21例,以色列、阿根廷、澳大利亞、摩洛哥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家也回報了個位數的確診案例。WHO認為,這些非流行國的確診病例代表著,猴痘病毒正透過一種人們過去沒發現的傳播方式進行傳播。WHO也表示,雖然目前猴痘病毒對於公眾社會的健康危害風險很低,但如果病毒趁著這個機會在非流行國家變種成一個可以廣泛傳染的模式的話,公衛方面的風險就會變高。但即便如此,就目前的情況來看,WHO還是將猴痘病毒的全球風險評估為中度風險。
國內疫情爆炸 美國CDC:台灣旅遊警示升為第三級…14天升2級
國內疫情不斷升溫,每日確診人數也不停攀升,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原本將台灣歸在旅遊目的第一級「低風險」,5月3日疫情開始攀升後,就調升至第二級「中度風險」,如今又被升級成第三級高度風險,短短14天內就被升了2級。根據《CNN》報導,美國CDC一以「疫情極為嚴峻」為由,將4個旅遊目的地升至高風險旅遊警示,而台灣就包括在其中,另外3個分別為南非、非洲賴索托及安地卡及巴布達。其實在5月3日時,美國CDC就已經將台灣調升至第二級「中度風險」,才過了短短14天,台灣再度被升級,且已達到了美國CDC旅遊風險最高級別的第三級。消息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嘲諷「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看好了世界,台美史上關係最佳」、「世界怎追得上台灣,確診第一名」、「我們是世界防疫第一的模範生欸」、「台灣又被國際升級了」。
實名制快篩比國外貴?陳時中:國內快篩實名制是「羅氏」品牌
台灣快篩實名制上路,但配送量、物流穩定度都遭到質疑,實名制快篩的價格更是被網友拿放大鏡比價,雖然指揮中心一直強調,實名制快篩價格沒有比其他國家貴,但網友也紛紛舉出自行蒐集的國外快篩價格打臉指揮中心及急著替陳時中護航的綠委。媒體今天再度以「藍營質疑,國外40到50元就能買到快篩,指揮中心把民眾當『盤子』」的說法,詢問到立院備詢的陳時中。陳時中則表示,實名制快篩究竟有沒有比國際貴,得要看快篩劑廠牌不同,目前國內快篩實名制是「羅氏」品牌,請大家別混淆視聽,『把精神放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但實名制快篩為何只有「羅氏」品牌,陳時中未做說明。陳時中昨表示,進口快篩採購價為95元,加上貼標、分送、物流、藥師服務費等,目前每劑售價100元,「當然希望越便宜越好」,但如果免費提供或非常便宜,就會擔心囤積問題,此話一出,被網友罵到翻,痛批實名制快篩明明大排長龍還買不到,陳時中還抱著過去防弊的心態,指會有人「想囤積」,對此,陳時中今天不願再回應「有人會囤積」的爭議,僅表示,實名制每天都提供40萬人份,會漸漸滿足市場需求,然後就不願多言。指揮中心前一段時間曾以當時國際疫情嚴峻,指台灣疫情管控得宜,不過,美國疾管署日前調高台灣的旅遊風險至二級的「中度風險」,比大陸的上海和北京仍維持一級「低風險」還要高,對此,陳時中今天表示,這是美國「自己」根據疫情的風險來做的調整,不過,他稍後也坦承,台灣現在疫情是在升溫沒有錯。另外,針對台灣本土疫情快速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已經宣佈取消實聯制和疫調,居家隔離也已經縮短到3天,但各縣市仍針對確診者實施的電子圍籬,由於啟動時間就要將近3天,陳時中也在答覆立委質詢時,證實正在思考是否也要讓電子圍籬退場,這週就會找地方政府談。
在野批「為疫情失守下台」 陳時中沉默數秒這樣回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將台灣從第一級「低風險」,調升至第二級「中度風險」。對此,衛福部長、中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回應,台灣疫情事實上正在升溫。至於被問到是否該為疫情升溫下台,陳時中罕見動怒。台灣本土案例連日破萬,昨(3日)更是一口氣新增2萬3102例本土個案。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周一將台灣、墨西哥、貝里斯、安巴和伊朗從低風險提高至第二級中度風險警示,也就是不建議民眾前往該地休閒旅遊。反觀上海、北京,目前都還在第一級。對此,陳時中今(4日)受訪時回應,「美國根據疫情風險調整,台灣現在疫情事實上在升溫。」另外,有在野人士認為,陳時中應要為疫情失守下台。陳時中沉默了幾秒,語帶不悅地說,「下一題。」面對媒體追問,他回答,下台就沒有回應了。媒體繼續追問,是否有相關計畫,對此陳時中說,這類問題現在都不會回應。
比中國還危險!台灣疫情狂飆 美國CDC提升旅遊警示「不宜前往」
台灣連續6天確診數破萬,也讓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將台灣從第一級「低風險」調升至第二級「中度風險」,也就是不建議民眾前往該地休閒旅遊,且台灣的風險等級也比近期爆發大規模疫情的上海、北京的中國大陸還高。綜合外媒報導,美國CDC在本周一以「疫情極為嚴峻」為由,將台灣、墨西哥、貝里斯、安巴和伊朗從低風險提高至中度風險警示。美國《CNN》也指出,「雖然台灣近2個月已放寬旅遊限制,但CDC仍不建議民眾前往台灣休閒旅遊」。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國CDC提高旅遊警示,但「不具有強制力」亦不會禁止美國公民到台灣旅行。
癮君子害人!每周二手菸環境待10小時 死亡風險增1.42倍
明天是世界肺阻塞日,肺阻塞(COP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為全球十大死因第三名,名列台灣國人十大死因第七名已是第 11 年,尤其40歲以上民眾為高危險族群,平均每十六人就有一人罹患肺阻塞!2020年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引起國人對肺部健康的高度重視,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肺阻塞為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疾病,而「菸害」更是導致肺阻塞重要危險因子,研究證實,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出 6.3倍、而未吸菸的成年人每周暴露於二手菸的環境下超過10小時,更有1.42 倍的肺阻塞死亡風險,王英偉提醒全民從「戒菸」開始遠離肺阻塞。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林孟志理事長表示,在108年就有6301人因肺阻塞離世,推估全台有超過40萬人已罹患中重度肺阻塞,卻尚未就醫治療,林孟志理事長表示,相較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民眾對於肺阻塞疾病較不熟悉,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最新的「國人肺阻塞現況及認知調查」,40 歲以上的民眾有高達50%不清楚肺阻塞疾病,更有70%不知「咳、痰、喘」為肺阻塞症狀。67歲患者賴女士因工作關係常處於二手菸環境中,大約40 歲時出現嚴重咳嗽、喘症狀,一開始以為只是感冒,但嚴重時竟爬不到2樓就喘不過氣、甚至有快窒息的感覺,至胸腔內科檢查後才發現是肺阻塞,在遵循醫師的建議用藥及肺復原運動後,穩定肺部狀況,現在走三層樓已不是問題,如今賴女士也建議親朋好友每天走樓梯、觀察自己爬樓梯的狀況,注意肺部健康。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表示,為提升肺阻塞的早篩與治療率,醫學會積極推動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無法繼續,就是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建議至胸腔內科檢查;一分鐘爬30至50階,屬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若有吸菸史仍需多留意;若一分鐘內可爬超過50階,則表示肺功能相當不錯。◎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5天出關!商務入境解封第一步 低風險國家率先開跑
台灣已經連續13天零確診,今天指揮中心記者會上「業配」商品是當季的玉荷包,指揮官陳時中笑說希望未來有無數個「0」,就像一顆顆的玉荷包一樣。隨著國際疫情皆有趨緩趨勢,邊境管制也即將解封,首先就是放寬商務人士入境的相關規範。發言人莊人祥說,目前初步依照風險高低來判斷,極低風險的國家如紐西蘭,商務入境之後會先進行居家檢疫5天,進行自費篩檢後若屬於陰性,就可以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即可,期間會以簡訊、疫指神功來關切健康情形,入境21天之後若沒有症狀就能解除自主健康管理。陳時中解釋,風險的高低是以該國家7天之內的確診比例為標準,如果跟台灣差不多、或是僅略高一些,再加上該國確診率是逐漸下降的,就屬於低風險國家;如果確診率再高一些,但整體疫情勢趨緩的國家,就屬於中度風險國家,就會將居家檢疫時間拉長到10天,再自費進行篩檢,陰性的話就與低風險國家同樣自主健康管理即可;而高風險國家目前則是不考慮放寬。至於哪些國家分屬高中低風險?陳時中說,目前尚未有定論,還需要醫療專家共同評比、判斷,有記者詢問香港、澳門的風險等級?陳時中坦言澳門的防疫工作很優秀,但有專家擔心澳門的地理位置很容易跑到高風險國家,管理上有困難,所以目前仍在思考中。